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2020-12-27 新快網
■2020年10月17日,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新華社發
■玉馬蹄形器,高9.5釐米,上口9~7.1釐米,下口6.9~5.5釐米。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故宮供圖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另面
■玉鳳,紅山文化晚期,長21釐米,寬12.7釐米,厚1.24釐米。國博供圖
■三層人神獸面紋玉琮,良渚文化,香港佳士得2019年11月27日

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沫: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也是由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近日,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沫,在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她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觀展感受和學術心得。再次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碩大玉器,她感慨萬分:「可以想像,玉器在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虔誠地製作出一件件玉器,向他們信仰的天地神靈表達崇敬之情。」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東北在很早就顯示出

中華文化的傳統因素

收藏周刊:您好,請問,在中國文化起源脈絡上,紅山文化處於怎樣的地位?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牛河梁遺址中的墓葬既有玉雕龍(即玦形龍,也稱「玉豬龍」)出土,也有玉鳳出土。我們今天自稱為「龍的傳人」等,喜用「龍鳳呈祥」的元素,實際上,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中都已有顯現。牛河梁遺址中的「壇冢廟」的布局(尤其是「北廟南壇」的布局)對於中國後世傳統建築布局也具有深遠影響,比如圜丘式的祭壇和北京天壇的圜丘相似,冢的結構和後世帝王陵墓相似。這些對於我們中華民族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民族文化的根都具有重要的實證意義。

收藏周刊:紅山文化目前發現的大多是祭祀遺址,而王國維則曾說「禮」為「以玉事神」,那麼,紅山玉器在整個紅山文化乃至中國玉文化的鏈條上,它給到人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吳沫: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像中國人這樣對玉器情有獨鍾,而且最新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在中華大地上的用玉傳統已經至少延綿9000多年之久。目前中國所發現最早的出現玉器的遺址是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距今有9000多年的歷史。紅山文化是中華大地東北地區早期用玉的代表性文化,進一步說明中國東北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顯示出中華文化傳統的一些因素。從遺址出土情況看,紅山文化上層社會將玉器作為和神溝通的媒介,高規格墓葬中出現了玉人、龍、鳳、龜以及佔卜用的斜口形器等製作精良的玉器,遺址中具有「壇、廟、冢」三位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其所顯示出的文化要素,都是中華民族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的重要實證。

從神權至上到神權、王權並立

論紅山玉器和良渚玉器的異同

收藏周刊: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一北一南。前兩年的新聞我們還記憶猶新——「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次展覽的前言,也說紅山文化「大大推進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請問,這兩個文化對於「5000年」這個定義所起的作用,有什麼異同?

吳沫: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特別突出的物質成就都是玉器。玉器作為這兩個文化的重要載體,都突出反映了當時各自社會的信仰和等級制度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方面的特點。可以說,它們都是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別重要的源頭,也都突出顯現中華文化「尚玉」的特點。

但是,紅山文化的玉器中缺少反映軍權的玉鉞一類的玉器,參考紅山文化的著名研究學者郭大順研究員的觀點,他推測認為紅山文化較可能是神權至上和由神權到王權性質過渡的文化。而良渚文化中則出現了大量玉鉞,因此學界推測良渚文化社會較可能是王權、神權並立的社會。

再綜觀這兩個文化中玉器的外觀特點,紅山文化的玉器以玉豬龍、玉勾雲形器等為代表,多光素無紋或具有寬緩的瓦溝紋,多圓弧的線條、少有方正的稜角,造型也相對多見渾圓、簡約的造型,因此顯示出渾厚、簡潔、略顯粗獷的風格,更多的依靠玉器的造型來反映共同的信仰;而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以玉琮以及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玉器多稜角、多陰刻細線條,除了造型,還更多的是以紋飾來顯示同一文化的人群在精神領域上的認同,並呈現出精細、細膩的風格。今天我們看到,中華大地上東北和江南地域的人文風格也似乎具有一些相似的差異,顯示中國南北地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自對早期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有一定的繼承。

那麼多碩大而精良的玉器

體現了紅山先民巨大的虔誠

收藏周刊:這次「玉出紅山」考古成就展,還有什麼地方是讓您印象深刻的?

