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蔡東洲 ‖ 武勝城:一座與釣魚城對峙的...

2020-12-09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1期

與巴蜀內地的眾多州縣不同,武勝縣在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定遠和武勝兩個縣名,皆脫胎於宋元戰爭中蒙古修築的軍事寨堡武勝城。

武勝城的修築和背景

武勝城修築於宋元戰爭時期,與人們通常的認知不同,這座城堡不是宋朝修建,而是蒙軍修築。

歷史上巴蜀地方官府依山築寨始於唐朝末年。其時,李唐失控,天下大亂,四海鼎沸,藩鎮割據。時任昌州(治今重慶大足)刺史韋君靖乘亂聚兵,割據昌州。不久,王建率軍入蜀,很快平定西川,兵鋒直指東川。韋君靖在龍崗山(今重慶市大足縣北山)建永昌寨,修築城牆,建立敵樓,屯儲糧食,聚兵數萬,以期長期固守,至今仍存留不少遺蹟。

天生寨(作者供圖)

不過,真正大規模修築山城寨堡則在宋元戰爭時 期。南宋立國東南,根據宋金兩朝達成的「紹興和 議」,雙方以淮河到秦嶺為界,形成南北對峙之局。但這並不是雙方甘心情願的結局。金朝多次揮師南徵,企圖滅掉南宋;南宋也多次組織北伐,企圖收復中原,然而最終誰也沒有得逞。出於國防安全,南宋在今陝南、甘南構築起「川陝防線」。這道防線又稱「蜀口防線」,主要由秦嶺各關隘和陝南各州府組成,在沔州(今陝西略陽)、興元(今陝西漢中)、金州(今陝西安康)設置三大都統司,負責部署、調度、指揮駐紮在川陝地帶的10萬宋軍。在宋金對峙的100多年間,宋軍依仗這道防線成功把金軍擋在秦嶺以北地區。其間,金軍雖幾度踏入秦嶺以南地區,但終無法持久佔領而北撤關中。

可這道防線在後來的宋蒙戰爭中卻變 得不堪一擊,無法抵擋蒙軍沿蜀道南進的步伐。蒙軍在這道防線上製造了一系列重大事變。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春,一股蒙軍打著「滅金夏」旗號繞道羌域,突襲宋朝邊郡階州,進圍西和州,並在皋蘭城擊潰宋軍。時任四川最高軍政長官制置使鄭損驚慌失措,下令放棄防線上5個州郡,退守內地,任憑蒙古騎兵在邊境5州郡抄掠馳騁,直到七月蒙軍才因炎熱撤去,這便是「丁亥之變」。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辛卯 春,蒙古為實現「假道南宋以滅金」的戰略 意圖,由拖雷率領3萬蒙軍闖入宋境大散關,破鳳州,屠洋州,攻興元,再分兵而西,攻入沔州,撤屋為筏,沿嘉陵江南下,略地至西水縣(今南部縣境內)而還。此舉不僅 摧毀了南宋經營百年的「蜀口防線」,而且深入到巴蜀內地,史稱「辛卯之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秋,蒙古二太子闊端以 汪世顯為先鋒,再次突破「蜀口防線」,並在大安軍(今陝西陽平關)大破曹友聞所部宋軍,深入巴蜀腹地。到次年丙申(1236),闊端所部蒙軍直搗成都,在數月之內橫掃利州、成都、潼川、夔州四路數十郡,史稱「丙申之變」。

在國家危亡的嚴峻形勢下,南宋朝野不得不集思廣益,研討應對之策。在朝廷,李鳴復、吳昌裔等提出築城修寨策略,即所 謂「既要築城,又要修寨,有城以禦寇,又有寨以保民」。在地方,四川多任軍政長官彭大雅、餘玠、蒲擇之等利用巴蜀多山的地理形勢修建山城寨堡。在四川制置司倡導和組織下,巴蜀地區山城寨堡陸續建立起來。據統計,川峽四路先後建有山城寨堡100多座,其中重要者亦達20多座,諸如四川制置司(制司)所在地重慶城(今重慶市渝中區),四大都統司(戎司)先後移駐地閬州之大獲城(今蒼溪縣王渡鄉大獲村)、順慶之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區青居鎮)、合州之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村)、懷安軍之雲頂城(今金堂縣淮口鎮雲頂村),四路安撫司(帥司)所在地潼川府路之神臂城(今合江縣漕灘鄉神臂村)、成都府路之凌雲城(今樂山凌雲山)、夔州路之白帝城(今奉節縣白帝村),以及蓬州之運山城(今蓬安縣河舒鎮燕山城)、巴州之得漢城(今通江縣永安鎮得漢村)、渠州之禮義城(今渠縣禮義村)、隆慶之苦竹隘(今劍閣縣劍門關鎮)、遂寧府之蓬溪寨(今蓬溪縣會新鎮螺埝村)、廣安之大良城(今廣安市前鋒區小井鄉大良村)等。

