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成果發布 首次發現寬約66米護城河

2021-01-14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方永磊 王紅霞)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圖為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方永磊 攝)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考古工作是首次對金中都外城城牆開展考古發掘,發現城牆遺蹟5處,總長約60米,最寬處24米;馬面遺蹟(凸出於牆體外側的防禦設施)1處,長約20米,寬約7米;護城河遺蹟1處,寬約66米;城內道路2條,殘長約20米和40米;出土有「官」字款磚、定窯、鈞窯瓷片等遺物。

(圖為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方永磊 攝)

據了解,2019年至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對西城牆、南城牆及周邊開展了兩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計發掘面積2900平方米。

(圖為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方永磊 攝)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於重要地位。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金中都城牆遺址目前在地表尚存南城牆萬泉寺、鳳凰嘴和西城牆高樓村等三處,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方永磊 攝)

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基本釐清了外城城牆的保存狀況、形制結構,及其與城外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係,首次正式確認了護城河、城牆的寬度及營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處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確認其形制為圓角長方形,構建方式為在城牆外二次增築、外圍包磚。疊壓在南城牆下的唐代墓葬、遼代墓葬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學證據。

相關焦點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首次發現外城護城河
    2021年1月13日,北京,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北京發現金中都外城城牆體系
    在考古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介紹如何通過剖面地層來認識金中都城牆的建造方式和牆體的夯層結構。從解剖溝上可以看到城牆夯層,順著夯層繼續往東延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夯土層,說明這是城牆的倒塌土。由此確定了城牆東邊界的位置。
  •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2019年至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金中都城牆遺址西城牆、南城牆及周邊進行了考古發掘。記者今天(1月13日)從北京文物局獲悉,此次發掘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也被今人知曉。
  •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重見天日  城牆、馬面、護城河組構城防體系,牆基最寬可達24米,城牆下發現前朝墓葬……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作為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這將為了解金中都城牆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提供依據。
  • 北京將籌建金中都城牆遺址公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3日訊(記者 成琪)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
  • 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考古:發現五千多年前的古城牆
    中新社襄陽12月12日電 (胡傳林 張攀)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12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經過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該遺址新發現了一千五六百米長的古城牆,初步判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 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4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
  • 《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申請考古勘探
    《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北京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 正在申請考古勘探  圖為呈C形的金中都西城牆遺址  作為研究北京歷史和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北京市目前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全部位於豐臺區的麗澤金融商務區內。
  • 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距此不遠處,有一個直徑為五米左右的大土坑,考古人員在在清理過程中,發現裡面有草木灰,蘆葦的桔杆等。草木灰中有大量動物骨骼,豬、魚、鹿角都有發現,還有吃飯用的碗、喝酒的杯子,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是當時的人在這裡燒火聚餐留下的痕跡,可能與祭祀有關。從這些房子、墓葬以及人們活動軌跡分析,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居住的人已有不少。
  • 富陽考古發掘有新成果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說,此次所發現的唐、宋、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遺蹟客觀揭示了古城的建造興衰史,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為深入挖掘古城牆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以及城牆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87歲的張寶昌老先生是地方歷史人文的資深研究者,特別是對新登的歷史更是如數家珍。
  • 觀察城頭山遺址,能發現護城河的影子,在今天也是一個偉大工程
    6000年前,護城河圍繞古城一周,總長約1200多米、寬約50米。即使是現在,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工程。護城河是怎麼形成的呢?古人是怎麼想到這麼精妙的防禦方式的呢現在已經能肯定的是:護城河的前身其實是壕溝。有豐富的考古資料表明,挖掘壕溝防禦野獸的侵襲,是古人最早的一種安全防範措施。早在城頭山之前的2000年前,北方內蒙古的興隆窪先民就已經利用壕溝防止被野獸侵擾。
  • 北京的四道城牆、三道護城河都護衛著什麼?
    北京城池宮殿的營建,從永樂元年(1403年)到十八年(1420年),整整十八年,這十八年使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建造了一座壯麗輝煌的皇宮。那麼,明代北京城和北京皇宮的營建,永樂皇帝有什麼法寶呢?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城和北京皇宮的法寶,首先是一個「中」字。按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擇天下之中而立都,擇都之中而立宮。
  • 保靖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首次集中發布
    本報訊(記者 龍 堯)日前,湘西州田野考古基礎知識培訓班暨四方城遺址保護利用座談會在保靖縣舉行,座談會上首次集中發布了保靖縣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並就四方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進行深入座談。副州長李平,州文旅廣電局及保靖縣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召開!發布多項考古成果
    此次研討會共收集論文30多篇,內容涵蓋泉州城考古各個研究領域。杭侃、董新林分別作了題為《泉為大邦:有關泉州城的讀書札記》《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主旨發言。隨後,大會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以及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成果。
  • 張春長揭秘元中都考古:找回「元代城市活化石」
    但最能代表元代都城制度的大都,遺址壓在今北京故宮和景山之下,考古發掘可能性不大。」張春長解釋說,元中都直接繼承了大都,雖然沒有正式作為都城使用,但保護較好、時代單一,城址上沒有疊壓建築,耕種和放牧等農牧業活動,也只停留在地表30釐米左右,後期破壞少,是研究元代歷史的珍貴考古實料。「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關於元中都的許多歷史之謎,亟待通過考古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