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夢回大唐!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將再次震驚世界

2021-02-23 洛陽晚報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概念性展示設計方案正式出爐。未來,隨著保護展示工程的逐步實施,這座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隋唐洛陽城城門遺址,將重新「活」起來。


  1 禮制最高的古代宮城正門

  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530餘年。在武則天時期,應天門是朝廷舉行重要慶典和外交活動的場所。

  「天子三出闕」,「三出闕」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經考古發掘,應天門正是這樣的「一帶雙向三出闕」形制宮城正門——不僅有門樓、朵樓,東西兩側還各有「三出闕」,加上闕樓之間的廊廡,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門」字形建築群,而且出土文物造型典雅、色彩豔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種禮制的宮城正門,在目前國內考古發掘中僅此一例。」市文物局副局長余杰介紹,應天門的形制對北宋汴京的丹鳳門和北京故宮的午門都有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余杰表示,應天門遺址作為隋唐時期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發生地,是洛陽歷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證明,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如今,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對它的保護與展示迫在眉睫。


  2 「全唐風」打造,重現歷史脈絡

  近年,我市不斷加大大遺址保護展示力度,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載體,並已初具規模。目前,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明堂遺址與天堂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已經完成,並實現對外開放;九洲池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正加緊推進。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在功能分區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通過應天門歷史遺蹟和考古發掘實物及其他手段重現應天門的歷史原貌;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以實物、模型及多媒體方式展示隋唐洛陽城的發展過程。屆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此外,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築的南北均設有廣場,工程主體南北側設置主出入口,各層內空間以棧道分割、相連,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遊客駐足觀賞。遺址北側還設置有停車場。

  余杰表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以定鼎路改線為前提。經多次論證,定鼎路改線方案採用地上臨時環線道路與地下隧道永久下穿兩種解決方式。目前,環線道路工程已開工,東環線預計在今年牡丹文化節前建成投用。

  此外,由於中州渠與應天門遺址西闕南側過近,不利於遺址保護,需要將其進行必要的南遷,與遺址本體保持大於5米的安全距離。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隋唐洛陽城軸線的完整展示,重現歷史脈絡,建立隋唐洛陽城各單體之間的空間聯繫有重要意義。」余杰說。

3 古為今用,讓大遺址「活」起來

  應天門遺址作為國家重大文化資源,能夠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在洛陽城市軸線上與已建成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遺址形成呼應關係,將會成為我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的又一亮點。

  千唐志齋博物館原館長趙跟喜說,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應突出應天門在古代的重要政治地位,古為今用,讓人們親近它,讓大遺址為現代人服務。

  他建議,可在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廣場上再現武則天登基及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景,白天和晚上循環演出,使遊客能真實感受到隋唐洛陽城的繁華。

  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毛陽光認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要堅持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細節上融入唐文化相關內容,讓外地遊客不僅能看到宏偉的建築,還能進行體驗式文化消費。(記者 常書香)

  ▶▶相關連結 神都洛陽


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時期洛陽的別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現在《水經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將東都(洛陽)更名「神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在洛陽加尊號「聖母神皇」;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以神都洛陽為首都,一時,「神都」之名傳遍天下。

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統治了近50年,基本上延續了「貞觀之治」,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被郭沫若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其影響之深遠,波及當時的朝鮮、日本等國。

唐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

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二百九十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予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一千七百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釐米,內外皆包磚。

因此,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隋朝。

天堂,在萬象神宮後面。是白馬寺方丈薛懷義督造萬象神宮,後因被武則天冷落,他一怒之下火燒萬象神宮,被太平公主秘密處死。

宮城正門是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為避武則天之諱,改為應天門,後又稱神龍門、五風樓。


隋代則天,門建築最為奢華,門上飛觀相夾,觀有二重,上重為紫微觀,左右連闕高一百二十尺。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以其太奢,遂命拆毀。唐高宗遷洛時,加以重修和營建,恢復了隋時的豪華與氣派。從現代考古挖掘來看,該門當年是極為崇宏的巨大建築群。建築形制為一門三道。城門平面呈凹形,由門樓、朵樓、闕樓組成,下部臺基的範圍東西達一百二十米以上,南北達六十米,城門進深二十五米,在這樣的臺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門,其雄偉壯觀是不難想像的。

