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重要考古發現發布 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2020-12-15 中工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趙曉霞)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

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倉倉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

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

專家表示,此次通報的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相關焦點

  • 五項重大項目考古成果力推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二里頭遺址的「九宮格」式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 國家文物局通報「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李江濤/攝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2020-11-28 13:22:05   來源:蚌埠新聞網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據介紹,夏文化探索是我國歷史和考古研究中為國內外所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整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國家文物局:已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據劉玉珠介紹,國家文物局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批准了58項年度重點考古發掘項目,特別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年)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經過及考古歷程,介紹了皇城臺、外城東門等地點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綜合研究進展,並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述評和反思,以期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夏代早期「糧倉」長什麼樣?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本年度,夏商周考古依然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全年刊發有關夏商周時代的中文考古報告、簡報、研究論文、專著等逾600篇、部,約近全國各時段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三成。各教學科研單位培養的碩博士及在站博士後在本年度也撰寫了數十篇涉及夏商周考古的學位論文或出站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仍為青年學者所關注。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在河南洛陽成立
    中新社洛陽6月13日電 (記者 董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依託河南洛陽境內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於13日正式成立了「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當日系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河南省主會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與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飛共同為「早期中國研究中心」揭牌。「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同組建成立。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資料圖片 作者:劉海旺,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專家學者研討聚焦仰韶文化傳播
    仰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備受矚目。 孫自法 攝  「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開創了一個燦爛的彩陶時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廟底溝遺址第二次發掘領隊樊溫泉研究員指出,在與廟底溝文化同期的周圍諸考古學文化中,都發現了彩陶,並明顯受到廟底溝文化彩陶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所以說,廟底溝文化彩陶奠定了中國史前藝術發展的基礎。
  • 實證中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內容上包括了早期人類、文明進程、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等多個重要的學術領域。據相關報導,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陝西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年代分布來看,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
  • 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現與研究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考古學剛剛起步。儘管如此,西陰村和荊村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晉南地區存在著以紅陶和灰陶為代表的兩類新石器文化遺存。學術界也立即對這些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產生了全面的興趣,除了就其文化面貌及年代進行研究之外,梁思永先生和吳金鼎先生先後對這一時期的陶器進行了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