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沫: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也是由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近日,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沫,在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她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觀展感受和學術心得。再次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碩大玉器,她感慨萬分:「可以想像,玉器在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虔誠地製作出一件件玉器,向他們信仰的天地神靈表達崇敬之情。」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東北在很早就顯示出
中華文化的傳統因素
收藏周刊:您好,請問,在中國文化起源脈絡上,紅山文化處於怎樣的地位?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牛河梁遺址中的墓葬既有玉雕龍(即玦形龍,也稱「玉豬龍」)出土,也有玉鳳出土。我們今天自稱為「龍的傳人」等,喜用「龍鳳呈祥」的元素,實際上,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中都已有顯現。牛河梁遺址中的「壇冢廟」的布局(尤其是「北廟南壇」的布局)對於中國後世傳統建築布局也具有深遠影響,比如圜丘式的祭壇和北京天壇的圜丘相似,冢的結構和後世帝王陵墓相似。這些對於我們中華民族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民族文化的根都具有重要的實證意義。
收藏周刊:紅山文化目前發現的大多是祭祀遺址,而王國維則曾說「禮」為「以玉事神」,那麼,紅山玉器在整個紅山文化乃至中國玉文化的鏈條上,它給到人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吳沫: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像中國人這樣對玉器情有獨鍾,而且最新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在中華大地上的用玉傳統已經至少延綿9000多年之久。目前中國所發現最早的出現玉器的遺址是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距今有9000多年的歷史。紅山文化是中華大地東北地區早期用玉的代表性文化,進一步說明中國東北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顯示出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些因素。從遺址出土情況看,紅山文化上層社會將玉器作為和神溝通的媒介,高規格墓葬中出現了玉人、龍、鳳、龜以及佔卜用的斜口形器等製作精良的玉器,遺址中具有「壇、廟、冢」三位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其所顯示出的文化要素,都是中華民族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的重要實證。
從神權至上到神權、王權並立
論紅山玉器和良渚玉器的異同
收藏周刊: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一北一南。前兩年的新聞我們還記憶猶新——「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次展覽的前言,也說紅山文化「大大推進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請問,這兩個文化對於「5000年」這個定義所起的作用,有什麼異同?
吳沫: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特別突出的物質成就都是玉器。玉器作為這兩個文化的重要載體,都突出反映了當時各自社會的信仰和等級制度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方面的特點。可以說,它們都是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別重要的源頭,也都突出顯現中華文化「尚玉」的特點。
但是,紅山文化的玉器中缺少反映軍權的玉鉞一類的玉器,參考紅山文化的著名研究學者郭大順研究員的觀點,他推測認為紅山文化較可能是神權至上和由神權到王權性質過渡的文化。而良渚文化中則出現了大量玉鉞,因此學界推測良渚文化社會較可能是王權、神權並立的社會。
再綜觀這兩個文化中玉器的外觀特點,紅山文化的玉器以玉豬龍、玉勾雲形器等為代表,多光素無紋或具有寬緩的瓦溝紋,多圓弧的線條、少有方正的稜角,造型也相對多見渾圓、簡約的造型,因此顯示出渾厚、簡潔、略顯粗獷的風格,更多的依靠玉器的造型來反映共同的信仰;而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以玉琮以及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玉器多稜角、多陰刻細線條,除了造型,還更多的是以紋飾來顯示同一文化的人群在精神領域上的認同,並呈現出精細、細膩的風格。今天我們看到,中華大地上東北和江南地域的人文風格也似乎具有一些相似的差異,顯示中國南北地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自對早期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有一定的繼承。
那麼多碩大而精良的玉器
體現了紅山先民巨大的虔誠
收藏周刊:這次「玉出紅山」考古成就展,還有什麼地方是讓您印象深刻的?
吳沫:再次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中心性祭祀遺址,出土了一批具有明確層位關係的紅山文化玉器。我曾於2016年在遼寧省考古所觀摩過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當時就被這些體型相對碩大的玉器所震撼。這次在國家博物館再次見到,仍然被震撼。因為5000年前要製作這些相對大型的玉器,無論在玉料開採還是在製作過程中,都一定是極為耗費精力和時間的。紅山先民卻可以製作出那麼多體型相對碩大、製作相對精良的玉器,可以想像玉器在當時的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虔誠。
另外,這次在展覽中看到了不少於10件玉斜口筒形器(原本也被稱為玉箍形器),這也是平時難以見到的。這些玉器因為早期常被發現於墓主人頭部附近,因此被認為是束髮器,後來因為與紅山文化相近時期的安徽巢湖地區凌家灘遺址出土了3件造型類似的玉斜口筒形器,在其中發現了可能是佔卜用的玉籤,後來這些玉斜口筒形器才被推測認為較可能也是佔卜的用具。紅山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包括玉人、玉龍、玉斜口筒形器、玉龜等,都顯示當時的位於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同位於江淮地區的凌家灘遺址在文化上存在某些互動。這些關聯也有助於我們考察中華文明在演進過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文化的相互影響。
此外,我還第一次看到了半拉山墓地、田家溝墓地等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實物,以前從未看到實物,覺得十分難得。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高15.4釐米,寬10.5釐米,厚4.5釐米。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故宮藏)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