武勝城地理位置圖(作者供圖)

這些山城寨堡確實起到了抵禦蒙軍的作用,一度造成「宋無後顧之憂,蒙無東下之路」的局面。但在汪德臣、楊大淵等金宋降將引導下,蒙古很快仿效宋軍修城築寨,推行「以城制城」戰術,作為應對策略。據不完全統計,蒙元在巴蜀地區利用過的山城寨堡數十座,其大部分是宋軍早年修建,被蒙軍攻破或招降後再加利用,如青居城、小寧城(今平昌縣荔枝鄉小寧村)等,少部分則是蒙軍根據戰略位置創建,如廣安一帶的武勝城、 虎嘯城、蟠龍城、張廣寨、東安城、三臺城等。

武勝城是蒙元在巴蜀地區修築的影響最大的一座城堡。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所向披靡的蒙哥 大汗頓挫於釣魚城下。不久,其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展開了長達 4 年的汗位之爭。這時有人建議忽必烈放棄巴蜀,全力攻打阿里不哥,但廉希憲等謀臣則主張對巴蜀宋軍採取守勢,抽調部分精銳北上陝甘。忽必烈採納廉希憲等人策略,繼續鞏固川東的軍事基地青居城。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在青居城設立「徵南都元帥府」,任命汪惟正和欽 察為都元帥。但青居城並非固若金湯。按元朝人的說法,青居城有兩大不安全因素:一是與其他山城相比,青居山無險可憑,守御難度很大;二是距宋軍基地釣魚城太近,容易遭到釣魚城宋軍偷襲。

於是,汪忠臣、汪惟正叔侄奏請忽必烈,在釣魚城與青居城之間修建一座新的軍事堡壘,既可減輕宋軍對青居城蒙軍的壓力,又可增加對釣魚城宋軍的逼迫。中統三年(1262),青居城主將汪良臣正式向忽必烈提出修築武勝城的建策,認為「釣魚山險絕,不可攻。奏請就近地築城曰武勝,以扼其往來」。可能因當時忽必烈正忙於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沒有完全採納這個建議,應只同意將攻防據點向南推進。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汗位完全鞏固,並開始了襄陽決戰,才同意創建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用以防止釣魚城宋軍反撲和牽制巴蜀宋軍援救襄陽。至元七年(1270),襄陽決戰正酣,忽必烈令汪惟正修築武勝城。據《元史汪惟正傳》,「至元七年,宋人修合州,詔立武勝軍以拒之」。這應是在原基礎上擴建和加固,達到加強防禦和牽制效果。

武勝城的作用和影響

武勝城的作用和影響集中體現在宋元戰爭之中。從武勝城的地理位置可以發現,蒙古修築這座山城,就是在宋蒙川東攻防的前沿建立的一處軍事基地。

這個基地進攻的主要目標是釣魚城,戰略意圖在於徹底撕破宋軍的山城防禦體系。在武勝城周圍數十裡有大小山城寨堡10多座,其中最著名是北面順慶府的青居城、東面廣安軍的 大良城、西面遂寧府的蓬溪寨、南面合州的釣魚城。此時的大良城和釣魚城仍為宋軍堅守,阻擋著蒙軍向南進攻重慶城,向東進攻白帝城。

宋末巴蜀山城分布示意圖(作者供圖)

這個基地防守的主要目標也是釣魚城,戰略意圖在於完全壓制宋軍利用水軍優勢對嘉陵江、渠江流域元軍山城寨堡的襲擊。當時釣魚城宋軍不時利用水上優勢,向渠江東岸的禮義城、大良城提供補給,致使蒙古對禮義城屢攻不下,在大良城則數易其手。宋軍還偷襲元軍在渠江流域重要據點虎嘯城(今廣安市前鋒區護安寨)、張廣寨(華鎣市雙河鎮境)、東安城(華鎣市永安鎮境)等,甚至元軍圍攻重慶時釣魚城宋軍仍然奇襲青居城,俘獲守將劉才。創建武勝城正是為壓縮釣魚城宋軍的活動空間,圍堵釣魚城宋軍的四面出擊。

