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石刻!比廈門建城還早13年!登雲頂巖你見過嗎?

2021-03-02 廈門日報

蓮花造型襯底

四周勾勒出方框狀

紅色的「天際」二字刻於框內

加之外框頂部掛狀造型

儼然一幡旗

「幡旗」左側則是題刻之人

留下的二十七個字

這一方摩崖石刻

已經刻於雲頂巖寺旁

六百餘年之久

位於雲頂巖寺旁的「天際」摩崖石刻。

近日,有熱心市民登山來此,既驚嘆於此方摩崖石刻作為廈門島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紀年石刻所體現的重要歷史價值,又非常好奇這方石刻有何文化內涵,遂將線索提供給廈門日報。

為此,廈門日報記者專門找到幾位研究摩崖石刻的文史研究者,為廣大讀者解讀這方石刻背後的故事。

雲頂巖自古以來即為廈門島上著名的風景名勝。巖上保存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名人丁一中、洪朝選、池顯方等具有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

其中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天際」石刻是廈門島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的石刻。該摩崖石刻群於1998年6月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頂巖摩崖石刻群是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日上午

記者來到雲頂巖寺找到這方石刻

石刻上寫道:

洪武十四年五月望日 嘉禾巡檢濟寧趙後(俊)邑文學晉安趙宗道同登(註:俊為存疑字)

在2001年出版的《廈門摩崖石刻》一書中收錄了該方摩崖石刻。記者發現,書中錄入石刻文本中的人名為趙後。而在2002年出版的《凝固的歲月:廈門文物保護單位概覽》一書中,卻稱石刻文本中的人名為趙俊。記者將拍攝的石刻原圖發給本市知名書法家葉先生辨認,他表示,爭議的字為「後」的繁體字。

至於是「後」還是「俊」,致力於摩崖石刻保護的本地文史研究者何杰說,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是「俊」字。他猜測,是因為後來在給字描紅時多出來哪一筆不好說,「畢竟石刻已經有超600年的歷史了,可能在後來維護時出現偏差。」

本地摩崖石刻研究者胡捷告訴記者,嘉禾是當時廈門的稱謂,巡檢是官職,類似邊防武警官員,濟寧地屬山東;而邑文學則是同安教諭,類似如今的教育局長,晉安古時屬福州地界,二人在1381年農曆五月十五同登雲頂巖

這段文字簡單介紹了題刻之人的背景以及登高的事件。

在胡捷看來,這方石刻最重要的信息點在「嘉禾巡檢」四字。胡捷說,明初,同安縣在廈門島北部設立「石湖巡檢司」,又稱「嘉禾巡檢司」。直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海防,就把石湖巡檢司遷移到廈門島南部的塔頭,稱「塔頭巡檢司」。因此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建成中左所(嘉禾所)城之前,嘉禾巡檢司是明代廈門島出現的第一個地方政府派出機構,一度是廈門島的行政和軍事中心

廈門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盧志明說,這塊石刻是1381年題刻的,而廈門建城於1394年,這塊石刻比廈門建城還要早13年。「題刻中的『嘉禾巡檢』類似如今的邊防部門,說明廈門在建城之前,就已經設置邊防部門。」盧志明說,這也體現了廈門作為邊防要地的重要性。

胡捷說,明初東南沿海實行海禁,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謀劃在福建沿海設置「衛所」的軍鎮,因此廈門島的重要性凸顯。後來,明朝將廈門島原有的「嘉禾巡檢司」管理級別提升至所城規模,「廈門城」由此正式出現於歷史舞臺。

點擊圖片可查看此前報導

現存的廈門城遺址

石刻造型

也引起研究者關注

何杰認為,石刻的造型十分講究。「像這種蓮花底座加四周勾勒邊框的造型,有研究者認為是明代摩崖石刻特有的藝術形式。」何杰說,「天際」石刻邊緣的紋飾並非孤例,像同為明代的丁一中目前仍存廈門的摩崖石刻,也多帶有同類紋飾。他曾在漳州雲洞巖發現相似造型的石刻。何杰說,至少目前在廈門發現的清朝的摩崖石刻,一般不會有類似造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它可能只是明代社會風尚,或許與宗教有關。」何杰猜測。

對於此說法,盧志明也表示認同。但他並不認為「天際」二字和宗教有關。他認為,「天際」二字只是很多文人雅士登高極目後的直抒胸臆。畢竟,雲頂巖是洪濟山主峰,為廈門島上最高峰,洪濟觀日更是廈門一大勝景。

