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紅山文化已進入文明時代

2021-02-23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近年來,遼西地區史前考古工作不斷走向深入,使得我們能夠從更新的視角探索遼西地區文明化進程,進一步論證紅山文化是否進入文明時代這一重要學術課題。那麼,紅山文化在何時進入了文明社會?有何具體特徵?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  

▍重大社會變革成為節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及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程,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考古材料。根據這些材料,您提出了紅山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論斷,這是基於何種方法?現有的考古材料如何證明這一點?

  劉國祥:張光直先生的《論「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文,對如何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見。他的研究方法對探索遼西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借鑑作用。通過對遼西地區不同階段的考古學文化特徵予以總結分析,可以確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質變的階段。

  紅山文化之前,該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經歷了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兩個重要階段。紅山文化之後,以小河沿文化為代表,該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經歷了重要的轉型期,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崛起及嶄新文化面貌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從聚落形態、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分化及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等諸多特徵看,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與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富河文化、趙寶溝文化相比,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應為探討該地區是否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節點。

  此外,從紅山文化的遺址分布、房址形制和聚落布局、祭祀性遺址的分布和布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等方面也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晚期晚段的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已經步入初級文明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報》:紅山文化歷經1500年之久,它何時進入了文明社會?有什麼具體特徵?

  劉國祥: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階段是在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在早期晚段,通過吸納中原地區的文化因素,紅山文化在遼西地區正式形成。中期階段是在距今6000—5500年左右,這是紅山文化全面發展的階段,開創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繁榮期。晚期階段是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的發展進入鼎盛期,社會內部發生了重大變革。

  紅山文明形成於紅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約5300—5000年,遼西地區率先跨入文明的門檻,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部分,對中原地區的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紅山文化與紅山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紅山文明是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在紅山文化基礎上發展的高級階段。其特點是出色傳承、廣泛吸納、博採眾長、凝聚精華;其主要標誌:一是以建築和玉雕為代表的高等級技術能力的出現;二是等級制度確立,玉禮制系統形成,特權階層出現;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禮儀系統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崇拜最具代表性。紅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會管理體系是神權和王權的統一。

農業發展為文化興盛提供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報》:農業生產的發展對於紅山文化進入文明社會有何影響?

  劉國祥:紅山文化中、晚期,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漁獵—採集經濟依舊十分發達,穩定而富足的食物來源為人口的迅猛增長和手工業的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富河文化、趙寶溝文化的經濟形態中,漁獵—採集經濟佔據重要地位。興隆窪文化時期農業經濟已經產生,旱作農業系統開始形成。趙寶溝文化時期農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紅山文化的興盛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從生產工具看,從小河西文化至紅山文化,均發現成組的磨盤和磨棒,用作加工穀物的工具。紅山文化時期出現了磨製更加精細的寬身、窄柄、尖弧刃石耜,其實用功能顯著增強。在收割工具方面,從紅山文化中期以後,才開始大量出現磨製的長方形或桂葉形雙孔石刀。由此看出,紅山文化中期以後開始出現了配套的掘土、收割、加工工具,農業經濟的主導性地位得以確立。

  從古環境資料看,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在距今6000年左右氣候轉暖,為紅山文化晚期農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客觀保障。此外,紅山文化細石器加工技術十分成熟,除常見的細石葉和石核外,三角形石鏃大量出現並廣泛使用,助推了漁獵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紅山文化時期的農業經濟雖然佔據主導地位,但漁獵—採集經濟依舊十分發達,兩者有機互補,開創出遼西地區前所未有的生業模式,成為紅山文化晚期社會變革的重要因素。

 

確立獨尊一人式王權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世紀以來,學界對於認識紅山文化時期的王權形式有何新認識?是否有新的考古材料可以為之提供例證?

