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2021-01-18 紅星新聞

人類有史以來,理想主義者永遠屬於少數,好像也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他們想探求的太多,太深,太遠。人類有史以來,大凡登峰造極的成就,都好似因為懷抱理想的人與上天進行著某種熱誠與神秘的溝通,因為他們思考得太多、太深、太遠。於是,考古,成為穿越、連通、揭示、還原、印證、追趕傳說並理性求證的科學。它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還需要具有與眾不同的楔而不舍、矢志追求的情懷。

作為有著三十多年考古、文博工作經歷的知名專家,王毅在談到自己的考古體驗時,多次用「幸運」來形容,「

很多考古學家一輩子恐怕也遇不上一次重大考古發現,而我和我的團隊卻經歷了多次

。」

▲王毅: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成都考古研究院院長

都說王毅是「了解成都歷史最多的人」,他是成都考古文博界的代表人物,從寶墩遺址到金沙遺址的發掘,到老官山織機、扁鵲醫書的發現,他領導發掘的六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改寫了成都歷史,重塑了天府之國在絲路中的地位。

業界曾有一個說法是「考古改變了成都」,他說其實成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是把一個真實的成都給呈現出來。」

一個下午的採訪,王毅令成都商報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這句話,「我們接下來還要砥礪前行,去迎接成都考古的黃金十年。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到來。」

理解與體悟開放包容,視野開闊

作為公眾和專家票選的「天府文化十大名人」,王毅對社會參與活動的積極程度感到驚訝,他說這是成都人關注天府文化的突出表現。(相關閱讀:我的名人,我的城! 「天府成都·十大文化名人」閃亮揭曉!)

「我非常榮幸,幾十年來一直置身天府文化氛圍去探討理解天府文化的內涵價值和意義。」

自李冰開鑿都江堰後,成都平原誕生了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農業文明,農業的發展與崛起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管理、工業進步的體現。都江堰建成以後,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府之國的歷史定位得以確立。但此前的歷史人們並不知曉。

30多年前王毅從四川大學畢業被恩師林向教授選派到成都工作,老師說,文獻記載成都先秦時期的歷史不被重視,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裡記載古蜀人「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裡說,古蜀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祖,有待於你們去探求,用考古去證實。

以後的數十載,成都平原驚現疊起:

80年代十二橋古蜀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發現,

90年代寶墩古城遺址的發現,

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現,

一個波瀾壯闊的古蜀文明從起源走向繁榮的過程呈現出來。

▲2018年1月8日,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修復好的文物

「今天,你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天府文化之根是古蜀文明。曾經所謂『不曉文字,未知禮樂』的年代,其實是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平原作為長江上遊地區的文明起源中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文化起源的重要源頭,古蜀發展歷程從距今四千多年開始一直深刻地參與了博大精深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構建。以古蜀文明的考古實證找到了天府文化的源頭,我們要為成都擁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感到驕傲。」

王毅認為,考古文物見證了天府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

不同時期長江中下遊、黃河中下遊、乃至黃河上遊的多種文化不斷匯聚成都平原的路徑、形態清晰可辨,但這片土地的文化整合能力卻特別強,相遇、碰撞、融合後衍生的結果是極具特色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包括青銅立人像、神樹、青銅面具、黃金面具、太陽神鳥金箔和色彩斑斕的各種玉器,構建了一個神的、藝術的、充滿想像力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令世界為之驚奇。

「多種文化的融合、整合成為創新、創造的動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岀自考古人之手獲取的信息解譯了成都城市興起、文化藝術、精神氣質古今聯接、一線貫之,為我們重新認識古代成都人,塑造今天成都人的新生活頗具意義。」

先秦時期的古蜀文明是成都歷史上的第一次崛起,而秦漢則是成都第二次發展高峰:「列備五都」地位,城市規模擴大,手工業異常發達,人文薈萃。一種特殊產品開始影響世界,這就是蜀錦。

