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之隋唐大運河遺址濟陽古鎮

2021-02-13 大夏邑

距離夏邑縣程西南17公裡的濟陽,隋唐時期隸屬於宋州(商丘歸德府),是坐落在隋唐運河通濟渠段北岸的一座繁華的特色古鎮。她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永商公路(S325省道)、劉白公路交匯的翠帶之上。曾經歷過「舟車濟陽過」的盛世繁華,也曾有過「濟陽集戰鬥的」抗戰傳奇。更令人矚目的是,濟陽鎮是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夏邑縣示範段。

距離濟陽鎮東1公裡的劉鋪村西頭,一座巨大的鋼結構建築傲然屹立。鋼構建築大棚下是考古學家發掘的隋唐大運河夏邑濟陽段遺址。遺址再現了隋唐運河時期人們留下的足印風貌和極具考古價值東西。四周拉起了圍牆,園內已經綠化,還修建起了幾個涼亭,大門內樹立了一塊巨石,上面書寫「中國大運河」,下邊有英文字翻譯「THE GRAND CANAL OF CHINA」,冠以國字號的遺址,將成為世界文化著名景點。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2處世界文化遺產和第46處世界遺產。

商丘隋唐大運河和古城將聞名世界。2019年5月,河南省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重大工程第二條——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程,提出將深入挖掘商丘隋堤、通濟渠夏邑縣段、歸德府等遺產文化資源,加快實施商丘南關汴河碼頭遺址公園、通濟渠夏邑濟陽鎮段遺址展示工程,統籌推進歸德府修繕保護.用好運河歷史遺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一批商丘文化產業園,推動文化、生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濟陽古鎮的得名和由來

今年夏天,我們有幸走訪了濟陽街上的廖紀昌和後樓村劉紹訓兩位當地文化知名老人。聽他們敘說後,進行了整理。

濟陽鎮是一個集鎮,每到農曆雙日都要逢集,所以原來人們都叫她濟陽集。自古是豫東東西南北交通要道,是兵家駐守必爭之地,是商家貿易雲集之地。據傳:早在公元500多年以前,南北朝時,從南京通往商丘、開封的大路經此,路南有一條濟水河,村莊座落於河之北岸,謂濟水之陽,定村名為濟陽。因地處交通要道,村民陸續在大路兩旁建房開起茶鋪、飯店、旅館,以招攬來往過路客人,人們稱此為濟陽店。隋朝末年,楊廣坐旱船去楊州觀看瓊花,經此村北,形成隋河,這兩條河道多年失修,加上黃河水患,黃土淤塞,河廢。    到了唐朝中葉,外來戶曰益增多,有的是來此做生意落戶,也有的是逃荒定居於此。還有的是依靠親朋關係遷來的,人口發展很快,集市相當繁華,被稱為濟陽集,唐朝武將敬德在集西安樂寺門前栽過一棵槐樹,樹齡近千年,內空外活,建國後才刨掉。

濟陽集廟宇很多,集東有天地廟,集南有南大寺,集北有小包寺,集西有安樂寺,火神廟等,五廟聚落呈「鳥」形,頭居南、尾居北,東西形成雙翅,古有「鳳凰地」之傳說,清鹹豐年間,為防捻軍,扒廟築寨,東西長約五華裡,西南有一段寨牆未及築起,為捻軍攻破,村民便將寨牆向裡收縮兩次,寨已很小,東西只有一華裡長,四個大門上都鑲有石板,上刻「濟陽集」三個大字,該村由此而得名。 濟陽古鎮可謂是風水寶地,像只鳳凰翩翩起舞,有著悠久美麗的古老傳說。

濟陽過去一直屬商丘縣所管轄,為該縣第三區,1951年劃歸夏邑縣為第九區,1955年為濟陽中心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2005年夏邑縣鄉鎮區劃調整改稱濟陽鎮。 

