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下)

2020-12-27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漢源地名趣談(下)

郭朝林

三、山川地形地貌地名

依山傍水、坐北向南,是先民千百年建房、居住的兩個必備條件,簡單講就是「後面倚山有靠不空,前面平坦視野開闊」,靠,指靠山。無論從採光還是出行角度講,都具有其科學性。上山打柴,下河捉蝦,反映了先人們的聰明智慧。有的地方因地勢原因,建房也有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兩種情況,皆通通稱為「正向」;若因故未按此習慣建築,則為「倒向」,就會出現特有地名,如九襄老街下街的原九襄衛生院,設古廟內,古廟建築格局選擇坐南向北、背水面山,屬「倒向」,廟稱「倒坐廟」;大田新中村有一坐南向北、背水面山民居,稱「倒向房子」。

漢源九襄老街(圖片來自網絡)

大田鄉木林村,因村境內有一寬約百米壕溝,疑為木槿水故道,溝內植被豐茂,取名「木林壕」,後該村因之稱「木林村」。原青富鄉青富村、富賢村稱「河床壩」(亦俗稱火廠壩),因大渡河水位南移,北岸河床拓寬,故名。大樹龍塘山北麓,有一山,高約百米,形如巨鍾,魏然屹立在漢源湖南岸,名「金鐘山」。雙溪鄉塗家村下部,有數百畝原生松樹林,稱「松林壩」,訛音「松立壩」。原建黎鄉啟明村與雙坪村交匯山埡,地處茶馬古道支路上,山高林密,危巖高聳,一年四季陰風怒號,飛沙走石,舊時常有棒客出沒,殺人越貨,搶劫過往客商錢財,取名「黑埡關」。

四、特定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地名

「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緊跟政治形勢,縣內鄉鎮(公社)、村(大隊)紛紛掀起更名風潮。一些革命性不強甚至帶有封資修色彩的鄉村名稱頃刻間被換掉了。白巖公社更名為「紅巖公社」,曬經公社更名為「前進公社」。宜東公社將所轄13個大隊中的八個大隊更名「廣安、大安、革命、群安、眾安、反帝、反修」,串起後是一句時髦口號「廣大革命群眾反帝反修」。「紅海洋、紅寶書、紅衛兵」,「紅」為最時髦最具革命的色彩。雙溪鄉塗家村,叫「東方紅大隊」,九襄後山村叫「紅旗大隊」。

據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都知青到漢源「接受貧下中農教育」。他們為了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首選的下放地就是「紅」字打頭的大隊,如「東方紅大隊」「紅旗大隊」「紅巖大隊」「紅星大隊」。哪知道,當年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這些來自成都平原、從未看見過大山、走過山路的年輕人吃盡了苦頭。

國家一級畫家、成都知青羅石先生17歲時,來到海拔2000多米的坭美鄉石泉村,那裡不出產小麥水稻,村民以玉米、苦蕎、洋芋為食。

國家一級畫家羅石(圖片來自網絡)

「我不會吃玉米饃饃,粗糙的玉米沙吃進嘴裡無法吞咽下去,只好將玉米饃饃放爐子上烤,然後將鍋巴嚼碎,下咽!」羅石說,那時高山一帶無水磨,玉米、苦蕎村民靠手磨子碾細,俗稱「玉米沙沙」。

2013年8月,重回石泉村探望鄉親的羅石老人,向筆者回憶起那段難忘經歷。

成都知青向培儀,也是第一批來到漢源的知青。當年,她還是個剛滿17歲羞澀靦腆的小姑娘,她和另外一個夥伴選擇到雙河公社「五星大隊」落戶。九襄到駐地,步行整整兩天,入住的農家,吃的是玉米沙沙,吊腳樓建在深溝左岸陡坡上,蛇行而上的羊腸小道,高不見頂的雞冠山,還有山下雲遮霧繞、深不可測的包家溝,頭頂上盤旋著蒼鷹。入夜,山風怒號,房舍被颳得搖搖欲墜。極感恐怖的小姑娘嚇哭了!油燈下第一封浸透淚水的家書將住地詳情告知父母。父母親耐心寫信叮囑:要安心,要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要給貧下中農打成一片。儘快學會吃飯、走路、背水、幹活……另外,你們建議房東儘快準備一根結實的長麻繩,將房子牢牢栓在房後大核桃樹上,以免房子被刮下山崖……

