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啟動 將1∶1異地重現五門道城門
6月18日,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在濛濛細雨中正式啟動。明德門遺址保護展示區將成為繼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宮遺址之後,西安又一展示唐長安城遺址的重要地標。中國歷史上首座五門道城門堪稱隋唐兩朝的「國門」明德門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建,是隋唐京師長安城的正南門。
-
隋唐洛陽城遺址,皇城、宮城、郭城
自1954年開始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以來,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眾多專業人員投身其中,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已基本掌握了整個城址的平面布局、歷史沿革和建築風貌,摸清了整個城址的家底。研究人員先後開展了外郭城城址範圍、形制以及一些城門位置的勘察,完成了對街道、裡坊以及市場的勘查。
-
唐大明宮為何採用「三朝五門」布局?與統治階級政治需求密不可分
大明宮考古所獲得的一些宮城形制布局方面的資料,是唐代對於周禮三朝五門制度的最直接的認識與體現。既往的研究中,雖有學者注意到了相關考古資料的運用,但涉及不多,所關注的相關考古資料也過於陳舊。運用大量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分析、探討唐大明宮三朝五門空間布局顯得更為重要。
-
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疊羅漢」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皇帝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麟遊縣公布了4號殿遺址發掘的階段性成果。 從1978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九成宮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臺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
-
九成宮遺址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玩起疊羅漢
24日,中國社科院陝西考古研究所和麟遊縣政府聯合發布最新考古成果,這也是繼1978年,1994年,時隔二十五年後,再次對九成宮遺址進行的發掘。
-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將再次震驚世界
未來,隨著保護展示工程的逐步實施,這座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隋唐洛陽城城門遺址,將重新「活」起來。 1 禮制最高的古代宮城正門 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530餘年。在武則天時期,應天門是朝廷舉行重要慶典和外交活動的場所。
-
考古 大明宮疑發現唐中書省遺址
這些官署遺址位於何處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昨日,華商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獲悉,他們首次在大明宮發現了官署遺址,而且有可能就是三省中的中書省。發掘背景發掘地唐文化遺存豐富唐都長安,面積近84平方公裡,人口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唐長安城東北部的大明宮,規模宏大、建築壯麗,唐朝大多數皇帝都在此居住和處理內政外交。據專家介紹,含元殿和宣政殿是大明宮朝政核心區,其東西兩側設有一些中央官署機構。
-
洛陽考古新進展!玄武門遺址歷史真容初現,看看出土哪些文物!
今日,洛報融媒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獲悉,經過近一年的清理髮掘,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座被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的重要城門,歷史真容首次呈現世人。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河南志》記載:「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
-
中斷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後再獲重大發現!「4號殿極有可能就...
12月24日,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去年4月至今年8月,他們已初步揭露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隋唐4號殿基的西半部,已揭露出的殿基主體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
-
2008-2017年陝西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綜述
近十年來,陝西城市考古以統萬城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新發現最受關注[2]。(一)統萬城遺址統萬城遺址考古近十年來主要著眼於城市布局、周邊墓葬、祭祀遺址等方面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研究。城市布局方面,首先是外郭城的確認。統萬城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裡,西北部凸出,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一致[3]。
-
沉睡千年的玄武門遺址重現真容,城磚上還有古人手印?
令人驚喜的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該處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蹟的疊壓,城磚上留有千餘年前匠人留下的手印,清晰可見。同時,還發現了苗圃,有疑似種植牡丹的跡象。雖然目前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還有一些秘密等待著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揭示。
-
2008~2017年陝西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綜述
近十年來,陝西城市考古以統萬城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新發現最受關注[2]。(一)統萬城遺址統萬城遺址考古近十年來主要著眼於城市布局、周邊墓葬、祭祀遺址等方面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研究。城市布局方面,首先是外郭城的確認。統萬城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裡,西北部凸出,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一致[3]。
-
【河南故事】)1000多年前,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長啥樣?
雖然目前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還有一些秘密等待著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揭示。提起玄武門,多數人會想到發生在長安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啟「貞觀之治」。但是,在史書文獻上,關於隋唐洛陽城玄武門建制等記載寥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玄武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北門,應天門是宮城的正南門。
-
鄉村記憶之隋唐大運河遺址濟陽古鎮
更令人矚目的是,濟陽鎮是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夏邑縣示範段。距離濟陽鎮東1公裡的劉鋪村西頭,一座巨大的鋼結構建築傲然屹立。鋼構建築大棚下是考古學家發掘的隋唐大運河夏邑濟陽段遺址。遺址再現了隋唐運河時期人們留下的足印風貌和極具考古價值東西。
-
講座紀要||《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
2020年8月16日上午10點,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帶來了題為《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世界考古系列講座」第七場,由張良仁教授主持。 2016年,中國與沙特兩國國家元首會晤,在文化交流方面達成共識。
-
不守夕陽美,只為晨光升——讀佛寺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南宮後底閣》
《南宮後底閣》,是繼《元中都》和《常山郡元氏故城南程墓地》等之後,張春長主編的又一部考古發掘報告。《元中都》屬於城市考古領域,《常山郡元氏故城南程墓地》屬於墓葬考古。這三部報告對象不同,而作者的情之所鍾和精益求精卻始終如一。《南宮後底閣》是一部具有嚴肅科學性的考古學報告。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護城河等外城城牆體系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李韻)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牆、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13日,記者探訪了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高樓村工地。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記
為探明唐朝墩古城遺址的整體面貌,摸清城址的規模、形制、年代序列和文化內涵,響應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文化遺產保護、展示與利用的號召,自2018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三年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
-
中埃聯合考古發掘孟圖神廟遺址
原標題:中埃聯合考古發掘孟圖神廟遺址 古埃及文明腹地上的交流互鑑 坐落於埃及南部古城盧克索北部的孟圖神廟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盧克索最負盛名的卡爾納克神廟的一部分 探秘早期人類文明 孟圖神廟所供奉的孟圖神是戰神,其形象為鷹首人身,是古代埃及宗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神明之一,也是古埃及首都底比斯地區人民信奉的主神。
-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考古負責人介紹,出土的金中都城牆顯示出與歷代城牆的繼承性,如城牆中普遍存在的馬面構造;也顯示出了金代城牆的不同之處,例如不同於後代磚城牆的夯土結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指著一片地塊告訴記者,根據考古人員的發掘辨認,這是金中都城牆上第一個發掘出土的「馬面」。這片地塊呈圓角長方形,測量結果為長約20米,寬約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