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和研究戰爭的當代視野

2020-12-26 法制網


■傅婉娟  王彥凱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是關於戰爭的起源、本質和制約戰爭諸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理論,是無產階級觀察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觀察當今世界,必須以當代視野審視與研究當代戰爭,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創新運用的新境界。

時代視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發展面臨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衝突時有發生,人類實現普遍和平、共同發展的理想還任重道遠。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只有準確地把握住這個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勢,才能切實掌握世界脈動,為正確地思考戰爭問題提供科學的時代背景判斷。

政治視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科學地觀察戰爭,必須具備寬廣的政治視野。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經根本不同於歷史上那種列強爭霸或兩極鼎立的政治局面。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經歷漫長、曲折、複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我們將面臨著新舊交織的複雜局面,冷戰思維仍將長期存在。單極和多極的矛盾、稱霸和反稱霸的鬥爭,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際政治鬥爭的焦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是世界不安寧的主要根源,領土爭端、資源爭奪、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加劇,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不確定因素還在增加。全面把握當代國際政治發展趨勢,才能更加科學深刻地把握現代戰爭內在本質。

經濟視野。對於戰爭的科學認識,離不開對世界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的正確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同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人類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推力和機遇,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和相互依存。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現階段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性擴張的性質沒有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加劇了南北差距,加劇了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而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的加劇,意味著戰爭的風險。因此,今天我們探討當代戰爭的經濟根源,必須把目光投向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上,深刻研究其所蘊涵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社會歷史性質以及它與現代戰爭的關係。

科技視野。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軍事變革,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戰爭和極大地拓寬著人們觀察戰爭問題的視野。在這場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的強力推動下,戰爭的形態正由機械化信息化戰爭轉變為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作為戰爭工具的武裝集團的體制編制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正在成為戰爭能力的關鍵因素,非接觸、非線式作戰正在成為重要的戰爭方式,體系對抗正在成為戰場對抗的基本特徵,戰爭的空間正在向太空、電磁、認知等空間拓展和延伸,特別是新質作戰能力提高了作戰能量的有效釋放效益,確保了打擊行動的高度精確,保持了戰場行動的連續性,極大地改變著戰爭形態。面對這種波及全球的軍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只有以嶄新的軍事視野,深刻認識其變革的本質,正確把握其發展趨勢,才能對現代戰爭作出科學解讀。

文化視野。人類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戰爭的參與和推動。後冷戰時代,世界秩序呈現出兩種形式:在微觀上是位於文化斷層帶的直接競爭,例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中東地區國家的衝突;而在宏觀上,矛盾主要體現在不同文化的核心國家之間,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國在政治、外交、軍事、貿易、領土、價值觀等方面產生對抗和衝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當前人類社會治理難題和發展困境,迫切需要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用進步代替落後、用福祉消除災禍、用文明化解野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方法視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科學認識戰爭的法寶。同時,時代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方法手段。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數據是資訊時代的核心資源,大數據改變了數據使用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對事物要素的關聯性分析,顛覆了人類千百年來注重因果關係的思維慣例,改變著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以及人員、裝備、地理等諸多要素,相關戰爭的每一基本因素都包含豐富的內容,是個極其複雜的巨系統。大數據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夠關聯戰爭的紛繁複雜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判斷,使我們能更多地發現和認知戰爭中「暗藏」已久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物與物、物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係,讓人們獲得最大程度上的信息揭示,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戰爭,改變我們傳統上某些關於戰爭的認識。大數據很可能成為思考當代世界戰爭與和平,把握戰略主動權的鑰匙。