不過,人們從未見到「錦官城」生產的錦,直到2013年,在成都天回鎮老官山遺址岀土四部織機模型,這種迄今所見當時世界上唯一可以織出五種以上美麗絲綢紋飾的複雜機器,幫我們找到了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的緊密關係。

▲四川省成都市蜀錦蜀繡博物館裡的手工織機

到了唐宋,包括蜀錦在內的巴蜀絲綢遠銷世界,成都已是世界織錦之都,享有「揚一益二」美譽,成為長江流域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鑄就了成都歷史上第三次崛起的輝煌。

「成都的每一次崛起與興盛,都是一種開放的成果,視野廣闊,文化獨特,魅力十足,創造能力令人嘆服。」

運氣與浪漫功夫在詩外

王毅的工作,是通過考古發掘研究來了解歷史,證明歷史。傳奇的是,特別多的重大考古發現都跟他有關係。

「我特別幸運,在我3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一次次重大發現與我結緣。我和我的同事以對數以千計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數十萬件文物和文物標本的戰果不斷改寫成都歷史,這種機會不是所有考古人都能遇到。」

曾有一個說法,考古改變了成都,「我說其實成都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是把一個真實的成都呈現了出來。」

成都商報記者一直感興趣的是,對於王毅這樣的重量級考古專家來說,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最讓他印象深刻的考古細節與感受是什麼。他神秘地回答「功夫在詩外」。

其實王毅大學期間讀的是考古專業,嚴謹的源自地質學的地層劃分、器物分型分式總是呆板、枯燥的,實證科學留下的「刻板」的印象被無情放大了,而川大傳統的歷史學、文字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等眾多學科知識讓人眼花繚亂,原先作為文科生寫詩寫散文寫小說的少男少女的浪漫被迫放棄,另一種「絕塵」苦行僧式的「浪漫」附體一一你不由自主把課外很大一部分時間投入其中。回過頭看,後來每一次重要考古發現,考古訓練之外的其他知識幫助了他,這種「功夫在詩外」的積累,一步步指引著王毅走得更深更遠。王毅還談到了他的老師童恩正一一著名考古學家、文學家、科幻小說作家給他的幫助,他說「中國西南地區的考古大有作為,三星堆只是撩開古蜀國歷史深垂大幕的一角,有太多謎團等著你們去揭示」。

80年代,囿於文獻的桎梏以及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論,在三星堆發現後許多研究者不敢正視本土文明崛起的事實,要麼把年代定晩500年,要麼說是異域文明。

但是隨後在成都平原發現早於三星堆城牆的寶墩古城城址群、緊隨三星堆之後的金沙,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修正了這些觀點,取得了一系列遠超預想的驚豔成果。

「考古人沉靜之下釋放岀非凡想像力所建立的自信幾乎伴隨我整個考古生涯。於是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遠遠低估了祖先的創造能力。」

王毅覺得特別重要的是,考古更多的是嚴謹踏實的工作,每一次重要發現稍有不慎就與你擦肩而過。同樣,只要努力,一次重大發現或許就會突然降臨。

他依然記得,大學畢業當年(1984年)即受命赴新津調查,那時新津有一個文物愛好者湯玉玖拿著幾件磨製石器帶他到寶墩村一個土埂子,石器自然是岀於其中的,卻不敢想像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城牆遺蹟,因為當時國內尚在爭議這一時期是否已經出現了「城」呢,以後無數次穿越那些土埂,總是多瞄幾眼,心中惦記著一定要找個機會弄一下。

十多年以後他覺得有必要去觸碰這座傳說中與諸葛亮有關的神秘的「孟獲城」。接下來對城牆解剖發掘的結果令人震驚,王毅清晰地描述了當時駐守考古工地現場的負責人、現在已是四川學術帶頭人的江章華院長,在確認城墻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修築後的激動心情。

