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現金中都外城城牆體系

2021-01-20 人民網

在考古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介紹如何通過剖面地層來認識金中都城牆的建造方式和牆體的夯層結構。從解剖溝上可以看到城牆夯層,順著夯層繼續往東延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夯土層,說明這是城牆的倒塌土。由此確定了城牆東邊界的位置。通過考古發掘,確定了金中都的城牆寬達24米。 (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本報電(記者施芳)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輝煌歷史。金中都城牆遺址目前在地表尚存南城牆萬泉寺、鳳凰嘴和西城牆高樓村等三處,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首次對金中都外城城牆開展考古發掘。考古工作基本釐清了外城城牆的保存狀況、形制結構,及其與城外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係,首次確認了護城河、城牆的寬度及營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處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確認其形制為圓角長方形,構建方式為在城牆外二次增築、外圍包磚。考古中還發現了疊壓在南城牆下的唐代墓葬、遼代墓葬,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學證據。

金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於重要地位,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據介紹,規劃中的金中都遺址公園已經制定初步方案,待審批通過後實施,有望於2022年開工建設。

遺址公園將把金中都城牆遺存在地表的「三堆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

相關焦點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首次發現外城護城河
    2021年1月13日,北京,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成果發布 首次發現寬約66米護城河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方永磊 王紅霞)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記者今天(1月13日)從北京文物局獲悉,此次發掘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也被今人知曉。這次發掘是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而開展的,據豐臺區文旅局文物科介紹,城牆遺址未來將保護利用,以遺址為核心建設金中都遺址公園,實現市民休閒與文化傳播的雙重功能,有望2022年開始施工建設。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
  • 北京將籌建金中都城牆遺址公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3日訊(記者 成琪)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重見天日  城牆、馬面、護城河組構城防體系,牆基最寬可達24米,城牆下發現前朝墓葬……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作為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這將為了解金中都城牆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提供依據。
  • 戰國時代的鹹陽城有外城城牆嗎?
    在《大秦賦》(《異人綠帽傳》/《大秦狼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呂不韋帶著嬴異人一群人騎馬到達鹹陽城外,遠遠看見了鹹陽的外城城牆和樓闕,開心的喊道:鹹陽到啦......而且在外城城郭外,秦國都城鹹陽有很大的內部縱深......不好意思,這一鏡頭純屬虛構,並不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 明清北京城內城城牆之東南角樓:曾經的北京第一印象
    歷經了明(276年)、大順(1個半月)、清(268年)、民國(29年)以及侵華日軍(8年)的各種改朝換代和大小戰爭,最終在屹立了600年後,在新中國成立的20年後的1969年,在修建地鐵、城市建設和備戰備荒中絕大多數建築消失了。由於他消失的太快,以至於我們現在關於北京內城城牆的長度上,都沒有非常讓人信服的官方數據。
  • 北京的四道城牆、三道護城河都護衛著什麼?
    北京城池宮殿的營建,從永樂元年(1403年)到十八年(1420年),整整十八年,這十八年使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建造了一座壯麗輝煌的皇宮。那麼,明代北京城和北京皇宮的營建,永樂皇帝有什麼法寶呢?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城和北京皇宮的法寶,首先是一個「中」字。按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擇天下之中而立都,擇都之中而立宮。
  • 北京的城牆與城門,值得所有北京人珍藏!
    在北京人心中,這「裡九外七」的城牆和城樓不僅僅是輝煌雄偉,更是因為這裡的存在與消失,記錄著北京人一代又一代的滄桑。老北京的「內九外七皇城四」共有20座城門樓、16座箭樓(除四個皇城只有城門樓外,其餘內九外七16座城門除有城樓,都有箭樓和甕城)。城樓、箭樓共計36座。這些城牆和城門是北京人根深蒂固的依賴!!
  • 北京城牆是被誰如何拆毀的?
    圖為清末北京城牆。供圖:華辰影像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圖為 1917 年左右的北京內城角樓。攝影:甘博北京內城和外城的東、南、西、北四隅分別建有角樓。北京內城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建成於明正統四年(1439 年),是城防防禦建築。
  • 泰州老城牆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隨著宋代涵洞、南水關、南城牆老照片的陸續發現,泰州古城牆的身影逐漸在人們記憶中清晰起來。這一段段的城牆遺蹟,正在拼接出浩瀚悠遠的泰州城歷史,那城牆上每一塊牆磚、每一處箭痕都真實記錄著泰州先輩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鬥志。  多難興城 南宋城池格局至今保持  「漢唐以來,海陵逐漸成為城市,泰州的城市布局形態歷經變遷。
  • 城馬不獨行!全國十餘座城牆參與聯動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城牆的修建歷史非常悠久其廣泛應用與豐富內涵在全國古文明中獨樹一幟城馬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城牆就是北京城的骨架與見證,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北京明城牆遺蹟僅餘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明清北京城牆。
  • 1913年提出,1927年正式開通,給北京城牆豁個口為什麼用了十四年
    民國二年(1913)老北京總共有四道城牆,分為宮城(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每座城池都有城門。其中,宮城有4座、皇城有4座、內城有9座、外城有7座。這就是人們俗稱的「內九外七皇城四」,加之宮城(紫禁城)的4座門,共計有24座城門。
  • 北京古城牆被拆前實在太雄偉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那時的北京副市長吳晗對梁思成說:「你是老一輩的保守,將來北京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你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的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鳥巢,有什麼文物可欣賞呢!」但是梁思成在北京古城牆被拆毀的時候還哭著說:「五十年後,歷史會證明我是正確的。」
  • 尋跡金中都
    北京日報記者 黃加佳提到北京的歷史文化積澱時,人們常用「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這句話來詮釋。所謂「八百年建都史」,起點就是「金中都」。「遷都北京」不僅是金代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而且也為北京的城市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紀元。自此之後的八百多年,除了少數幾個時期,北京一直是中國的都城。
  • 奉節白帝城遺址發現的這一處布局很完整
    甕城,是古代城牆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全世界城牆建築史上獨樹一幟。目前,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挖掘在子陽城皇殿臺,發現了宋蒙戰爭山城防禦體系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甕城,為川渝地區宋蒙戰爭時期的軍事防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子陽城皇殿臺遺址,是白帝城陸路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制高點,可以俯瞰夔門和白帝城,是南宋白帝城的軍事指揮中心。今年5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啟動新一輪白帝城遺址考古挖掘工作。
  • 帶兒子學歷史:聊聊四九城的門(7)——外城七門(上)
    北京這座城,一磚一瓦都藏著歷史,刻著故事。-01-外城明嘉靖年間,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京師防禦,開始修建外城,原計劃是環繞內城修建一圈,形成一個「回」字型的結構,結果修著修著沒錢了,就草草收尾,只修建了南面一段,變成了一個「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