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洞巖摩崖石刻|文辭爾雅 書法奇麗

2020-12-11 閩南日報

雲洞巖,怪石參天,風景優美,摩崖題刻,滿目琳琅,是閩南首屈一指的遊覽勝地。歷代名人,探幽選勝,在這裡留下不少讚頌奇景的詩篇。本期,漳州市文旅局、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攜手帶你走進——

九龍江流域一方美麗富饒的沃土上,漳州人民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出絢麗多彩的文化。位於龍文區藍田鎮蔡坂村鶴鳴山之陽的雲洞巖,擁有「閩南第一洞天」「丹霞第一洞天」和「閩南第一碑林」的美譽自然是名副其實,山上有大小洞穴四十多個,歷代書法題刻二百餘處。雲洞巖,原名石壁山。隋開皇年間(581年—600年)有潛翁隱居於此,養鶴其中,常有鶴鳴,因得「鶴鳴山」之稱。其海拔僅280米,從山麓到峰巔,由各種各樣、各具神態的花崗巖石層層疊疊堆砌而成。景區方圓約十華裡,山巖突兀,怪石嶙峋,洞壑幽深,有人說她像縮小的「山石盆景」。

雲洞巖為何會形成如此別致多姿的花崗巖地貌呢?因為她地處環太平洋地質構造帶,地幔頂部的巖漿多次侵入到地殼中,經歷地質構造運動和海侵海退,隨著地殼上升,受到長期的風化、侵蝕、剝蝕之後形成獨具一格的山石景色,顯然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整座山從峰顛到山麓,可見各種各樣形態的石頭,有的碩大無朋,以水平節理髮育的片石、孤石,如風動石;有的如擎天大柱直插雲霄,以垂直節理較發育的花崗巖構成許多夾縫式形態為特徵的景色,如得朋石;有重重疊疊構成幽深的洞室,有狹小的石隙也有開敞的大洞廳,還有突兀的山巖明暗相連和迷宮式的石洞。

五代時期的「許碏尋偃月子至此」是最早的石刻,刻在瑤臺的千年古刻,蔚然深秀,引人遐思;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見方,是雲洞巖最大的石刻;北宋紹熙元年,理學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時,在霞窩峭壁上題「溪山第一」四字,旁署「朱熹書」,又有「石室清隱」四字,未署名。朱熹書法雍容高雅,充分體現了道學與藝術的結合,與隔江相望的白雲巖「與造物遊」木刻匾屬同一風格;明代嘉靖年間,太儒蔡烈研究《易經》並開壇講學,「鶴峰先生」仙逝後葬於山下,墓前建有「鶴丘」碑亭;明代周瑛、林達、豐熙、陳九川、周宣等,大多是因為「議禮」或諫陰武宗南巡被竄逐的名儒碩彥。兩處大書深刻的「雲洞」,一為方伯莆田周瑛楷書,一為考功林達篆書。周瑛的沉雄古健,照映山門,他在玄巖還題有「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暉,憑君細調護,至寶天下稀。」林達為正德九年進士,官南京吏部郎中,《明史》稱其「工篆籀,能古文。」他的題字還有「鶴室」「鶴丘」《鶴峰雲洞續記》「鶴丘銘」等,均大氣磅礴、肆意汪洋。翰林學士豐熙縱覽雲洞風光,寫下長達一千一百餘字的《鶴峰山雲洞遊記》總結雲洞奇觀,反覆於人地賓主的遇合,文辭爾雅,書法奇麗。豐熙的書法在藝壇上享有一定的聲譽,清高宗御刻三希堂法帖,就曾收入他的墨跡多幀。

雲洞巖歷來以豐富的摩崖石刻景觀著稱於世,摩崖石刻賦予了雲洞巖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積澱。行走雲洞巖,最令人震撼的應該是:不經意的一個轉身,可能就會有一兩處摩崖石刻撲進你的眼帘,讓你目不暇接。從明代往後數,有豐熙、周瑛 、林達、林魁、姜麟、王慎中,有清代的楊道泰、狀元馬負書、會元陳常夏、沈宗仁,以及近代的溥傑、弘一法師、單士元、趙樸初、楊成武,一串名字像小泡泡不斷地從我的腦海裡冒出來,手裡抱著《雲洞巖摩崖石刻》一書,又有在山上擔任導遊多年,如今已退休在家的老黃為我講解,只怪自己沒有修煉出「過目能誦」的本領,要不這一圈走下來,我恐怕也能成為一個不錯的雲洞巖「導遊」呢!

