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發現"L"形器物遺存

2020-12-18 河南頻道

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的餘莊遺址,距今約4000至4500年,是河南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遺址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已發掘一千多平方米。其中10號墓是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研究價值極高。12月5日,記者來到餘莊遺址考古現場,近距離感受人類史前文明。

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以上

餘莊遺址所在地西臨葉縣東環城路,東接隆鑫大道,北距沙河4公裡左右。遺址面積東西長南北窄,東西最長大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1000米,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據了解,遺址所在地最初是田地,今年年初,這裡準備建設葉縣標準化廠房項目,前期按正常程序要進行考古勘探,經文物部門勘探發現,此處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自8月份開始進行考古發掘。

目前,餘莊遺址已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出土器物2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在遺址北部還發現兩條壕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了大量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是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豐富的出土遺存讓餘莊遺址在考古發掘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發現等級最高龍山文化墓葬 龍山大墓主人頭部疑似塗有硃砂

現場工作人員正忙碌著發掘。在遺址南端的一個探方裡正是被發現的龍山大墓,這座墓葬被命名為M10。是目前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該墓為考古工作者帶來了豐富的學術信息。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吳偉華博士介紹,M10墓葬為東西方向,長2.6米,寬1.2米,面積為3.12平方米。經體質人類學專家現場鑑定,墓主人大約有50歲,同時在棺外有陪葬的人,年齡大概在20歲,通過學術推測,棺外的人很可能是殉葬。同時在墓坑裡還發現隨葬器物,共33件,均為陶器。其中32件墓室內東部二層臺上,1件放置在墓室主人腰部左側。隨葬陶器包括豆、觚、碗等,製作精美,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

通過墓的規模、隨葬的冥器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應該是當時的貴族階層。同時,考古工作者還發現在墓主人頭部疑似塗有硃砂。「硃砂在史前時期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且硃砂是紅色的,讓人聯想到血液,可能代表古人的一種『靈魂不死』的觀念吧。」吳偉華說。

遺址新發現「L」形器物遺存 下一步將弄清龍山墓葬分布情況

龍山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夏商周文明歷史之前,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進入商周時期,人們在祭祀、宴請、隨葬等方面都有等級森嚴的禮制,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等。

在T0805、T0806兩個相連的探方裡,相繼發現一些器物遺存,這些器物還未完全出土,還沒看到完整器型,但初步看排列形狀是「L」形,是人們有意識的擺放,與此前發現的一字形排列有明顯變化。「這些現象在以往的龍山遺址中沒有發現,對考古工作來說也是重要的收穫。同時,這些器物為研究龍山時期的文化提供了非常難得的實物材料,下一步將把龍山墓葬的分布情況弄清楚,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學術課題。」吳偉華說。

相關焦點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新濟陽|頭條】我縣多地發現龍山文化遺址,大濟陽的歷史不是1000年,而是4000年!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確認
    考古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雙墩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在禹會村遺址定居。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禹會聚落規模劇增,人口集中化趨勢明顯,遺址龍山文化核心分布區發現了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經國內權威專家研判,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城址系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龍山文化城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經過61年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位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3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嚴整有序的布局規劃,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為代表的宮城、宮室制度,貴族墓葬顯示出的喪葬禮儀制度,祭壇為代表的國家祭祀制度,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國之重器體現的器用制度等
  • 石峁遺址的發現,以及與陶寺遺址不得不說的關係
    ▲孫周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石峁遺址發掘領隊。研究領域:新石器時代考古、青銅時代考古。1958年3月至11月,陝西省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發現石峁龍山文化遺址,包括三套城。報告建議責成農業社負責保護,並請求文化主管部門勘察。
  • 國家文物局通報「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5日訊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摘要】 蚌埠禹會村遺址位於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這個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存,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發掘約4.5萬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對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王國的興起、王都的規制等涉及中華文明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充分體現出其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繼發現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小城外,又發現了50萬平方米的大城及大面積夯土建築遺存、奠基坑,出土有陶器、玉器及銅器殘片;河南禹州瓦店遺址規模超過100萬平方米,發現有壕溝、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和大量祭祀遺存,出土有卜骨、玉器、列觚等重要遺物。它們的發現為探討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線索。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繼發現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小城外,又發現了50萬平方米的大城及大面積夯土建築遺存、奠基坑,出土有陶器、玉器及銅器殘片;河南禹州瓦店遺址規模超過100萬平方米,發現有壕溝、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和大量祭祀遺存,出土有卜骨、玉器、列觚等重要遺物。它們的發現為探討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線索。
  • 建湖大同鋪遺址考古挖掘一批商周器物
    建湖大同鋪遺址考古挖掘一批商周器物 2020-12-23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五項重要考古發現發布 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趙曉霞)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夏縣西陰村發現了大量史前彩陶片,進而判斷該遺址規模較交頭河遺址要大。隨後於1926年10月,李濟先生主持了對西陰村遺址的考古發掘,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該遺址的遺存最接近於安特生「六期說」中的仰韶期。作為第一次由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這項工作在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展上意義重大。
  • 大禹或非神話人物,安徽禹會村遺址的發現,為大禹治水足跡添新證
    雖然禹會城面積不如他城,但也是迄今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城址了,由此也可以推測,淮河中遊地區在龍山晚期地位並不突出。有意思的是,石家河古城與其所承載的石家河文化,似乎與禹還有淵源:韓建業教授曾推斷禹所徵之三苗,便是曾輝煌一時,有著巍巍巨城、獨立文化的石家河文化先民部族。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阿善遺址定格6000年前的「老包頭」
    包頭博物館原館長劉幻真回憶,當時圜底缽出土的時候胎體是橘紅色,直口,圜底,器形下半部分有席紋(也稱繩紋)。「出土以後我們就曾討論過,這個器物到底是什麼年代的,怎麼認識這件器物,當時我們看到的情況是這個器物與阿善一期發現的器物有明顯不同,但是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它的年代更早,所以最後將其納入到阿善一期。」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遺址中大量人體骨架、大型獸骨和各類器物的出土,為研究體質人類學和東南沿海的地理環境變遷、當時社會情狀,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實物資料。 三期發現了4個文化層,並在開挖排水溝時初步發現第4層下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層。出土器物除了10餘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外,還有大量的陶片,以及一些新石器時期的木器和動物骨頭,600多枚唐代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