當時青居城汪氏與大獲城楊氏、運山城張氏、大良城蒲氏合稱「四帥府」,由於青居城地近合州釣魚城,並將前沿基地南推到武勝城,對釣魚城宋軍主力形成強力牽制,其他三帥府方可在川東地區大展拳腳,攻城略地,屢建功勳。元人姚燧在《便宜副總帥汪忠讓公(忠臣)神道碑》中翔實記述了汪氏屯守武勝城的功勞,從表彰汪氏的角度分析和揭示了武勝城在青居城和釣魚城之間的特殊作用和戰略影響:

第一,蒙軍在嘉陵江武勝段「夾嘉陵江東西」而城,江東為武勝城,江西武德城,用以控扼嘉陵江水道,壓縮了釣魚城宋軍在嘉陵江流域的活動範圍,避免了沿江蒙古據點頻繁被襲。第二,蒙軍嚴防死守武勝城,「晝則出邏設伏,常待進戰;夜則畫地分守,傳警鼓柝,篝火照城達曙,以防竊入」,從而遏止了釣魚城宋軍對青居城以南地區的攻掠。第三,武勝城牽制著在蜀宋軍援救襄陽,確保元軍在「襄陽之役」的勝利。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下令「大軍見圍襄陽,各道宜進兵以牽制之」。駐守武勝城的汪惟正隨即自武勝出兵攻掠忠州(今忠縣)、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據當時戰報,這次出擊取得俘獲宋方縣令、主薄各1人,破寨7座,活捉守將6員,降戶1600有奇,俘虜500人的戰績。第四,限制川東各城堡宋軍相互救援,有力配合了投降蒙古的楊大淵、張大悅、蒲元圭三帥府在東川地區攻城略地,「拔敵柵壘,掠敵府庫,劉其人民,逞志於忠、涪、夔、黔、萬、施、雲安之間」。第五,協同川西元軍攻下宋軍大本營重慶城。宋元戰爭即將結束時,武勝城轉入大規模進攻,時任都元帥 汪良臣與彭天祥調集武勝城、青居城和其他三帥府所部主力,置釣魚城而不顧,順嘉陵江而下,參與圍攻重慶城。重慶城被破,南宋名將制置使張鈺被捕,都統趙安投降。元軍 自重慶溯嘉陵江而上,與順江而下的武勝城元軍,共逼釣魚城,其守將王立不得不投誠談判。歷時50年的宋元戰爭隨即結束。

武勝縣舊縣鄉黃桷坪遺址遺蹟分區圖(作者供圖)

武勝城的歷史和現狀

武勝城的歷史並沒有因為宋元戰爭的結束而結束,在由元而明的數百年間,武勝城一直作為定遠州和定遠縣的治所而存留著。

城牆(作者供圖)

宋元戰爭結束後,地方軍政機構隨即由軍事向民政轉化。武勝軍不再「行和溪安撫司事」,並改名為定遠州,曾經的軍事城堡武勝城也隨之成為定遠州州城,武勝亦改名「定遠」,這是元朝對武勝城在宋元戰爭中所起作用的肯定,也是對武勝城在戰後恢復社會經濟秩序的期望。至元二十四年(1287),降級為縣,仍以定遠為名,隸屬合州。從宋元戰爭結束到1914年回改定遠 為武勝的 700多年裡,一直沿用著「定遠」這個名字。

武勝城遺址坐落在今武勝縣舊縣鄉場及其場後山坡上。根據地形地貌可分為沿江臺地、臺上緩坡、山頂平地三個部分,由嘉陵江邊向武勝山頂延伸。這種地形在戰爭時期便於觀察和防守,但到和平時代對治理民事則很不方便,於是衙署、民居等十分自然地由山上向山下轉移。明洪武四年(1371),明軍完成對巴蜀地區的佔領,恢復設置定遠縣,此時的縣治已明確「在河東十裡武勝山下」的嘉陵江邊。以江邊臺地為縣城,雖然方便物資運轉和人員出入,但一直面臨水患危害。「江水壞廬」成為定遠官府無法解決的問題,多任知縣曾提出遷徙縣城。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縣胡濂在定遠官紳支持下終於把縣城遷至廟兒壩,即今武勝縣中心鎮。一度輝煌、繁華的武勝城從此逐漸被廢棄。

時至今日,武勝城仍然存留著不少歷史遺蹟,主要包括衙署、城牆、城門、哨所、題刻、塘堰等。據之,可加以還原當年武勝城的大致輪廓。

「威靈」題刻(作者供圖)