縣內除了曬經公社更名「前進公社」、白巖公社更名「紅巖公社」外,有不少大隊更名為東風大隊、躍進大隊、紅星大隊、紅巖大隊、紅衛大隊……皇木鎮紅花村、雙溪鄉塗家村重名「東方紅大隊」;皇木鎮石溝村與順河鄉大巖村重名「紅巖大隊」;九襄鎮白挑村與皇木鎮松坪村重名「紅星大隊」;九襄鎮後山村、皇木鎮富有村與馬烈鄉馬烈村3村重名「紅旗大隊」,大田鄉勝利村與皇木鎮萬盛村重名「勝利大隊」……

漢源九襄鎮(圖片來自網絡)

縣域內還有「紅旗堰」「九大堰」「躍進堰」等有紀念性質的堰道名。20世紀60年代末,市榮鄉新修一農田灌溉堰道,取水於毗鄰的大嶺鄉,因北京剛召開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故名「九·二堰」。

五、反映人們生產生活、兵事地名

雙溪鄉東樂村、松合村境內的「公牧山」,意為「不屬於任何個人的,公眾均可以去放牧牛羊馬的地方」。東樂村與申溝村界溝「官河溝」,意為該河不屬於私人,公眾均可在河道取沙、兩岸農牧。大田鄉建設村「官墳崗」,意為「官家指定的任何人均可在此墓葬的山崗」,九襄「官壩」亦同理。原富林下街,有一眼清泉,泉水清冽可口、四季不斷,居民多在此取水飲用、搗衣淘米,取街名「飲泉街」。九襄鎮劉家村五組,舊時有一富戶,建有碉堡,用於看家護院,當地人稱「碉房頭」,其名沿用至今。九襄紅光村與幸福村間界溝,有一拱橋相連,取名「惜福橋」,寓意「為自己惜福,為兒孫惜福」,既是橋名,又達到教化人的目的。馬烈鄉境內一高山平地,先民習慣在彼宰殺牛羊,名「宰牛坪」。

「打」,漢源特有詞語,語境不同可作名詞、動詞。「水打柴」,指從高山上被河水衝下來的木柴;「水打棒」指河裡漂來的溺水者屍體;「打木水」,古地名,位於今宜東鎮廣安村流沙河畔,今存有古碉樓,為漢源文物保護單位。

因物產而名。九襄鎮紅光村3組因盛產枇杷,名「枇杷灣」。富林鎮桃坪村因「盛產桃子」故名。還有如蒿子坪、馬桑坪、灰須坪、核桃坪、放羊坪、椒園頭、桃子坪、箭竹坪、老林頭、皇木坪、馬廠上……

因兵事而名。原富林鎮炒米崗,據傳當年諸葛孔明南徵,曾在此紮營屯兵,炒米為炊;兵營坎,位於今宜東鎮廣安村流沙河左岸,為歷代屯兵處。原桂賢鄉迎政村臨河處,古時為駐軍地,稱「營盤頭」;片馬鄉西街河左岸有「大營村」。位於清溪鎮新黎村王建城(俗名羊圈門),為前蜀王建所築建城堡,以扼守泥巴山草鞋坪埡口。發源於甘洛平壩鄉,流經本縣河南、小堡鄉之「宰倮河」,因彝人反,明代左都督劉鋌奉令率軍鎮壓,劉以酒肉置大道上,香味四溢,彝人不知是計,紛紛下山享用,大醉,劉軍斬殺彝人無數。

茶馬古道-清代清溪故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片來自網絡)

