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白河堡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水位不斷降低,庫中某崖壁上的一組摩崖石刻漸漸露出水面。記者今天從延慶區水務局獲悉,水庫蓄水36年來,這組石刻是首次「現身」。
坐船進入白河堡水庫,由於水面的大幅度縮小,大片曾淹沒的土地露出。在一個被當地人稱作「佛爺灣」的地方,水邊的粗粒花崗巖峭壁上呈現了三座連排佛像。
三座連排佛像每座高約1.5米、寬約0.9米,左邊和中間的佛像輪廓已經模糊,最右邊的佛像可清晰看出身形和姿態。佛像上方的石壁上,不規則分布著圓形或方形的鑿孔,可以看出這裡是經人工修飾過的。「我在水庫工作8年了,以前放水,這組石刻從沒有露出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順著水庫巡查員呂雙利的指引,記者發現石刻左下邊水線處,還有幾個字跡清晰可辨,這應該是破解這組石刻身份的「密碼」,目前區文物所正在對這組文字進行研究。
呂雙利告訴記者,白河堡水庫豐水期蓄水量達6000多萬立方米,經過幾個月的輸水,目前蓄水量不足1000萬立方米,水位下降了16米,這也是摩崖石刻「重見天日」的直接原因。
在延慶區文物所的文物檔案中,存有1984年石刻還未入水時候的照片。「石刻所在的崖壁,位於明代一座叫做靖安堡的城堡附近。在遼、金、元三代,這裡曾是御道的一段,叫黑谷路。元代尚佛,因此御道兩側有不少佛像石刻。」區文物所副所長於海寬說,「從目前來看,可以推斷出這組佛像最初是有一個外簷的,佛像石刻下方可能還有地面基礎。」
此次水庫露出的摩崖石刻不僅為延慶區的文化遺產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給延慶區水下文物保護提供了新的課題。本次白河堡水庫輸水還得持續一年時間左右,這意味著,極有可能在兩年之後,這組石刻將再次浸入水中。目前,區文物所正在研究這組石刻的保護方式,以求將這組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留存。此外,佛像入水30餘年,入水前後對比損壞程度並不十分嚴重,這也跟白河堡水庫的優良水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對於本次露出水面的摩崖石刻,白河堡水庫也格外重視,白河堡水庫水環境管護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佔海說:「這組石刻出水後,我們也派人加強了巡視。同時,我們也會配合文物所做好相關保護工作。」
(原標題:「沉睡」水下三十多年白河堡摩崖石刻露「真容」)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