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視野,推進夏文化研究

2021-01-12 中國網

夏代究竟存在與否?夏商更替是在什麼階段?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

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遺蹟,為確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歷史文獻記載的大禹治水、禹都陽城、禹伐三苗、塗山之會等,都已在考古上都找到了相關證據。」李伯謙說,比如,在距離王城崗遺址不遠的地方,發掘出土有「陽城倉器」的陶片,「陽城」二字清清楚楚,所以認為夏代都城陽城就在王城崗。

1996年,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了9個學科200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通過「碳14」年代測定方法最終認定:以王城崗遺址為代表的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是夏朝早期文化,以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是「后羿代夏」時期的夏文化,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是「少康中興」至商湯滅桀的夏文化,而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夏朝以河南為中心,實際上,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甚至包括湖北部分地區,都存有夏文化痕跡。若想把5000多年中華文明歷程梳理清楚,夏朝是最關鍵的起點。」李伯謙說。

二里頭遺址作為夏文化研究重點之一,發掘工作持續了61年之久,但發掘面積僅佔總面積的1.5%。當前,宮殿的數量、建造時間、宮殿區的位置,出土綠松石的礦源,以及牙璋的性質、作用及其製作過程等許多問題還未解決。

李伯謙表示,下一步,要擴大視野和研究範圍,比如發掘夏商更替階段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剖析相互之間關係,採用多學科聯合攻關,將夏文化研究不斷向前推進。

相關焦點

  • 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據介紹,夏文化探索是我國歷史和考古研究中為國內外所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整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 ...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 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 擴展文獻視野 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深廣度
    就此而言,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研究,完全應當也可以在更寬廣的視野內擴展文獻史料的工作範圍,以此加深該領域原有的研究基礎,進而激發一些新的思路,發現並解決一些新的問題。  此外,在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學術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的思想武器,對許多非中共學者同樣產生過廣泛而程度不等的影響。
  •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蚌埠禹會村遺址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2020-11-28 13:22:05   來源:蚌埠新聞網
  • 夏文化研究的南北對決:郭靜雲教授答沈長雲並簡要回復許宏先生
    討論饕餮的文章後來2007年登在臺灣的《漢學研究》學刊上,但在這次考察過程中,本人獲得一種印像:二里頭和二裡崗似乎同一個文化的早晚不同階段,可見到一脈相承的關係,何以分為夏和商?同時二裡崗生活環境和文化面貌與殷墟非常不同,雖然部分銅器類形是從二裡崗傳承的,但基本上很難將二裡崗和殷墟視為同一個文化,尤其是視為同一國家、朝代。
  • 五項重大項目考古成果力推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禹會村遺址發掘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此次工作會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確,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 國家文物局:已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據劉玉珠介紹,國家文物局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批准了58項年度重點考古發掘項目,特別是「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年)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如何提高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關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圍繞夏文化研究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仍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作者:趙輝)華夏民族是以華夏文化共同認同形成的族群,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主體族群。夏王朝是華夏民族與文化的原始來源,夏王朝時期誕生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根主脈。要破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來源,首先要探明夏王朝產生的歷史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多方面、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包括考古學方面的研究。
  • 五項重要考古發現發布 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如何提高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關考古工作規划水平,圍繞夏文化研究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仍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 【邊疆時空】烏雲高娃|多語文本視野下的元史研究
    韓儒林先生認為從事元史研究,利用審音與勘同的方法非常重要。他在《元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之後,中西交通日漸發達,歷史範圍因之擴大。西人翻譯蒙古史材料,約始於明清之際。十九世紀初期,中文元史史料被介紹到歐洲,有學者運用東西方材料,研究蒙古史或注釋蒙古史料。唯元史史料非一般科學書籍可比。人名、地名、制度名有待於考證者居多。
  • 孫衛國丨東亞視野下的歷史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東亞漢籍史料的大量刊行,全球史與區域史的發展與興盛,東亞視野下的中國史研究已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趨向。      一、東亞漢文史料的刊發與影響      誠如陳寅恪所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二里頭都城宮北路西延及道路南側的夯土牆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 推進水文化育人研究 全國水利院校第一屆水文化育人研討會舉行
    11月27日,全國水利院校第一屆水文化育人研討會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來自全國25所水利院校的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傳承創新水文化,弘揚新時期水利精神,打造水文化育人品牌,推進水文化育人研究和校園文化建設展開分享交流,以更好地服務於人才培養和水利事業發展。
  • 曾少聰:民族學視野中的漢民族研究
    、影響日趨擴大。Kulp)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一書所做的追蹤調查與研究。(54)周先生運用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全面展示了鳳凰村80多年來的變遷,就一些人類學的核心問題與葛著進行了對話,並從中觀和宏觀的視野,分析了中國鄉村社會傳統文化復興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了鄉村都市化的途徑與方式。(55)有關漢人社區的研究還有王銘銘的《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等著作。
  • 寧琦:走進「全球視野」的國別和區域研究
    進入新時代以來,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周邊外交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北京大學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並加強對上述國家的跨學科研究。在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和國際合作部的組織和指導下,來自人文、社科和醫學三個學部的17位師生通力合作,在前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編寫了《「全球視野」中的哈薩克斯坦》。
  • 審視和研究戰爭的當代視野
    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觀察當今世界,必須以當代視野審視與研究當代戰爭,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創新運用的新境界。時代視野。政治視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科學地觀察戰爭,必須具備寬廣的政治視野。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經根本不同於歷史上那種列強爭霸或兩極鼎立的政治局面。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經歷漫長、曲折、複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我們將面臨著新舊交織的複雜局面,冷戰思維仍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