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漢源地名趣談(下)
郭朝林
三、山川地形地貌地名
依山傍水、坐北向南,是先民千百年建房、居住的兩個必備條件,簡單講就是「後面倚山有靠不空,前面平坦視野開闊」,靠,指靠山。無論從採光還是出行角度講,都具有其科學性。上山打柴,下河捉蝦,反映了先人們的聰明智慧。有的地方因地勢原因,建房也有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兩種情況,皆通通稱為「正向」;若因故未按此習慣建築,則為「倒向」,就會出現特有地名,如九襄老街下街的原九襄衛生院,設古廟內,古廟建築格局選擇坐南向北、背水面山,屬「倒向」,廟稱「倒坐廟」;大田新中村有一坐南向北、背水面山民居,稱「倒向房子」。
漢源九襄老街(圖片來自網絡)
大田鄉木林村,因村境內有一寬約百米壕溝,疑為木槿水故道,溝內植被豐茂,取名「木林壕」,後該村因之稱「木林村」。原青富鄉青富村、富賢村稱「河床壩」(亦俗稱火廠壩),因大渡河水位南移,北岸河床拓寬,故名。大樹龍塘山北麓,有一山,高約百米,形如巨鍾,魏然屹立在漢源湖南岸,名「金鐘山」。雙溪鄉塗家村下部,有數百畝原生松樹林,稱「松林壩」,訛音「松立壩」。原建黎鄉啟明村與雙坪村交匯山埡,地處茶馬古道支路上,山高林密,危巖高聳,一年四季陰風怒號,飛沙走石,舊時常有棒客出沒,殺人越貨,搶劫過往客商錢財,取名「黑埡關」。
四、特定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地名
「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緊跟政治形勢,縣內鄉鎮(公社)、村(大隊)紛紛掀起更名風潮。一些革命性不強甚至帶有封資修色彩的鄉村名稱頃刻間被換掉了。白巖公社更名為「紅巖公社」,曬經公社更名為「前進公社」。宜東公社將所轄13個大隊中的八個大隊更名「廣安、大安、革命、群安、眾安、反帝、反修」,串起後是一句時髦口號「廣大革命群眾反帝反修」。「紅海洋、紅寶書、紅衛兵」,「紅」為最時髦最具革命的色彩。雙溪鄉塗家村,叫「東方紅大隊」,九襄後山村叫「紅旗大隊」。
據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都知青到漢源「接受貧下中農教育」。他們為了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首選的下放地就是「紅」字打頭的大隊,如「東方紅大隊」「紅旗大隊」「紅巖大隊」「紅星大隊」。哪知道,當年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這些來自成都平原、從未看見過大山、走過山路的年輕人吃盡了苦頭。
國家一級畫家、成都知青羅石先生17歲時,來到海拔2000多米的坭美鄉石泉村,那裡不出產小麥水稻,村民以玉米、苦蕎、洋芋為食。
國家一級畫家羅石(圖片來自網絡)
「我不會吃玉米饃饃,粗糙的玉米沙吃進嘴裡無法吞咽下去,只好將玉米饃饃放爐子上烤,然後將鍋巴嚼碎,下咽!」羅石說,那時高山一帶無水磨,玉米、苦蕎村民靠手磨子碾細,俗稱「玉米沙沙」。
2013年8月,重回石泉村探望鄉親的羅石老人,向筆者回憶起那段難忘經歷。
成都知青向培儀,也是第一批來到漢源的知青。當年,她還是個剛滿17歲羞澀靦腆的小姑娘,她和另外一個夥伴選擇到雙河公社「五星大隊」落戶。九襄到駐地,步行整整兩天,入住的農家,吃的是玉米沙沙,吊腳樓建在深溝左岸陡坡上,蛇行而上的羊腸小道,高不見頂的雞冠山,還有山下雲遮霧繞、深不可測的包家溝,頭頂上盤旋著蒼鷹。入夜,山風怒號,房舍被颳得搖搖欲墜。極感恐怖的小姑娘嚇哭了!油燈下第一封浸透淚水的家書將住地詳情告知父母。父母親耐心寫信叮囑:要安心,要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要給貧下中農打成一片。儘快學會吃飯、走路、背水、幹活……另外,你們建議房東儘快準備一根結實的長麻繩,將房子牢牢栓在房後大核桃樹上,以免房子被刮下山崖……
縣內除了曬經公社更名「前進公社」、白巖公社更名「紅巖公社」外,有不少大隊更名為東風大隊、躍進大隊、紅星大隊、紅巖大隊、紅衛大隊……皇木鎮紅花村、雙溪鄉塗家村重名「東方紅大隊」;皇木鎮石溝村與順河鄉大巖村重名「紅巖大隊」;九襄鎮白挑村與皇木鎮松坪村重名「紅星大隊」;九襄鎮後山村、皇木鎮富有村與馬烈鄉馬烈村3村重名「紅旗大隊」,大田鄉勝利村與皇木鎮萬盛村重名「勝利大隊」……
漢源九襄鎮(圖片來自網絡)
縣域內還有「紅旗堰」「九大堰」「躍進堰」等有紀念性質的堰道名。20世紀60年代末,市榮鄉新修一農田灌溉堰道,取水於毗鄰的大嶺鄉,因北京剛召開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故名「九·二堰」。