富林至樂山(古稱嘉州、嘉定),古時大渡河左岸有一崎嶇險峻道路,時而在刀砍斧削懸白雲繚繞懸崖上盤旋,時而在怒濤洶湧溝深谷險峽谷間跋涉,這條穿過神秘幽深大渡河峽谷的鳥鼠之道,是一條最早連接漢源、樂山的運輸鹽巴、藥材等物資的通道。歷史上富林曾設「陽山縣」,因而峨邊、樂山一帶稱大渡河為「陽山江」,古道亦名「陽山道」。

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華專家來華,幫助我國勘察設計瀑布溝水電站,他們就是在當地彝族幹部引領下,由樂山經「陽山道」沿「陽山江」(大渡河)左岸溯流而上進入漢源。而今成昆鐵路、金烏公路早已貫通,目前又在建設樂漢高速,鳥鼠之道變通途。

六、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民俗民風體現

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鄉鎮名如安樂、富莊、富鄉、富春、富泉、青富,村名:永安、永興、富康。同心、東樂、幸福、民安、富民、順利、順平、共和、太平、富塘、萬盛、萬福、光榮、富有、平等、富銀、和愛、萬福、富強、富灣、富厚、富洪、富和、富源。

九襄牌坊(圖片來自網絡)

民俗民風體現。九襄,為漢源物阜民豐之地,「天下大亂,此地不亂;天下無收,此地半收」的樂土,鄉風淳樸,民眾互助互讓。唐家鎮尚禮、集賢兩村名亦體現當地民風。

七、所在地地理位置及境內著名橋梁、堰道、寺廟

鄉鎮名三交,舊時建有數座碉樓,扼守茶馬古道,防止吐蕃東侵;後域,地處流沙河西岸群山之後之域;河南鄉,地處大渡河南岸。大堰、西溪、河西、順河也與所處位置有關。三交鄉高橋村,地處飛越嶺東麓茶馬古道上,舊時,境內深澗建有一人工石拱橋,歷經千年,仍兀立不毀。村名西河、高橋、新堰、滿堰、香林、小關、海子與境內建築、人工工程有關。

八、公路裡程演變地名

上世紀50年代,雅富公路貫穿後新增地名:108道班、112道班,地處泥巴山南麓,距雅安分別為108公裡、112公裡;「133」、位於九襄鎮大木村十組。「148」,位於富泉鎮大龍村5組,兩地距雅安分別為113公裡、148公裡。同理,在終年四季雲霧繚繞海拔近3000米的蓑衣嶺東麓樂西公路上,有一地名叫「173」,指該地距樂山173公裡。

吹去歷史的浮塵,跨過漫長的時空,歷史的天空星漢燦爛,分外明朗。過去並不遙遠,過去仿佛就在眼前。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讓我以杜牧這句古詩作為本文結尾吧!

