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申請考古勘探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北京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 正在申請考古勘探

  圖為呈C形的金中都西城牆遺址

  作為研究北京歷史和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北京市目前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全部位於豐臺區的麗澤金融商務區內。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豐臺區文委了解到,豐臺區編制完成《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正在申請對該遺蹟進行考古勘探。

  據了解,金中都城尚存西、南城牆遺址3處,在盧溝橋鄉三路居鳳凰嘴村有一處,體量較大。在萬泉寺村有南牆一處,東管頭高樓村有西牆一段,均為夯土牆。3處遺址都在麗澤金融商務區範圍內,早在1984年5月就已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鳳凰嘴村的金中都城南牆遺址現場,北青報記者目測,這處南牆遺址最高處有五六米,寬有七八米,長有十幾米,下面有石塊砌起的圍牆進行保護,上面用苫布遮蓋防止風吹雨淋。豐臺區文委文物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處城牆遺址體量最大,區文委專門在這裡建立了一處院落,並將散落在周邊的石馬、石虎、石碑集中在這裡保管。」

  從鳳凰嘴村金中都城牆遺址往東幾百米,路南就是位於萬泉寺村的金中都城牆遺址,北青報記者站在圍擋外面向南眺望,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大樹旁邊就是金中都城牆遺址,長約20米,被苫布遮蓋著,只見幾株小樹從苫布遮蓋不嚴的地方鑽出來。

  而在萬泉寺村金中都南城牆遺址的西北角,幾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達東管頭高樓村金中都西城牆遺址。西城牆遺址被拱形的棚子遮蓋,四周是鐵欄杆,透過欄杆可以看到西城牆遺址像一個C形,靜靜地盤臥在那裡,遺址上幾個枯樹樁子杵在那裡。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展示金中都城遺蹟,豐臺區委託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聯合北京考古文博學院編制了《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對金中都的歷史內涵進行挖掘,同時結合當前遺蹟的實際和歷史內涵,對後期金中都城遺址公園的建設規劃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豐臺區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僅存的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是研究北京歷史和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當前正在積極推進金中都城遺址公園的建設和實施。同時,對金中都城遺蹟進行封閉式防護性保護,完整地保存文物遺蹟的歷史面貌。

  據悉,今年年初保護工程設計方案已上報市文物局。市文物局要求對該遺址先進行考古勘探再實施保護工程。目前,豐臺區正在申請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探。

  (文/記者 彭小菲 通訊員 趙智和 攝影/趙智和)

