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抗元名城」虎頭城考古調查啟動 曾與釣魚城齊名,城牆...

2020-12-14 紅星新聞

11月26日,四川省自貢市正式啟動對宋蒙戰爭山城遺址「虎頭城」的考古調查工作。據悉,此次考古調查,除了對虎頭城遺址現場進行全面詳細勘察,還將對其邊界範圍、遺蹟遺存實施考古勘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構件及原有歷史文化信息,為下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做準備,並希望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力爭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下基礎。

據介紹,此次調查工作為期3個月,將從虎頭城遺址的基本情況、遺蹟分布、環境現狀、歷史文化、存在的問題、保護利用建議意見等方面開展。目前,調查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邊界範圍覆核、城門、縣衙、炮臺等10餘處遺蹟定點;接下來將進行電子繪圖、地質斷代、遺蹟復勘等具體工作。

12月9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考古調查組專家一行前往自貢市富順縣懷德鎮,現場探秘「虎頭城」……

站在城牆上眺望

建於南宋

山形如虎,蹲踞江邊 內外城有功能分區

虎頭城址位於自貢市富順縣懷德鎮虎頭村2組,建於南宋,濱臨沱江。因山形像一隻盤踞的老虎,取名虎頭山,修城建寨後常稱虎頭城。《民國富順縣誌》這樣描述:「山石崛壘,蹲踞江邊,下有洞口,吞吐雲氣,如虎形」。

自貢市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工程師李華禮介紹,據有文字可查的史料記載,虎頭城建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最初是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寨子,被稱作虎頭寨,「建寨時間肯定比記載更早」。後在此設富義監(也稱富順監,今富順縣城關地區)分部,專門負責管理從上遊自流井方向經沱江流域出口至下遊瀘州方向的鹽務工作,同時服務當地百姓。

「乘船在沱江上遠望虎頭城,我們能清楚看到它的老虎樣子。」李華禮說,山頭在左側,是一塊巨大的巖石,猶如老虎的頭望向沱江及遠方;山體中間位置更寬厚,像是老虎的肚子,蹲坐在地上;右側山體呈細長狀延伸開,那就是老虎的尾巴。

遠眺虎頭城,調查組供圖

李華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虎頭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山上為內城,山腰和山下為外城。據初步考證,內城城牆蜿蜒達1.5公裡,城內佔地面積50餘畝,合約4萬平米;而外城城牆長度暫無準確考證,不過其佔地面積估算有兩個內城大小。在當時,內城房屋錯落有致,用於百姓起居生活;內外城之間是街市和田土,商品貿易、勞作生產均在此;外城以外則是自然環境和部分田土。「現在看來,內城就是住宅小區,外城就是小區外的商業街」。

現場探秘

城牆古井猶在,相傳曾居住軍民5萬

12月9日,陰雨天,紅星新聞記者跟隨自貢市古蹟遺址保護協會「虎頭城」考古調查組專家一行,驅車從自貢出發,經成自瀘高速公路到童寺收費站下,再沿富(富順)代(代寺)路、瀘(州)富(順)路行駛約21公裡,便到達懷德鎮虎頭村境內。主路右邊豎著一塊大型廣告牌,上面註明「抗元名城虎頭城」,從牌下的水泥支路再前行數百米,右行上坡即入虎頭城。

如今的虎頭城已是人跡罕至,只剩下不到10戶村民居住在此生活。

踩著泥濘小路前行,正前方是一座土包,左右各一條小道。據專家稱,土包下面就是虎頭城的寺廟遺址。

75歲老人王宗霞(音)在虎頭城生活了一輩子,她的家正門前有一口水井,井口比其他水井都大。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口井的井底有一隻白鶴造型,故取名白鶴井。白鶴井的開鑿時間至少百年以上,從未斷過水,井水清澈透明、冬暖夏涼,生產生活用水都取自這裡。

勘察白鶴井

再往前行上坡,即是西城門和城牆。西城門深約5米,高3米多、寬近2米,若不是專家告知內側牆上刻有「古虎頭城」四個字,著實難以辨認;城門外側的兩端分別鑿有多個圓形凹槽。李華禮介紹,這是內城城門之一,凹槽是用來放擋門柱的,正是當時的戰略考慮,需要多根擋門柱來加固城門,抵擋外侵。

虎頭城的內城牆則從該城門左右兩側延伸拉開,如今能見到的只有現場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城牆已經被泥土掩埋了。城牆外側是高一二十米的峭壁。城門上方的城牆護欄保存相對完整,由條石加工堆砌而成,蜿蜒30餘米。

現存較完整城牆

穿過城門是下坡。「下面就是內外城之間的街市。」李華禮一邊走一邊介紹,綜合前期勘察的資料可以確定,當時的老百姓穿出城門,沿著石板路下行50餘米就來到了街市。街市上有商鋪、有作坊,分布在石板路兩側;在往外便是耕作的田土。