雲洞巖有「雲嵐煙雨」「雄峰危石」「山壑幽洞」「摩崖石刻」四大景觀,有三月峽、仙腳跡、瑤臺、千人洞、一線天、風動石、鶴丘等景點五十餘處。尚書陸完的「突兀萬石攢,逶迤兩溪抱,風挾雲進涼,泉留月停皓。」翰林學士豐熙遊的「山盡石,美且巨,他山莫儕焉。」黃道周的「爾乃側徑金崎,陰簷倚仗,巧態相媚,怒勢爭搏。六虯出而砥石枯,五丁歸而巨掌落。欲附而懸者,上系一絲之鼎;穿崖而出者,下建百丈之旌。皆拂天根,盡離地足。使鬼為之,則勞神矣,胡斧鑿焉,而無跡哉。」老黃一邊走,一邊介紹,對於山上的這些石刻,他真算得上是如數家珍。他還告訴我:雲洞巖上現存石刻分布於巖壁各處,大部分則集中於蔡烈舊隱處——「觀瀾」的周圍,即今霞窩、月峽、玄巖等古洞附近。 

山間的花草香氣拂面而來,我找到一個開闊的地方,這裡顯得很安靜,空氣清新,極目眺望,樹木成行、芳草萋萋,山下農舍前後,翠竹環繞。我拿出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接著,我在大巖石上轉了兩圈,不知自己什麼時候迷戀上了轉圈,混跡人群,踽踽獨行。不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德國藝術家克利關於「一根行走的直線」的描寫,此時此刻,這段文字從腦海裡冒出來:「一根有方向的線,一旦前行成圓,仿佛圓滿,但又沒有窮盡,仿佛可以不斷與起點相逢,但又永遠不是那個點。」

相機打碎了時間,粉碎了注意力,也瓦解了交流。框框是一重如影隨形的攔阻,凸顯細節,模糊背景,呈現景深,當然也削平經驗。人們習慣了走馬觀花,發現值得注意的東西,會立刻使用相機拍攝下來,而眼前的風景,無意中被截斷,成了預習和初選,等待拍照鑑定。久而久之,拍攝成為慣性,進而劫持了欣賞,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一股腦兒缺失。看——是不完整的、暫時的,甚至是可疑的、不可確證的,人們甚至不自覺地開始不相信不依賴。雲洞巖如此詩意而又豐富,時間在延續著無數的想像,如果你居城市,久困鋼筋水泥之中,想要逃避城市的喧囂、城市的波蕩、城市的妖冶,也許這裡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峭拔的山峰、蒼翠的樹木、活潑的泉水,古老的建築,你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醇釅的鄉情,讓生活如同一條流動的清澈的小溪,緩緩向前。

石頭無言,古老的摩崖石刻是一首不老的歌,此次雲洞巖之行,我深深被堅石塑造的靈魂所觸動。九龍江水潺潺流淌,日夜奔騰,我找尋各種各樣的石刻。所有保存下來的,代表了智慧,也代表了不畏艱險的精神,那些摩崖石刻終將被熱愛它的人們所津津樂道。

