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城牆大全

2021-02-17 景原

城市是人類發展到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標誌,城牆則是城市的重要標誌。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城牆修築的歷史非常悠久,類型豐富,數量最多也最為壯觀。本篇收錄了33處現存古城牆遺址,分上下兩篇分享給廣大讀者」。

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裡。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牆面用青磚包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甕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闢為環城公園。

江蘇省南京市古城牆,始建於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牆內側周長33公裡,現存21公裡,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但部分地段有破損。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尤其是中華門(聚寶門),為世界之冠。

湖北省荊州市古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現城牆為清順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裡,城內東西直徑3.75公裡,南北直徑1.2公裡,總面積4.6平方公裡。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遊龍之勢。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禦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縣的古城牆,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衛國公鄧愈守襄陽,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各建城樓一座。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裡,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灩,儼若平湖,全國罕見。

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牆,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於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築外城,外城周圍9裡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城牆為正方形,周長3274米,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城牆四面正中各設城門,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城門上皆築箭樓,為兩層樓閣。城牆四角設臺,突出於城角。在城區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郭之間為護城河。

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的平遙古城牆,建於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周長6公裡,高8-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闢城門6道,城門外均有吊橋,門外築甕城,甕城上有重簷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牆體,每隔60米,築觀敵樓一座,城牆上共有72座觀敵樓。由於甕城共有6座,形成烏龜形狀,故有烏龜城之說。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甕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四川省閬中市的閬中古城牆,為明代古城牆,位於古城區南城新巷,長100米,高5.3米,厚4米,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建成的一座城市,被譽為風水古城。閬中古城的主要建築有古城牆、古城門、古牌樓、古文化街區、古樹、古寺廟和其他古遺蹟7個方面。閬中市尚存的宋代古城牆只有50米長,城牆頂部和兩側還間或長著草木。閬中古城在戰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行五大古城之首。

河南省開封市的開封古城牆,是河南省保存下來規模最大的一處城垣建築。現在的開封城牆是清代的建築,長14公裡,高11.3米,底寬6.66米,上寬5米多,內外用大塊青磚包砌,城牆外側是排列整齊的城垛和炮臺。據文獻記載,開封最早的城池建築在戰國時期(前365年),大梁城共有12個城門,其中東門名夷門,大約在今日鐵塔附近;西門名高門,在今日城西的東陳莊。明代以前的城牆,除皇城為磚築外,其他城牆全為土築,只有城樓和城門用磚砌。古城城外有寬16.66米,深3.33米的護城河圍繞,在城門口的護城河上修有吊橋。開闢五個城門,南為南薰門,北為安遠門,西為大梁門,東北為仁和門,又稱曹門,東南為麗景門,又稱宋門,城門上建有城樓,四個城角各建一座角樓。

雲南的大理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據文獻記載,它「規模壯闊」,方圓12裡,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諜,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當然,這些建築今天多數已蕩然元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安徽省歙縣的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南宋末方臘起義和元末農民戰爭後,都經過大修。現存城牆約1500米,以及西門月城。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蹟。大北街、鬥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縣城在府城東側,城牆建於明嘉靖34年(155年),倭寇犯境之後。城牆沿山脊構築,現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古蹟有古紫陽書院、文廟等。府城和縣城內現存明清牌坊16座。

廣東潮州市的潮州古城牆,始建於宋代,但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實際僅用了8個月時間。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將外城改用石砌,潮州的城牆始有子城和外城之分。從三陽門之南,環繞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後,全長951丈,並闢「貢英」、「湖平」、「鳳嘯」、「和福」4個城門。乾道6年以後,新修東城,北從金山起,沿著韓江堤岸,與南端的舊城相接,長550丈,高2丈,全部用石料砌成。東城設4個城門,連同原來的舊城,全城共設11個城門,即:三陽門、小南門、下水門、浮橋門、竹木門、上水門、州學門、鳳嘯門、和福門、湖平門和貢門。城上構築鋸狀矮牆共4000多堞。目前,綿延八裡的城堤上,依舊點綴著四座城樓:下水門城樓、廣濟門城樓、竹木門城樓、上水門城樓。

湖南鳳凰城的鳳凰古城牆,始建於清康熙43年(1704年),現存北門城牆,後又經修復,整個城牆連接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前臨清澈的沱江河。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建於清朝年間,鏽跡斑斑的鐵門。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福建汀州的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代,長約4公裡,它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翼沿山勢逶迤而下,把半座臥龍山都圈進城內,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汀州古城獨具的特色,猶如掛在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佛珠,所以有「觀音掛珠」美譽。2003年10月先後分段修復了紫陽祠至朝天門186米古城牆,紫陽祠至雲驤閣小門49米古城牆,雲驤閣至宋慈亭67米古城牆,還新築了「湧金」城門一座。至此,修葺一新,巍峨壯觀的汀州古城牆,從朝天門至紫陽祠,再沿坡而上,翻過雲驤閣,順陡峭山勢盤桓而下,經上官周亭,直抵宋慈亭,與1993年修復的古城牆相連,沿汀江穿過麗春門,一直通到五通門,全長達671米。

