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斷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後再獲重大發現!「4號殿極有可能就...

2021-01-10 陝西法制網

九成宮遺址遠眺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4號殿,在隋代為濱水岸上殿堂,到了唐代的中後期或有意、或因頻仍的水害變為一處南面臨水的高臺式寢殿!根據4號殿的現狀和殿面的開間布局、建築規格,再結合歷史文獻,我們推測,這個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12月24日,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去年4月至今年8月,他們已初步揭露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隋唐4號殿基的西半部,已揭露出的殿基主體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發布資訊

發布會現場

「該遺址埋藏深,早晚期遺蹟疊壓關係複雜,以隋唐時期殿基址保存最好。出土物顯示了建築的規格之高和皇家氣派。」李春林透露,已明確隋代殿基臺周匝石構--散水--地袱、臺壁包石和壓欄石的建構,以及唐代重建增高抬升的基臺和殿面柱網開間形制。出土各類遺物標本500餘件,以石和磚瓦類建築構件為主,有體量厚重的石構件、打磨光滑的青輥磚瓦,直徑24.5釐米、堪稱「瓦當王」的蓮花紋瓦當(隋唐時期最大的瓦當),還有石香爐、鎏金銅乳釘等。此外,初步探查出殿外以磚、太湖石、夯土構成的複雜配屬設施。發現宋元院落遺址1座、太湖石造景3處、元明時期山民卵石院牆1處、清代卵石所砌道路1條,對九成宮的廢棄和變遷有研究價值。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享有「離宮之冠」美譽

位於今天麟遊縣城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是隋唐兩朝皇帝的避暑離宮遺址。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與營造,尚書右僕射(宰相)楊素為總監,初名「仁壽宮」。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復修仁壽宮,改名為「九成宮」。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維修九成宮,並更名為「萬年宮」。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復「九成宮」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安史之亂後,逐漸荒棄,開成元年(公元836年),暴雨、洪水和泥石流衝毀了大部分宮殿。九成宮從營建到水毀至淪為廢墟,歷時三百多年。

媒體記者在4號殿考古發掘現場採訪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享有「離宮之冠」美譽,隋唐兩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4位皇帝20次駕幸避暑,這裡一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中國封建社會皇家園林的集大成者。史書記載的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據介紹,從1978年至199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曾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臺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23處。有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點將臺、梳妝檯、繚牆城門,天台山1號、2號殿址、醴泉水渠遺址等,37號大殿遺址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入列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現存隋唐時期面積最大的石構基臺殿堂遺址

2019年4月以來,工作隊對九成宮遺址的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它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東北距天台山腳30米。這是時隔25年之後九成宮遺址考古的再度重啟,布探方31個,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500餘件。

發掘顯示,該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基本可以看出這座宮殿沿用、廢棄和變遷的過程。這裡發現了我國現存隋唐時期面積最大的石構基臺殿堂遺址。勘探和發掘表明,4號殿始建於隋朝,中唐經過改建、整體殿址規模較大。「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發掘現場

截至目前,殿基主體揭露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發掘表明:它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

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板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層地袱石、隔身板柱和壓欄石外表,皆以隱地起突和線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縟的纏枝唐草紋圖案,由嚴謹對稱的葉蔓為構圖單元,上下或左右相連,線條流暢活潑,規整而不顯單調。

考古發掘現場

發掘現場發現的礎石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4號殿殿基明顯可分早晚兩期,即隋至唐代前期、中唐至晚唐時期,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而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層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外表皆以隱地起突和線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縟的纏枝唐草紋圖案,由嚴謹對稱的葉蔓為構圖單元,上下或左右相連,線條流暢活潑,規整而不顯單調。

「4號殿整個殿址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殿階基包石的地伏石達三重、陡版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都比37號殿體量高大,殿基西側踏步的垂帶、『級石』和石面散水鋪砌嚴整,突顯了該殿建築等級和規制之高。」李春林說,此次還發現宋元院落遺址1座、太湖石造景3處、元明時期山民卵石院牆1處、清代卵石所砌道路1條,出土各類遺物標本500多件,全面反映了遺址的變遷過程。