衙署最初創建在武勝縣舊縣鄉黃桷坪,地處第二級「臺上緩坡」上部,背靠懸崖。懸崖上面即為第三級「山頂平地」,懸崖上有題刻和巖墓。這裡現已是糧田,至今仍稱「大堂壩」。或因迷信「大堂壩」風水,民國時有陳姓人家葬墓于田間。至遲在明朝初年,定遠縣的大堂便由「大堂壩」下遷至第一級「沿江臺地」上,清嘉慶《定遠縣誌》明確記載,明朝的定遠縣城「在河東十裡武勝山下」。

城牆的修築與宋軍完全一致,即藉助懸崖,補築溝缺。由於自宋元戰爭結束後這一帶一直為官署或民居,不間斷的生產和生活,使城牆遭到不同程度損毀。現存城牆為四段:天生寨段、大堂壩至五挑谷段、水壩段、電塔段,其中前兩段原本連接在一起,即兩端直接嘉陵江,圍繞沿江臺地、臺上緩坡一周,其內是武勝城軍事基地核心區。近代修路上山,挖斷了天生寨與大堂壩的連接段,遂呈現為兩段。

哨所,後世稱作天生寨,又名老鴰寨,位於「臺上緩坡」西側,地處「沿江臺地」東側崖壁之上。此處地勢起伏較大,形成南北條狀山體,東西寬約100 米,南北長約 700米。天生寨位於山體北端最高處,海拔約 262 米。天生寨東、西、北三側均為崖壁,近南側僅有一條道路與大堂壩相通,與江對岸的武德城,共同控扼嘉陵江。寨上視野開闊,寨西面及北面可望嘉陵江;寨東面可望大堂壩及山頂平地區域。天生寨略呈方形,東西寬約80米,南北長約100 米,寨內地形較為平坦,在武勝城中是最好的觀察哨所,也是最險峻的堡壘。和平時期這裡被改作教學場所,並以宋代當地名人安丙的諡號為名曰「忠定書院」,動亂時期又被改作避亂場所,名曰「天生寨」。

「普澤」題刻(作者供圖)

題刻,在「大堂壩」後方天然崖壁上。不過這些碑刻都不是當年蒙元駐軍留下的。現存四方,其中兩方為題刻,另兩方為墓碑記。第一幅「普澤」,隸書,陰刻,二字由左至右,字徑105釐米。第二幅「威靈」,楷書,位於「普澤」題刻下方,字徑20釐米。第三幅《重修墓碑記》,碑寬約167釐米、高約115釐米、底部進深4.5釐米。額上橫向楷書「重修墓碑記」,碑左右兩側楷書對聯:「生成山水多情趣」「□□□冠有□□」。墓碑為陳氏清末子孫為其入蜀始祖重修墓碑時所刻。第四幅《山□水秀》,碑上方為圓拱形,碑寬120釐米、高167米,底部進深14釐米。碑文大多風化無法識讀,僅知其為陳氏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刻。

