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2021-01-18 澎湃新聞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

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城牆有望在未來得以保護,展示成都深厚歷史底蘊。

▲唐代城牆夯土▲清代城牆基礎及牆基

據介紹,2018年10月至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地塊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了一段古城牆的夯土和包磚砌石部分,為東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側城牆保存較好。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唐代城牆與散水▲唐代城牆內側包磚

該城牆最早築於晚唐時期,殘存長度約170米,寬8.9-12米。整個牆體內為夯土,外砌包磚,夯土殘高約1.6米。包磚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內築一層夯土,再在夯土上鋪一層泥夾卵石,其上再砌包磚。晚唐時期城牆兩側均為磚牆,殘高約1.5米,用磚規格不一,有漢六朝時期花紋磚和唐代素麵磚。外牆一側有散水。寬約1米,鋪法規整,分斜鋪、平鋪兩種構建方式,散水外側以丁磚固定。

▲城牆修建方式▲城牆倒塌堆積

明代城牆僅見夯土牆體,疊壓於唐代城牆兩側,未見包磚。

清代城牆在唐宋時期城牆垮塌堆積基礎上修建,僅存北側基礎,牆體及磚牆均已不存。修建方式基本與唐代城牆相似。平整地面後開挖基槽,基槽分夯築三合土,厚度約33釐米,三合土上再壘砌紅砂石條,順鋪或錯縫平鋪,石縫間以石灰漿勾縫。

此次城牆的發掘工作,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作為成都市文化地標項目首批示範點位

2013年底成都古城牆標示牌已經陸續安裝到位

散落在東南西北的這些片段城牆

歷經歲月消磨

除了在它們身上留下斑駁

也記錄著它們各自的故事

詳見↓

北較場城垣

清代演武騎射 民國黃埔校址

在位於金牛區北較場西路與武都路交界處,這段北較場城牆,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城牆長約15米,寬約15米,高約10多米。最底部3層用紅石條磚砌成,近20釐米厚,上面81層是青色城牆磚,最上面用鏤空磚砌成。「這一段其實是改革開放後收集老城牆磚重建的,附近還有一段資格清代古城牆。」袁庭棟介紹,另一段在北較場子后街中段,長30餘米、高約8米,且有一城門洞。北較場這段殘牆得以倖存,是託軍區大院的福,也是保存完整的古城牆遺址。

北較場位於成都西北角,自清代,朝廷在城內東西南北各設一個較場,駐紮士兵,練習弓馬騎射,此處因佔地最廣,列四大較場之首,設有演武廳,鄉試期間的武闈大比在此進行。清末到民初,兩朝軍政衙門先後在北較場創辦武備學校、四川陸軍速成學校、四川陸軍小武備學堂、四川陸軍測繪學堂、四川軍官學校等等。

1935年,國民政府為培養訓練西南各部軍官,在北較場原軍事學堂基礎上設立黃埔陸軍學校成都分校。1937年,抗戰爆發,黃埔軍校西遷成都,以北較場為軍校本部,劉備當年設壇稱帝的武擔山也被圈入校內。解放後,昔日黃埔軍校多處建築被拆除另建,但又有包括充作軍校圍牆的北城垣等記憶建築被留下來。

軍區大院北的武都路上保留的古城垣開有一券門,這是當年黃埔軍校的北門「存正門」,門內洞壁左右各有一方水泥封蓋過的痕跡。關於這兩處痕跡,還得從蔣介石視察軍校說起。當年建黃埔分校時,為方便師生出入,便在北城垣上開了一道便門。時任分校副主任的彭武揚一時興起,就取「正氣長存」之意為新開北門命名「存正門」,心想也應了蔣校長名號。於是與分校主任劉明灝、中校秘書賀鵬三人題寫詩文刻於石,嵌在門內壁上。蔣後來來校視察,路過此門見壁上三人題寫詩文,質問「你們現在就要留名呀?」李明灝這才明白蔣平生最不喜歡部下肆意留名。第二天,他就派人把題刻敷上水泥,至今也未曾開啟。

青蓮街殘垣

清末水警緝私地

青蓮上街與青蓮下街位於府河與南河交匯處,位於老成都城東南角。這裡立著流沙河撰書成都東門城牆遺址碑記。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王錦生兩位歷史學和文物學專家,都曾判斷這段城牆是明朝時期留存遺蹟。

「這是2005年後,恢復的一段殘牆遺蹟。」袁庭棟說,在城市改造前,還能看到一小部分明清時期的老城牆殘跡,包括向外伸出的「馬面」。據說,古代修建城牆時,為了增加用箭射殺攻城敵軍的射擊面,城牆外部每隔一段距離就修一塊凸出城牆的半邊碉堡式建築,俗稱「馬面」。恢復殘牆遺蹟時,殘存的部分「馬面」也得以重現。

