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之旅途經荊州時,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魯肅討荊州、呂蒙襲荊州、關羽失荊州的故事,《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關於荊州的內容就有七十二回。可以說荊州的歷史是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緊密相連的,炎黃統一華夏後所設立的九州就包括了荊州,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便是興起於荊州,楚國在此建都長達四百餘年,它創造了與中原文化輝映並重的楚文化。
來到荊州城下,只見由青磚包砌的古城牆外側,牆體遍生荊棘,牆磚斑駁陸離,盡顯千年的滄桑變化。荊州古城牆與全國遺存屈指可數的其他城市古城牆相比,它雖不及明清皇城遺存古城牆那般高大、雄偉,但它卻是南方水網地帶一座內含豐富、特色鮮明的古城牆,它也是目前中國南方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相傳在戰國時期,秦將白起率兵攻打楚國,在楚都設立南郡,後來秦又在這設立江陵縣。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在此建立了荊州刺史部,從此荊州成為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此後的歷代有十餘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建都。宋朝建立後,於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為上路總管府。明初又改設荊州府。
翻開厚重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古代凡戰略重鎮和中心城市大多是有城牆的,沒有城牆的城市是不能算作城的。在歷史上能建得起城牆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必然十分重要。作為楚國的都城和歷代的重鎮,荊州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更是顯而易見。諸葛亮曾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三國時,劉備以荊州為根基發展了蜀國勢力。
眼前的古城牆,全然不見了當年金戈鐵馬、兵臨城下的壯烈,全然不見了當年戰旗獵獵、戰馬嘶鳴的場面,一副安寧祥和的局面。撥開歷史的煙雲,就能看到在這座荊州古城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楚國在這時演繹了掘起與衰落的故事,三國時期各路英雄在這裡留下了愛恨情仇,這些歷史往事總是讓人止不住內心的陣陣感慨。
登上東門城樓,憑欄遠眺,荊州古城雄姿勃勃,古色古香。城牆外的護城河,河水清澈,碧波蕩漾。繞城一周的青石道,垂柳搖曳,遊人如織,厚重的歷史風韻與現代的社會風情交織相融,勾勒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畫面,但誰能想到這看似平靜和諧的荊州古城,在它的歲月中也流淌著轟轟烈烈的故事。
城牆上的青龍偃月刀,讓人遙想起關羽當年朱顏長髯,手握寶刀鎮守荊州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情。我仿佛穿越了那千年的時光隧道,置身於煙波浩渺的歷史風雲之中,仿佛看到守城的將士把持著垛口,手持弓箭,劍拔弩張。烽火臺上,升起的狼煙在向遠處發出預警的信號。城頭之上,旌旗獵獵,號角嘹亮,嘶殺音猶在耳。
賓陽樓內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塑像,讓人想起漢末三國時期的風雲往事。荊州是三國爭霸的要津,曹操經過多年徵戰統一北方後,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於長江下遊的孫權把荊州視為立國的屏障,也想得到這一戰略要地。顛沛流離、苦於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命根子。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鬥。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荊州更是因三國之爭而揚名天下。
望著一層層斑駁的青磚,探尋著歷史的煙雲,我若有所思。這座古城牆究竟有多高,有多少層磚,又有多少個垛口,我沒數過,也沒有丈量過。但它那一層層斑駁的青磚和繞城而建的烽火臺,卻向人們展示著歷史的滄桑和輝煌。
史料記載,荊州城的城郭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漢代開始才正式有了城牆,此後的歷代都對荊州城進行過修葺擴建,但那時還都是土城牆,荊州最早的磚城牆是建於五代十國時期。
荊州城是一座在戰火中建了又毀,毀了又建的城市。北宋末年,荊州古城因靖康之變而損毀大半。南宋時期,為了防禦元軍,荊州城牆重新修建,但元軍破城後將城牆全部拆除。到了明代,再次依舊基修復了城牆,張獻忠攻佔荊州後,又將城牆全部拆除。直至清順治三年,在舊基上再次築起城牆,這就是留存至今的荊州古城牆。
我為荊州古城牆感嘆,國內許多的古城在歷史的煙雲中被平蕩得蕩然無存,但荊州古城雖然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的破壞與重建,至今它的城郭、城牆仍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古城的一大奇蹟。
看到這座古老的城垣,幽幽古城牆就像一位歷史的巨人,沿著歷史的跫跡一步步走來,不禁讓我懷古傷今,仿佛在歷史的長河裡不該有那份感傷,不該有李煜那份「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感慨,不過它確實留下了印跡,留下了回憶。
荊州古城牆就像一條遊龍綿亙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沿古城牆漫步,賞柳岸碧水,看古城滄桑,望雲捲雲舒,嘆今日風華。就這樣與古城親密接觸,相擁相偕。也說不清是什麼原因,當我踏在古城牆上的青磚道上,總感覺到有一股濃鬱的古樸滄桑之氣氤氳在我的身旁,不知不覺中會對古城牆產生一種別樣的情思。
靜靜的河水緊倚城牆而走,蕩水而立的古城牆盤旋靈動,古韻猶在,並無寂寞之感。我忽然意識到,再堅固的防禦工事,一旦失去了實用價值,就會隨著風雨的侵蝕風化和人為的損壞而蕩然無存。
荊州古城牆在歲月的洗禮中,固若金湯的古城牆也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值得慶幸的是,或許是因為要保存歷史的遺蹟,或許是因為要給市民提供休閒的場所,它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得到了較好的修繕。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鐘鳴楚天」的音樂、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譽。千百年來,這裡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孕育出楚國詩人屈原、唐代詩人岑參、宋代小萬卷朱昴等江陵才子。也留下了李白、杜甫、宋玉等文豪的瑰麗詩章。另外,從荊州城裡還走出了楚莊王、孫叔敖、伍子胥、諸葛亮、張九齡、張居正等曾經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王侯將相。
這座帶有帝王氣息的荊州古城,它不像錢鍾書《圍城》那樣儼然,也不像江南水鄉之城那樣靈秀,它有的只是歷史沉澱成的史冊。望著那古老的城牆遠矚博懷,感受清風撫弄的柔媚,感受一帶之水的波瀾不驚。靜靜地傾聽著古城的脈搏,再狂放不羈的心也會被這份靜謐所感染,千言萬語也會留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