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巧合還是歷史使命?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2020-12-22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斷代工程之後,2020年中國再次啟動五年期探索夏文化重大項目:「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根據相關報導,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我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據介紹,夏文化探索是我國歷史和考古研究中為國內外所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整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重大項目的設立,正是為了給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近年來,我國文物考古和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劉玉珠說,陝西石峁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接連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新疆喀什等邊疆地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強化保護第一、守正創新、固本培元,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構建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加快完成組建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上,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國家文物局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無疑為夏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是一項很好、很重要的舉措。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同時,理順、考證、求實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樹立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以獨特的中華文明自信、民族自信走向全球化,是相當必要與迫切的任務。

雖然「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但與以往夏文化研究項目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一項目特別吸收了安徽省參與「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項目,為夏文化研究根本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根據相關報導,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召開「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啟動視頻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河南、陝西、山西、安徽、鄭州等省、市考古院所課題成員單位近40人出席會議。安徽是探索夏文化的重點區域,安徽淮河的許多支流源遠流長,汝河、潁河的源頭直達夏文化的中心分布區域伊洛平原。從「禹會(合)諸侯於塗山」到「桀放(奔)南巢」,文獻記載的夏朝一頭一尾都在安徽,而蚌埠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晚期大型禮儀性建築、肥西三官廟遺址二里頭時期高規格銅器群等重要發現,正在不斷豐富詮釋文獻記載的關鍵物證。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於2019年11月提出,2020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我省共列入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肥西三官廟遺址資料整理與研究、壽縣鬥雞臺遺址資料整理與研究、定遠縣陳家孤堆遺址夏時期遺存資料整理與研究、江淮地區夏商時期遺址調查與試掘、潁河中下遊先秦遺址的調查與試掘以及含山縣大城墩遺址的發掘與研究7個備選項目,成為課題規劃的重點省份。

從「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合)諸侯於塗山」到「桀放(奔)南巢」,眾多可靠的歷史文獻典籍表明,安徽地區是夏王朝建立與衰亡的重要地理地標,而且位於安徽地理範圍的核心之核心的心臟位置——江淮之間。從某種意義來說,以安徽塗山與巢湖為標誌的地理坐標,當是研究夏文化、研究華夏歷史、研究華夏民族的核心地區。離開了對安徽塗山與巢湖地區的夏文化研究,任何考古學理論都無法闡釋夏文化發生、發展、興盛的歷史脈絡,無法解釋華夏文化研究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夏朝與詩經研究」正是以安徽塗山地區、巢湖地區以及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地區為地理範圍,通過歷史文獻典籍、最新考古發現與成果、當地民俗地理環境、當地氣候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全面闡釋、破解夏王朝夏文化的歷史脈絡,以全方位、全視角、全方面的研究領域,還原以夏王朝為代表的夏文化、華夏文化、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展現華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枝獨秀」的引領作用與文化發展核心。

國家文物局的掌門人、局長劉玉珠,安徽懷遠人,出生成長於淮河安徽塗山地區的夏水北淝河。在夏水北淝河下遊的國家考古遺址——雙墩考古遺址,發現有7300年前的帶刻畫符號600多件陶器,是目前發現中國象形文字前身刻畫符號最多的國家考古遺址;在夏水北淝河的上遊,安徽蒙城縣尉遲寺考古遺址,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中國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是已有5000年歷史的前人類文化遺址;《蒙城縣誌》記載「四千多年前,夏氏祖居羽山(今蘇北、魯南一帶),後徙居夏水(今北淝河)」;在夏水北淝河的中遊,有三個亦河亦湖的湖泊,稱為西南海、中南海、東南海,在中南海中發現有大量4900-48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黑陶,擁有完整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堆積層,是未來破解、確立夏文化、夏王朝核心的最重要遺址;東南海也稱為四方湖,四方湖畔有一古城遺址,是西周末期《詩經》採集者尹吉甫來到南淮夷徵收稅賦的地方,也是眾多《詩經》詩篇產生的地方,「四方來朝」「四方來賀」的夏王朝繁榮景象,產生了「四方湖」名稱的由來。

四方湖古城遺址,南距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20公裡,發現有大量4100年前的各種類型的龍山時期陶器,是印證中國文獻典籍記載關於大禹、夏文化歷史的唯一國家考古遺址,是現代田野考古與文獻典籍融為一體的研究夏文化遺址。「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能夠吸收安徽相關單位,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開業的二里頭博物館,就吸納了十六件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展出,以證明夏王朝的存在。新近發現的塗山禹會村四千年以上歷史的大規模城牆,將進一步確立淮河塗山與夏王朝之間的密切關係,證明「夏之興也以塗山」的歷史真實性,華夏文化發展的主脈絡。

雖然「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的目標是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但眾多的中國文獻典籍記載與考古發現、民俗、地理、自然氣候等證據,無不將夏王朝、夏文化的中心指向淮河塗山地區。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物質文化遺存,不過是淮河塗山夏文化輻射的物質遺存,與高度發展的4100-3600年前的夏王朝文化存在一定差距,最多算是夏王朝下的地方文化遺存,或者只是早商文化的一部分。