這裡也是昔日金水河故道的出城處,清末設置的成都水道警察局就設在青蓮上街原54號院內,一來管理河道治安,二來盤查緝拿私販黑、白、紅三貨的船隻。

同仁路殘垣

神秘藏兵洞 成都現存最老的防空洞

在位於城西下同仁路的成都水錶廠附近,有一段被挖了一個防空洞的城牆,城牆長約30米、高約9米,防空洞面積近170平方米,可容納上百人。「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省防空指揮部就設在這裡。」袁庭棟說,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防空洞成了成都水錶廠存放汽油的倉庫,得以保存下來。

同仁路,成都舊城最西端的一條老街,因辛亥後伴有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同仁教養工廠」(取「一視同仁」之意)而得名。如今的同仁路已是高樓林立,附近的老居民至今仍會說,「這裡有老城牆,這些樓房就是建在城牆上的!」而今還能看到老城牆就只能在實業街與下同仁街路口的老水錶廠裡了。這一老城牆建造於清代,防空洞則是近代的產物。

這裡的防空洞也是成都現存的歷史最久的防空洞,建於上世紀30年代,由當時的四川省防空指揮部建造,用於存放軍需物資、躲避日軍空襲以及藏匿士兵的軍事設施。

下蓮池古城垣

南城城垣最後的銘記

下蓮池在明代成都略圖中就有明確標註,此處位於清代大城南偏東,屬於當時南城,這裡還留有兩小段清代城牆殘垣。袁庭棟介紹,在新南門下蓮池街4號院和12號院內,各有幾十米明顯的殘牆遺蹟。其中,12號院內殘垣長20餘米,高約4米。

雖然這兩段殘垣殘破厲害,但保留有不少刻有銘文的城牆磚。如「團」、「八段彭記」等。成都城垣自明末被毀後,有過多次重修,一是康熙初年;二是雍正初年;三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這次重修由於工程浩大,分由各州縣分段承包,按統一制式進行施工。城垣以大紅砂條石為基,上一礫石黃土層層夯實,再用大磚砌築厚近一米的外壁,磚縫處用糯米漿、桐油拌石灰勾嵌粘合。築城大磚以優質粘土統一燒造而成,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磚上還印有各州縣窯口名號,以及建造督工人員的姓名,以便核查。現存於此的殘垣便是那次重修而成。

其它城牆殘存

東安北路後面嬌子苑樓盤內迎曦上街的一段殘牆,原來隱沒在民居的後面,因為街道改建,就暴露在人們的面前。40多米長、結構比較完整的城牆,還有上下城牆的石梯臺階。

通惠門的錦都內當初修建時特意立了一個小碑,是西城牆。

錦裡西路的北面保存下來最長的一段清代老城牆,這裡是一排長長的民居,民居後面就是過去的西較場,今天的成都軍區後勤部。在民居與後勤部大院之間,還有斷斷續續的1000多米的老城牆殘牆,有的殘牆成為了民居的後牆,有的殘牆上面已經修了房屋,由於這段殘牆正好夾在民居和後勤部大院之間,所以得以原樣保存下來。

新南門附近的王家壩后街也有一段老城牆遺蹟。這街就修在原來城牆的殘牆上,因此比旁邊要高3米左右。

成都發布-成都晚報楊歡

綜合川報觀察

編輯|超可愛的歡哥

(本文原標題:《重磅!成都發現唐代城牆》)