門道基石呈南北向三排,每排間距三點五至四米,在現在的洛陽市周公廟和洛陽日報社院內,仍然可以看到當時城門的遺址。向南突出的巨大雙闕為三出闕,保留長度四十五米,闕南端寬三十米,二闕之間的距離八十三米,闕與城門之間有寬十七點五米的城牆相接,相接處加寬到二十一米;朵樓為方形,夯土臺基每邊長約十八米;城門東西兩側的朵樓、闕樓以廄廡相連;廄廡寬十一米,高四米,為夯土基礎,兩側分布著整齊的柱洞,洞外側砌有青條石基礎一至三排,基石中間以鐵鏈細腰相連,固定在一起;基石外又鋪設石散水三排,寬二點一米,整齊劃一。這一組崇宏巨大的建築群,充分表現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雄偉壯觀的都城建築風格。這一建築形式對後代都城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北宋時汴梁宮城南門的丹風門,明清時代北京的午門,都是這種形式演變來的。


(北京午門)

應天門的南面,過了洛河就是裡坊。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其古宅的位置,這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塊唐代裡坊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代,歷經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都城的核心區域,前後沿用530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影響東亞各國。


相關焦點

  • 來「隋唐洛陽城」 過「最潮中國年」
    來「隋唐洛陽城」,過「最潮中國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至2月22日(正月二十九),隋唐洛陽城宮城區的天堂、明堂、九洲池、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將舉辦新春祈福會,將傳統河洛文化與現代文化旅遊緊密結合,講述隋唐歷史,展現宮廷文化。
  • 洛陽應天門,見證了隋唐最輝煌的五百年王朝歲月!
    今年的中秋晚會是在河南洛陽錄製,地點就是著名的應天門,這裡也是曾經隋唐洛陽城的標誌性的建築,由隋煬帝下令建設。 應天門從隋煬帝始,到後唐莊宗止,歷經五百多年,被譽為「隋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應天門,取名寓意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天門,為天帝所居住紫微宮的正門,也曰閶闔,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為東方七宿之首,有兩顆星如蒼龍的兩角,為黃道經過的地方。正所謂「上合天門入明堂。」
  • 打卡央視秋晚會場應天門 這些精彩不容錯過
    其中,央視秋晚會場——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更是成為市民、遊客、網友熱衷的「打卡地」,不少人在此重溫秋晚氛圍的同時,更感受到古都洛陽「古今輝映 詩和遠方」的獨特氣質。其中,央視秋晚會場——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更是成為市民、遊客、網友熱衷的「打卡地」,不少人在此重溫秋晚氛圍的同時,更感受到古都洛陽「古今輝映 詩和遠方」的獨特氣質。  您是不是也打算到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打卡呢?
  • 隋唐洛陽城遺址,皇城、宮城、郭城
    自1954年開始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以來,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眾多專業人員投身其中,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已基本掌握了整個城址的平面布局、歷史沿革和建築風貌,摸清了整個城址的家底。研究人員先後開展了外郭城城址範圍、形制以及一些城門位置的勘察,完成了對街道、裡坊以及市場的勘查。
  • 洛陽應天門:「河」之源 「洛」之魂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落戶」千年古都洛陽,全景水上舞臺搭建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旁,與不遠處的明堂、天堂遙相輝映。  一座門,一臺晚會,在這座古都的「歷史軸線」上展示著洛陽的歷史與輝煌,期待著中秋夜吸引全球華人的目光。  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4個時期530餘年。
  • 沉睡千年的玄武門遺址重現真容,城磚上還有古人手印?
    考古遺址現場,出現千年前匠人的手印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重現天日」提起玄武門,多數人會想到發生在長安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啟「貞觀之治」。其實,在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同樣發生一起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政變——「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唐中宗李顯復位。但是,在史書文獻上,關於隋唐洛陽城玄武門建制等記載寥寥。
  • 白居易詩歌中的隋唐洛陽城(三)