李華禮說,現在看著荒涼,但傳說在宋元戰爭時期,虎頭城內外城最多居住有軍民5萬人,數字可能有些誇張,但可以想像當時的熱鬧程度。

虎頭城鳥瞰圖,調查組供圖

折返回來沿著城牆向西步行,不遠就是「虎頭」。這是一塊天然巨石,矗立在沱江之濱,猶如一隻盤踞的老虎,居高臨下,眺望遠方。

「抗元名城」

曾與釣魚城、神臂城同為宋蒙戰爭軍事要塞

據史料記載,公元1235年,蒙古貴族發起了對川陝四路(今四川)的軍事徵服戰爭,試圖奪取四川,然後順長江而下消滅南宋王朝。然而,在四川,蒙軍遭到了長達40餘年的抵抗。公元1243年,南宋軍事統帥餘玠臨危受命,任四川安撫制置史,並採用「依山為壘,設險守蜀」戰略,要求沿長江、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系,建立山城寨堡防禦體系,抵禦蒙軍。

站在「虎頭」眺望沱江

公元1265年,富順監遷至虎頭城,據險堅守。此時,蒙古已建元朝,四川大部分地區被佔領,惟嘉定、瀘州、富順、合川等地尚未陷落。富順虎頭城堅守抵抗長達10年之久。直至1275年6月,糧盡援絕,富順知監王宗義舉監投降。少數視死如歸的將士,被圍追至「虎頭」跳崖而亡。

虎頭城因此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合江神臂城等一道成為「抗元名城」。在虎頭城內的城門外側城牆上還刻有唐曉鵬的《古虎頭城賦》:古城巍然大江邊,一山雄踞數山連。富義老城遺戰跡,煙波東嶺不復還。浪沙淘盡英雄淚,戰馬奮蹄聲聲怨……

據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的公開資料顯示,初步統計,宋蒙戰爭時期的山城寨堡遺址分布於川、渝、黔、鄂四省市,50餘處為宋軍山城,10餘處為蒙軍山城,另還有數十處寨堡。這些山城寨堡主要沿長江、嘉陵江、岷江、沱江而建,名氣較大的有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另有劍閣苦竹隘、蒼溪大獲城、瀘州神臂城、合江安樂山城、富順虎頭城、宜賓登高城、宜賓仙侶城、湖北恩施古城、貴州遵義海龍囤、貴州遵義養馬城等等。

2019年,虎頭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啟動考古調查

力爭與釣魚城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經過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多次實地走訪考察,今年11月26日,由自貢市文物局指導,自貢市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承辦,富順縣文物管理所、懷德鎮政府協辦的虎頭城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由具有國家考古發掘領隊資質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為領隊。

彭光照介紹,此次調查工作為期3個月,將從虎頭城遺址的基本情況、遺蹟分布、環境現狀、歷史文化、存在的問題、保護利用建議意見等方面開展。目前,調查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邊界範圍覆核、城門、縣衙、炮臺等10餘處遺蹟定點;接下來將進行電子繪圖、地質斷代、遺蹟復勘等具體工作。

專家們在勘察「虎頭」地形

自貢市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長李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宋蒙戰爭中,主要分為荊襄、江淮、四川三大戰區,其中四川戰區開闢時間最早,結束時間最晚,過程最曲折,戰績最輝煌。蒙軍之所以遲遲不能奪取四川,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宋軍創造性地構築起了山城防禦體系;而蒙軍為瓦解該體系,除利用攻佔的宋軍山城外,還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山城。可以說,宋蒙雙方所建的山城攻防體系是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戰爭中的偉大創造,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李玉認為,包括富順虎頭城在內的上述一系列山城寨堡,在宋蒙戰爭期間均發揮了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具有重要的古蹟遺產價值。因此,對這些山城寨堡的考古調查不應該是單一的、獨立的,而是應該進行綜合分析、匯總,由點到面,形成一個整體。

李玉表示,這次是自貢市首次自主開展的考古調查工作,最終會形成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為下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準備,並希望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力爭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神臂城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下基礎。

遺蹟傳說一:梳妝檯梳妝檯是位於「虎頭」的一個石頭平臺,站在臺上可一覽沱江美景。相傳宋蒙戰爭期間,蒙軍對虎頭城圍而不攻,經常在周邊以佯攻方式擾亂城內軍心。為此,虎頭城將軍的妻子無名氏,每天早上都會到平臺上梳妝打扮,以這一淡定的行為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故後人取名梳妝檯。遺蹟傳說二:龍鬚井相傳在虎頭城有一口水井,井中長出一根繩索(或為樹枝),如果有人拉著繩索使勁拖拽搖晃,遠處的沱江江水就會變渾濁。人們認為,這根繩索是龍王的鬍鬚,由於受到了拉拽,龍王感覺疼痛不已,所以擺動藏匿在江中的身軀,拼命掙扎,從而使得江中渾濁。