雲南建水縣的建水古城牆,位於昆明之南220公裡,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建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擴建為磚城。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600年,仍舊巍然屹立。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也不多見。建水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浙江台州市的臨海古城牆,有「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之稱。自晉代開創以來,已有1600餘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築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牆沿江修築而上,依山就勢,逶迤曲折,雄險壯觀。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於危崖之巔,飛舞盤旋,敵臺林立,雉堞連雲,城樓高峙,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可稱雙絕 ,稱之為「江南八達嶺」,並不過譽。更有其獨特之處是,臨海古城牆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城牆掩映在青綠叢中,更增添了一分靈秀。

安徽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22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壽縣的古城牆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

相關焦點

  • 中國保護最完整的古城牆——荊州古城牆「出土」《南國完璧》,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阮儀三作序,高時林編著!
    近日,由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阮儀三作序,高時林編著的《南國完璧——荊州古城牆》出版發行,他們將為您揭開神秘的面紗!實查,荊州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城,其古城牆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故1982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錄共24個,江陵名列其中,江陵之名實為荊州範圍內縣級行政區名,一城二名實有其事。荊州城牆也就是江陵城牆,這座古城牆經歷歲月滄桑,依然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歷史風貌。
  • 「中國最長的縣城城牆」——玉山古城牆!
    玉山老城牆,是我國有記載中最長的縣城牆。清乾隆四十九年版《玉山縣誌》玉山縣城牆建於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城圍七裡,高二仞,廣丈有一尺,女牆四尺。」七月十四日,叛軍見玉山無城牆,百姓殷富,就搶民財、劫國庫、任意殺戮焚燒。九月,巡撫胡松來縣視察,見玉山父老寡妻,哭聲震野,慘不可言,當即決定除免當年租稅,安撫百姓;「以溪為池,傍河築城」;關押了臨劫時潛逃的知縣,指定推官姚篚治理縣政,負責建築城牆。
  • 荊州古城牆 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座落於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湖北省荊州市,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參觀主體荊州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遊荊州古城牆遐思
    可以說荊州的歷史是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緊密相連的,炎黃統一華夏後所設立的九州就包括了荊州,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便是興起於荊州,楚國在此建都長達四百餘年,它創造了與中原文化輝映並重的楚文化。荊州古城牆與全國遺存屈指可數的其他城市古城牆相比,它雖不及明清皇城遺存古城牆那般高大、雄偉,但它卻是南方水網地帶一座內含豐富、特色鮮明的古城牆,它也是目前中國南方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
  • 【玉山如畫】百年古城牆,人文大玉山
    」——玉山古城牆「城圍七裡,高二仞,廣丈有一尺,女牆四尺。」由於自然侵蝕和城建的原因,城牆被拆大半,但至今仍保留有大東門、小東門、南門三座城門,在東南面還留有1430米的明代古城牆。 玉山古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有450多年的歷史。城牆由紅色石塊砌成,一些背陰的地方長滿了青苔,盡顯滄桑,還有不少粗壯的樹從牆體縫隙裡探出身子。玉山縣古城牆位於縣城東南,冰溪河北岸。
  • 古城牆城市設計_2020年古城牆城市設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古城牆城市設計專題為您提供古城牆城市設計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古城牆城市設計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2 3 4  立即下載 細數中國36處古城牆,36個奇蹟 查看詳情
  • 荊州古城牆
    「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走在荊州這塊充滿歷史氣息的土地上,最快樂的莫過於用發現的眼睛去仔細的探尋歷史的遺蹟。感受古城牆厚重的歷史,需要從多方位呈現立體的感知,選擇晴朗的清晨,騎上一輛自行車,圍著城牆來上一圈,那將是極佳的享受,從仰視的角度瞻仰荊州古城睡眼惺忪的美,感受她的穩重矜持、冷豔高貴。你可以選擇沿著護城河騎行,護城河畔綠樹成蔭,繁花似錦,鳥聲如琴,噠噠的青石板,一邊是厚重莊嚴地古城牆,一邊是輕柔繾綣的護城河水,遊人在其中,如同在歷史的隧道中穿行。
