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
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城牆有望在未來得以保護,展示成都深厚歷史底蘊。
▲唐代城牆夯土▲清代城牆基礎及牆基據介紹,2018年10月至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地塊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了一段古城牆的夯土和包磚砌石部分,為東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側城牆保存較好。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唐代城牆與散水▲唐代城牆內側包磚該城牆最早築於晚唐時期,殘存長度約170米,寬8.9-12米。整個牆體內為夯土,外砌包磚,夯土殘高約1.6米。包磚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內築一層夯土,再在夯土上鋪一層泥夾卵石,其上再砌包磚。晚唐時期城牆兩側均為磚牆,殘高約1.5米,用磚規格不一,有漢六朝時期花紋磚和唐代素麵磚。外牆一側有散水。寬約1米,鋪法規整,分斜鋪、平鋪兩種構建方式,散水外側以丁磚固定。
▲城牆修建方式▲城牆倒塌堆積明代城牆僅見夯土牆體,疊壓於唐代城牆兩側,未見包磚。
清代城牆在唐宋時期城牆垮塌堆積基礎上修建,僅存北側基礎,牆體及磚牆均已不存。修建方式基本與唐代城牆相似。平整地面後開挖基槽,基槽分夯築三合土,厚度約33釐米,三合土上再壘砌紅砂石條,順鋪或錯縫平鋪,石縫間以石灰漿勾縫。
此次城牆的發掘工作,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作為成都市文化地標項目首批示範點位
2013年底成都古城牆標示牌已經陸續安裝到位
散落在東南西北的這些片段城牆
歷經歲月消磨
除了在它們身上留下斑駁
也記錄著它們各自的故事
詳見↓
北較場城垣在位於金牛區北較場西路與武都路交界處,這段北較場城牆,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城牆長約15米,寬約15米,高約10多米。最底部3層用紅石條磚砌成,近20釐米厚,上面81層是青色城牆磚,最上面用鏤空磚砌成。「這一段其實是改革開放後收集老城牆磚重建的,附近還有一段資格清代古城牆。」袁庭棟介紹,另一段在北較場子后街中段,長30餘米、高約8米,且有一城門洞。北較場這段殘牆得以倖存,是託軍區大院的福,也是保存完整的古城牆遺址。
北較場位於成都西北角,自清代,朝廷在城內東西南北各設一個較場,駐紮士兵,練習弓馬騎射,此處因佔地最廣,列四大較場之首,設有演武廳,鄉試期間的武闈大比在此進行。清末到民初,兩朝軍政衙門先後在北較場創辦武備學校、四川陸軍速成學校、四川陸軍小武備學堂、四川陸軍測繪學堂、四川軍官學校等等。
1935年,國民政府為培養訓練西南各部軍官,在北較場原軍事學堂基礎上設立黃埔陸軍學校成都分校。1937年,抗戰爆發,黃埔軍校西遷成都,以北較場為軍校本部,劉備當年設壇稱帝的武擔山也被圈入校內。解放後,昔日黃埔軍校多處建築被拆除另建,但又有包括充作軍校圍牆的北城垣等記憶建築被留下來。
軍區大院北的武都路上保留的古城垣開有一券門,這是當年黃埔軍校的北門「存正門」,門內洞壁左右各有一方水泥封蓋過的痕跡。關於這兩處痕跡,還得從蔣介石視察軍校說起。當年建黃埔分校時,為方便師生出入,便在北城垣上開了一道便門。時任分校副主任的彭武揚一時興起,就取「正氣長存」之意為新開北門命名「存正門」,心想也應了蔣校長名號。於是與分校主任劉明灝、中校秘書賀鵬三人題寫詩文刻於石,嵌在門內壁上。蔣後來來校視察,路過此門見壁上三人題寫詩文,質問「你們現在就要留名呀?」李明灝這才明白蔣平生最不喜歡部下肆意留名。第二天,他就派人把題刻敷上水泥,至今也未曾開啟。