相關焦點

  • 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考古:發現五千多年前的古城牆
    中新社襄陽12月12日電 (胡傳林 張攀)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12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經過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該遺址新發現了一千五六百米長的古城牆,初步判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 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6、石峁城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石峁人南下與夏朝滅亡之六石峁城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 太陽神鳥、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竟有這麼多成果!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和陶俑……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01金沙遺址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
  • 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時光飛逝,琉璃場窯早在清代就已停燒,窯包也因此塵封地底。2018年5月至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用地需要,對錦江區柳江街道等地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終於讓這處古窯址重見天日。發現延續700多年的古窯址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
  • 富陽考古發掘有新成果
    唐、宋、明清不同時期歷史遺蹟在同一區域地層依次顯現還有城門門洞、城門外道路、馬道等遺蹟一一被發掘出來……△點擊收看△新登古城南門遺蹟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宣布,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的對新登古城更新一期工程範圍內相關區域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 荊州古城牆有重要發現!
    微信商務合作:13085117579、159279222789月5日,荊州城牆11號馬面修繕現場貼出告示,表明現有明代城牆下方,還迭壓著五代磚築城牆和宋代黏土夯築城垣。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起開始對城牆進行修繕。2019年3月,在修繕過程中施工工人發現現有明代城牆腳下還有一段薄磚壘砌的牆體,及時上報,停止修繕。
  • 中國保護最完整的古城牆——荊州古城牆「出土」《南國完璧》,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阮儀三作序,高時林編著!
    古城牆包磚是在有了大炮這個攻城手段後才出現的,這時已經是到宋朝了,曲阜所謂的漢城磚豈不是不懂科學的笑話?還有更嚴重的是大同古城在近年硬是拆去了明代殘留的城牆,新建了所謂遼代的城牆。這些地方領導為了張揚「政績」的明顯造假行為,既浪費了人民的汗水,又辜害了祖國的歷史文化,是非常可悲可惱的。
  • 荊州古城牆:「完璧」申遺進行時 40多個項目在排隊
    比如,去年3月提交申遺文本的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項目,其中包括南京城牆、西安城牆、荊州城牆、興城城牆、台州府城牆、襄陽城牆、壽縣城牆、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等六省八處城牆。  三國鼎立時,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築城在先,失守在後。考古發掘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大的變遷,位移距離在50米以內;磚城牆始於五代,後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王毅: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成都考古研究院院長都說王毅是「了解成都歷史最多的人」,他是成都考古文博界的代表人物,從寶墩遺址到金沙遺址的發掘,到老官山織機、扁鵲醫書的發現,他領導發掘的六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改寫了成都歷史,重塑了天府之國在絲路中的地位。
  • 眉山市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群 揭秘古蜀後裔去向
    今年3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眉山市武陽故城遺址旁的一處考古工作,提供了一個答案。儘管目前才發掘了三分之一的區域,不過已經清理出墓葬165座,從戰國綿延至清代。在戰國墓葬中,蜻蜓眼再次出現,一柄30釐米長的鐵劍也出土;西漢墓葬中,出現了比較少發現的排水溝,在一座有18米長的排水溝的墓裡,還出土「長樂未央」銘文銅鏡和四乳四蟠龍紋銅鏡。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路過無數次蘇州相門城牆的你,可曾發現這個地方?
    蘇州城牆博物館於2013年11月起正式對外開放,為遺址類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展示的都是有關蘇州城牆的史料。門洞一側為服務臺,提供預約講解、行李寄存等服務。▼序廳悠 悠 古 城從博物館大門進入,首先見到的便是序廳。這是一段城牆立體半景長廊,長廊頂部是一幅星宿圖,底部是一幅運河圖。
  •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卻反對撂狠話,多年後竟完全說中
    清代的戴延年說過這樣一句話,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從古至今,關於新舊之爭的話題從未落幕。而新舊之爭的結果往往都是新者勝利,舊者被肅清。 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北京古城牆被拆一案,卻在新舊之爭的歷史上帶來了一次不一樣的反轉。
  • 南國完璧——荊州古城牆的前世今生
    兩城相接後,並未將其間的城牆完全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了隔牆。西魏時期,荊州被分為東、西兩城,劃分的依據應當就是城中已有的隔牆。直到唐代,城中的隔牆才被拆除。   五代以前的荊州城牆是土城牆,五代兩宋是荊州城牆由土牆向磚牆過渡的時期。
  • 從瑞安馬嶼鎮考古,了解唐五代時期的經濟文化
    經過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瑞安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連續奮戰,江橋村現場搶救性工作已完成,經專家初步認定為唐五代墓穴,具體情況還需經專家對瓷器進一步進行研究鑑定。那麼,唐五代時期的文化歷史發展是怎麼樣的?唐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區前後更替的後梁 (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
  • 現場直擊|「抗元名城」虎頭城考古調查啟動 曾與釣魚城齊名,城牆...
    11月26日,四川省自貢市正式啟動對宋蒙戰爭山城遺址「虎頭城」的考古調查工作。據悉,此次考古調查,除了對虎頭城遺址現場進行全面詳細勘察,還將對其邊界範圍、遺蹟遺存實施考古勘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構件及原有歷史文化信息,為下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做準備,並希望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力爭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下基礎。
  • 中國古城牆大全
    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牆,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於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築外城,外城周圍9裡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閬中古城的主要建築有古城牆、古城門、古牌樓、古文化街區、古樹、古寺廟和其他古遺蹟7個方面。閬中市尚存的宋代古城牆只有50米長,城牆頂部和兩側還間或長著草木。閬中古城在戰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行五大古城之首。
  • 清代「龐貝城」下邳古城浮出水面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長林留根告訴記者,史料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山東莒州、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導致黃河決口。20多天後,離震中約八十公裡外的下邳被洪水淹沒。考古證實了這一點,明清城牆外側黃河決口淤積的泥土深達五六米,它們是古下邳城陷落後逐步被掩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