  • 中華門古城牆的保護者——朱偰
    中華門古城牆的保護者——朱偰    顧少俊
  • 【全球徵稿】開封古城牆 - 辛丑年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開始啦!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在2021辛丑新春來臨之際,由中國楹聯學會、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組委會主辦,西安、開封、正定、大同、蘇州、襄陽、荊州七地市城牆管理機構共同舉辦首屆「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開展全球範圍內徵春聯、評春聯、寫春聯、掛春聯等活動。
  • 古城牆(散文詩)
    就是這段古城牆,蘊藏著多少文化寶藏。文通塔訴說著過去,鎮淮樓雄踞城中央。數百年府衙今猶在,漕運博物館源遠流長。如今這段古城牆,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不信你看:城門外的公園裡,無論早晨或晚上,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常。
  • 在中國古城牆最值得遊覽,一是世界遺產,二是鮮為人知的世界遺產
    山西省古城眾多,位於晉中市中部,平遙古城牆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大同北鄰,保存了明代以來的風貌,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從「平遙古城」這個旅遊生牌上看到的平遙古城牆,一般是一年四季開放,遊客如雲,而大同古城牆遊客很少。
  • 《名城名勝》:荊州古城牆----穿越千年文明
    荊州古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城牆更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荊州東門景區導遊龔恆介紹,現存的荊州古城牆大多重建於明清時期,磚城挺拔、完整而又堅固,城牆內現有八座城門,兩座門樓,是我國現存的持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為完好的磚土合包式的城牆。「就是它的外面是磚城,裡面是土城,它首先跨越方便士兵們換防,可以直接在土城上下,另外斜坡的形狀可以加固我們磚城牆的牆體。」龔恆說。
  • 登西安古城牆領略古都厚重文化 城牆上跑馬拉松獨具特色何等風光
    2018年的1月21日,我從永寧門登上了西安市的古城牆。永寧門是西安古城牆的南門,是一座原有的老城門。西安城牆還有三座老城門,分別是東門長樂門、西門安定門、北門安遠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先後新闢了多座城門,至今西安城牆已有18座城門。
  • 南國完璧——荊州古城牆的前世今生
    荊州古城牆與荊州城北楚都紀南城、城西八嶺山古墓群地下文物同為荊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民族記憶,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荊州城牆作為我國現存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的古城牆,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標誌,見證了這片土地上幾千年的滄桑巨變。
  • 荊州的古城牆
    我向她打問去看古城牆的方位,她滿臉熱忱,告訴了我坐公交的站名和換乘的地址。我道了謝,便拿了來時在街頭賣的康師傅水,到大街找公交站臺了。        站臺位於賓館不遠的馬路邊上。等車的人很多,似乎和其它城市公交站臺一樣,車上車下滿滿都是人,公交緩緩來遲,我側身上車,擠在了車身的過道裡,和周圍這些素未謀過面的陌生人,一同望著窗外隨車移動的樹木和風景。
  • 順義訪古 | 殘存的順義古城牆
    通過老一代文化學者查詢名勝典籍,收集材料,北京市順義區文聯理事萬寶江繪製了《順義古縣衙形勝圖》,再現這千年前的順義古城。修後城牆堅固完整,形勢巍峨壯觀,城牆修建後,曾立碑記增城事。城牆周圍1025.9丈,連堞城高2.5丈,根闊1.5丈,頂闊0.8丈。護城河周長1052丈餘,深1.5長,口闊4丈,底2丈餘。古時制度,城謂城垣,池謂城河,順義古城有城有河,可稱城池。
  • 西安明秦王府一處城牆坍塌引發社會關注 守護古城牆
    一米多寬的城牆包磚徑直倒了下來,附近車輛被砸中,磚塊伴著大量塵土湧向馬路……多位網友拍攝的西安城牆倒塌的視頻迅速在網上熱傳,引發公眾關注。古城牆,一頭連接著過去,一頭連接著現在和未來。時光在夯土、磚石上流轉,歷史在這裡凝結、沉澱。如何修繕保護好古城牆,如何平衡城市發展建設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 甜圓朗誦||西安的古城牆
    西安的古城牆作者/汪孔周朗誦/甜圓
  • 郭沫若堅決要拆除古城牆,林徽因被氣病倒,現今後悔莫及!
    中國是文明古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有許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智慧,而在眾多值得國人驕傲的國粹經典中,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古代建築。 其中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蘇州園林、趙州橋、圓明園、紫禁城……其中還有人不知道的,比如北京古城牆。
  • 古文字與古城牆
    一、囗字表示城牆。現代的字書一般把口字分為兩類,較小的口讀作kǒu,解釋為人說話、吃喝的器官;較大的囗讀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我之所謂表示城牆的乃是後者,四四方方,與那一圈古城牆極為形似。但在實際書寫方面,表示城牆的囗字往往寫的就很小,無法從大小上來分辨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