「我還記得當時他是拿著磚頭般大小的移動手機給我打電話,『王隊,我們整到了一個大傢伙!』我問什麼大傢伙。他說這個城牆上疊壓了早期遺蹟,肯定不是漢代的,也不是三千年前的,是比三星堆城牆還早的四千多年前的。長江上遊第一城寶墩古城就這樣發現了,被認為牽住了古蜀文明起源研究的牛鼻子。」

同樣也屬偶然的,2013年成都地鐵建設3號線排水溝穿過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個墓葬被鑿破,流水不止,通常的做法是就地回填水溝改線,但王毅堅持要全面發掘。

隨後在建設單位的配合下對幾個並不起眼的漢代木橔墓葬進行了發掘,雖然企盼中的絲綢沒找到,卻在底箱發現了更重要的四部織機模型,另外一個墓葬還出土900多支跟扁鵲有關的竹簡,織機改寫了世界機械製造史,竹簡和經絡漆人填補中華醫學史空白。

王毅說,以考古文物重新確立天府之國在南北絲路的地位,推動學術界形成了統一認識:絲綢之路上絲綢產品的大棕源自天府之國,縱有崇山峻岭,擋不住成都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考古,確有運氣成分,但惟有那份近乎痴迷的堅守、大量的前期研究、學術的敏銳度,不放棄任何一條細微線索,幸運之神才會降臨」。

考古的浪漫只是短暫一瞬,更多時候它是枯燥無味的,無數的陶片、碎屑、遺痕一點一滴緩慢釋放信息,在與考古人默默地對話,箇中甘苦常人難知。

「考古比想像中要浪漫,更比想像中要乏味」。

歷史與現在構建成都文博全新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以成都博物館新館在天府廣場落成開放這一重大文化事件為節點,成都文博界再次以新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越來越多的成都人在博物館外排起長隊,感知歷史,瞭望世界。

▲在成都博物館外排隊的市民

王毅作為一個考古人、文博人,認為這正是這座城市的希望所在。

「成都人最可貴是擁有包容友好的心態,他們享受生活,卻從不坐井觀天,自以為是,成都人有著與外界交流的強烈願望,這種渴望是創新創造的原動力,推動了城市的每一次崛起與發展。」

王毅過去幾十年參與了眾多國際交流,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對世界各國博物館的發展有深度了解。他開玩笑說這種閱歷有點打破常規,當各地在與國外比拼高樓汽車的時候,自己卻感受到與先進發達的國家和文化基礎設施上的巨大差距。

他覺得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博物館這類構築精神家園的設施,而這正是成都所缺乏的。理想主義的他抓緊金沙發現的歷史機遇,幾年下來,金沙遺址博物館建成並開放,這裡成為了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誕生地、國家首批考古遺址公園、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成都第一座具有國際理念的大型標誌性現代博物館。它的展陳表達、表現,在十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時尚當代。

金沙遺址博物館,園區平時營造的靜謐,彰顯其神秘與尊嚴。

但王毅認為金沙是成都文化之根,博物館必須與城市產生互動、融為一體。他想了很多,要在春節期間舉辦太陽節,一時成為爭議,他說金沙是祭祀文化,古代的祭祀不僅僅有莊嚴肅穆,也有樂舞歡樂,祭祀區岀土石磬音色純美,春節期間人們以節慶方式祭祀祖先,「娛神」又「娛人」,讓一座博物館與城市共同渡過一個歡樂的節日,就這樣堅持了下來,現在大家已經不習慣沒有太陽節的成都春節了。

他說金沙人是胸懷世界的,千裡之外的四方神物寶器曾匯聚於此,因此每年太陽節中要舉行境外文物、藝術品大展,已經舉辦了羅馬大展、埃及大展、龐貝大展,明年還要做瑪雅文明大展,要讓異域文化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呈現。這符合金沙人的境界,也是當代成都人的國際觀。

