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成果發布
在12月11日舉行的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的領隊分別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2020年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收穫」為主題,進行考古發掘成果匯報。
-
黃青松:長河流過四方城
1973年,為配合鳳灘水電站工程建設,湖南省、湘西州、保靖縣三級考古部門首次組織調查初探,1993年,因酒鬼酒陶瓷分廠建設進行搶救性發掘,舊石器遺物、戰國糧窯、青銅冶煉遺址等重見天日,其中,在戰國、漢代100多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不同質地的陶器、青銅器、鐵器、琉璃器、瓷器、食用器、冥器等,歷史時間跨越戰國、六朝、唐、宋、元、明、清。 公元前202年,是西漢高祖五年。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召開!發布多項考古成果
此次研討會共收集論文30多篇,內容涵蓋泉州城考古各個研究領域。杭侃、董新林分別作了題為《泉為大邦:有關泉州城的讀書札記》《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主旨發言。隨後,大會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以及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成果。
-
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發布
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吸引了人們濃厚興趣。其中一些新出土的佛教造像通過圖片亮相時,拂去塵埃重見天日的面容和微笑,穿透千年時光,依舊動人。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成果發布 首次發現寬約66米護城河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方永磊 王紅霞)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
國家文物局發布四項「考古中國」絲綢之路考古重大成果之四: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烽燧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一處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遺址。 記載『計會交牌』制度的木質實物標本,尚為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對實證唐代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地區對於中央政府文化認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
河南下王崗遺址考古報告發布 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引熱議
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報告顯示,下王崗遺址整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國家文物部門先後多次對其進行大型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達5311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遺址從距今約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續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個案。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 解鎖文明密碼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 考古學者首次關注到石峁遺址是在1958年。時年,陝西省開展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石峁山遺址」(即今石峁遺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記錄。根據對調查信息及採集陶片等標本分析,調查隊認為在石峁、雷家墕大隊一帶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遺址東西約四華裡、南北約六華裡,包括三套城,以位於石峁大隊皇城臺高地的「頭套城」最為清晰。
-
解鎖文明密碼 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中新網成都6月9日電 (嶽依桐)《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也是即將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系列展覽的首展。據悉,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
-
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12月19日到20日,秦漢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閻良舉辦。這次研討會上透露: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秦人的建築文明從櫟陽城開始。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2018年到2020年,考古人員對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的十號建築。
-
圓明園考古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圓明園在此次考古工作中首次採用了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本次考古工作不但全程開放考古發掘工地,還及時與社會共享考古成果。新京報訊 昨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在川有考古資質的兩院一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的專家齊聚,匯報了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通過專家點評和觀眾提問環節,深度解析2019年度四川省的考古成果。據了解,這是四川省考古界首次與公眾分享考古成果。
-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2021-01-14 03:24: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卞立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