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居住遺址有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2020-12-16 瀟湘晨報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首個考古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有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規格罕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了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李暉達表示,紹興王陽明故居系全國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故居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

王陽明故居遺址位於紹興越城區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今年5月中旬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王陽明故居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考古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考古人員目前已清理出伯府部分儀門、大殿、抱廈以及院落西界牆基址等。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楊瑞生介紹,王陽明故居坐北朝南,考古從故居遺蹟石門檻北側開始發掘,發現石板鋪的地面,在此北側有儀門,儀門進深3.75米,東西跨度15.5米。一進院落的大殿進深約20米,東西跨度約32米。在第一進大殿北側正中,發掘出抱廈基石,長6.7米,寬5.15米,在抱廈和第二進大殿之間有連接主殿甬道一條,長13.9米,寬2.2米。二進院落整體更大,寬32米,進深僅庭院就有19.2米,還不包括大殿。在二進院落大殿中,最長的階沿石條有6米多長。目前,二進大殿尚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考古發掘中,初步確定了王陽明故居建築基址的中軸線。

在考古現場,記者見到王陽明故居地下建築基址保存相對完好,現場有許多石板、石條和石塊,還存放著大量的建築構件。據了解,王陽明故居的柱礎石十分罕見,考古現場發現的柱礎石直徑1.2米,內徑0.6米,由此可以推測大殿的建築規格很高。站在考古現場,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伯府正對府山之高峰,後面有觀象臺,能讓人想像到當年伯府恢弘的氣勢。

李暉達告訴記者,目前考古工作尚未完全揭示出伯府整體格局,就目前情況推測,其整體規模超出預想。原先標定的碧霞池、飲酒亭、觀象臺、石門檻4個文保單位,都在考古發現的大院落外圍。此次考古發掘,初步釐清了王陽明故居遺址的整體平面布局和建築規格,大大豐富了王陽明故居遺址的保護對象,為遺址展示和保護利用,提供了關鍵的考古依據。

文史專家紛紛表示,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再次印證紹興是陽明心學的聖地。

紹興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原《紹興市志》總纂任桂全介紹,民間一直傳說,呂府十三廳,不及伯府一個廳。當時,伯府一個廳,可容納100多人聽王陽明講座。這次考古很大程度上使這些說法得以證實。

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建國多年來一直為傳播陽明學而奔走。他認為,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對紹興市重建王陽明故居意義十分重大,使得王陽明故居的建設有了歷史實物依據和支撐。