代表隋朝建築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水平

李春林透露,「勘探和發掘表明,4號殿殿階基石結構保存完好,其中的石刻圖案十分精美,代表了隋朝建築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可視性和審美價值,值得進一步全面發掘。」

發掘顯示,唐代增高的基臺外壁是以條磚包砌而成,現存殿基臺北壁高2.2米,臺壁包磚磨磚對縫,殘高1.2米,砌築非常整齊。殿基臺西側、南側因宋代人採石挖磚受損嚴重,後又遭洪水侵蝕,局部淤有泥沙,保存狀況不佳。殿面尚存有14塊方座覆盆式的柱礎石,其中8塊處於原位,南側6塊皆因洪水衝刷移位而呈現傾斜、陷落等狀態,其中一件上刻「杜」字。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考古發掘現場

「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臺式殿堂建築。」此外,從發掘區西北繞經殿南,4號殿外唐代地面下潛埋有兩道排水陶管道,部分疊壓於散水石上,應是唐代宮內增加的重要的引水設施。

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考古隊員還發現大量散落的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版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這或許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魏徵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也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這個發現應該就是文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

刻有纏枝忍冬紋圖案的壓欄石

菊花紋瓦當

據了解,本次發掘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據專家介紹,4號殿周四圍堆積和晚期遺蹟對了解認識九成宮的形制布局、歷史沿革和廢棄變遷等過程提供了確切信息;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類石構材體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當中的壓欄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纏枝忍冬紋,枝條屈曲纏繞,葉瓣典雅華美,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中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作制度的流變,為研究同時期的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殿基夯土中所夾雜的卵石層、暗柱等技法,為考察隋唐高臺式建築技術提供了素材。殿址尤其是四圍出土的完好磚、瓦、石類遺物,應是最後廢棄塌落所形成,對這批建築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是4號殿整體復原的重要元素。此外,殿中出土的石香爐、銀簪子、玻璃質殘渣、鎏金乳釘、「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銅錢和陶瓷器等,也是研究隋仁壽(唐九成宮)的歷史內涵和宮廷生活等的珍貴資料。

「明年我們計劃發掘這個殿址的東半部,儘快展示它的完整形制。」據專家介紹,由於4號殿殿址地處北馬坊河和杜水河匯合處北岸,山洪泥石流對該殿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唐代歷史文獻中涉及九成宮水害的記載就有多處,晚期殿面外圍勘探有深達3.5米的淤積土,這也提示著後續發掘的難度和巨大的出土量。

「推測4號殿極有可能就是鹹亨殿!」

通過發掘4號殿,分析其現狀、開間布局和建築規格,再結合歷史文獻,李春林推測,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考古發掘現場

為何推斷其為鹹亨殿?李春林告訴記者,第一、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鹹亨殿的地勢比較低洼,在兩河交匯的地方;第二、《舊唐書》等文獻中提到它,唐高宗曾在鹹亨殿裡宴請過一些朝廷重臣,在這裡飲酒作詩,互相唱和;文獻中也有唐高宗在此觀賞《秦王破陣樂》、緬懷唐太宗的記載。「鹹亨殿本身就是一個宴飲、唱和的場所,我們推測在高宗時期,它的使用頻率較高。」

第三、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祖李治攜武則天在此(此時的九成宮已改稱「萬年宮」)避暑。當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的山洪滾落而下,洪水衝開了玄武門,直瀉宮中,宿衛的禁軍士兵一看這陣勢四散奔逃。正在北門城牆上值守的右領軍郎將薛仁貴一邊敲擊報警,一邊衝進皇帝寢殿,將高宗李治背出寢殿,轉移到更高的山上。這場山洪衝走了3000餘人,衝壞宮內大小殿堂百餘間,牛馬不計其數。此後李治感慨道:「今夜之難賴得有卿,方免淪溺,吾始知板蕩有忠臣。」

李春林強調,鹹亨殿之說是推測,因為現在畢竟沒有出土「鹹亨殿」的東西,文獻所說也很籠統,沒有與這個4號殿對應的物證。如果將來出土了九成宮的石刻圖,就能對應起來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韓 宏