另外,據兩位老人講,隋唐時期,濟陽集有一條古河流自西向東經過,叫「濟河。」實際上這條河就是隋唐時期修建的通濟渠,流經這裡。因為「濟河」以北為陽,就稱為「濟陽」,這個集鎮就稱為「濟陽集」。解放後,政府延續他的名字稱為「濟陽鄉」,隨著經濟水平的攀升,於2005年,撤鄉換鎮,改名為現在的「濟陽鎮」。

隋唐大運河遺址濟陽段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縱貫我國中東部平原的內陸水道系統,流經8個省市地區。夏邑縣境內的通濟渠運河遺址,因為遺存眾多而走入人們的視線,一個規模宏大的運河遺址公園正在濟陽鎮劉鋪村興建之中。

大運河始修於隋大業元年(605年),時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宋稱汴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開封留守杜允為阻止金兵南下,人為決口黃河,致使運河淤廢。

如今的商永公路南線即是當年運河的河堤,大運河雖廢止上千年,夏邑境內仍然留下了很多的實物和人文遺存。濟陽鎮西的鄧鋪村還有一小段運河的舊河道,濟陽鎮東邊的劉鋪村,人們通過考古發掘,得到了很多實物證據,這也是運河遺址公園選址在這裡的主要原因。

考古資料介紹,夏邑段運河被埋較淺,距離地面不到一米。大堤結構由上、中、下三個層面組成,上層為明代使用的大堤,中層是唐宋的大堤,下層是更早期大堤。在上、中層表面發現分布密集的車轍印痕,行人腳印痕、動物蹄印痕等,反映了當時大運河堤面交通之繁忙。該遺址出土三千多片灰陶片,同時發現一枚宋代青瓷片、多塊燒爐渣、砌築陶窯的磚塊。在南側大堤外側發現了順沿河堤方向修建的古代道路遺存,寬約16米,印證了史書中關於大運河堤外為官道的記載。

在隋朝以前,我國有許多條河流,但是幾乎全是自西向東流向的,沒有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公元584年至公元610年,隋朝先後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並重修了江南運河。成功疏通了以國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河北涿(zhuo)州,南達浙江餘杭的大運河。自此,「隋唐開河,唐宋受益」,唐宋運河也基本上沿用隋代運河水系,進行水上運輸和行業貿易往來。

「這裡曾是隋唐大運河的一段。」2012年6月,商丘市文物局工作人員曾經來濟陽鎮濟北村戚菜園村南邊考察,他們指出通濟渠夏邑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流經濟陽鎮的這段大運河,至今保留著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其中一處長約500米、最寬處約30米的水域,是鄭州以東唯一保留有水面的運河故道。 

濟陽鎮也因大運河而產生。大運河通航後,過往的商旅停留於此,沿河兩岸逐步形成集鎮,因位於運河北岸故名濟陽。據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商丘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大運河商丘段還在通航,明朝以後才逐步廢棄。

在大運河濟陽鎮段的兩個發掘點,考古人員均發現隋、唐、宋三個時期的大堤遺存,最晚大堤廢棄年代為明朝,中期大堤堆積厚,使用年代長,廢棄於宋朝,早期大堤為青灰土築成,是隋朝修建通濟渠之前的舊河堤。

令人驚嘆的是,遺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腳印、動物蹄印和車轍印痕,大堤外還發現有古道路。

「這就印證了史書關於大運河堤即當時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記載,真實反映了當時運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為官道交通的繁忙景象。」那個年代的大運河河道寬廣,商丘段一般在50多米,最寬處200多米,現在的戰艦可以通航;運輸能力超強,主要以貨運為主,每天通行的官船、商船無數。

大運河遺址「十裡置一鋪」的傳說

濟陽鎮東五裡有田道口村,過去這裡是一個渡口,水陸交通在這裡交叉,村名因此為田道口。

大運河夏邑段沿線,僅以「鋪」命名的村落就有4個,在會亭西十裡有十里舖,濟陽東有劉鋪,西有鄧鋪。傳說隋唐大運河通航之後,沿途的鋪是供過往商旅、船隻臨時休息,補充給養的處所;這三處地名印證了大運河沿線十裡置一鋪的傳說。