  劉國祥:2002—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紅山文化四號大型石棺墓(以下簡稱「牛十六M4」)的發現最為重要。該墓保存完整,墓葬形制別具一格,玉器的出土位置和組合關係明確,它的發現是探索紅山文化晚期獨尊一人式王權確立的重要例證。

  這座墓葬的壙穴長3.9米、寬3.1米、深4.68米。石棺內壁長1.9米、寬0.5—0.55米、高約0.65米。石棺砌築精緻,是目前所發現的紅山文化規格最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

  從隨葬品來看,牛十六M4內隨葬品共有8件,其中玉器有6件,分別為玉環3件,鳳、人、斜口筒形玉器各1件,還有2件小型綠松石墜飾。隨葬玉人、鳳和斜口筒形玉器代表一種高規格的玉器組合關係,墓主人應是牛河梁遺址已發現的墓葬中生前社會地位最顯赫的人物。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紅山文化積石冢不僅是埋葬死者的塋地,同時也是生者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牛河梁遺址集壇、廟、冢於一體,是紅山文化晚期規模最大的中心性祭祀遺址。被埋在積石冢石棺墓內的少數死者並非普通社會成員,生前應是掌管祭祀活動的祭司,同時也是掌管社會政權的統治階層,死後成為被祭祀的對象。從牛十六M4可以看到紅山文化晚期獨尊一人式王權的確立,它的發現對於客觀認識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結構和所處社會發展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節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3-18 中華文明探源-紅山文化;閱讀全部內容請點擊:中華文明探源:紅山文化 或點擊原文連結查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孫妙凝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年3月18日學術資訊,重點文章推薦

   凝聚最大公約數 傳遞中國好聲音

•   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八大任務如何完成

•    中國社會科學院委員在「兩會」 諮政建言 學者擔當

•    「人機大戰」輸贏並不重要 學者:規範人工智慧使用範圍

•    教科書對學生影響超過教學? 學者探究教科書的影響力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形態與文學的關係