相關焦點

  • 國家文物局調研部署雄安新區建設中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日前帶隊赴雄安新區現場調研,並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推進雄安新區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  宋新潮稱,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雄安新區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將與河北省和相關市縣一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雄安新區建設中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重要指示,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將文物作為雄安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資源,為新區建設增光添彩。
  •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此外,到2022年,以現存城垣遺址為核心的「金中都遺址公園」有望開工建設。  發現  城牆最寬24米 配以馬面、護城河禦敵  2019年-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對西城牆、南城牆部分點位開展考古發掘。歷時兩年,一段完整的城防遺址重見天日。  西城牆考古現場,位於高樓村的金中都城遺蹟旁。
  • 雄安新區文保考古工作啟動 首用遙感設備
    今年4月,河北省文物部門曾先後調研了容城黑龍口燕南長城、安新山西村明塔、陳調元莊園、安新古城牆等文物點的保護情況,要求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儘快編制黑龍口燕南長城遺址環境整治方案,力爭在月底前完成長城的環境整治和保護工作;儘快編制安新古城牆的搶險加固方案,確保有險情的部位在雨季到來之前得到加固和支護。要求省文物研究所儘快開展南陽遺址及周邊遺存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濟南:考古調查勘探申請單位在土地供應前如何開展工作?具體流程...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4日訊 今天上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濟南市文物局局長郅良;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濟南市文物局副局長於茸就《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相關政策情況進行發布並答記者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啟動對無棣縣城角遺址考古勘探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近日,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啟動對濱州無棣縣城角遺址的考古勘探工作。 2012年7月,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距無棣縣城 10公裡,距省會濟南市162.8公裡。 城角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文化內涵豐富而獨特,時代跨度大,發展脈絡清晰。其中「八稜錘(磚)」「二十四稜擂石」等武器遺存,對於研究宋元戰爭史提供了具有極其有價值的研究線索,填補了濱州市乃至魯北區域戰爭史(兵器)研究的空白。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首次發現外城護城河
    2021年1月13日,北京,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帝王功過一生的縮影——《漢成帝延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推介
    漢成帝延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漢成帝劉驁是西漢第九位皇帝生於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即位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病逝終年44歲諡號孝成皇帝葬於延陵帝陵封土「陵墓若都邑」,帝陵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這次發掘是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而開展的,據豐臺區文旅局文物科介紹,城牆遺址未來將保護利用,以遺址為核心建設金中都遺址公園,實現市民休閒與文化傳播的雙重功能,有望2022年開始施工建設。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金中都城牆首個「馬面」出土金中都是北京800餘年建都史的開端,這段城牆也可以說是北京都城城牆的始祖。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成果發布 首次發現寬約66米護城河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方永磊 王紅霞)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 千年古城南門遺蹟找到了!富陽考古發掘有新成果
    在同一區域地層依次顯現還有城門門洞、城門外道路、馬道等遺蹟一一被發掘出來……△點擊收看△新登古城南門遺蹟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宣布,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的對新登古城更新一期工程範圍內相關區域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 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通過系統考古發掘,將逐漸揭示其真實面貌及歷史內涵,從而為周代至秦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提供重要的新材料,同時為琅琊臺遺址保護規劃制定提供更為詳實的依據。 對於瑯琊臺考古,需要站在整個瑯琊郡和瑯琊港或更大的範圍。目前的瑯琊臺考古已經納入了「考古中國」項目規劃。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台州這裡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重要價值 基於上述考古發掘成果與收穫,專家認為,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窯址窯業面貌最為複雜,同時也是最具學術價值的重要時期。 沙埠窯考古遺址公園主要建設項目擬計劃為:開展沙埠窯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考古發掘;編制《黃巖沙埠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沙埠窯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遊客服務中心、龍窯保護展示區、新龍窯燒造區、青瓷博物館、青瓷研學營地、大師園、文創基地、青瓷產業園、青瓷特色產業村、青瓷民宿、蝦蟆山田園遊賞區、永豐河景觀點等。
  • 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2019年10月至12月,劉斌及5名勘探技術工人再次來到蘇爾漢河流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白明偉也有幸成為勘探隊最年輕的技工。 「蘇爾漢河流域土質鬆軟,而且是白土,不像咱們洛陽土層分明,一鏟子下去,帶上來的土白得晃眼,很難分辨,這就更考驗經驗和技術。」白明偉說,在考古中,大名鼎鼎的洛陽鏟用實力「盡顯鋒芒」。
  • 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勘探發現(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張知寒教授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55年由著名墨學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知寒」教授考古發現,徹底否定了長期在我國史學界流行的
  •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制變化極為頻繁複雜,是了解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與發展變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時期,洛陽城達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積,有將近100平方公裡,在中國古代都城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漢魏洛陽城遺址現存格局及遺蹟以北魏時期為主,包括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
  • 北京發現金中都外城城牆體系
    在考古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介紹如何通過剖面地層來認識金中都城牆的建造方式和牆體的夯層結構。從解剖溝上可以看到城牆夯層,順著夯層繼續往東延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夯土層,說明這是城牆的倒塌土。由此確定了城牆東邊界的位置。
  • 濟南國有用地開工建設前要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日前,濟南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考古工作方面,配合城市基本建設調查勘探近1000萬餘平方米,考古發掘近1萬平方米,發掘出土大量地下文物,既保護了地下文物,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圍繞「讓文物活起來」,各博物館舉辦精品展覽近200個,開展送展和系列活動300餘次,受益觀眾500餘萬人次,濟南市博物館、章丘區博物館多次獲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精品獎」「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