吳沫:再次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中心性祭祀遺址,出土了一批具有明確層位關係的紅山文化玉器。我曾於2016年在遼寧省考古所觀摩過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當時就被這些體型相對碩大的玉器所震撼。這次在國家博物館再次見到,仍然被震撼。因為5000年前要製作這些相對大型的玉器,無論在玉料開採還是在製作過程中,都一定是極為耗費精力和時間的。紅山先民卻可以製作出那麼多體型相對碩大、製作相對精良的玉器,可以想像玉器在當時的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虔誠。

另外,這次在展覽中看到了不少於10件玉斜口筒形器(原本也被稱為玉箍形器),這也是平時難以見到的。這些玉器因為早期常被發現於墓主人頭部附近,因此被認為是束髮器,後來因為與紅山文化相近時期的安徽巢湖地區凌家灘遺址出土了3件造型類似的玉斜口筒形器,在其中發現了可能是佔卜用的玉籤,後來這些玉斜口筒形器才被推測認為較可能也是佔卜的用具。紅山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包括玉人、玉龍、玉斜口筒形器、玉龜等,都顯示當時的位於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同位於江淮地區的凌家灘遺址在文化上存在某些互動。這些關聯也有助於我們考察中華文明在演進過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文化的相互影響。

此外,我還第一次看到了半拉山墓地、田家溝墓地等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實物,以前從未看到實物,覺得十分難得。

玉獸形玦

玉獸形玦,高15.4釐米,寬10.5釐米,厚4.5釐米。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故宮藏)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紅山文化玉龍,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揭秘】「中華祖神」:遠古文明的實證
    歷史,並不一定是教科書上呆板的文字,它也可以成為一尊雕塑,鮮活地站立在你的面前,與你對視,和你交流,儘管中間已經橫亙著五千多年的烽火雲煙。田彥國館長是「中華祖神」出土的重要推動者和見證人。他告訴我們,專家確定這尊陶人的身份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有充分的依據:發現陶人的興隆溝村是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類似於現在的「行政中心」。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兩種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與玉龍,良渚文化的祭壇與琮璧鉞,各有特色而殊途同歸,給中華大地帶來文明的曙光。本次展覽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館裡同臺展出,展覽通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
  • 探源|紅山文化已進入文明時代
    ,進一步論證紅山文化是否進入文明時代這一重要學術課題。根據這些材料,您提出了紅山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論斷,這是基於何種方法?現有的考古材料如何證明這一點?  劉國祥:張光直先生的《論「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文,對如何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見。他的研究方法對探索遼西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借鑑作用。通過對遼西地區不同階段的考古學文化特徵予以總結分析,可以確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質變的階段。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 紅山文化博物館
    □本報記者  徐躍  紅山文化博物館位於赤峰市紅山公園東南角,與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
  • 「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滿天星鬥」說,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滿天星鬥時期大約持續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長。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 從起源看中華文明的「三對特徵」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 高江濤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走向一個嶄新的階段。相關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說是碩果纍纍,各類專項研究也層出不窮。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3處共1700餘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
  •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證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 紅山文化知多少? 來到這裡就知道!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位於城區東北角的紅山遺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10平方公裡,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2013年,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牛河梁遺址作為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中。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起源
    從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來看,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分別是以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科學傳統;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羅馬的法治文明,為近代法制觀念奠定了基礎。
  • 紅山文化玉器神秘色彩的圖騰象徵,材料質地細密,造型深厚凝重
    時間推到中華文明發源的時候,作為文明的起源這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見證者,伴隨著中華文明逐步的走到了今天。紅山文化是經過了幾代考古人民的挖掘,才讓它們出現在了人們的眼中,讓大家看到了這個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
  • 紅山文化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起源
    安陽 殷商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直根系」的概念,即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源頭地位,主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蘇秉琦先生女魃:紅山女神廟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距今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
  • @赤峰人,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
    那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由赤峰市紅山文化研究者王相驪、王耀武二人編著的《紅山文化探秘》一書中,對紅山文化這樣解讀——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位於城區東北角的紅山遺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約10平方公裡,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2013年,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牛河梁遺址作為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之中。
  • 石破驚天 探尋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 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文明起源,見證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石峁遺址 打造展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標杆典範。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在哪裡?走進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感受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相輝映的神木魅力。
  • 毛宏亮收藏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
    中華民族愛玉和用玉的傳統始於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餘年的歷史,並且延續至今,未曾中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進程中,玉器發揮了延續文明血脈、凝聚民族共識等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
  • 中華文明源頭存在與否?從三要素缺失——談5000年文明認知與實證
    中華文明究竟有沒有5000年?前1000年的歷史是真實還是傳說?文明的起源究竟在何處?不要說是西方,就連我們自己可能也無法給出一致的答案。除了古書當中寥寥數語的記載以外,能向世人證明的以及我們自己想要尋求答案的似乎考古成為唯一正確的途徑。在文明之初,中華文明的族群究竟是如何發展?文明起源的標準又是什麼?
  • 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3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3處共1700餘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