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城市之根!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2020-12-14 網易新聞

去年,位於襄州區龍王鎮的鳳凰咀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神秘面紗開始揭開。眼下,隨著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的發掘,一座距今五千年的古城走入人們的視線。

從今年九月開始,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450平方米的地方進行發掘,到12月7號,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房址七間,最小的僅有七八個平方米,最大的五六十平方米。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說,這些房子以柱子為支撐,用草拌泥糊成一面牆體,然後用火烤硬,這叫木骨泥牆,從發掘出的這些房子的分布看,大房子在地勢高的地方,說明當時這裡的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了。

離房子幾米處就是墓葬區,傳統的土坑豎穴墓共有九個,墓葬內有人的遺骸以及紡輪和紅陶杯等陪葬品。單思偉介紹,其中的紅陶杯距今4500年到4200年左右,製作還是很精美的,除了形狀比較獨特以外,上面還塗了一層紅色的彩,一般叫紅衣。

距此不遠處,有一個直徑為五米左右的大土坑,考古人員在在清理過程中,發現裡面有草木灰,蘆葦的桔杆等。草木灰中有大量動物骨骼,豬、魚、鹿角都有發現,還有吃飯用的碗、喝酒的杯子,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是當時的人在這裡燒火聚餐留下的痕跡,可能與祭祀有關。

從這些房子、墓葬以及人們活動軌跡分析,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居住的人已有不少。古城的標配就是有城牆和城河,在居民區以南,考古人員發現了鳳凰咀的南城牆,寬寬的城牆用黃土一層一層夯築起來。城牆周長大約有一千五六百米,高四五米左右,寬二十多米。

單思偉說,這麼大的古城牆絕不是哪個家族一兩年能完成的,它是有組織有計劃建成的。毗鄰古城牆的護城河也頗具規模,周長兩千多米,寬二十多米。在兩個多月的發掘中,已經出土了鼎、釜、圈足盤物等一百多件新石器時代的珍貴器具。

據介紹,鳳凰咀遺址位於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過去當地人說這是個瓦碴地,並留下很多傳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第一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才發現這裡竟然是一處大型遺址,因為它所處的位置像個鳳凰的嘴巴,於是取名鳳凰咀。考古專家介紹,早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這裡作為聚集地,然後在這裡建城,並生活了一千多年。

單思偉介紹,鳳凰咀遺址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重地,從南方出襄陽進中原,或者中原想進到南方來,都得從這個地方進來,就像一個關卡一樣。

考古專家分析,新石器末期,隨著夏王朝向南攻伐,鳳凰咀這個古城終於消失。過去說襄陽的建城史是2800年,這個根據是古鄧城,而現在鳳凰咀古城的現身,為我們找到了襄陽城的根。

單思偉表示,目前鳳凰咀古城可以說是襄陽的城市之根,因為它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襄陽城市發展史來講,鳳凰咀古城把襄陽的城市發展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而在今後幾年裡,隨著發掘面積的擴大,這座千年古城中的秘密也會慢慢揭開。

全媒體首席記者:汪洋 | 通訊員:田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考古:發現五千多年前的古城牆
    中新社襄陽12月12日電 (胡傳林 張攀)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12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經過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該遺址新發現了一千五六百米長的古城牆,初步判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 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湖北,考古重大新發現!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東北方向約20公裡處有重大考古新發現!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僅用於鑄銅的人工臺地面積就達千餘平方米,系迄今所見長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堪稱3200年前的「重工業基地」。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獲重大發現 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8月24日下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李暉達表示,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王陽明故居遺址位于越城區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
  • 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  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規格罕見
    1500平方米、二進落大殿、觀象臺、碧霞池……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項目負責人確認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楊瑞生介紹,王陽明故居坐北朝南,考古從故居遺蹟石門檻北側開始發掘,發現石板鋪的地面,在此北側有儀門,儀門進深3.75米,東西跨度15.5米。一進院落的大殿進深約20米,東西跨度約32米。
  • 探秘秦嶺:2019年度中國重大考古發現-漢中疥疙洞遺址
    有「仙都」、「洞天之冠」、皇家園林、道教聖地等美譽。探險懸疑小說《盜墓筆記》系列中,專寫有一部《秦嶺神樹》。至今,茫茫秦嶺中,還有很多人跡罕至的神秘地帶。近年,秦嶺南麓漢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為它的神奇又做了一個註腳。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王陽明居住遺址有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原標題:首個考古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有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規格罕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了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遺址考古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考古人員目前已清理出伯府部分儀門、大殿、抱廈以及院落西界牆基址等。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楊瑞生介紹,王陽明故居坐北朝南,考古從故居遺蹟石門檻北側開始發掘,發現石板鋪的地面,在此北側有儀門,儀門進深3.75米,東西跨度15.5米。一進院落的大殿進深約20米,東西跨度約32米。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襄陽襄州之龍王鎮:兩水匯集 龍鳳兩遺 四集分立 鵝梨兩奇
    清河龍鳳兩遺:龍王廟 鳳凰咀遺址要知曉龍王,就要知道龍王的兩處重要古遺址:龍王廟 鳳凰咀遺址。這樣就有了現在的黃龍集、黑龍集、龍王集。傳說故事,僅供娛樂。【鳳凰咀遺址】鳳凰咀遺址位於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結合部。鳳凰咀遺址平面呈近橢圓形,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核心區域面積達14萬平方米。城外有一條護城河,河寬30至40米。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四川盆地東部山區,曾有一個古老的王國。一支勇猛彪悍的民族在渠江東岸紮根,他們修建房屋、種植糧食、野外狩獵、鑄造兵器、繁衍生息。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
  • 鞏義重大考古發現!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5月7日,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發布會在鄭州召開,經過多方機構和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性質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關鍵詞:石峁遺址; 考古發現; 研究綜述; 反思與展望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石峁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批准號:17ZDA2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郭物認為石峁遺址中發現的石雕人像與南西伯利亞奧庫涅夫文化及新疆的切木爾切克文化的石雕人像有著相似之處,陝北地區石人的出現可能受到了西北方向文化的影響[67]。
  • 圓明園澹泊寧靜遺址考古發現「田字房」
    本文轉自【中新網】; 12月15日,北京,工作人員在遺址現場進行發掘工作。日前,圓明園在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田字房」等遺址。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田」字象徵農耕,古代中國奉行以農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為房,還在圓明園的稻田裡舉行藉田之禮即親耕,並察看農事農時,以示對農業的重視。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12月15日,北京,工作人員們在遺址現場進行考古相關工作。日前,圓明園在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田字房」等遺址。
  • 蒙古重大考古發現——「但使龍城飛將在」的匈奴龍城被發現
    龍城在匈奴社會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單于庭中專門用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漢書匈奴傳》記有「五月,(匈奴)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漢代的龍城到底在何處?《出塞》王昌齡龍城到底在哪裡,一直都有爭論,但近日蒙古國烏蘭巴託大學宣布,經過多年的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終於在蒙古國中部地區離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市西部約470公裡處被找到
  • 圓明園考古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圓明園在此次考古工作中首次採用了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本次考古工作不但全程開放考古發掘工地,還及時與社會共享考古成果。新京報訊 昨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
  • 中斷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後再獲重大發現!「4號殿極有可能就...
    12月24日,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去年4月至今年8月,他們已初步揭露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隋唐4號殿基的西半部,已揭露出的殿基主體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4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