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水下三十年,北京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2020-12-26 京報網

由於白河堡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水位不斷降低,庫中某崖壁上的一組摩崖石刻漸漸露出水面。記者今天從延慶區水務局獲悉,水庫蓄水36年來,這組石刻是首次「現身」。

坐船進入白河堡水庫,由於水面的大幅度縮小,大片曾淹沒的土地露出。在一個被當地人稱作「佛爺灣」的地方,水邊的粗粒花崗巖峭壁上呈現了三座連排佛像。

三座連排佛像每座高約1.5米、寬約0.9米,左邊和中間的佛像輪廓已經模糊,最右邊的佛像可清晰看出身形和姿態。佛像上方的石壁上,不規則分布著圓形或方形的鑿孔,可以看出這裡是經人工修飾過的。「我在水庫工作8年了,以前放水,這組石刻從沒有露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順著水庫巡查員呂雙利的指引,記者發現石刻左下邊水線處,還有幾個字跡清晰可辨,這應該是破解這組石刻身份的「密碼」,目前區文物所正在對這組文字進行研究。

呂雙利告訴記者,白河堡水庫豐水期蓄水量達6000多萬立方米,經過幾個月的輸水,目前蓄水量不足1000萬立方米,水位下降了16米,這也是摩崖石刻「重見天日」的直接原因。

在延慶區文物所的文物檔案中,存有1984年石刻還未入水時候的照片。「石刻所在的崖壁,位於明代一座叫做靖安堡的城堡附近。在遼、金、元三代,這裡曾是御道的一段,叫黑谷路。元代尚佛,因此御道兩側有不少佛像石刻。」區文物所副所長於海寬說,「從目前來看,可以推斷出這組佛像最初是有一個外簷的,佛像石刻下方可能還有地面基礎。」

此次水庫露出的摩崖石刻不僅為延慶區的文化遺產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給延慶區水下文物保護提供了新的課題。本次白河堡水庫輸水還得持續一年時間左右,這意味著,極有可能在兩年之後,這組石刻將再次浸入水中。目前,區文物所正在研究這組石刻的保護方式,以求將這組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留存。此外,佛像入水30餘年,入水前後對比損壞程度並不十分嚴重,這也跟白河堡水庫的優良水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對於本次露出水面的摩崖石刻,白河堡水庫也格外重視,白河堡水庫水環境管護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佔海說:「這組石刻出水後,我們也派人加強了巡視。同時,我們也會配合文物所做好相關保護工作。」

(原標題:「沉睡」水下三十多年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信息來源:魚峰區紀委監委 發布日期:2020-12-18 15:38 【字體:大中小】
  •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石大象及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範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臺座和燈碗。摩崖石刻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撩開蔓草遮擋的摩崖石刻她撞破錢王的心事邵群以為自己一輩子走不出這座山了。1987年到2014年,她在杭州鳳凰山管理處工作。上山下山,尋訪文物並保護起來,是28年裡她每天要做的事。2002年,杭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工作者以歷代金石志、方志按圖索驥,找到了很多摩崖石刻,但有相當一部分很難找到。其中一件就是吳越王的石刻:武肅王郊臺題記。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曆六年夏六月刻。這方石刻高310釐米、寬320釐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因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
  • 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如此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難怪有人會說,到甘肅旅遊如果錯過了魚竅峽,那才是真正的走馬觀花,因為錯過了國寶。
  • 雲洞巖摩崖石刻|文辭爾雅 書法奇麗
    隋開皇年間(581年—600年)有潛翁隱居於此,養鶴其中,常有鶴鳴,因得「鶴鳴山」之稱。其海拔僅280米,從山麓到峰巔,由各種各樣、各具神態的花崗巖石層層疊疊堆砌而成。景區方圓約十華裡,山巖突兀,怪石嶙峋,洞壑幽深,有人說她像縮小的「山石盆景」。雲洞巖為何會形成如此別致多姿的花崗巖地貌呢?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伏虎洞下的摩崖石刻:我在這打死了老虎!
    #伏虎洞及摩崖石刻 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乾隆皇帝一行到嶽樂圍場行圍,忽然有幾個獵戶上前告訴他說此處有伏虎。還有人曾親眼看到虎就藏在前面約300步的山洞裡。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熙寧十年(1077年),他陪著自家親屬來遊玩,題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飛來峰康熙榜題的邊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沒有看到。」  邵群,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管理處副書記;許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  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許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 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閉幕
    歷時近一個月緊張激烈的角逐,12月5日下午,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在七星巖東門落下帷幕。典禮以樂隊演奏為開場,通過視頻回顧往屆活動的精彩瞬間,以歌舞活動,穿插優秀選手才藝表演,借託語言藝術對摩崖石刻進行全新的演繹,豐富了活動的展現形式。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不僅是千年詩廊,而且還是書法藝術的大觀園。
  • 目前已發現「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群...
    貞豐花江摩崖石刻群11月18日,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派出調查工作組,會同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遊局、興義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冊亨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貞豐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普安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晴隆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展開了持續6天的田野調查工作,先後調查了興義市的「菩薩洞巖溶造像
  • 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青島雲峰山摩崖石刻
    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市雲峰山摩崖石刻。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萊州市區東南7.5公裡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巖聳秀,林壑優美。
  • 鼎湖山摩崖石刻搜尋
    據官方簡介,鼎湖山摩崖石刻有109題。其中位於天溪景區(遊覽開放區)內,上慶雲寺路邊石壁往飛水潭路邊及潭的四周石壁上及溪水大石上有78題。一、石刻分布區域  石刻主要分布在天溪風景區山門牌坊至上慶雲寺路邊石壁,補山亭下往飛水潭路邊崖壁,飛水潭四周巖壁,半山亭至飛水潭溪邊及坑石上;雲溪風景區內石壁等處。
  • 中蒙聯合考察隊確認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為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15日電 (記者李愛平)中新社記者15日從內蒙古大學校方獲得確切消息,蒙古國中戈壁省一處摩崖石刻,近日被中蒙兩國聯合考察隊確認為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官網公布的相關考古視頻截圖。
  • ...斷橋邊摩崖石刻群中竟然發現神秘代碼!你能猜出來是什麼意思嗎?
    殊不知,歷史上,石函路曾經是杭城出入錢塘門和西湖的要道,而北山街建成,不過只有100年。石函路上,有多處摩崖文字石刻,長年被青苔覆蓋。近40米的巖壁,「藏」著西湖邊乃至全國少有的、涉及儒釋道三家學說和近現代中西交流的石刻群,記錄著的是從明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文明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