前期回顧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郭朝林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漢源地名由來趣談(下)
    四、特定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地名「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緊跟政治形勢,縣內鄉鎮(公社)、村(大隊)紛紛掀起更名風潮。一些革命性不強甚至帶有封資修色彩的鄉村名稱頃刻間被換掉了。白巖公社更名為「紅巖公社」,曬經公社更名為「前進公社」。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對於其官寨,非官方的敬稱為「絨嘎日郎木甲牛麥彭錯宗」,「絨嘎」,指地名松崗譯名的原藏語稱謂,其官寨是經土司(地名錄中查證)日郎木甲、牛麥、彭錯三代時期搬遷建修的,最後修茸為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至元至正年間(1401年)的官寨。 在經歷大火之後,如今的柯盤天街留存下來的,多數為商賈、村民房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渠 ‖ 宕渠先民族群——巴人考論
    這支巴人通過地理認知而有了「蛇山」「巴嶺」「巴遂山」等等系列地名、物名稱謂(有人說,應該先有巴的地名,然後稱這些地方的人群為「巴人」,確稱應為巴地人,如四川人、湖北人。甚至說這是個「絕對值」。這個邏輯明顯有誤,因為這是在地名已經明確的情形之下才有此統稱。不然,這個四川、湖北是怎麼得名而來的?那就還得回頭找地名的來歷,得搞清楚「發現人」或「發明權」。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2020-11-25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竹琴 2020-06-1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漫畫漢闕一、什麼叫「闕」?綿陽平陽府君闕下部、蘆山樊敏闕頂蓋下和德陽上庸長闕闕身刻的力士,個個酷似真人。這些力舉千鈞的壯士,其身體的姿勢、肌肉的伸曲、用力的角度,經受得起現代力學理論的推敲。四川一些漢闕或其附屬物上刻有文字,突出的如樊敏闕旁的「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建於東漢建安十年(205年),碑文共570字。漢闕及其附屬建築上的文字,為研究文字書法保存了第一手資料,提高了闕的歷史價值。一座漢闕,還是一篇不短的歷史人文文獻。其上總是有可供追尋的歷史人文故事,總是寄託不同時期人們的觀念、思想和情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王勃:失意遭貶入蜀遊 詩文傳世才名揚(下)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王勃:失意遭貶入蜀遊 詩文傳世才名揚(下) 2020-10-11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論苑】鄧肖亭 ‖ 以歷史思維內核 塑文化自信基礎
    【方志四川•論苑】鄧肖亭 ‖ 以歷史思維內核 塑文化自信基礎 2020-05-15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澤民 ‖ 鹽亭「光祿坂詩」石碑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澤民 ‖ 鹽亭「光祿坂詩」石碑 2020-10-24 0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桑金拉姆‖張大千在巴西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1967 年,阿西斯「地區博物館計劃」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魯本貝塔美術館,在阿西斯麾下的重要產業《聯合日報》支持下開館,1971年由阿西斯捐給魯本貝塔市政府。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伯如玉 2020-07-30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丁東 ‖ 李莊古鎮因何而精彩
    丁東小群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日本侵略中國,由東北、華北、華東到華南,佔領半壁河山,不肯在敵寇下做亡國奴的文化人只好退居西南。從1940年到1945年,這個原有三千居民的小鎮,接納了同濟大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體質人類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館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等機構,學術高峰曾在這裡拔地而起,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留下了輝煌,引起國際矚目。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濤井留香成佳釀 全興醍醐醉芙蓉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濤井留香成佳釀 全興醍醐醉芙蓉 2020-10-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學始祖興...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望江樓楹聯賞析——崇麗閣楹聯
    馬長卿以望江樓建成為題,通過歷數四川古往今來的傑出人物,讚揚巴蜀山川地靈人傑,表達了他對崇麗閣建成的喜悅,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豪。細讀此聯,「滿目荒涼」與「同心結構」詞語結構相應,平仄相對;「淵雲墨妙、李杜才奇、軾轍名高」與「石室英儲、岷峨秀毓、江漢靈炳」同為主謂結構,其中謂語部分也是主謂結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四川高坪:絲路源點 風景獨好
    文化遠近公司主營:文化項目策劃創新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書刊畫冊策劃創作、編輯設計、代理出版印務;網絡技術推廣服務、電子書設計製作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它建於北宋建隆年間,是全國七大宋塔之一,曾是四川最大的宋塔,也是四川僅存的宋塔。塔身四方,巍峨如劍,拾級而上,百裡高坪一覽無餘。這座寶塔歷經一千餘年,竟從未對塔身維修過,它依然挺立脊骨,風姿依然。只有靠近時,看到塔身上被風霜剝蝕了的黃壁,方才知道它歷經的時間有多厚重。 高坪區還有一座天下靈山——凌雲山。這裡是嘉陵江生態文化旅遊精品區中的重點景區,漫山青翠,煙雲靉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2020-09-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日本由於地緣的接近以及文化上的淵源對此項活動更是心存偏執。在日「經略中國」的背景下,地處西南、環境閉塞的川渝也未能逃脫日本的深入踏查。其中,東亞同文書院學生的川渝踏查規模最為宏大且「業績」斐然,近10年的調查成果被收錄在《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四川卷中。對四川卷的分析,不僅有助於解構日本對川渝調查的進程脈絡,還可以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區域史研究提供資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