▲2018年2月8日,《龐貝:瞬間與永恆——龐貝出土文物特展》,公元一世紀的大理石像

遺憾與榮光成都人不出城市,也能眼觀世界

作為一個備感「幸運」的考古專家,遺憾註定也在所難免。

王毅記得大學時經常走過的明代萬曆年間的九眼橋在80年代後期因為城市建設被拆掉了,當時很多專家都在呼籲保留,但最終沒能成功,那是王毅最痛心的一件事,這是城市走向溫飽過程留下的無法修復的傷痕。包括老街老建築的大量消失也是那個年代必然要付出的慘重代價。

不過,王毅說他過去作為城市建設「絆腳石」的形象今天已經「轉正」了。

令他感動的是,對金沙遺址的保護如果沒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是絕對建不成博物館的,「今天我們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與考古人的心一起跳動,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去保護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這是前所未有的。」

王毅在採訪中談到,金沙遺址博物館跟成都博物館新館是姊妹篇,有了前者才有後者。

金沙遺址博物館建成後,人們更加渴望了解成都5000年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如何能在家門口觸摸世界各國的文明成就。一個有遠大抱負的特大城市需要高水平文化設施,這直接影響到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選址、標準和規模。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現在來看,當初的構畫與判斷是正確的,博物館位於城市中心,交通便捷,建築簡潔大氣、氣質悠雅、理想主義色彩的設計,與百年古寺相映協調,彰顯著城市的歷史與榮光。

「成博是構建新天府文化的一個具體做法,但效果卻超出了我們最初的設想」王毅在國外看到的扶老攜小參觀博物館的場景今天終於也在成都出現了,而建館之初是絕無這種把握的。

他說成博一樓900平米臨展廳是精心設計的,設備好、標準高,可以接待國內外眾多文物藝術大展,從倥傯的鄉愁張大千大展、乾隆大展、敦煌和絲路大展、俄羅斯夏宮展到法國近現代繪畫藝術展、阿富汗珍寶,每一次都凝聚了他和他繼任者的精心設計與竭力呈現。尤其《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72家文博機構將鎮館之寶帶來,觀展人數突破108萬。

▲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博物館,市民在參觀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

「網紅」成博單日萬人觀展是常態,最多一天達三萬多人次,可見成都人對高雅文物藝術的欣賞力與渴望。人們以這種方式給予了他和他的戰友們最高褒獎。王毅說自己的白髮多半是成博新館建設八年給染的,那一定是真實可信的。

夢想與守望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王毅是文博事業的守望者,已與他的事業融為一體。他曾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在國家的支持下創建中國皮影博物館,於是,成都有了世界上收藏最多、有30餘萬件皮影藏品的博物館。

但他說成都還應該擁有名符其實的幾十座、上百座博物館,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中國博物館小鎮等等星羅棋布於城市農村、大街小巷,無論是國有、民間、企業、高校,必將是構建世界文化名城重要支撐;成都眾多歷史建築的使用也有必要向有文化、高品質的功能逐漸轉變。但要做成這些卻很難很難。

因為是考古人,王毅對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帶領下,成都構建了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到遺址和博物館展示「一條龍」隊伍體系,這在國內外並不多見,但他說要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仍需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山人海的成都博物館

他認為,過去二十年成都考古有了大發展,但是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

成都考古之謎太多:古蜀國兩千多年,傳說中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蜀王在哪裡?古蜀文明的起源來自何處?秦漢成都的城市遺址尚待探尋。

穿越歷史,構築城市的精神家園是考古追求的目標之一,正如太陽神鳥圖案源自三千多年的金沙,卻代表和象徵著成都城市的今天和未來。

從王毅憧憬目光中你感受到了他對成都考古的期待。他說過去巳成歷史,成就重新歸零,但心中的「考古夢『卻是永存的,考古夢與中國夢、城市發展之夢重疊並同樣絢爛,這個過程,註定是快樂和幸福的。