大運河遺址「楊廣拉旱船」的傳說

大運河遺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下面這個傳說,是我們當地老人時常說的一個關於隋朝皇帝楊廣生活奢侈浮靡、尋歡作樂的傳說故事。

楊廣歷史畫像 

隋朝末年皇帝楊廣是個昏君,傳說他欺兄霸嫂,殺父奪權,無惡不作。整天吃喝玩樂,窮奢極欲,不顧百姓死活。

話說揚州瓊花天下無雙,半常綠灌木。枝廣展,樹冠呈球形,花大如盤,潔白如玉。幾十裡能聞見香味。

傳說,王世充殺惡霸水校,為避禍向煬帝獻瓊花圖。皇帝楊廣要親眼目睹這揚州瓊花的美麗,卻覺從洛陽到路途太遙遠,就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開鑿了一條洛陽到揚州的運河——通濟渠。

皇帝楊廣覺著坐上龍舟到揚州,要走好長時間,一路上多麼的寂寞呢。所以他開鑿好的運河不注水,事先徵收大量的香油和穄子(小蜀黍),漂亮的男女少年各選了一百名。

皇帝楊廣要從洛陽出發了,就把龍舟放入沒有水的運河裡,倒上香油,撒上穄子,讓一百個漂亮的少女一百個少男穿上輕紗,男女混合輪流拉著沉重的龍舟向揚州開進。

 少男少女們走在溜滑的香油拌穄子河床上,走幾步滑一跤,一下滑倒就是好幾個人,男女互相傾壓,皇帝楊廣和隨行的嬪妃、大臣們以此作樂,每滑倒一次,逗得船上的帝王權貴們一回。

不知走了多少天,來到了一個叫濟陽集的集鎮。就在這個時候,探馬來給隋煬帝報信:「揚州的瓊花已經敗了。」停了一陣子,又有人給他報信說:反王作亂。隋煬帝大吃一驚,隨即回京平亂。他臨走也沒忘記作惡,把所有美女和龍船一把大火燒掉。

濟陽鎮運河兩岸的人成群結隊的來看熱鬧,皇家如此窮奢極欲,必失了民心。隋末農民大規模起義,與皇帝楊廣的荒淫無度、恣意享樂的行為不無關係。

這就是傳說中楊廣拉旱船故事。

( 製作編輯和插圖  劉風雷)

 作者簡介 

劉風雷,男,1967年5月出生。夏邑縣濟陽鎮濟北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憑,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1986年8月至2001年3月,在濟陽鎮初級中學任教語文。2001年至今,在濟陽鎮中心校任業務主任。業餘喜愛文藝、書法、健身娛樂。

個人手機:13462986899

常用郵箱:13462986899@qq.com

微信:liufenglei123123

 劉西華簡介 

濟陽鎮政府關工委主任 夏邑縣老年協會會員,夏邑縣郭敏旅行社宣傳員。

關注大夏邑,在聊天對話窗口:

回復【新聞】查看夏邑最新資訊!

回復【工作、順風車、房子等】查看相關信息!

回復【停電】查看停電信息!

回復【手機、啤酒超市、飯店、駕校、開鎖、、藥房,飯店,蛋糕、賓館】獲取個行業店鋪電話!

如需入駐大夏邑平臺回復【夏邑鄉鎮名字】添加微信了解!