    洛陽白居易宅院遺址出土的唐代器物。而洛陽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後也經歷了一段坎坷之路。五代、北宋時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後唐時為普明禪院,有後唐明宗次子秦王李從榮所施大字經藏及寫白公詩集置藏中,故該寺俗稱「大字寺」。  白居易在隋唐洛陽城留下的蹤跡隨著隋唐洛陽城的起起伏伏而經歷波折。現實中的那座隋唐洛陽城雖然損毀,但白居易詩作中的這座隋唐洛陽城,卻依舊保留著千年前的氣象。
  • 日本京都驚現「洛陽城」?!國人看完之後高呼:有趣!想去玩
    古城古鎮是近年來旅遊大熱的旅遊景區,各個城市更是將自己的古城打造名片,像西安古城,北京紫禁城,山西古院,蘇州周莊,園林等等。所以有著非常多的著名古城景區,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在中國歷史中長期扮演著重要角色。洛陽擁有22個王朝的,被康熙譽為九朝古都。
  • 神都洛陽定鼎路 銘記千年中華史
    這座建築便是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的舉辦地——應天門。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紫微城的正南門,是一座巨大的仿古建築群,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廊廡連接成一體,正面呈「凹」字形。應天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大唐為避武則天名諱改稱應天門,是朝廷舉行各種大典的場所。公元690年(天授元年)9月9日,武則天便是在這裡加冕登基改元稱帝。應天門向南,定鼎路通過洛河大橋後,換名為龍門大道。
  • 千年之後,洛陽城玄武門「重見天日」
    千年之後,洛陽城玄武門「重見天日」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大內的北門。《河南志》記載:「(宮城)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
  • 【河南故事】)1000多年前,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長啥樣?
    令人驚喜的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該處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蹟的疊壓,城磚上留有千餘年前匠人留下的手印,清晰可見。同時,還發現了花圃,有疑似種植牡丹的跡象。雖然目前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還有一些秘密等待著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揭示。提起玄武門,多數人會想到發生在長安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啟「貞觀之治」。但是,在史書文獻上,關於隋唐洛陽城玄武門建制等記載寥寥。
  • 千年之後,洛陽城玄武門「重見天日」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大內的北門。
  • 隋唐天街、宮城、天津橋、這些建築告訴你為什麼開發商來這裡
    01隋唐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02應天門及天街根據宮城區保護內環線規劃圖透露,應天門將往南修天街軸線,橫穿九都路,凱旋路,直達洛河北。形成一個完美的歷史軸線,這樣把整個明堂,應天門,定鼎們,隋唐遺址城貫穿起來,形成獨一無二的旅遊線路,配合洛陽的地鐵及高架網絡,這個區域將成為非常宜居的古風社區。
  • 參加隋唐洛陽城天堂明堂景區的免費遊覽活動,有收穫也有遺憾!
    前幾天聽說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天堂明堂景區正在搞活動,本地人免費參觀,今天中午正好路過那裡,決定去驗證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在明堂西面馬路對面停車場停好車,發現這是個無人管理停車場。因為是中午時間,遊客不多,首先進入天子曾坐過的明堂,這時想起曾經熟背的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
  • 建安風‖認不出的洛陽城(徐善景)
    那時還小,對洛陽城一點印象也沒有。第二次去洛陽是因為失戀,到龍門石窟散心,一路心不在焉,除了高大的盧舍那大佛外,也沒感覺有什麼特別的。 1991年4月,我報名參加自學考試要去洛陽聽課,才算是真正的第一次認識洛陽。人多,車多,街道多,樓房高,這是對洛陽的第一印象。我和另外兩位同學在定鼎路下了客車後,幾番打聽,才找到中州路上的公交站牌。
  • 專家發現隋唐糧倉遺址,神奇的是,倉中殘存穀物3天後竟然發了芽
    明朝時期朱元璋就是憑藉著屯糧、築牆,一步一步耗死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國後更是廣建糧倉為天災人禍作準備,事實證明這讓明朝度過了無數的劫難,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但是,即便是屯糧已經如此出色的明朝,和我們的隋唐時期比起來,也只能算是個弟弟,隋唐的屯糧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技術,都是古代的天花板級別,特別是隋煬帝更是建造了讓我們今人都無比震驚的含嘉倉。以至於在千年後,當專家發現隋唐糧倉含嘉倉遺址的時候,被裡面的景象嚇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