考古是歷史文化的印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說:王陽明故居遺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證明了陽明故裡是王陽明的成長地、陽明心學的祖庭和傳播地,對增加紹興歷史文化內涵,推動紹興文化建設和文旅開發,深化「陽明心學」文化遺產價值的展示和利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規格罕見
    1500平方米、二進落大殿、觀象臺、碧霞池……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項目負責人確認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在第一進大殿北側正中,發掘出抱廈基石,長6.7米,寬5.15米,在抱廈和第二進大殿之間有連接主殿甬道一條,長13.9米,寬2.2米。二進院落整體更大,寬32米,進深僅庭院就有19.2米,還不包括大殿。在二進院落大殿中,最長的階沿石條有6米多長。目前,二進大殿尚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考古發掘中,初步確定了王陽明故居建築基址的中軸線。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獲重大發現 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紹興王陽明故居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8月24日下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李暉達表示,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
  • 浙江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得到考古發掘確認
    新華社杭州12月23日電(記者馮源)記者從剛剛舉行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上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明代大儒、心學宗師王陽明在浙江紹興的故居遺址揭開了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表示,這是首個經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
  • 大型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獲重大發現 神秘面紗終於揭開!紹興王陽明故居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40集大型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於8月23日在北京梅地亞新聞中心正式舉辦首次新聞發布會。【閱讀全文】來源:2020-08-23王陽明何以獲贊「文武全才」明朝沒有漢朝那麼強悍,沒有唐朝那麼繁盛,也沒有宋朝那麼文化燦爛,卻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完備定型的時期,也是商品經濟活躍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朝代。從一定意義上講,王陽明的出現增添了明朝的光彩。
  • 發現王陽明:天泉橋上證道 伯府第中講學 陽明故裡在紹興
    弟子蔡世新畫的王陽明像 上海博物館 藏2020年5月中旬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陽明故裡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這也是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剛才那塊傾斜的旅遊指示牌,很可能會由新的標識來代替:伯府第遺址。2020年5月中旬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陽明故裡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這也是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對,這裡就是我家。王陽明說。
  • 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鞏義重大考古發現!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重大考古發現!這裡距今約5300年,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這裡還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 安徽史前遺址出土「豪華別墅」,發現神秘的圖騰文物
    根據民間傳說,唐朝時曾經有一座紀念尉遲恭的寺廟建在土堆之上,因此稱「尉遲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村民經常在此取土燒磚,經常挖出各種古代陶器碎片,這引起了安徽省考古部門的注意,隨後「尉遲寺遺址」震撼問世。1989年至今,安徽省考古隊已經對尉遲寺遺址進行13次大規模發掘,每次都有重大發現。這種頻率和效果在史前文化遺址考古中非常罕見,因此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城內共發現有十餘處集中的居住區,其中多數分布於內城中,顯示出內城在當時主要擔負著生活區的功能。居住區內的房址集中分布,類型包括地面式、半地穴式和窯洞式建築,不同類型的房址在面積及內部設施上存在著差異,表明房址之間存在著等級關係。較大的地面式房址多建於皇城臺周圍的梁峁之上,居住者可能與當時生活在皇城臺上的統治集團有緊密的聯繫,享有較高的經濟與社會地位。
  • 天水發現2000多年的皇城隗囂宮 規模堪比阿房宮
    隗囂發跡、強盛、稱王隴上再到兵敗病故的整個事件,《後漢書》都有明確的記載、描述和評價,有據可查、有史可考。今天,天水民間仍留傳諸多與隗囂相關的故事和歷史遺蹟。如,皇城堡山下的道路仍叫皇城路,北山上有一個村子叫皇城村。麥積山植物園雕窠峪、甘谷和武山洛門的西旱坪都有隗囂曾大興土木、廣建行宮的遺址。天水名小吃「蕎面呱呱」就是隗囂孝敬其母親時親自下廚製作的。
  • 代表春秋時期最高建築水平的宮室遺址
    新華網太原6月22日電(記者高風實習生丁若亭)代表中國春秋時期建築最高水平的晉國銅(革旁加是)宮,在古書上有多處記載,但經歷了2500多年的風吹雨打,宮城遭到了廢棄和侵蝕,其具體位置在哪裡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日前考證發現,這一令幾代考古學者苦苦尋找的遺址,就在今山西省沁縣南22.5公裡的地方。
  • 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發現"L"形器物遺存
    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的餘莊遺址,距今約4000至4500年,是河南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遺址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已發掘一千多平方米。遺址面積東西長南北窄,東西最長大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1000米,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據了解,遺址所在地最初是田地,今年年初,這裡準備建設葉縣標準化廠房項目,前期按正常程序要進行考古勘探,經文物部門勘探發現,此處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自8月份開始進行考古發掘。
  • 考古 大明宮疑發現唐中書省遺址
    這些官署遺址位於何處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昨日,華商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獲悉,他們首次在大明宮發現了官署遺址,而且有可能就是三省中的中書省。發掘背景發掘地唐文化遺存豐富唐都長安,面積近84平方公裡,人口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唐長安城東北部的大明宮,規模宏大、建築壯麗,唐朝大多數皇帝都在此居住和處理內政外交。據專家介紹,含元殿和宣政殿是大明宮朝政核心區,其東西兩側設有一些中央官署機構。
  • 石峁遺址的發現,以及與陶寺遺址不得不說的關係
    第二個重要現象是在城址中發現頭骨坑,可能與當時殺戮祭祀有關。祭祀坑女性明顯多於男性,且不見未成年個體。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或創傷,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東門址附近所見集中埋藏的頭骨,均位於早期地面之下或石牆牆基之下,應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或祭祀活動有關。石峁東門址不僅是一座建構技術先進、結構複雜、防禦體系完整的建築屏障,更是石峁居住者強大有力的精神安全保障。
  • 內蒙古發現一處漢代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7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沙梁子古城遺址發現一處漢代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考古人員在沙梁子古城遺址東區發掘清理出磚瓦窯8座、墓葬1座。據介紹,此次清理的8座漢代磚瓦窯,從形制、規模、出土器物來看,顯然經過統一規劃和布局。
  • 約旦首都安曼發現古羅馬建築遺址
    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14日,在約旦首都安曼,考古人員在遺址挖掘現場工作。 工人日前在約旦首都安曼市中心開挖排水系統時,發現了一處古羅馬時期建築遺址。該遺址位於安曼著名景點古羅馬劇場附近。發掘出的建築遺址佔地約80平方米,並沿附近主街道延伸,包括古羅馬浴場、地窖和焚燒間。
  • 《長恨歌》驪宮遺址被發現
    近日,白居易筆下的「驪宮」——朝元閣被發現。朝元閣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北端。2018-202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朝元閣遺址保護項目,對朝元閣遺址重新開展發掘工作。發掘面積1550平方米,全面揭露了夯土高臺、主體建築、東西踏道、北廊房、東西廊房、西側附屬廊房,釐清了遺址的層位關係,發現了疊壓在唐代遺址上方的晚期建築基址,探明了唐代夯土的範圍與深度,清理了殘存的唐代建築木構件,並對遺址開展了航空測繪、雷射掃描等精細測繪工作。大量出土遺蹟和遺物顯示,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唐代高臺建築遺址,也是唐代華清宮驪山禁苑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群。
  • 圓明園主建築「田字房」首次發現皇家稻田遺址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的9間房屋遺址的位置及其內部情況,並首次運用植物考古手段發現了皇家稻田遺址,下一步將用實驗方法分析土壤構成,判斷稻田內是否有相關植物遺存。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東西寬160米、南北長140米。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
  • 泉州市舶司遺址 發現宋元明建築遺存 屬大型官方建築
    泉州市舶司遺址石碑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以《泉州城的相地選址和重要建築朝向與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的考古發掘》為題
  • 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 曾做過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
    原標題: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新華社西安4月21日電(記者楊一苗)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漢長安城遺址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漢長安城北宮一號遺址發現一組西漢建築遺址,研究推測這裡曾做過西漢時期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