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2021-02-07 弘博網

雙璧同輝,同啟文明;南北交融,共襄盛典。2021年1月12日,「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館隆重開幕。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主辦,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喀喇沁旗文化旅遊體育局、紅山文化博物館協辦,展覽為期3個月。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開幕式

開幕式由赤峰市政府副秘書長劉興飛主持。中共赤峰市委宣傳部部長楊遠新,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在開幕式上致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烏恩奇,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管理處處長侯俊,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赤峰市文物局局長叢培智,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赤峰市文物局副局長陶建英,赤峰博物館館長秦博等領導和嘉賓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結束後,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共同參觀了本次展覽。

陳水華館長致辭

陳水華館長接受媒體採訪

領導和嘉賓參觀展覽

開幕式當天下午,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蔡琴在赤峰博物館「博苑講堂」做了題為《呈現、闡釋、重構——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的價值認知》的專題講座。浙江省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從河姆渡文化漆器、良渚文化玉器到南宋金銀貨幣,從越國青銅器到唐五代金銅造像,從龍泉青瓷到明清書畫,無一不是極具地域特色和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這些館藏精品是一個個浙江故事的載體,反映了浙江人的進取精神和價值取向。古越世界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古越人的精神卻會像首不絕的長歌,繼續唱響在浙江大地上。

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進行專題講座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以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博物館及赤峰地區多家博物館的館藏精品文物為主體,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主題,分為「禮天法地」「樂趣天成」「珠環玉繞」「社會生活」「琢石成玉」五個單元,展出了一百四十餘件(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品文物。

展廳一覽

紅山文化是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距今6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是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的、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兩種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與玉龍,良渚文化的祭壇與琮璧鉞,各有特色而殊途同歸,給中華大地帶來文明的曙光。

本次展覽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館裡同臺展出,展覽通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兩種文化,穿過南北數千年的時空,交相輝映,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格局。

紅山文化玉斜口筒形器

展覽第一單元「禮天法地」,講述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階段,社會生產力提高、財富開始增長併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也有了社會階級的分化。而隨著巫覡階級的產生,原始宗教也產生了。從此,玉器被少數有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漸成為王權、神權和軍權的象徵,並且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新石器時代,成為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見證者。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鉞

第二單元「樂趣天成」則聚焦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不少器物中的動物元素,這些器物脫胎於先民們對動物的模仿、寄託了先民們對動物某些能力的崇拜,又融入了先民們獨特的審美意識、展示了先民們小小的樂趣,最終不斷發展、創新並脫離了動物造型的限制,以神秘的姿態生活在先民們的精神世界中,一代代傳承至今。

紅山文化玉鴞

良渚文化玉鳥

第三單元「珠環玉繞」,為觀眾展現了先民們的審美需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以簡陋的石、骨、牙或是貝殼等裝飾品展示其對美的理解。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更加精美的玉石裝飾品出現了。這些玉石裝飾品造型多樣,製作精美,是先民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紅山文化玉玦形龍

良渚文化龍首紋玉圓牌

第四單元介紹了兩地先民的「社會生活」。先民們對美的追求是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隨著農業的產生,先民們開始過上穩定的定居生活,原始的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專一、固定的手工業加工場所也開始出現,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紅山文化玉雙聯璧

良渚文化玉璧

玉不琢,不成器。第五單元「琢玉成石」展現了玉石如何通過加工成為精美的玉器。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古代玉器文化的開端,也是古代制玉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那個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年代,先民們利用簡易的工具與材料完成對玉器的切割、鑽孔、雕琢和拋光等工序。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制玉業分工明確、技藝精湛,可謂是新石器時代制玉工藝的集大成者。

紅山文化玉勾雲形器

良渚文化玉梳背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分明的等級制度、完善的農業手工業體系,彰顯著那個時代人類文化所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終走向了衰落,但他們的文化因素並沒有完全消亡。他們與中華大地上的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一道,化作涓涓細流共同匯聚成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之源流。在滿天星鬥般閃耀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不論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還是其他的文化,都有著更多的故事和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到來前的那些曙光將會更加的清晰和明亮。