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宋蒙戰爭山城遺址 自貢正式啟動「虎頭城」考古調查工作
    11月26日,四川省自貢市正式啟動對宋蒙戰爭山城遺址、與重慶合川釣魚城齊名的「虎頭城」考古調查工作。據悉,此次考古調查,除了對虎頭城遺址現場進行全面詳細勘察,還將對其邊界範圍、遺蹟遺存實施考古勘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構件及原有歷史文化信息。
  • 歷史上虎頭城有兩個,都是抗元名城,詩詞中多指這座江西古城
    辛棄疾也曾有詞《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勢如破竹,朝廷號召四方舉兵勤王。當時擔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招募江西萬餘官兵北上抗元,開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去贛州遊玩的人,幾乎都會登上章水旁邊賀蘭山上的鬱孤臺。
  • 四川宋蒙古城距離申遺還有多遠
    巴中市文物局供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推動兩地宋蒙山城防禦體系聯合申遺。●被元代學者稱為「抗蒙八柱」的8座古城,除了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其他6座都在四川。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名城名勝》:荊州古城牆----穿越千年文明
    荊州古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城牆更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經1800多年的歷史,隨著國家旅遊事業的發展,已成為四面八方,中外遊客喜愛駐足的景點
  • 太原: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文化「名城」
    「名城」規範的定義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顯然還需要更通俗的解釋。  李非坦言,現在仍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太原何以稱為「名城」。我們的這個「名城」還有一些概念需要釐清。  「名城」就是「三個城」  「名城」是我市為數不多的由國務院授予的「牌子」。這塊牌子來之不易。
  •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中新網重慶12月11日電 (記者 鍾旖)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十三五」期間,重慶考古工作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了三峽後續考古、主動考古、基建考古「三箭齊發」的總體態勢。該市未來將抓好考古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其中包括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工。
  • 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
    數據顯示,五年來,重慶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其中,主動性考古12項、三峽後續考古53項、基建考古326項,實施線狀調查4683.45千米,區域調查241.48平方千米,發掘面積168485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約3.7萬件/套。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 解鎖文明密碼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深溝斷崖處驚現「象牙化石」  「今年2月23日,唐河縣湖陽鎮亢寨村廉莊組村民在河道清淤過程中發現象牙化石。接到報告後,我們第二天就組織文物考古研究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
  • 白帝城遺址挖出千年鐵雷!
    作為南宋抗蒙的主戰場,在由老鼓樓遺址、釣魚城、白帝城、多功城等組成的南宋山城防禦體系中,火器已經開始大逞神威。這一時期,也正是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的重要階段,促進了火器技術的傳播與交流。   1月25日,在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9年學術科研與項目工作匯報會上,白帝城大遺址考古發掘工地現場發掘負責人孫治剛表示,通過對白帝城遺址出土兵器遺存的典型遺蹟單位、兵器類型與使用方法等的分析,考古專家們一致認為,南宋白帝城是一處冷熱兵器共用的古戰場遺址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首次發現外城護城河
    2021年1月13日,北京,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雄安新區文保考古工作啟動 首用遙感設備
    雄安新區考古首用遙感設備  雄安新區文保考古工作啟動,明年3月底完成新區文物調查專題報告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5月末,來自河北省文物部門,和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處的文物專家,共同在雄安新區啟動了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蔡東洲 ‖ 武勝城:一座與釣魚城對峙的...
    這個基地進攻的主要目標是釣魚城,戰略意圖在於徹底撕破宋軍的山城防禦體系。在武勝城周圍數十裡有大小山城寨堡10多座,其中最著名是北面順慶府的青居城、東面廣安軍的 大良城、西面遂寧府的蓬溪寨、南面合州的釣魚城。此時的大良城和釣魚城仍為宋軍堅守,阻擋著蒙軍向南進攻重慶城,向東進攻白帝城。
  • 攻不下的釣魚城
    與此同時,彭大雅加固了南面的重慶城。彭大雅之後,繼任者二度擴建、加築釣魚城,結結實實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此後40載,釣魚城保衛戰,在南宋全線潰敗中一枝獨秀,連蒙古大漢親自率隊也沒能攻下,甚至命喪於此。如能破城而入,蒙哥就可以順江東下,直搗宋都臨安。許是一路攻殺風馳電掣,少有阻礙,在他蒙哥眼裡,沒有攻不下的城池,於是下令一個月拿下釣魚城。結果打了8個月,愣是沒拿下。
  • 張春長揭秘元中都考古:找回「元代城市活化石」
    而元中都,恰好就在它的中心腹地——史書所載的一片叫「旺兀察都」的草原。70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風雨洗禮,曾佇立在「旺兀察都」的那座城,還會留下點什麼?斷壁殘垣——核心的宮城還殘留三四米高的城垣,而環繞宮城的皇城,就只剩下一圈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土壟。
  • 城馬不獨行!全國十餘座城牆參與聯動
    城牆就是北京城的骨架與見證,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北京明城牆遺蹟僅餘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明清北京城牆。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均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偉建築。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成果發布 首次發現寬約66米護城河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方永磊 王紅霞)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 北京發現金中都外城城牆體系
    在考古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介紹如何通過剖面地層來認識金中都城牆的建造方式和牆體的夯層結構。從解剖溝上可以看到城牆夯層,順著夯層繼續往東延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夯土層,說明這是城牆的倒塌土。由此確定了城牆東邊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