文字來源:蘇水梅 原載於《記得住的鄉愁》

圖片來源:蔡文原 閩南日報 漳州市文旅局 龍文新聞中心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青島雲峰山摩崖石刻
    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市雲峰山摩崖石刻。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萊州市區東南7.5公裡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巖聳秀,林壑優美。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當人們徜徉在烏石山、於山時,就會發現從唐代至今的各種石刻,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
    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其中的重點——飛來峰,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發現。  比如,韓世忠的兒子韓彥直12歲的榜書作品《韓世忠翠微亭題名》,那是一手漂亮的顏體。說不定何時,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你就突然跟這位天才的書法少年偶遇了。  飛來峰,在他們的尋找下,一點點解碼。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稀有的書法石刻藝術瑰寶,山東省平度市天柱山摩崖刻石刻
    天柱山摩崖刻石刻,位於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裡處,山名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稱:"以其孤上千雲,傍無溪鹿,因以名之"。"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孤峰拔地於群山中。天柱山遍布東漢、北魏、東魏、北齊及金、元等歷代摩崖刻石,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飛來峰就像「書法寶庫」 奠定西湖摩崖石刻的底子隱秘的角落 前人埋寶 今人解碼飛來峰天天有新發現,一點不誇張。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披沙揀金,對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重點——飛來峰,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發現。比如,韓世忠的兒子韓彥直12歲的榜書作品《韓世忠翠微亭題名》,那是一手漂亮的顏體。說不定何時,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你就突然跟這位天才的書法少年偶遇了。
  • 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
    記者了解到,「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展出濟寧漢魏石刻作品126件、190餘幅。其中,葛山摩崖石刻超長拓片共10幅27米,從展廳天花板處瀑布般垂下,景象壯觀、令人震撼。據拓片收藏機構鄒魯美術館負責人高甫先生介紹:「這套拓片拓自上世紀70年代,由於尺幅過大,一直沒有整體性展開過,這次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整體性展出,機會難得,非常值得欣賞。」
  •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書法藝術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中國古代石刻是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來形容,也毫不過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
  • 甘肅一樵夫峽谷砍柴,發現1800多年的摩崖石刻,至今一字不損
    「西狹頌」為我國漢隸書法「三頌」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藏於甘肅成縣一處天井山麓魚竅峽中,此處則是成縣有名的自然風景區:西狹頌風景區。 古有《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
  •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摩崖石刻——千古留芳的鐫刻 信息來源:魚峰區紀委監委 發布日期:2020-12-18 15:38 【字體:大中小】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這方石刻高310釐米、寬320釐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因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如果把浯溪碑林比作一個網絡論壇,那麼,第一個發帖人就是元結,他發的帖子有「前三銘」「後三銘」等,都算得上精華帖,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這方《大唐中興頌》。
  • 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如此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難怪有人會說,到甘肅旅遊如果錯過了魚竅峽,那才是真正的走馬觀花,因為錯過了國寶。
  • 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閉幕
    歷時近一個月緊張激烈的角逐,12月5日下午,第三屆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在七星巖東門落下帷幕。典禮以樂隊演奏為開場,通過視頻回顧往屆活動的精彩瞬間,以歌舞活動,穿插優秀選手才藝表演,借託語言藝術對摩崖石刻進行全新的演繹,豐富了活動的展現形式。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不僅是千年詩廊,而且還是書法藝術的大觀園。
  • 《中國石刻書法精粹》8卷出版完畢
    2020年7月,由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楊勇、原旭東等專家和業務人員編著的《中國石刻書法精粹》第二輯出版,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碑》《陳思王廟碑》等4卷,加上2019年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鐵山石頌》《岡山入楞伽經》《鐵山大集經》等4卷,此套書出版完畢。
  • 絕壁上這個「德」字460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
    11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儀隴縣有關方面獲悉,書巖標性工程——460平方米的「德」字石刻,取自開國元勳朱德親筆所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書法長廊,歌頌朱德精神、展示儀隴紅色文化為主題,以徐向前元帥生前題書「金粟書巖」為標誌。「金粟書巖」四字鐫刻在朝陽洞上方,每字高7米有餘,5公裡外清晰可認,堪稱一絕。
  • 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石大象及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範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臺座和燈碗。摩崖石刻沿著象石邊的山腳石砌小路,西行約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現在眼前。在一處赭黃色的高低參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人像,其內容有道家傳說,也有佛教故事。這些人物形象,雖經歷了1000多年的櫛風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輝耀於石壁。
  • 廈門島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石刻!比廈門建城還早13年!登雲頂巖你見過嗎?
    位於雲頂巖寺旁的「天際」摩崖石刻。巖上保存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名人丁一中、洪朝選、池顯方等具有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天際」石刻是廈門島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的石刻。該摩崖石刻群於1998年6月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