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夏邑縣程西南17公裡的濟陽,隋唐時期隸屬於宋州(商丘歸德府),是坐落在隋唐運河通濟渠段北岸的一座繁華的特色古鎮。她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永商公路(S325省道)、劉白公路交匯的翠帶之上。曾經歷過「舟車濟陽過」的盛世繁華,也曾有過「濟陽集戰鬥的」抗戰傳奇。更令人矚目的是,濟陽鎮是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夏邑縣示範段。
距離濟陽鎮東1公裡的劉鋪村西頭,一座巨大的鋼結構建築傲然屹立。鋼構建築大棚下是考古學家發掘的隋唐大運河夏邑濟陽段遺址。遺址再現了隋唐運河時期人們留下的足印風貌和極具考古價值東西。四周拉起了圍牆,園內已經綠化,還修建起了幾個涼亭,大門內樹立了一塊巨石,上面書寫「中國大運河」,下邊有英文字翻譯「THE GRAND CANAL OF CHINA」,冠以國字號的遺址,將成為世界文化著名景點。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2處世界文化遺產和第46處世界遺產。
商丘隋唐大運河和古城將聞名世界。2019年5月,河南省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重大工程第二條——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程,提出將深入挖掘商丘隋堤、通濟渠夏邑縣段、歸德府等遺產文化資源,加快實施商丘南關汴河碼頭遺址公園、通濟渠夏邑濟陽鎮段遺址展示工程,統籌推進歸德府修繕保護.用好運河歷史遺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一批商丘文化產業園,推動文化、生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濟陽古鎮的得名和由來
今年夏天,我們有幸走訪了濟陽街上的廖紀昌和後樓村劉紹訓兩位當地文化知名老人。聽他們敘說後,進行了整理。
濟陽鎮是一個集鎮,每到農曆雙日都要逢集,所以原來人們都叫她濟陽集。自古是豫東東西南北交通要道,是兵家駐守必爭之地,是商家貿易雲集之地。據傳:早在公元500多年以前,南北朝時,從南京通往商丘、開封的大路經此,路南有一條濟水河,村莊座落於河之北岸,謂濟水之陽,定村名為濟陽。因地處交通要道,村民陸續在大路兩旁建房開起茶鋪、飯店、旅館,以招攬來往過路客人,人們稱此為濟陽店。隋朝末年,楊廣坐旱船去楊州觀看瓊花,經此村北,形成隋河,這兩條河道多年失修,加上黃河水患,黃土淤塞,河廢。 到了唐朝中葉,外來戶曰益增多,有的是來此做生意落戶,也有的是逃荒定居於此。還有的是依靠親朋關係遷來的,人口發展很快,集市相當繁華,被稱為濟陽集,唐朝武將敬德在集西安樂寺門前栽過一棵槐樹,樹齡近千年,內空外活,建國後才刨掉。
濟陽集廟宇很多,集東有天地廟,集南有南大寺,集北有小包寺,集西有安樂寺,火神廟等,五廟聚落呈「鳥」形,頭居南、尾居北,東西形成雙翅,古有「鳳凰地」之傳說,清鹹豐年間,為防捻軍,扒廟築寨,東西長約五華裡,西南有一段寨牆未及築起,為捻軍攻破,村民便將寨牆向裡收縮兩次,寨已很小,東西只有一華裡長,四個大門上都鑲有石板,上刻「濟陽集」三個大字,該村由此而得名。 濟陽古鎮可謂是風水寶地,像只鳳凰翩翩起舞,有著悠久美麗的古老傳說。
濟陽過去一直屬商丘縣所管轄,為該縣第三區,1951年劃歸夏邑縣為第九區,1955年為濟陽中心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2005年夏邑縣鄉鎮區劃調整改稱濟陽鎮。
另外,據兩位老人講,隋唐時期,濟陽集有一條古河流自西向東經過,叫「濟河。」實際上這條河就是隋唐時期修建的通濟渠,流經這裡。因為「濟河」以北為陽,就稱為「濟陽」,這個集鎮就稱為「濟陽集」。解放後,政府延續他的名字稱為「濟陽鄉」,隨著經濟水平的攀升,於2005年,撤鄉換鎮,改名為現在的「濟陽鎮」。
隋唐大運河遺址濟陽段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縱貫我國中東部平原的內陸水道系統,流經8個省市地區。夏邑縣境內的通濟渠運河遺址,因為遺存眾多而走入人們的視線,一個規模宏大的運河遺址公園正在濟陽鎮劉鋪村興建之中。
大運河始修於隋大業元年(605年),時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宋稱汴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開封留守杜允為阻止金兵南下,人為決口黃河,致使運河淤廢。
如今的商永公路南線即是當年運河的河堤,大運河雖廢止上千年,夏邑境內仍然留下了很多的實物和人文遺存。濟陽鎮西的鄧鋪村還有一小段運河的舊河道,濟陽鎮東邊的劉鋪村,人們通過考古發掘,得到了很多實物證據,這也是運河遺址公園選址在這裡的主要原因。
考古資料介紹,夏邑段運河被埋較淺,距離地面不到一米。大堤結構由上、中、下三個層面組成,上層為明代使用的大堤,中層是唐宋的大堤,下層是更早期大堤。在上、中層表面發現分布密集的車轍印痕,行人腳印痕、動物蹄印痕等,反映了當時大運河堤面交通之繁忙。該遺址出土三千多片灰陶片,同時發現一枚宋代青瓷片、多塊燒爐渣、砌築陶窯的磚塊。在南側大堤外側發現了順沿河堤方向修建的古代道路遺存,寬約16米,印證了史書中關於大運河堤外為官道的記載。