青蓮街殘垣青蓮上街與青蓮下街位於府河與南河交匯處,位於老成都城東南角。這裡立著流沙河撰書成都東門城牆遺址碑記。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王錦生兩位歷史學和文物學專家,都曾判斷這段城牆是明朝時期留存遺蹟。
「這是2005年後,恢復的一段殘牆遺蹟。」袁庭棟說,在城市改造前,還能看到一小部分明清時期的老城牆殘跡,包括向外伸出的「馬面」。據說,古代修建城牆時,為了增加用箭射殺攻城敵軍的射擊面,城牆外部每隔一段距離就修一塊凸出城牆的半邊碉堡式建築,俗稱「馬面」。恢復殘牆遺蹟時,殘存的部分「馬面」也得以重現。
這裡也是昔日金水河故道的出城處,清末設置的成都水道警察局就設在青蓮上街原54號院內,一來管理河道治安,二來盤查緝拿私販黑、白、紅三貨的船隻。
同仁路殘垣在位於城西下同仁路的成都水錶廠附近,有一段被挖了一個防空洞的城牆,城牆長約30米、高約9米,防空洞面積近170平方米,可容納上百人。「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省防空指揮部就設在這裡。」袁庭棟說,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防空洞成了成都水錶廠存放汽油的倉庫,得以保存下來。
同仁路,成都舊城最西端的一條老街,因辛亥後伴有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同仁教養工廠」(取「一視同仁」之意)而得名。如今的同仁路已是高樓林立,附近的老居民至今仍會說,「這裡有老城牆,這些樓房就是建在城牆上的!」而今還能看到老城牆就只能在實業街與下同仁街路口的老水錶廠裡了。這一老城牆建造於清代,防空洞則是近代的產物。
這裡的防空洞也是成都現存的歷史最久的防空洞,建於上世紀30年代,由當時的四川省防空指揮部建造,用於存放軍需物資、躲避日軍空襲以及藏匿士兵的軍事設施。
下蓮池古城垣下蓮池在明代成都略圖中就有明確標註,此處位於清代大城南偏東,屬於當時南城,這裡還留有兩小段清代城牆殘垣。袁庭棟介紹,在新南門下蓮池街4號院和12號院內,各有幾十米明顯的殘牆遺蹟。其中,12號院內殘垣長20餘米,高約4米。
雖然這兩段殘垣殘破厲害,但保留有不少刻有銘文的城牆磚。如「團」、「八段彭記」等。成都城垣自明末被毀後,有過多次重修,一是康熙初年;二是雍正初年;三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這次重修由於工程浩大,分由各州縣分段承包,按統一制式進行施工。城垣以大紅砂條石為基,上一礫石黃土層層夯實,再用大磚砌築厚近一米的外壁,磚縫處用糯米漿、桐油拌石灰勾嵌粘合。築城大磚以優質粘土統一燒造而成,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磚上還印有各州縣窯口名號,以及建造督工人員的姓名,以便核查。現存於此的殘垣便是那次重修而成。
其它城牆殘存東安北路後面嬌子苑樓盤內迎曦上街的一段殘牆,原來隱沒在民居的後面,因為街道改建,就暴露在人們的面前。40多米長、結構比較完整的城牆,還有上下城牆的石梯臺階。
通惠門的錦都內當初修建時特意立了一個小碑,是西城牆。
錦裡西路的北面保存下來最長的一段清代老城牆,這裡是一排長長的民居,民居後面就是過去的西較場,今天的成都軍區後勤部。在民居與後勤部大院之間,還有斷斷續續的1000多米的老城牆殘牆,有的殘牆成為了民居的後牆,有的殘牆上面已經修了房屋,由於這段殘牆正好夾在民居和後勤部大院之間,所以得以原樣保存下來。
新南門附近的王家壩后街也有一段老城牆遺蹟。這街就修在原來城牆的殘牆上,因此比旁邊要高3米左右。
成都發布-成都晚報楊歡
綜合川報觀察
編輯|超可愛的歡哥
(本文原標題:《重磅!成都發現唐代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