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2021-01-07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漫畫漢闕

一、什麼叫「闕」?

2000年版《辭海》對闕的定義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建築,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有的用石雕砌而成,專作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也有大闕旁邊跟建小闕,稱「子母闕」。另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闕是象徵性、禮儀性和標誌性建築,大多不具備登臨觀望或室內活動的實用功能。

二、闕的歷史

闕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尚無定論,但至遲不晚於春秋。

「闕,門觀也」。一說,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室外的一種防禦建築,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者可以站在上面燎望四方,故稱之為「觀」。因一般分立大門兩旁,中間開圈為道,所以又稱為「闕」。

雅安高頤闕(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說,闕伴隨著防禦性城邑的構築和城門的開闢而出現。初期城邑的城門就是一個缺口。闕這個字的原意就是牆體上一個用作門的缺口。古代城市的城門和重要建築的大門,是密集人群聚結和通過的地方。有的大型城市、城鎮和重要建築不止一個門。於是需要在重要的大門前設置構築物以提示和引導人群。那時設置的構築物,即現在看到的闕。

闕產生於城牆的缺口——城門。因為闕的最早種類為城闕。隨後,闕被移植到宮殿、廟宇、墓地等處,從而出現了宮闕、廟闕和墓闕等記載。查歷代詩歌典籍,《詩經·風·子衿》中有「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仙李白《憶秦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宋代文豪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各個類型的闕產生存在的先後和年代。

上庸長闕全景近照(德陽市地方志辦 供圖)

最遲在春秋時期的魯、衛等國,已經有了闕。估計這些闕巍峨壯麗,為其他無闕國家豔羨和模仿。比如,原先並沒有宮闕的秦國,在遷都鹹陽之後「大築翼闕,營如魯衛」。到了秦漢時期,闕普遍應用在城市、宮殿、祠廟、官衙、宅邸、陵墓。從現在考古發掘的遺存和古代典籍記載來看,漢代是闕類建築最為興盛的時期,西晉之後除宮闕和陵闕外,其他很少再有見到。

闕的沒落,有一種推測與華表有關。這種推測認為,古代的雙闕與華表、神獸相對排列,以延長它們之間的禮儀空間。在這之中,與闕作用類似的華表逐漸取代了闕的位置。還有一種推測是,闕作為一個朝廷威儀的象徵被後朝推翻取代之後,其所立之闕,當然也要被後朝所毀。以至後來,新朝少立甚至不再立闕以示威儀。

三、現存闕的分布

中國境內留存至今的闕,絕大多數修築與漢代「漢闕」一詞由此而來。據有關資料介紹,全國現存漢闕47座。其中,四川24座,也就是現存漢闕中過半在四川;另外有11座在山東,6座在重慶,4座在河南,北京、江蘇各有1座。

四川漢闕分布在渠縣、綿陽、德陽、雅安、梓潼、劍閣、蘆山、夾江、彭山、昭覺、西昌等地。渠縣是漢闕最多的縣,共計有馮煥闕、沈氏闕、土溪無名氏闕、蒲宗灣無名闕、趙家村西無名闕、趙家村東無名闕、王家坪無名闕6座。

渠縣漢闕(圖片來自網絡)

一般認為,四川漢闕中價值最高的兩座闕,一是綿陽的平陽府君闕,另一座是雅安的高頤闕。二者均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其次,需要說明的是,位於梓潼縣長卿鎮南橋村的李業闕,是現存漢闕中修建年代最早的。位於渠縣水口鄉漢亭村的沈氏闕,是唯一雙闕並存,被公認為雕飾最精美的漢闕;位於渠縣青神鄉平陸村的王家坪無名闕,其上雕有罕見的「荊軻刺秦圖」。

王家坪無名闕上的「靳柯刺秦」拓片(圖片來自網絡)

德陽唯一現存的漢闕,位於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三合村二社。有把它叫作「上庸長闕」的,因為其陽面有陽刻隸書「上庸長」三字;也有把它叫作「司馬孟臺闕」的,這是一個墓闕,墓的主人即叫「司馬孟臺」。這是闕這一建築種類在德陽現知的唯一代表,彌足珍貴。

上庸長闕全景(德陽市地方志辦 供圖)