更多內容請點擊公眾號首頁菜單「全媒體」→「中國社科網」閱讀

                      △ 來源:學術匯


隨時隨地瀏覽新鮮學術資訊,請點擊下載「學術要聞」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探源牛河梁遺址群 姬英明:紅山文化讓人魂牽夢繞
    「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 是姬英明先生於2018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日前,《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傳承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延續前十一期的探源後,第十二期探源來到了華文明支脈東北亞文化核心區域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牛河梁遺址群。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在最終入圍的25個項目中,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考古非常引人關注。它是繼牛河梁遺址之後,紅山文化近些年最重大的發現,為解決紅山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課題提供了最豐厚的資料。  這處距今約5305年—5045年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墓地,考古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墓葬78座、祭壇1座及祭祀坑29座。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吳沫:目前,學界相對比較認可的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多元性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是由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的。紅山文化具有一些特別的特點,比如上層社會佔有大量玉器,高規格墓葬中 「唯玉為葬」,顯示玉器在紅山先民的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根據對中國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發現,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認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規律,提出了符合中華文明特質的判斷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的標準。  第一,生產力獲得發展,出現社會分工。在農業顯著發展的基礎上,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並且部分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如琢玉、髹漆、製作高等級陶器、冶金等)。  第二,社會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出現王權。
  • 「滿天星鬥」裡的紅山文化
    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滿天星鬥」說,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滿天星鬥時期大約持續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長。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其中之一為從隴東到河套再到遼西的長城以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展廳一覽紅山文化是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距今6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是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的、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兩種文化一南一北,都有著發達的祭祀系統和精美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壇廟冢與玉龍,良渚文化的祭壇與琮璧鉞,各有特色而殊途同歸,給中華大地帶來文明的曙光。本次展覽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館裡同臺展出,展覽通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
  •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證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 日韓學者對紅山文化的研究
    他沒有把分布在紅山後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和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區分開,而是混為一團,將遺存的年代下限推遲到戰國。此外,張冠李戴。紅山後早期的紅山文化遺址屬於原始社會,那時只有氏族部落,還沒有發展到民族的階段,況且紅山文化屬於農耕文明範疇,與東胡族的草原文化搭不上界。
  • 概念解讀:新石器時代(二)
    其中,距今5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國各主要文化相繼進入「龍山文化」發展階段,所以此階段又被稱之為「龍山時代」。(也有人將距今4500\4600——4000年稱之為「龍山時代」,分歧在於距今5000——4500\4600年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是否發展為「龍山文化」。)
  • 紅山文化你知道多少?
    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 紅山文化知多少? 來到這裡就知道!
    由赤峰市紅山文化研究者王相驪、王耀武二人編著的《紅山文化探秘》一書中,對紅山文化這樣解讀——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建設項目主體外觀寓意:左側方形建築,像翻開的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寓意著人們進入像歷史書籍的展示中心全方位的品讀紅山文化。
  • 毛宏亮收藏紅山文化玉器:神人紋C形龍
    也可以說,鑑於距今5300年至5000年左右,紅山文明已正式形成,因此,紅山文化玉器的成就亦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  中華民族愛玉和用玉的傳統始於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餘年的歷史,並且延續至今,未曾中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
  • 紅山文化博物館
    □本報記者  徐躍  紅山文化博物館位於赤峰市紅山公園東南角,與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
  • 紅山文化的太陽神崇拜
    陳逸民和陳鶯在他們的著作《紅山玉器的收藏和鑑賞》裡有這樣一段話,它引自該書第35節「紅山文化太陽神像」:「我們可以看出該件玉雕雙首並列,頭部有角狀  突起,龍首人身,整個神像呈蹲坐狀。為什麼象這樣頭部開叉有角的龍首人形玉器被定名為太陽神呢?紅山文化時期是否存在著太陽崇拜呢?」「牛是農業文明的象徵。當原始先民開始役使牛的時候,一定是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 紅山文化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起源
    從商人使用的玉器來看,與紅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度。有學者提出紅山文化的先民可能是商人的先祖。據史書記載,黃帝平定蚩尤之亂曾得到女魃的幫助,推測所說的女魃正是「紅山軍」拜祭的女神。這支進入中原的軍隊並未回去,在中原地區流動,可能就是早商的契部落。
  • 反思文明探源與古史重建理論
    「文明探源與古史重建理論的百年反思」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  關於「文明探源中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教授劉莉基於對伊洛盆地的考古調查,使用遺址數量、遺址面積、聚落等級三個變量論證二里頭文化體現了早期國家在伊洛盆地的產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平強調考古學和歷史學領域需要對文明、國家、古國、邦國、王國等重要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建立一套科學的話語共同體。
  •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和紅山文化
    說黃帝是那個時代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意義也在這裡。   說到這裡,回頭看看紅山文化,說它是「北方遊牧和狩獵民族色彩的文化」。令人可信。 有人說黃帝就是那個時代的成吉思汗、忽必烈——他們都是由北到南的君王。戰爭是無情的,尤其荒蠻的遠古時代。由於處在冷兵器的戰爭,死的人不是很多,倒是很慘烈。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應向中國南方溯源
    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匯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梁。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能局限於中原一帶,而應向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溯源;時間上不能局限於5000年,而應向更早溯源。
  • @赤峰人,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
    那你知道紅山文化到底包括啥嗎?由赤峰市紅山文化研究者王相驪、王耀武二人編著的《紅山文化探秘》一書中,對紅山文化這樣解讀——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建設項目主體外觀寓意:左側方形建築,像翻開的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寓意著人們進入像歷史書籍的展示中心全方位的品讀紅山文化。
  • 紅山文化--勿需大話 只需真言
    赤峰 紅山1908年,日本人鳥居龍藏最早發現紅山文化,1935年日本人濱田耕作到紅山後進行了發掘,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在其著作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之中,正式提出和命名了「紅山文化」。這是紅山文化的命名。紅山文化發現命名於內蒙古赤峰市,揚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雕群,出道即巔峰。考古界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界定是其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階段的重要考古遺存,其價值和影響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國考古學泰鬥蘇秉琦先生曾經說過:」赤峰加朝陽等於西安加洛陽「可見其在中國史前考古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