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概念性展示設計方案正式出爐。未來,隨著保護展示工程的逐步實施,這座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隋唐洛陽城城門遺址,將重新「活」起來。
1 禮制最高的古代宮城正門
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530餘年。在武則天時期,應天門是朝廷舉行重要慶典和外交活動的場所。
「天子三出闕」,「三出闕」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經考古發掘,應天門正是這樣的「一帶雙向三出闕」形制宮城正門——不僅有門樓、朵樓,東西兩側還各有「三出闕」,加上闕樓之間的廊廡,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門」字形建築群,而且出土文物造型典雅、色彩豔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種禮制的宮城正門,在目前國內考古發掘中僅此一例。」市文物局副局長余杰介紹,應天門的形制對北宋汴京的丹鳳門和北京故宮的午門都有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余杰表示,應天門遺址作為隋唐時期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發生地,是洛陽歷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證明,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如今,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對它的保護與展示迫在眉睫。
2 「全唐風」打造,重現歷史脈絡
近年,我市不斷加大大遺址保護展示力度,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載體,並已初具規模。目前,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明堂遺址與天堂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已經完成,並實現對外開放;九洲池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正加緊推進。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在功能分區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通過應天門歷史遺蹟和考古發掘實物及其他手段重現應天門的歷史原貌;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以實物、模型及多媒體方式展示隋唐洛陽城的發展過程。屆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此外,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築的南北均設有廣場,工程主體南北側設置主出入口,各層內空間以棧道分割、相連,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遊客駐足觀賞。遺址北側還設置有停車場。
余杰表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以定鼎路改線為前提。經多次論證,定鼎路改線方案採用地上臨時環線道路與地下隧道永久下穿兩種解決方式。目前,環線道路工程已開工,東環線預計在今年牡丹文化節前建成投用。
此外,由於中州渠與應天門遺址西闕南側過近,不利於遺址保護,需要將其進行必要的南遷,與遺址本體保持大於5米的安全距離。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隋唐洛陽城軸線的完整展示,重現歷史脈絡,建立隋唐洛陽城各單體之間的空間聯繫有重要意義。」余杰說。
3 古為今用,讓大遺址「活」起來
應天門遺址作為國家重大文化資源,能夠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在洛陽城市軸線上與已建成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遺址形成呼應關係,將會成為我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的又一亮點。
千唐志齋博物館原館長趙跟喜說,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應突出應天門在古代的重要政治地位,古為今用,讓人們親近它,讓大遺址為現代人服務。
他建議,可在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廣場上再現武則天登基及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景,白天和晚上循環演出,使遊客能真實感受到隋唐洛陽城的繁華。
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毛陽光認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要堅持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細節上融入唐文化相關內容,讓外地遊客不僅能看到宏偉的建築,還能進行體驗式文化消費。(記者 常書香)
▶▶相關連結 神都洛陽
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時期洛陽的別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現在《水經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將東都(洛陽)更名「神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在洛陽加尊號「聖母神皇」;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以神都洛陽為首都,一時,「神都」之名傳遍天下。
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統治了近50年,基本上延續了「貞觀之治」,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被郭沫若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其影響之深遠,波及當時的朝鮮、日本等國。
唐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
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二百九十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予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一千七百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釐米,內外皆包磚。
因此,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隋朝。
天堂,在萬象神宮後面。是白馬寺方丈薛懷義督造萬象神宮,後因被武則天冷落,他一怒之下火燒萬象神宮,被太平公主秘密處死。
宮城正門是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為避武則天之諱,改為應天門,後又稱神龍門、五風樓。
隋代則天,門建築最為奢華,門上飛觀相夾,觀有二重,上重為紫微觀,左右連闕高一百二十尺。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以其太奢,遂命拆毀。唐高宗遷洛時,加以重修和營建,恢復了隋時的豪華與氣派。從現代考古挖掘來看,該門當年是極為崇宏的巨大建築群。建築形制為一門三道。城門平面呈凹形,由門樓、朵樓、闕樓組成,下部臺基的範圍東西達一百二十米以上,南北達六十米,城門進深二十五米,在這樣的臺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門,其雄偉壯觀是不難想像的。
門道基石呈南北向三排,每排間距三點五至四米,在現在的洛陽市周公廟和洛陽日報社院內,仍然可以看到當時城門的遺址。向南突出的巨大雙闕為三出闕,保留長度四十五米,闕南端寬三十米,二闕之間的距離八十三米,闕與城門之間有寬十七點五米的城牆相接,相接處加寬到二十一米;朵樓為方形,夯土臺基每邊長約十八米;城門東西兩側的朵樓、闕樓以廄廡相連;廄廡寬十一米,高四米,為夯土基礎,兩側分布著整齊的柱洞,洞外側砌有青條石基礎一至三排,基石中間以鐵鏈細腰相連,固定在一起;基石外又鋪設石散水三排,寬二點一米,整齊劃一。這一組崇宏巨大的建築群,充分表現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雄偉壯觀的都城建築風格。這一建築形式對後代都城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北宋時汴梁宮城南門的丹風門,明清時代北京的午門,都是這種形式演變來的。
(北京午門)
應天門的南面,過了洛河就是裡坊。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其古宅的位置,這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塊唐代裡坊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代,歷經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都城的核心區域,前後沿用530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影響東亞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