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城牆更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經1800多年的歷史,隨著國家旅遊事業的發展,已成為四面八方,中外遊客喜愛駐足的景點。
在荊州古城內外,有著眾多古蹟名勝,荊州古城牆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古蹟之一。荊州東門景區導遊龔恆介紹,現存的荊州古城牆大多重建於明清時期,磚城挺拔、完整而又堅固,城牆內現有八座城門,兩座門樓,是我國現存的持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為完好的磚土合包式的城牆。「就是它的外面是磚城,裡面是土城,它首先跨越方便士兵們換防,可以直接在土城上下,另外斜坡的形狀可以加固我們磚城牆的牆體。」龔恆說。
這種磚土合包式的結構,在古代除了用於軍事,最大的作用便是防洪。在明代時期為了防止地基下陷,洪水泛城,城牆內垣用土夯築,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城磚牆體用特製的青磚加石灰糯米漿 砌築,因此城牆特別堅固。荊州城牆設有甕城、敵樓、戰屋、炮臺、藏兵洞、復城門,防禦體系完善,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龔恆介紹:「我們城牆它的甕城是不對稱的,兩座大城門不是直來直入修的,這是為了防止敵軍一旦攻破了甕城,他是不能長驅直入的,他得轉個彎才能攻打城門。古時候作戰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可以脫緩戰術的時間,我們城裡的守軍就在四面八方組織交叉設計網,給予敵人打擊。」
龔恆介紹,荊州古城前後歷經16個朝代共1800多年,是中國現存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垣演變為磚城牆的唯一古城牆,其完整性絕無僅有、原真性不可多得,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相比於國內的其他古城牆,荊州古城牆在歷時1800多年的時間內都是在原址上修建,沒有大規模移位, 「因為我們在98年的時候,城牆東南處有一處坍塌了的,考古專家在那裡進行了3次發掘,在我們城牆腳下大約7米的地方找到了三國時期的古城牆。」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荊州古城作為中國歷代軍事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無窮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更是有70回都提到了荊州。
「比方說三國時期呂蒙白衣渡江,襲擊荊州的故事,當時呂蒙的士兵便是從長江下來,進的小東門因為以前護城河的水和長江是相連的,我們都知道劉備迎娶孫夫人,就是從小東門上岸的,所有我們現在在那裡也有演出表演「劉備招親」」
新中國誕生後,歷經千年滄桑的荊州古城牆受到了高度重視。從1978年開始,荊州古城牆先後修繕多次,其中較大規模的維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賓陽樓,古城的南門、西門以及雄楚樓、仲宣樓、明月樓的重建也都在規劃之中。
為更好的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2004年,荊州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並於2006年與南京、西安、遼寧興城明清城牆一起,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重設目錄。荊州也將以荊州古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打造為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來源:荊州臺記者周新宇
編輯: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