↓點這裡免費發布夏邑各類信息

相關焦點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五:鎮河鐵犀與州橋遺址
    2016年5月22日,來到開封考察的第二天,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就對鎮河鐵犀和州橋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找尋深埋地下的運河文化遺產。考察組成員在對鎮河鐵犀進行考察。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鐵牛村裡尋鐵牛「鎮河鐵犀是古人幻想的鎮水靈物。
  • 隋唐大運河:天下糧倉——帝國的支點
    2014年,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大運河(Grand Canel)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隋唐大運河——帝國的命脈隋唐大運河是我們熟知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是隋煬帝以舉國之力開通的縱貫南北、連通東西的國家級大運河。
  • 探訪運河之美「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濬縣
    10月20—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隊走進鶴壁市濬縣,對濬縣運河沿線故道、運河古城、十里舖、屯子碼頭、石雕文化園、裴莊紅色教育基地、新鎮古鎮、枋城堰遺址、枋頭城遺址等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作為一座千年古城,濬縣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濬縣古城內的大運河濬縣段、黎陽倉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
    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村民觀看隋唐大運河劉家渡碑劉家渡碑坐落在劉家渡遺址與牛村玄帝廟之間的衛河大堤上,正面刻有「隋唐大運河劉家渡」幾個大字,背面刻有《劉家渡源流考》一文,兩側分別是《添倉盛會》《劉家渡口》
  • 流淌在民族身軀裡的隋唐大運河
    大運河記憶著凡夫庶民的歡笑和淚水,見證著帝王將相的宮殿與江山。踏著亙古的鐘聲,飛越唐詩宋詞元曲,以生命之犁,耕耘愚昧,迎接現代文明。她把許多的往事與記憶流瀉到這裡,然後集結在長長堤壩前,汩汩滔滔,浩浩蕩蕩,一派汪洋,一路北上。她澆灌了土地,澆灌了花朵,澆灌了生命,澆灌了歷史,澆灌了現實,澆灌了輝煌,澆灌了嚮往。
  • 【宿州·歷史】通濟渠 宿州的隋唐大運河
    在宿州境內,通濟渠由西北流向東南長達一百多公裡,大運河遺址是該渠的一段。20世紀50年代運河堤壩還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濟渠一帶的群眾都把運河故道稱為隋堤或隋堤溝,宿州就位於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鋪建在運河故道上,穿宿州境內而過。  但令人疑惑的是,承載著漕運和其它商業運輸功用的隋唐大運河為何會改道?它到底衰落於何時?又為何最終消失不見?其原因究竟何在?
  • 讓鄉村更像鄉村——江南古鎮平望的文旅創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旅之「新」,是相對過往之「舊」而言。告別人云亦云的混沌狀態,梳理、找到自身定位,從文化中發掘當地獨特性,才能提供給消費者一方新天地——一場用心感受過去和當下的真正的發現之旅。
  •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也稱汴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裡,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裡,無水河段約133公裡。「漕運之制,為中國大制」,隋唐定都關中,關中雖號沃野,然地狹人廣,所出不足以供給京師。把遠離京師的黃河下遊、江淮流域的糧食和物資調運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最要緊的財政問題。
  • 安徽泗縣旅行,在大運河遺址品千年歷史,遙想當年
    隋唐時期開始修鑿的大運河,沿岸的繁華可見一斑。安徽宿州市的泗縣就是一處受運河恩寵的地方,這次和朋友來這裡旅行,主要就是細品當地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千年歷史。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大運河。泗縣的這塊區域主要是通濟渠段唯一一段「活態運河」,開鑿於隋朝的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也就是說這款水域流淌了千年,都沒有乾涸。
  • 隋唐洛陽城遺址,皇城、宮城、郭城
    定鼎門遺址的發現為隋唐城建築體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載體。 2、洛南裡坊遺址 規整的裡坊布局是隋唐洛陽城的一大特色。隋唐洛陽東都城的裡坊是城市居民的住宅區,以洛河為界分布在洛河南北兩岸,坊內是縱橫的街道。
  • 新市——京杭大運河邊的古鎮
    有人這樣形容:新市古鎮堪稱為古老之勝,水鄉之美,而面對它許多文化的植根,則更令古鎮生色許多。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新市,這座京杭大運河線上最大水運碼頭的起源,是與一場傳說中的洪水有關。