綜合上所述,武勝城是宋元戰爭時期蒙軍修建最早、影響最大的山城,是蒙元東川都帥府青居城向南推進的前沿基地,其作用集中體現在進逼釣魚城,牽制巴蜀宋軍,在蒙元爭奪川東、圍攻重慶、攻克襄陽等重大軍事行動中都起著十分突出作用。進入和平時期,武勝城變成了成定遠州和定遠縣治所,成為元明在這一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歷史遺蹟存留,是文旅融合的珍貴資源。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蔡東洲(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西華師範大學區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蔡東洲 ‖ 武勝城:一座與釣魚城對峙的蒙古軍事城堡》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完全可以說,一座漢閥就是一個精美藝術品。四川漢闕也是漢代一般建築的縮影。說起來漢闕是石建築,但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闕上雕有柱、杭、簷、蓋等各種木結構建築的部件,為人們研究其他漢代建築結構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最為建築史家注意的是浮雕的鬥拱和飛簷。鬥拱為中國建築所特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2020-11-25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竹琴 2020-06-1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新刊預覽】《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推介
    為進一步推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讓歷史名人走出歷史、走進群眾,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近日,四川省地方志辦主辦的《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推出「四川歷史名人」專刊。陳子昂篇:刊發編輯部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的訪談和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謝元魯、射洪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退休幹部王益均,射洪陳子昂詩廉文化研究學術顧問、射洪陳子昂文學社顧問喻善平撰寫的文章。
  • 【方志四川•論苑】鄧肖亭 ‖ 以歷史思維內核 塑文化自信基礎
    【方志四川•論苑】鄧肖亭 ‖ 以歷史思維內核 塑文化自信基礎 2020-05-15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四川高坪:絲路源點 風景獨好
    文化遠近公司主營:文化項目策劃創新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書刊畫冊策劃創作、編輯設計、代理出版印務;網絡技術推廣服務、電子書設計製作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它建於北宋建隆年間,是全國七大宋塔之一,曾是四川最大的宋塔,也是四川僅存的宋塔。塔身四方,巍峨如劍,拾級而上,百裡高坪一覽無餘。這座寶塔歷經一千餘年,竟從未對塔身維修過,它依然挺立脊骨,風姿依然。只有靠近時,看到塔身上被風霜剝蝕了的黃壁,方才知道它歷經的時間有多厚重。 高坪區還有一座天下靈山——凌雲山。這裡是嘉陵江生態文化旅遊精品區中的重點景區,漫山青翠,煙雲靉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王明平 ‖ 西漢雒江橋墩 再現漢武帝西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權威專家稱,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鐵橋墩,漢代考古中發現的最大鐵鑄件,也是漢代考古首次發現的工程鐵鑄件,它再現了漢武帝西南大開發的歷史場景。「當地口口相傳這裡曾有一座古橋,曾是村民過往石亭江的通道。」劉章澤說。筆者現場走訪了解,原來此處有一座古橋叫老浮橋(音),以前河床寬度只有現在的二分之一,現河床寬約320米,發現點的橋基在上世紀50年代即被破壞。「石板被用於修寶成鐵路橋,後來採砂又被破壞殆盡。」村民介紹稱,「此前幾戶靠河而居的村民早年還曾撿到過7件鐵牛,每件長約20釐米,重10餘斤,形似水牛。」
  • 王健堅守釣魚城,改變世界歷史,卻是前無古人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就是因為一個小鎮釣魚城的堅守,阻擋了在巔峰作戰的蒙古軍長達36年之久,就連大汗蒙哥也在這場戰爭中負傷而死,這場戰役甚至導致了整個天下格局的改變,而當時的釣魚城城主,名叫王建。當整個世界都在蒙古的鐵蹄下顫抖的時候,一座小小的釣魚城,為什麼會阻止蒙古軍隊,讓帝國大汗在戰鬥中滅亡?我們來看一下釣魚城的位置。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澤民 ‖ 鹽亭「光祿坂詩」石碑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澤民 ‖ 鹽亭「光祿坂詩」石碑 2020-10-24 0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濤井留香成佳釀 全興醍醐醉芙蓉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濤井留香成佳釀 全興醍醐醉芙蓉 2020-10-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陽舸 ‖ 流沙河與羌族詩人羊子的忘年詩緣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陽舸 ‖ 流沙河與羌族詩人羊子的忘年詩緣 2020-11-2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代代踵前徽 2020-09-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桑金拉姆‖張大千在巴西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張大千這位20 世紀的文藝巨匠在巴西的經歷其實並不是非常知名,而巴西本地對中國文化深層理解的缺乏更是造成這一切的背後原由之一。」雷特教授退休於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藝術系,是巴西著名的中國文化學者。雷特教授於1999 年出版了《中國在巴西》一書,其中特列出一章來講述有關張大千的故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丁東 ‖ 李莊古鎮因何而精彩
    丁東小群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說起戊戌變法、憲政運動,說起現代報業,說起思想史、學術史,就會想到梁啓超;說起中國建築史的研究,說起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立,說起京都、奈良歷史古蹟的倖存,說起中國諸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說起北京城市規劃的爭議,說起國徽的設計,就會想起梁思成、林徽因;說起環境保護和公益組織,也會想起梁從誡。三代人薪火相傳,持續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些原因,使月亮田成為遊人造訪李莊古蹟的首選。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2020-09-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吳曉鈴 ‖ 渠縣漢闕 千年之後我們從這裡...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兩千年前,此處曾是富貴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1300多年前的一個深秋,詩人李白面對樂遊原上的蕭條,以極具歷史縱深感的筆調寫下了眼前的日暮光景。那個昂揚自信的大漢王朝已成往事,惟餘霸陵前的漢闕獨立北風中。又是一千年,李白和他的盛唐也已作古,霸陵的漢闕也已坍圮,四川盆地東北部的渠縣漢闕,卻奇蹟般地保存下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伯如玉 2020-07-30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刁覺民 ‖ 此間風景如江右 最美還是半邊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五鳳鎮半邊街上龍燈起舞(吳順益 攝)半邊街是五鳳歷史的縮影,是五鳳溪的文化地標。因其布局精巧、古韻濃濃,充滿市井氣息,又被譽為最具韻味的街道。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現代藝術》《巴蜀史志》等報刊及「方志四川」等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