四、漢闕特點

漢闕一般為雙闕,左右分立,東西對稱。大闕旁常有小闕,大小相隨,似如母子,人們稱其為母子闕。現存四川漢闕都相當高大,大的如丁房闕高約七米,小的也有兩三米,全用石塊、石板堆砌。石料間不用粘結物,吻合貼切,構造堅固。

川西漢闕的主要分布地雅安、蘆山,綿陽等縣市,地近鄧睞山、龍門山,是地震高發區,雅安又有雨城之稱,但漢闕經歷一千八、九百年,至今猶存,建築技藝之高令人驚嘆。

漢闕雖由石料壘成,卻絕不是大大小小石塊的簡單堆積。闕由臺基、闕身、頂蓋等幾大部分組成,比例恰當,配搭協調,造型極為壯美。闕的各個部分多有浮雕,刀法古樸蒼勁,人物禽獸,種類繁多,栩栩如生。綿陽平陽府君闕下部、蘆山樊敏闕頂蓋下和德陽上庸長闕闕身刻的力士,個個酷似真人。這些力舉千鈞的壯士,其身體的姿勢、肌肉的伸曲、用力的角度,經受得起現代力學理論的推敲。

闕身力士、鬥拱雕刻(德陽市地方志辦 供圖)

新發現的昭覺石闕殘石上的麒麟、鳳凰浮雕也極生動。闕上浮雕既有獨立的單幅畫,也有表現大場面的「連環畫」。在平陽府君闕上,有一福浮雕是通過獵手託竿挑鷹、人與獸搏鬥、野鹿中箭、野物狂奔等幾個畫面的有機聯繫,表現壯觀的狩獵情景。完全可以說,一座漢閥就是一個精美藝術品。

四川漢闕也是漢代一般建築的縮影。說起來漢闕是石建築,但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闕上雕有柱、杭、簷、蓋等各種木結構建築的部件,為人們研究其他漢代建築結構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最為建築史家注意的是浮雕的鬥拱和飛簷。鬥拱為中國建築所特有。東漢以前的鬥拱僅見於少數工藝品的圖案和文獻資料,漢闕上的鬥拱雖不一定與木結構建築的鬥拱完全一樣,但一定接近於實物。

四川一些漢闕或其附屬物上刻有文字,突出的如樊敏闕旁的「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建於東漢建安十年(205年),碑文共570字。漢闕及其附屬建築上的文字,為研究文字書法保存了第一手資料,提高了闕的歷史價值。

一座漢闕,還是一篇不短的歷史人文文獻。其上總是有可供追尋的歷史人文故事,總是寄託不同時期人們的觀念、思想和情感。渠縣的馮煥闕與《後漢書·馮錕傳》中馮煥事跡的記載相呼應(馮煥系馮錕的父親)。現在馮煥闕所在村的村民都以有這樣一個祖先而頗感榮耀,並以此為素材來教育後代。

漢闕有如明珠,散落在四川的山山水水之間,帶著已經久遠的故事與問候來到今天,作為後來者,我們應用心呵護與珍視。

擴展閱讀

旌陽上庸長闕

上庸長闕,全名「漢故上庸司馬孟臺神道碑」,是時任上庸長的司馬孟臺死後,漢綿竹縣(旌陽區黃許鎮)的百姓為紀念其並教化後人而修建的功德碑。

漢上庸長司馬孟臺神道碑(德陽市地方志辦 供圖)

上庸長闕位於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三合村2組,當地人也稱為「漢高碑」「司馬孟臺闕」。此石闕坐東朝西,佔地面積54平方米,陽面為陰刻隸書「上庸長」,陰面刻有虎頭鋪首、鬥拱、負重力士等深浮雕。現存該闕,內為漢代石闕,外為清代磚龕,長2.8米,寬1.55米,通高5米,闕頂為廡殿式,頂脊有壽紋,四方翹角花草,雕紋精美,富有藝術感染力,具有考古學和藝術史價值。宋代時,這處漢闕就引起過金石學家關注,《隸釋》記載,右闕身上有「漢故上庸長司馬孟臺墓道」十一字,左闕無載,看來早在宋代左闕就已毀塌了。

上庸長闕陰刻隸書「上庸長」(德陽市地方志辦 供圖)

1982年,德陽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建漢上庸長闕的青磚圍牆以保護。2000年,旌陽區人民政府又撥專款建成百米長的青石板甬道。

作為德陽市唯一的一座漢闕,上庸長闕於1956年和1980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德陽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