在隋朝以前,我國有許多條河流,但是幾乎全是自西向東流向的,沒有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公元584年至公元610年,隋朝先後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並重修了江南運河。成功疏通了以國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河北涿(zhuo)州,南達浙江餘杭的大運河。自此,「隋唐開河,唐宋受益」,唐宋運河也基本上沿用隋代運河水系,進行水上運輸和行業貿易往來。
「這裡曾是隋唐大運河的一段。」2012年6月,商丘市文物局工作人員曾經來濟陽鎮濟北村戚菜園村南邊考察,他們指出通濟渠夏邑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流經濟陽鎮的這段大運河,至今保留著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其中一處長約500米、最寬處約30米的水域,是鄭州以東唯一保留有水面的運河故道。
濟陽鎮也因大運河而產生。大運河通航後,過往的商旅停留於此,沿河兩岸逐步形成集鎮,因位於運河北岸故名濟陽。據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商丘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大運河商丘段還在通航,明朝以後才逐步廢棄。
在大運河濟陽鎮段的兩個發掘點,考古人員均發現隋、唐、宋三個時期的大堤遺存,最晚大堤廢棄年代為明朝,中期大堤堆積厚,使用年代長,廢棄於宋朝,早期大堤為青灰土築成,是隋朝修建通濟渠之前的舊河堤。
令人驚嘆的是,遺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腳印、動物蹄印和車轍印痕,大堤外還發現有古道路。
「這就印證了史書關於大運河堤即當時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記載,真實反映了當時運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為官道交通的繁忙景象。」那個年代的大運河河道寬廣,商丘段一般在50多米,最寬處200多米,現在的戰艦可以通航;運輸能力超強,主要以貨運為主,每天通行的官船、商船無數。
大運河遺址「十裡置一鋪」的傳說
濟陽鎮東五裡有田道口村,過去這裡是一個渡口,水陸交通在這裡交叉,村名因此為田道口。
大運河夏邑段沿線,僅以「鋪」命名的村落就有4個,在會亭西十裡有十里舖,濟陽東有劉鋪,西有鄧鋪。傳說隋唐大運河通航之後,沿途的鋪是供過往商旅、船隻臨時休息,補充給養的處所;這三處地名印證了大運河沿線十裡置一鋪的傳說。
大運河遺址「楊廣拉旱船」的傳說
大運河遺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下面這個傳說,是我們當地老人時常說的一個關於隋朝皇帝楊廣生活奢侈浮靡、尋歡作樂的傳說故事。
楊廣歷史畫像
隋朝末年皇帝楊廣是個昏君,傳說他欺兄霸嫂,殺父奪權,無惡不作。整天吃喝玩樂,窮奢極欲,不顧百姓死活。
話說揚州瓊花天下無雙,半常綠灌木。枝廣展,樹冠呈球形,花大如盤,潔白如玉。幾十裡能聞見香味。
傳說,王世充殺惡霸水校,為避禍向煬帝獻瓊花圖。皇帝楊廣要親眼目睹這揚州瓊花的美麗,卻覺從洛陽到路途太遙遠,就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開鑿了一條洛陽到揚州的運河——通濟渠。
皇帝楊廣覺著坐上龍舟到揚州,要走好長時間,一路上多麼的寂寞呢。所以他開鑿好的運河不注水,事先徵收大量的香油和穄子(小蜀黍),漂亮的男女少年各選了一百名。
皇帝楊廣要從洛陽出發了,就把龍舟放入沒有水的運河裡,倒上香油,撒上穄子,讓一百個漂亮的少女一百個少男穿上輕紗,男女混合輪流拉著沉重的龍舟向揚州開進。
少男少女們走在溜滑的香油拌穄子河床上,走幾步滑一跤,一下滑倒就是好幾個人,男女互相傾壓,皇帝楊廣和隨行的嬪妃、大臣們以此作樂,每滑倒一次,逗得船上的帝王權貴們一回。
不知走了多少天,來到了一個叫濟陽集的集鎮。就在這個時候,探馬來給隋煬帝報信:「揚州的瓊花已經敗了。」停了一陣子,又有人給他報信說:反王作亂。隋煬帝大吃一驚,隨即回京平亂。他臨走也沒忘記作惡,把所有美女和龍船一把大火燒掉。
濟陽鎮運河兩岸的人成群結隊的來看熱鬧,皇家如此窮奢極欲,必失了民心。隋末農民大規模起義,與皇帝楊廣的荒淫無度、恣意享樂的行為不無關係。
這就是傳說中楊廣拉旱船故事。
( 製作編輯和插圖 劉風雷)
作者簡介
劉風雷,男,1967年5月出生。夏邑縣濟陽鎮濟北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憑,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1986年8月至2001年3月,在濟陽鎮初級中學任教語文。2001年至今,在濟陽鎮中心校任業務主任。業餘喜愛文藝、書法、健身娛樂。
個人手機:13462986899
常用郵箱:13462986899@qq.com
微信:liufenglei123123
劉西華簡介
濟陽鎮政府關工委主任 夏邑縣老年協會會員,夏邑縣郭敏旅行社宣傳員。
關注大夏邑,在聊天對話窗口:
回復【新聞】查看夏邑最新資訊!
回復【工作、順風車、房子等】查看相關信息!
回復【停電】查看停電信息!
回復【手機、啤酒超市、飯店、駕校、開鎖、、藥房,飯店,蛋糕、賓館】獲取個行業店鋪電話!
如需入駐大夏邑平臺回復【夏邑鄉鎮名字】添加微信了解!
↓點這裡免費發布夏邑各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