五、反映人們生產生活、兵事地名
雙溪鄉東樂村、松合村境內的「公牧山」,意為「不屬於任何個人的,公眾均可以去放牧牛羊馬的地方」。東樂村與申溝村界溝「官河溝」,意為該河不屬於私人,公眾均可在河道取沙、兩岸農牧。大田鄉建設村「官墳崗」,意為「官家指定的任何人均可在此墓葬的山崗」,九襄「官壩」亦同理。原富林下街,有一眼清泉,泉水清冽可口、四季不斷,居民多在此取水飲用、搗衣淘米,取街名「飲泉街」。九襄鎮劉家村五組,舊時有一富戶,建有碉堡,用於看家護院,當地人稱「碉房頭」,其名沿用至今。九襄紅光村與幸福村間界溝,有一拱橋相連,取名「惜福橋」,寓意「為自己惜福,為兒孫惜福」,既是橋名,又達到教化人的目的。馬烈鄉境內一高山平地,先民習慣在彼宰殺牛羊,名「宰牛坪」。
「打」,漢源特有詞語,語境不同可作名詞、動詞。「水打柴」,指從高山上被河水衝下來的木柴;「水打棒」指河裡漂來的溺水者屍體;「打木水」,古地名,位於今宜東鎮廣安村流沙河畔,今存有古碉樓,為漢源文物保護單位。
因物產而名。九襄鎮紅光村3組因盛產枇杷,名「枇杷灣」。富林鎮桃坪村因「盛產桃子」故名。還有如蒿子坪、馬桑坪、灰須坪、核桃坪、放羊坪、椒園頭、桃子坪、箭竹坪、老林頭、皇木坪、馬廠上……
因兵事而名。原富林鎮炒米崗,據傳當年諸葛孔明南徵,曾在此紮營屯兵,炒米為炊;兵營坎,位於今宜東鎮廣安村流沙河左岸,為歷代屯兵處。原桂賢鄉迎政村臨河處,古時為駐軍地,稱「營盤頭」;片馬鄉西街河左岸有「大營村」。位於清溪鎮新黎村王建城(俗名羊圈門),為前蜀王建所築建城堡,以扼守泥巴山草鞋坪埡口。發源於甘洛平壩鄉,流經本縣河南、小堡鄉之「宰倮河」,因彝人反,明代左都督劉鋌奉令率軍鎮壓,劉以酒肉置大道上,香味四溢,彝人不知是計,紛紛下山享用,大醉,劉軍斬殺彝人無數。
茶馬古道-清代清溪故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片來自網絡)
富林至樂山(古稱嘉州、嘉定),古時大渡河左岸有一崎嶇險峻道路,時而在刀砍斧削懸白雲繚繞懸崖上盤旋,時而在怒濤洶湧溝深谷險峽谷間跋涉,這條穿過神秘幽深大渡河峽谷的鳥鼠之道,是一條最早連接漢源、樂山的運輸鹽巴、藥材等物資的通道。歷史上富林曾設「陽山縣」,因而峨邊、樂山一帶稱大渡河為「陽山江」,古道亦名「陽山道」。
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華專家來華,幫助我國勘察設計瀑布溝水電站,他們就是在當地彝族幹部引領下,由樂山經「陽山道」沿「陽山江」(大渡河)左岸溯流而上進入漢源。而今成昆鐵路、金烏公路早已貫通,目前又在建設樂漢高速,鳥鼠之道變通途。
六、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民俗民風體現
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鄉鎮名如安樂、富莊、富鄉、富春、富泉、青富,村名:永安、永興、富康。同心、東樂、幸福、民安、富民、順利、順平、共和、太平、富塘、萬盛、萬福、光榮、富有、平等、富銀、和愛、萬福、富強、富灣、富厚、富洪、富和、富源。
九襄牌坊(圖片來自網絡)
民俗民風體現。九襄,為漢源物阜民豐之地,「天下大亂,此地不亂;天下無收,此地半收」的樂土,鄉風淳樸,民眾互助互讓。唐家鎮尚禮、集賢兩村名亦體現當地民風。
七、所在地地理位置及境內著名橋梁、堰道、寺廟
鄉鎮名三交,舊時建有數座碉樓,扼守茶馬古道,防止吐蕃東侵;後域,地處流沙河西岸群山之後之域;河南鄉,地處大渡河南岸。大堰、西溪、河西、順河也與所處位置有關。三交鄉高橋村,地處飛越嶺東麓茶馬古道上,舊時,境內深澗建有一人工石拱橋,歷經千年,仍兀立不毀。村名西河、高橋、新堰、滿堰、香林、小關、海子與境內建築、人工工程有關。
八、公路裡程演變地名
上世紀50年代,雅富公路貫穿後新增地名:108道班、112道班,地處泥巴山南麓,距雅安分別為108公裡、112公裡;「133」、位於九襄鎮大木村十組。「148」,位於富泉鎮大龍村5組,兩地距雅安分別為113公裡、148公裡。同理,在終年四季雲霧繚繞海拔近3000米的蓑衣嶺東麓樂西公路上,有一地名叫「173」,指該地距樂山173公裡。
吹去歷史的浮塵,跨過漫長的時空,歷史的天空星漢燦爛,分外明朗。過去並不遙遠,過去仿佛就在眼前。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讓我以杜牧這句古詩作為本文結尾吧!
前期回顧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上)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郭朝林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