圖:韓 宏

編輯:趙徵南

作者/來源:文匯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疊羅漢」
    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麟遊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衝毀了九成宮大部分宮殿。九成宮從營建到水毀至淪為廢墟,共歷時三百多年時間。  從1978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九成宮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臺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
    /col/col46/index.html縣區新聞/col/col50/index.html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取得新進展 來源:麟遊縣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0-08-21 15:40 瀏覽次數: 近日,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專家論證會在麟遊縣召開
  • 九成宮遺址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玩起疊羅漢
    24日,中國社科院陝西考古研究所和麟遊縣政府聯合發布最新考古成果,這也是繼1978年,1994年,時隔二十五年後,再次對九成宮遺址進行的發掘。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獲重大發現 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8月24日下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李暉達表示,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王陽明故居遺址位于越城區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達州渠縣土溪鎮城壩村開展了系列考古工作。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該院獲悉,今年1月,城壩遺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進展。考古工作人員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並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
  • 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原標題:圓明園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關鍵詞:石峁遺址; 考古發現; 研究綜述; 反思與展望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石峁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批准號:17ZDA2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因此,石峁牙璋的年代下限不會晚於公元前1900至前1800年。  最新考古發現揭示,石峁文化結束即石峁城址廢棄之後,皇城臺等地點還零星分布著一類以蛇紋鬲為典型陶器的遺存,其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1700年至前1600年左右。石峁遺址內發現的蛇紋鬲類遺存為探討石峁城址廢棄後的圖景提供了重要材料。
  • 湖北,考古重大新發現!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東北方向約20公裡處有重大考古新發現!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僅用於鑄銅的人工臺地面積就達千餘平方米,系迄今所見長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堪稱3200年前的「重工業基地」。
  • 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  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建築規模宏大 規格罕見
    1500平方米、二進落大殿、觀象臺、碧霞池……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項目負責人確認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建築規模宏大,規格罕見。王陽明故居遺址位於紹興市越城區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今年5月中旬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王陽明故居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施岙遺址發現了史前三個時期的古稻田,從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晚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探秘秦嶺:2019年度中國重大考古發現-漢中疥疙洞遺址
    疥疙洞遺址,位於漢中市南鄭區龍崗寺古人類遺址西北。要了解疥疙洞遺址,就得先了解龍崗寺遺址。龍崗寺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唐宋時期規模擴大。1943年,西北聯大歷史系陸懋德教授發現了龍崗寺遺址舊石器。
  • 2019年考古「奧斯卡」初評啟動 「南海I號」等獲提名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等36個項目入選。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兩項重要考古成果,「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位列其中。據悉,「南海Ⅰ號」宋代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川島海域,2007年實施整體打撈,2014年開始保護髮掘工作。
  • 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從今年九月開始,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450平方米的地方進行發掘,到12月7號,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房址七間,最小的僅有七八個平方米,最大的五六十平方米。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說,這些房子以柱子為支撐,用草拌泥糊成一面牆體,然後用火烤硬,這叫木骨泥牆,從發掘出的這些房子的分布看,大房子在地勢高的地方,說明當時這裡的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了。
  • 豐鎬遺址80年考古毫無收穫,「宗周」極有可能不在西安而在寶雞
    但是當我們長大後關注西周考古的時候卻發現,西安地區的西周考古成果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不禁讓人懷疑,西周的鎬京是否真的在西安?就如同秦朝首都已經被證實不在西安一樣。西安的豐鎬遺址會不會也是假的?實際上是:極有可能。豐鎬遺址雖然被定性為西周都城,但是極有可能是「將錯就錯」,因為豐鎬遺址的發掘成果實在是過於寒酸。豐鎬遺址第一可疑之處:尚未發現青銅鑄造遺址。這是個沒法解釋的漏洞。
  • 鞏義重大考古發現!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在鞏義!!!
    重大考古發現!這裡距今約5300年,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這裡還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世界級考古新發現!一隻1萬多歲的「小鳥」,讓「許昌人」遺址再成焦點
    近日,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距今13500年的微型鳥雕像,成為了世界考古界明星,被《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入選的這座微型鳥雕像,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許昌人」遺址,距今約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約8000多年。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後,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