「夏朝與詩經研究」將在2020-2024年內,以每周1-2篇的論證文章,5年內不低於三百篇的文章,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以文字產生、民俗形成、《詩經》誕生、詩詞歌賦的發展、中華文化思想內涵等全方位地論證夏王朝、夏文化的核心地區為淮河塗山地區,是以淮河塗山、四方湖古城為地理標誌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完整全面地還原堯舜禹時期形成的華夏文明歷史;一言以蔽之,文三百,夏無疑。(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重大考古新發現,夏王朝中心、地望、文化特徵終於撥雲見日!
    (作者:趙輝)「對中國考古學而言,夏的存在長期被視為哥德巴赫猜想」,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如是說。如何探索夏文化?夏朝是否存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夏朝的中心或者夏文化的中心究竟在哪裡?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是檢驗中國歷史學與考古學成就的一項重要指標。
  • 擴大視野,推進夏文化研究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遺蹟,為確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高翔: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總書記要求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掲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和文獻學常被看作推動歷史科學發展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夏朝國都、夏朝歷史之謎終於破解,只待國家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是否存在?夏朝文化中心在哪?夏朝國都在哪?對於中國人來說,至今還是個迷。對於中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來說更是一個無解之謎,以致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
  • 考古發現,夏文化古中原究竟是哪裡?白居易經典唐詩透露出答案
    (作者:趙輝)在夏朝夏文化研究中,不僅黃河流域為夏文化中心位置受到廣泛質疑;即使被認為現代中國地理中心的中原地域,是否就是夏文化中心的古中原,也是一個被廣泛質疑與否定的歷史觀念。當所有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都無法確認現有觀念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證明,黃河夏文化中心論與夏文化河南中原中心論的錯誤與破產!
  • ...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通訊員 子疑)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遠古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傳下來的國家,五帝時期是夏以前中國古史的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歷史的科學性,需要依據歷史而加以闡明,需要重新估價真實可信的古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實事求是地論證出來。「五千年文明」「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是有歷史根據的。五帝時期的古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蹟之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
  • 我國歷史上的夏朝是否真的存在,有具體記載和考古發現嗎(一)
    他談道,在相當多的西方書籍中,中國古代文明被列為四大文明中最晚的一個。中國人自己講起5000年歷史也總有點小心翼翼,不敢篤定其實。夏商周斷代工程作為一個「凝聚力工程」 ,所公布的年表粗看起來,可能和過去我們在辭典上常常見到的年表也差不多。可是,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只推到夏朝初年,夏朝初年在公元前21世紀,還差了將近一千年。
  • 仔細研究中國歷史會發現,曾出現一千多年空白,很難明白髮生什麼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沒有斷絕文化傳承的古國,古人幾千年的智慧都完整的傳承了下來,而這些歷史文化的傳承基本都是靠史書記載傳承,但是古代的慣例是當朝修前朝的史,這樣能彰顯皇帝的功績,而史官修史的時候一般都是要以皇帝的意志為主,所以真實性方面還是有待考證的,但是仔細研究中國歷史
  • 歷史不需要外國人承認!西方人為何死活不認中國夏朝的歷史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二里頭遺址和「夏」存在多處吻合。第一:二里頭遺址和「夏」存在的年代相對吻合。從司馬遷《史記》以及其他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推斷,夏朝應始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結束於公元前1600年。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隊長許宏的說法相對謹慎一些,他曾公開講到:在沒有發現夏朝文字證據之前,二里頭到底是屬於夏還是屬於商早期,其實是沒辦法證明的。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對中華地區全面的關於夏王朝的歷史文獻研究與文字起源研究,是相較於耗時、耗力、耗資的田野考古發掘,更加準確、可靠、經濟的研究方法,是未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最重要的途徑。雖然為探尋中華歷史文化的中國考古學誕生已經有一個世紀,圍繞夏文化研究的考古發掘研究也已進行有六十年,但能研究確認為夏王朝遺址的考古遺址至今沒有發現一處。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豐富的中國文獻記載來確認為夏王朝的具體位置呢?
  • 五項重大項目考古成果力推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二里頭遺址的「九宮格」式布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5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夏朝沒有文字,那麼夏朝歷史是怎麼傳下來的?
    中國大歷史,上下五千年,先秦之夏商周三代是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出現最早形態國家的一個基本共識和認定。
  • 流浪星辰說歷史: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夏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 歷史上后羿射的根本不是太陽,走進夏朝,探秘神話與歷史的距離
    夏朝,一個正史上只留下隻言片語的時代,卻以神話的形式從遠古代代相傳。這個傳說中以星月為棋盤的時代,留下了無數奇聞趣事與神話傳說,世間繁樂掩蓋了所有浩劫,只餘下傳奇的顏色而這個書寫在中國歷史第一頁的王朝究竟面目如何,誰也不敢妄下定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溯回歷史洪流,覓蹤夏王朝驚鴻一影。
  • 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二里頭都城宮北路西延及道路南側的夯土牆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 夏朝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過,但不在中國
    比如西方人會說,埃及才是最古老的歷史;而不少中國民間學者則會說,中國的文化上溯三皇、中承五帝、下接夏商周,中國才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國家。拋開這兩個觀點到底誰對誰錯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爭議當中不僅僅包含著歷史事實,還包含著形而上的歷史文化。
  • 國家文物局:已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據劉玉珠介紹,國家文物局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批准了58項年度重點考古發掘項目,特別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年)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夏朝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專家:肯定存在過,但可能不在中國
    一、歷史上的夏朝 據中國相關史料記載夏朝出現在約公園前2070~前1600,它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普遍認為,夏朝共傳14代,夏統治延續約471年,最後一位統治者夏桀在位時為成湯所滅。後世之人常以「華夏」自稱,也讓它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