  •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濬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高蹺、旱船、戲曲、雜耍......近日,位於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沿岸的鶴壁市濬縣古城熱鬧非凡,各類民俗表演吸引著來來往往的人。大運河濬縣段標識 攝影 仝瑞勤  衛河濬縣段呈西南—東北走向從縣境穿越而過,現有約71公裏運河河道,隋唐時期是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宋、元、明、清歷代不斷的整修維護而持續發揮著漕運、通航、灌溉、調蓄洪水等多方面的作用
  • 【行走大運河】日過船百隻 濬縣運河上的古碼頭村
    10月21日「行走大運河」採風團來到濬縣碼頭村。村裡的一些老年人正在村文化廣場上散步。當聽說採訪團要探尋大運河的故事時,大家一致推薦老船工段培聖回憶起當年的往事。在大運河上往來的船隻每天都有數百隻,雖然此處水深岸寬,但河床亂石較多,一些載重過大的船隻行到此處,由於吃水深,只能把貨物卸下一部分用小船送到上遊或者下遊,大船方可通過。大船卸下貨物通過碼頭村,就是所謂的「起泊」,用小船進行過渡就是所謂的「倒泊」。也因此,碼頭村因運河而興。村子裡古時就有眾多商販,商埠依運河岸而建而興,由於起泊倒泊需要人力和船隻,大運河也給碼頭村及附近的村民帶來了謀生的機會。
  • 做好黃河文章 濟南濟陽區圍繞「聞韶聖地、善美濟陽」塑造黃河風情...
    2500年前,孔子遊歷濟陽、研修韶樂,留下了「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談。濟陽具有發展黃河文化旅遊的先天優勢。濟陽區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在搶抓黃河國家戰略機遇、推進黃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方面,濟陽區有哪些設想和打算?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74期):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正在規劃中
    ·熱點新聞 / Headlines【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正在規劃中】日前,洛陽市城鄉規劃委員會2020年第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規劃設計方案》。該博物館共分為三層,包括展覽區、公共服務區、技術區和會議室等。其中,首層為景觀引入,就是把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作為隋唐大運河遺址公園的入口,將城市與公園連接起來,讓博物館的中央大廳成為城市客廳。
  • 濟陽奮力打造黃河文旅融合發展樣板區 吸引省城居民「旅遊向北」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目前,濟陽正在與樂華恆業集團、祥生集團進行洽談,並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涵蓋休閒、觀光、遊樂、演藝、康養等內容。濟陽區副區長牟曉麗介紹,黃河流經濟陽五個鎮(街道)73個村莊,河道56.5公裡,堤防60.7公裡,是黃河下遊唯一中心城區緊鄰黃河的區縣和流經長度最長的區縣。濟陽具有發展黃河文化旅遊的先天優勢。
  • 【新濟陽|頭條】我縣多地發現龍山文化遺址,大濟陽的歷史不是1000年,而是4000年!
    一直以來,濟陽的歷史起源說法一般是起自公元1129年金太宗置縣,距今僅1000餘年。多年來,濟陽縣境內發現重要古文化遺址18處,多處屬於龍山文化遺址。由此可見,濟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濟陽,歷史悠久人文璀璨,每一名濟陽人都應感到驕傲與自豪!              玉皇冢又名玉皇寺,位於店子鄉店子村南250米處。
  • 中國大運河
    當然,天然河道的運輸也有它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這就是河道要隨著地勢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問題,距離河流遠的地區,就得不到方便。這樣,就出現了人工開鑿運河的辦法,來補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5]修建歷史春秋至南北朝隋唐大運河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
  • 林盤古鎮、休閒鄉村、非遺文化、網紅打卡…… 20條成都旅遊線路...
    記者從成都市文廣旅局、農業農村局獲悉,為讓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成都策劃推出20條國慶中秋旅遊線路,涵蓋林盤古鎮、休閒鄉村、美景美食、少兒遊樂、公園綠道、非遺文化、網紅打卡等精彩內容。(4A級景區)、街子古鎮(4A級景區)、平樂古鎮(4A級景區)、建川博物館聚落(4A級景區)4.
  • 河南一古鎮,曾有「小天津」之稱!如今不要門票,卻無人問津
    比如廣為人知的就有開封的朱仙鎮(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南陽的賒店古鎮(藏著天下第一會館——山陝會館)和荊紫關古鎮(一腳踏豫、鄂、陝三省)、許昌的神垕古鎮(中國五大名瓷之首——鈞瓷的發祥地)……如今,這些古鎮,大都已經成為旅遊熱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