南京市博物館將於2021年啟動新館建設

陝歷博、兵馬俑入圍2020年最受親子家庭歡迎博物館榜單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

四川大學博物館群建設新進展:新建區域預計春節後完成主體施工

廣東省博物館「品牌輸出」 ,全省徵集共建項目

湖南省博物館暫停定時定點人工講解及現場教育活動

北京朝陽:未來五年將布局100個特色博物館

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琥珀——波蘭民族文化之魂」在雲南省博物館開展

美博物館收集國會暴亂遺留物品:記錄美國民主的脆弱

點擊在看,關注行業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雙璧同輝,邂逅穿越千年的美麗
    今日以「玉」會「友」相聚赤峰雙璧同輝的美麗我們一起來看~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文物故事,展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兩種史前文化的內涵,赤峰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聯合推出的原創展覽《雙壁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今天在赤峰博物館開幕。
  • 雙璧同輝,穿越千年,相遇赤峰
    紅山玉器出自北方,因材造型,粗獷豪放追求神似,良渚玉器擅長紋飾,深沉嚴謹,更為抽象。紅山古民以玉器作為「巫玉」,完成對「神靈」的崇拜;良渚文化的玉器屬於「禮玉」,注重與「神人」的溝通。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那些珍貴的玉器同時出現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會被吸引和震撼。
  • 從起源看中華文明的「三對特徵」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三對特徵」值得注意。  多元與一體  在今天中國地域範圍內,史前時期每一個地理單元或地區都有著各自區域內文明的演進,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呈現多樣性特點。嚴文明先生曾提出「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模式,認為中國史前文化是一種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體結構,即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時又是一體的。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紅山文化積石冢上發現柱洞和礎石,推測該建築遺址具有祭祀功能。一座冢內發現墓葬78座,這是單體冢內發現墓葬最多的,極大豐富了紅山文化的人骨材料;冢內墓葬中共發現玉器140餘件,也是單體冢內發現紅山玉器最多的;多件玉料、玉器加工的半成品和玉鑽芯的發現,對研究紅山玉器的玉料、加工技術、加工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王巍說,國際考古學有三大課題——人類起源發展,農業起源發展和文明起源發展,而正因為連綿不斷,中華文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過程。「不但國人希望了解,國際學界也希望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王巍表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它起源發展的過程、背景、動力、機制、特點,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對世界文明研究的貢獻。」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
  • 中國之「中」與良渚文化
    在這一模式中,「古國」的出現和「最初的中國」的誕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文明形成的標誌,「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良渚和宗教氣氛濃厚的凌家灘的聯繫久已引人注目,凌家灘的突然衰落和良渚遺址群的勃然興起應該不是偶然的巧合。紅山文化對良渚的影響也日益明確。牛河梁儀式中心表明紅山社會上層以宗教權力構建了龐大的政治組織,這樣的前無古人的實踐很可能被傳遞給良渚,成為其構建同樣以宗教為核心的高級政體的範本。  總之,良渚早期國家是熔合「最初的中國」內各地區政治實踐經驗出創造的輝煌成果。
  • 李新偉: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國」
    良渚遺址出土玉器上的神面 資料圖片  在這一模式中,「古國」的出現和「最初的中國」的誕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文明形成的標誌,「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正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各地區彼此吸收著經驗和教訓,開展著適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政治實踐,各地區的一體化也因此日益加強,一些成功的王者開始產生天下一體、協和萬邦的政治理想,構思蘇秉琦所說的「理想的中國」,直至距今3100年前後,周人終於第一次以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建立起「現實的中國」。  良渚文化和中國文明的關係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國」視角下認識。
  • 從雙槐樹仰望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城樓
    在雙槐樹遺址發現如此眾多的中華民族早期文明遺存,與「河圖洛書」的文獻記載相印證,凸顯了黃河與洛水在中華文明萌生中的重要作用。(雙槐樹遺址功能分布示意圖)可以選取黃河流域三座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史前城址予以比較,來管窺中華文明起源的密碼。
  • 探源|紅山文化已進入文明時代
    ,進一步論證紅山文化是否進入文明時代這一重要學術課題。根據這些材料,您提出了紅山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論斷,這是基於何種方法?現有的考古材料如何證明這一點?  劉國祥:張光直先生的《論「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文,對如何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見。他的研究方法對探索遼西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借鑑作用。通過對遼西地區不同階段的考古學文化特徵予以總結分析,可以確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質變的階段。
  • 這裡有碧玉C形龍,還有泥塑「巨耳」,走近紅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從這一點看出,將源自鄰近區域文化因素的彩陶器用於精神領域,反映了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的充分吸納與融合。  演繹「多元交匯」文明史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而人們對於它的認識,始於上世紀70年代。
  • 中華文明何止5000年!
    長期以來,困擾學界和國際社會的中華文明起源問題一直橫亙在各方面前。
  • 範勇,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
    何況,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並不意味著只有夏才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因為從文明起源到文明時代第一個王朝的建立,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更多的考古學家,已經關注和鎖定比二里頭遺址年代更早的前輩文化。這下,大家是否明白——如果我們不是執著於夏代後期的碳十四年代數據立論,我們還能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嗎?!中華文明5000年。
  • 三星堆、良渚、紅山華夏文明為何起源於多地?或與女媧補天有關!
    #華夏文明#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距今4500年左右,地處中國西南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距今5300年左右,地處中國南方紅山文化遺址位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三星堆青銅像她們「天各一方」相距千裡;她們各具特點,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學者們認為三處古遺址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 張抗抗: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人文札記
    良渚玉器表面的浮雕、紋飾、線條與符號,令人對甲骨文、古漢字的起源及前史浮想聯翩。  城外北偏東5公裡處發掘的瑤山墓地和祭壇遺址,剖面顯示均為「熟土墩」,祭壇頂部平面呈回字形的三重土色清晰可辨。這裡相繼出土了完整的成組玉禮器:與神權有關的玉琮、玉璧;與特殊禮儀有關的精美嵌玉漆杯等形器;用於生產工具的玉鉞成為「玉器時代」的標誌。瑤山的年代早於反山,距今5000年以上。
  • 紅山文化博物館
    □本報記者  徐躍  紅山文化博物館位於赤峰市紅山公園東南角,與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
  •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填補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材料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家蠶 王羿 攝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連續進行了考古工作,近來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 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遊的中心地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中遊則是多支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主根脈所在,是歷史傳說中炎黃部族的主要活動地區,黃河中遊或者中原地區就像盛開的史前中國之花的花心。正確認識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遊地區的中心地位,對於客觀理解早期中國文明的本質特點、傳承發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