成都商報記者 謝禮恆 攝影記者 劉海韻 部分圖片據東方IC

相關焦點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8日訊(記者 戴璐嶺)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共發表考古調查、報告425篇
    將每年的考古材料,在次年整理、撰寫,然後於第三年正式出版為《成都考古發現》,這件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經做了20年。《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成都考古發現》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策劃的年度考古報告集,對於每年發掘的考古材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第二年進行報告整理、撰寫,於第三年正式出版,2001年出版的《成都考古發現1999》系報告集第一本,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曾撰寫序言,他認為,這種做法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專家座談研討會舉行
    人民網成都10月24日電 (王波)在考古資料科學管理工作中,年度報告的編輯出版是一種及時、系統科學準確的形式。今年是《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10月2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 開創中國考古界出版年度報告集先河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01年,新世紀伊始,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發現的「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內的各項重要考古發現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 大唐城市下水道 用到南宋還通暢(組圖)
    今年6至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房屋、、灶、水井、瓷器、陶器、玉器、錢幣等一應俱全。  正科甲巷遺址的年代集中於唐末五代至宋元之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介紹,之前出土的江南館街唐宋街遺址是個商業區,「這表明紅星路廣場地段在千年以前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地帶。」
  • 成都考古 擦亮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底色
    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成都城市標志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 中意將成立城市考古與遺產保護委員會
    新華社成都9月20日電(記者童芳)四川省文物局與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19日在成都籤署協議,雙方將設立由中意雙方專家共同組成的中意城市考古與遺產保護科學聯合委員會。  根據此次籤署的《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坎皮佛萊格瑞考古公園與中國四川省文物局合作協議》,雙方考古和遺產保護專家團隊將定期互訪、考察並共同組織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或聯合工作會議,加強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及考古領域技術、方法、經驗的分享和人才培養,推動雙方博物館之間的文物展覽交流與合作。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從小眾走向大眾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產紀錄片爆款頻出,湧現出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紀錄電影《二十二》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本草中華》《零零後》《尋找手藝》等也引發熱議。回顧2017年,國產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尤其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
  • 這次考古見證成都自古就是開放之地
    出土的說唱俑 資料圖片墓葬全景 資料圖片出土的新莽時期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 資料圖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中新網成都6月9日電 (嶽依桐)《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也是即將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系列展覽的首展。據悉,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
  • 成都考古重大發現!劉備皇宮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在成都,武侯祠、萬裡橋、九裡堤、武擔山等三國文化遺存比比皆是,然而,劉備入蜀後的宮殿,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近日,有學者再次提出,根據以往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蜀漢政權的宮殿,應該在天府廣場附近,坐落在成都中心地帶。不過,記者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雖然這一帶的可能性最大,但目前還缺乏諸如與皇宮大殿連成一片的高等級建築,這也是後續考古發掘中的重點,到時候方能一錘定音。
  • 30年前就曾攜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學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圍繞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與生業、巴蜀文化、漢代墓葬與藝術、成都地區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成果共享。同時,基於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既有優勢,展開專項學術課題的科技考古領域合作,實現設備儀器共享、實驗室標本共享,提升雙方多學科研究水平。
  • 中方通知美關閉成都總領館,王毅:中國不會隨美方起舞,但也絕不容...
    多名中國專家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方選擇美國駐成都總領館作為反制目標,「外交尊嚴對等」是第一核心原則,同時傳遞出中方仍致力於管控中美分歧的信號。專家還提醒,未來3個月或將成為兩國關係最具挑戰性的時期,出現「高度不可預測性事件」的機率增大。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24日同德國外長馬斯舉行視頻會晤時表示,中國不會隨美方起舞,但也絕不容美方胡來。
  • 太陽神鳥、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竟有這麼多成果!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和陶俑……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不斷豐富天府文化的內涵
  • 王毅會見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
    新華社倫敦2月4日電(記者張建華)外交部長王毅4日在倫敦出席敘利亞人道捐助會議期間會見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    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去年對英國進行歷史性訪問,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中英雙方要積極行動起來,切實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推動兩國關係取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