相關焦點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趙現海明代中國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視野——2015年明史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本年度的研究便反映了這一特徵。  吳琦、趙秀麗《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於社會類群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社會史的角度出發,將明代皇帝作為一種社會人群,審視制度、文化與性格對其所形成的整體影響。李福君《明代皇帝文書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陳時龍《明代的敕和敕諭》(《故宮學刊》第2期)考察了以往較少研究的明代皇帝文書問題。
  • 江沛: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日戰爭
    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抗戰史的研究以及中國抗戰與二戰進程間的關係也成為海外學界研究熱點。20年來,曾在歐美學界二戰史研究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中國抗戰史研究,開始呈現上升趨勢,亞洲及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以「歐美中心觀」形成的二戰史研究思維正在修正中,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戰的價值成為潮流。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關鍵詞」是當代西方空間批評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或理論範疇,是批評家的試驗場域和踐行方式,以直觀、具體的方式,為我們提供窺探理論的「入口」,揭示它們的生成語境、演變圖景和理論價值。本文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整體把握和深度闡釋,分析概念的內涵與意義,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影響。  目前,國外空間批評理論產生了大量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中國當代文學會議研究新路徑
    他們的論述大多聚焦於會議過程和內容的梳理,及對其文學史價值作出評判。這些最初的研究文字雖不乏「籠統」之感,但對當代文學會議的學術史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開啟意義。它使當代文學會議不再僅僅是「我國文藝運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歷史時期」「為繁榮新時期的文藝起了重大作用」等幾句話可以概括的文學事件,而開始成為研究者可以進行具體解讀的研究對象。
  • 全球化視野下的法國大革命史研究
    他曾在2016年第4期《世界歷史》上發表《姐妹共和國——比較視野下的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一文,闡述了「法國大革命只有在跨國史或全球史的視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這一觀點。麥克菲在其關於法國大革命史的新作《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史》一書中更加詳細地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的全球性。
  • 寧琦:走進「全球視野」的國別和區域研究
    在跌宕起伏的2020年即將過去之際,能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北大師生代表齊聚在這修葺一新的燕園民主樓,共同見證「全球視野·北京大學研究生暑期國際實踐團」項目成果的發布,我感到無比高興!在此,我謹代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同仁,向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嘉賓致以最誠摯的歡迎和問候!
  • 首屆「當代中國新聞史研究論壇」舉行
    本次論壇同時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創新深研會第33期,共邀十家單位新聞院所的學界和業界學者專家匯聚一堂,從建國70年來新聞傳播史的研究出發,研討當代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及書寫,碰撞思想,指引方向。
  • 汪暉: 20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停戰六十周年的今天,即所謂全球化和後冷戰的時代,朝鮮半島的分斷體制、臺灣海峽的分隔狀態仍然在持續。這種分隔狀態也體現在歷史記憶的領域:韓國、朝鮮、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有著各不相同的戰爭記憶和歷史闡釋。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新時代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視野與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我過去在當代中國史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多地講這一研究的屬性,以及當代中國史的分期、主線、主流和發展原因等等。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範疇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一、關於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屬性  這個問題涉及當代中國史的概念和學科。
  • 【邊疆時空】烏雲高娃|多語文本視野下的元史研究
    元代的文書、文獻資料、考古文獻呈現多語文本合璧的書寫形式,國內外留存下來不少多語文本文獻資料和考古遺存。這些多語文本文獻資料和考古遺存的發掘與運用,使國內外學者在元史研究方面拓寬了視野。新時代的元史研究,在多語文本資料互證的背景下,需要我們具有整體研究的思路。韓儒林先生利用多語文本資料的互證與審音勘同的方法,在元史研究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 對「睡眠」的當代審視與思考——「沉睡者的抵抗」即將呈展
    記者在其先期的「雲導展」中看到,該展覽以當代社會發展與人類睡眠機制的衝突為出發點,通過常羽辰、費亦寧、李爽、安娜·蒙特爾、凱蒂·帕特森、沈凌昊、葉兆豐、張可睿、張如怡和澤拓,共計10位藝術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媒介表達,衍生觸及並探討了時間、意識、夢境、死亡、能源、資本、勞作等豐富議題。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策展人巫鴻撰寫的「前言: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雖然篇幅不長,但是作者以藝術史家的目光梳理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為我們從中國當代攝影的視野中思考歷史與圖像的關係問題提供了一份清晰、簡要的學術文本。其中所談到的歷史事件、社會改革潮流、圖像文本、公眾記憶、團體機構現象等議題既是一種歷史性描述,同時在對中國當代攝影的歷史回顧中觸及到一些連結當代史研究與當代攝影的重要節點。
  • 擴展文獻視野 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深廣度
    就此而言,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研究,完全應當也可以在更寬廣的視野內擴展文獻史料的工作範圍,以此加深該領域原有的研究基礎,進而激發一些新的思路,發現並解決一些新的問題。  此外,在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學術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的思想武器,對許多非中共學者同樣產生過廣泛而程度不等的影響。
  • 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審視阿拉伯文化
    在上述文化觀指引下,他耗費多年時間對阿拉伯文化進行了多維度考察,研究成果集結成《審視阿拉伯文化》一書,由卡達國家智庫——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於2017年出版。阿卜杜·薩拉姆·穆薩迪 著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社2017年《審視阿拉伯文化》共計400頁,分為九章,以「文化」為關鍵詞,討論了文化之概念、文明之組分、人文社會之形塑等話題。
  • 孫衛國丨東亞視野下的歷史研究
    古代中國幾乎每一部重要典籍都傳到周邊各國,成為他們閱讀、研究的重要典籍。胡適特別指出:「由於海上交通的困難,日本朝聖者和商人從中國帶回的手稿和晚近時期的印刷書籍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日本的寺廟和宮殿裡。這些藏品向研究者開放以及重印其中一部分對於現代歷史學研究有很大幫助。」
  • 攝影好書|史蒂芬·肖爾:《審視》
    王猛(自媒體作者,策展人)推薦:《審視》這本畫冊是一本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作品的合集。本書幾乎涵蓋了肖爾一生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美國表面American Surface」和「不凡之地Uncommon Places」。
  • 軍事傳播研究諸論
    摘 要:軍事傳播研究的理論來源是新聞傳播學、軍事學和歷史學,它們同時構成了軍事傳播研究的學科框架,為軍事傳播研究提供了更加宏大的理論空間。在不同的學科框架下開展研究,會給研究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擴展研究者的視野。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內容提要:關於「知識分子」的研究,長期以來被視為歷史與文學的範疇。隨著近年來社會學的歷史與文化轉向,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視野與議題。而稱其為實證研究的叢林,是因為近代以降,中國知識分子在鍛造國家和造就民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從事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中外學者,歷來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抱有極大的研究興趣。遺憾的是,上述領域雖已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成果,但有關社會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  以國內《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兩份社會學專業刊物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