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李曉波 李曼
1000多年前,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長啥樣?
隨著近一年的考古發掘,沉睡在地下一千多年的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初露真容。
1月14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了解到,目前,玄武門的建築形制、沿革變化基本明朗。
令人驚喜的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該處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蹟的疊壓,城磚上留有千餘年前匠人留下的手印,清晰可見。同時,還發現了苗圃,有疑似種植牡丹的跡象。
雖然目前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還有一些秘密等待著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揭示。
考古遺址現場,出現千年前匠人的手印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重現天日」
提起玄武門,多數人會想到發生在長安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啟「貞觀之治」。
其實,在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同樣發生一起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政變——「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唐中宗李顯復位。
但是,在史書文獻上,關於隋唐洛陽城玄武門建制等記載寥寥。
玄武門究竟長什麼樣子?它在當時的作用如何呢?
史料記載,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宮城)北面二門,中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玄武門是隋唐時期宮城大內的北門,是正對應天門的宮城北門,門外便是護衛宮城的駐軍所在,位置十分重要。神龍政變發生在此,之後唐中宗專門把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門樓改為制勝樓。
「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就確定了玄武門遺址位於洛陽老城區唐宮路以北、玄武門大街以南、定鼎北路以東的原洛陽唐宮玻璃市場內。」石自社說,去年2月,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石自社說,經過一年的考古發掘,在玄武門遺址清理髮掘過程中,出土了不少城磚、板瓦、筒瓦、瓦當、脊飾等建築構件及瓷器等生活用品,還有少量佛像殘件、印戳磚、官字瓦塊等。該遺址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探明玄武門遺址的建築形制、確切位置和沿革變化,理清了應天門、玄武門等宮城建築群的空間關係,其遺址的遷移變化為研究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遺址出土的瓦當
玄武門長啥樣?
1月14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該遺址由唐代城門、墩臺、門道路土、城垣、馬道、磚鋪道路等組成。在唐代遺蹟之上,還疊壓著北宋的宮殿建築基址、水渠、花坑等遺蹟。
石自社說,根據考古發掘,玄武門應為單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相比於其南側的應天門、定鼎門三門道的結構,玄武門相比小了一點,但整體上還是非常的宏偉,其東西寬約35米,兩側城門墩臺東西與城牆相接,城牆內側有東西長約50米的直坡式馬道。玄武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北門,應天門是宮城的正南門。從功能上看,應天門不但是一座門,在形制和功能上更是一座禮制建築,是舉辦眾多大型禮制活動的場所;而玄武門則是宮中軍事事件的主要發生地,門外有駐軍守衛,對整個宮城起著保護作用。
「應天門、定鼎門的馬道才21—23米,玄武門的馬道是他們的一倍。」他說,按照文獻記載,玄武門城牆高14米多,這也充分說明玄武門對宮城核心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此外,考古人員在玄武門的北側發現了一些唐代的建築遺蹟,大門兩側的建築是對稱的。石自社推斷,這個建築應該是管理城門機構的辦工所在地,與玄武門有很密切的關係,但目前北側還未能發掘,待空間充足後再做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石自社介紹,目前遺址主體部分已經初現,但還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在玄武門遺址南側發現了一座內甕城遺址,這座內甕城作用是什麼呢?他說,下一步工作方向是徹底搞清楚整個遺址的布局。
對於該遺址今後是否會重建,市民能否一睹玄武門當年的風採?就像應天門一樣,成為洛陽的網紅打卡地呢?
石自社說,相關管理部門正在做方案,根據考古的進展,正在優化下一步保護展示設計方案,有可能模擬,也有可能是重建。
追問:
考古現場城磚上為何會有手印?
記者在玄武門遺址看到,有城磚上出現成年人大小的手印,這會是千年前匠人留下的嗎?對此,石自社解釋,外人看來可能覺得很驚奇,但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太特殊,不同時期的磚面上會有不同的紋飾,唐中期時,有手印紋,磚肧做好後工匠會把手按上去,按一個手印,並不是當做記號,而是增加其實用性,讓磚與磚之間更加粘合,更牢固,據此推斷應該是當時制磚的工匠留下來的。不過,能夠在現代看到千年前匠人留下來的痕跡,還是蠻珍貴的。
花圃內種植的會是牡丹嗎?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蹟的疊壓,至北宋時期,玄武門被廢棄。
北宋時期,洛陽作為當時的西京,它的宮城正殿是太極殿,在作用上雖然與明堂相似,但建造的位置比明堂偏北了很多。這一變化使就得宮城的中心整體向北部偏移,宮城內部的形制布局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玄武門被廢棄。而後,宋人又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宮殿。
據考古資料顯示,玄武門被廢棄後,北宋時期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座宮殿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四間,宮殿的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廊道,廊道之外又建有花圃。
「根據花圃內花坑的土質、行距、株距、種植形態等,還邀請了園藝方面專家實地查看,綜合推斷當時種植的可能是牡丹。」石自社說,不過這還需要科學的論斷,目前已將土壤樣本送往專業機構進行孢粉檢測。如果能確定種植的是牡丹,那麼,這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種植牡丹的遺蹟。
此外,石自社補充,宋人尤愛牡丹,北宋時,牡丹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此處出土的瓦當上有非常像牡丹的紋飾,通過園藝專家的判斷,這些紋飾從葉序分布上看,很可能就是牡丹,也說明當時牡丹已經作為裝飾用在了建築上。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供圖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