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婉娟 王彥凱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是關於戰爭的起源、本質和制約戰爭諸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理論,是無產階級觀察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觀察當今世界,必須以當代視野審視與研究當代戰爭,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創新運用的新境界。
時代視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發展面臨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衝突時有發生,人類實現普遍和平、共同發展的理想還任重道遠。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只有準確地把握住這個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勢,才能切實掌握世界脈動,為正確地思考戰爭問題提供科學的時代背景判斷。
政治視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科學地觀察戰爭,必須具備寬廣的政治視野。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經根本不同於歷史上那種列強爭霸或兩極鼎立的政治局面。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經歷漫長、曲折、複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我們將面臨著新舊交織的複雜局面,冷戰思維仍將長期存在。單極和多極的矛盾、稱霸和反稱霸的鬥爭,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際政治鬥爭的焦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是世界不安寧的主要根源,領土爭端、資源爭奪、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加劇,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不確定因素還在增加。全面把握當代國際政治發展趨勢,才能更加科學深刻地把握現代戰爭內在本質。
經濟視野。對於戰爭的科學認識,離不開對世界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的正確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同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人類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推力和機遇,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和相互依存。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現階段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性擴張的性質沒有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加劇了南北差距,加劇了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而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的加劇,意味著戰爭的風險。因此,今天我們探討當代戰爭的經濟根源,必須把目光投向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上,深刻研究其所蘊涵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社會歷史性質以及它與現代戰爭的關係。
科技視野。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軍事變革,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戰爭和極大地拓寬著人們觀察戰爭問題的視野。在這場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的強力推動下,戰爭的形態正由機械化信息化戰爭轉變為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作為戰爭工具的武裝集團的體制編制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正在成為戰爭能力的關鍵因素,非接觸、非線式作戰正在成為重要的戰爭方式,體系對抗正在成為戰場對抗的基本特徵,戰爭的空間正在向太空、電磁、認知等空間拓展和延伸,特別是新質作戰能力提高了作戰能量的有效釋放效益,確保了打擊行動的高度精確,保持了戰場行動的連續性,極大地改變著戰爭形態。面對這種波及全球的軍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只有以嶄新的軍事視野,深刻認識其變革的本質,正確把握其發展趨勢,才能對現代戰爭作出科學解讀。
文化視野。人類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戰爭的參與和推動。後冷戰時代,世界秩序呈現出兩種形式:在微觀上是位於文化斷層帶的直接競爭,例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中東地區國家的衝突;而在宏觀上,矛盾主要體現在不同文化的核心國家之間,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國在政治、外交、軍事、貿易、領土、價值觀等方面產生對抗和衝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當前人類社會治理難題和發展困境,迫切需要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用進步代替落後、用福祉消除災禍、用文明化解野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方法視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科學認識戰爭的法寶。同時,時代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方法手段。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數據是資訊時代的核心資源,大數據改變了數據使用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對事物要素的關聯性分析,顛覆了人類千百年來注重因果關係的思維慣例,改變著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以及人員、裝備、地理等諸多要素,相關戰爭的每一基本因素都包含豐富的內容,是個極其複雜的巨系統。大數據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夠關聯戰爭的紛繁複雜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判斷,使我們能更多地發現和認知戰爭中「暗藏」已久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物與物、物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係,讓人們獲得最大程度上的信息揭示,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戰爭,改變我們傳統上某些關於戰爭的認識。大數據很可能成為思考當代世界戰爭與和平,把握戰略主動權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