盧志明還發現很多值得研究的點:比如蓮花底座刻痕並沒有文字刻痕深,他懷疑蓮花底座是否是後來加上去的;而題刻者二人,一文一武能有如此文學修養,也非常值得關注。但二人在歷史上到底是何關係,研究者們均表示,並無史料可查。

相關焦點

  • 600年廈門城城隍廟 ——海內外文化交流的紐帶
    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它正門朝海,即在思明人民醫院東面,原來地勢較高,有19級臺階,大門左邊設有燒金爐,石埕上立著三塊一丈多高的瓜代石碑,碑座為長方形有凹糟的石塊。主殿很大,後面直達今新華路郵電大樓。正殿供奉城隍神像、文武判官塑像,走廊有十二司官,前殿有七爺八爺、牛頭馬面等大型泥塑。
  • 這個廈門古城遺址,你肯定沒去過
    讓我們打開「廈門寶藏」跟隨講述人聽背後的故事廈 門 城因海防而建的廈門城這段長約120米的石頭城牆,是廈門島內碩果僅存的建城證據,也是廈門600年海防歷史的見證。廈門既是出入漳州、泉州的門戶,又扼守著九龍江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與崇武、金門、高浦、六鰲、銅山的其他衛所一起,共同構成了閩南地區堅固的海防體系。廈門城建於島內西南部的高丘上,初建時規模並不大,周長425丈,面積僅0.13平方公裡,繞城一周還用不了二十分鐘,有四座城門,每座門都有甕城和城樓,城牆上還有供守城官兵臨時休息和存放武器的小屋。
  • 封神榜 廈門城城隍廟的前世今生
    ▲廈門城百年開基祖城隍金身廈門城城隍廟廈門城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城內,奉祀的城隍尊神是廈門城市的保護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財源、姻緣幸福、官運學業等等,他是每一位在廈門城這座城市裡百姓的保護神、父母官,無論出生於廈門的人、或五福四海來廈門生活的人,廈門城城隍尊神都會保佑百姓安康幸福
  • 你知道閩南廈門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鄭成功和廈門什麼關係?
    明洪武年間,為抵禦倭寇海盜,建廈門城,廈門城建史由此正式開始。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之一,城市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境內鼓浪嶼更是成為「萬國租借」。(與山東的青島感覺好像)名字的由來:因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後來雅化成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 廈門島內出現共享電動車,能騎嗎?交警:上路就罰300元!
    島內能騎嗎?記者使用發現,用車前需要輸入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實名認證,還需花費9.9元或19.9元、59.9元購買「免押套餐」,套餐按使用時長分為月卡、季卡和年卡,此外,還需額外充值用於騎行扣費。而在這些車輛上記者均未發現電動車牌照「島內怎麼會突然出現共享電動自行車?
  • 2020「深耕島內,重倉馬鑾灣」,建發執筆廈門大灣區時代
    從深耕島內,拓展到新的版圖,建發助力人居升級的腳步,亦是廈門40年光輝歷程的縮影。由一年之內5個新項目入市,建發引領閩南樓市的決心和魄力,可見一斑。 NO.1 廈門時代封面建發造, 建發與廈門同步調共創造 你去問廈門人,建發是什麼?幾乎不可能得到重樣的回答。
  • 廈門島內到北站出行攻略 BRT最快公交最省錢
    11時50分,記者到達廈門北站,花了2.25元。不過,如果不是居住在BRT沿線,還需要乘坐連結線到達BRT站點,因此整個行程可能要花1個小時。目前,BRT在島內的首末班時間為:首班6時10分、末班22時15分。此外,目前快1B線從廈門北站發出的末班車時間,已經延長到了晚上11時15分。
  • 當你還在沉思買哪裡的房子,廈門有錢人們早早將目光鎖定中駿天薈
    再從銷售方面看,自2018年中駿重回島內拿地,就一石激起千層浪。2019年天宸入市,首開勁銷25億,二開實現超67億,去化蟬聯島內第一,率先拉動廈門豪宅市場復甦。除了貢獻巨大市場份額,引領樓市復甦,中駿貴為島內高端市場「頭牌」,還擁有著數據以外的驚人統治力。
  • 濟南城區發現迄今最早古城初判為齊國邊邑軍事重鎮 將城區建城史...
    該遺址為目前濟南城區內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將濟南城區的建城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千餘年。基於遺址對於濟南城建史研究的重要意義,發掘單位和建設單位自項目伊始就採取了系列措施以最大程度避讓並保護文物。目前,城牆所在區域已進行覆土回填並設置圍擋和標識,未來在多方協調下此處或將建設為考古遺址公園。
  • 別有洞天的漳浦十一巖!你聽說過嗎?
    此外,東羅巖還存有不少摩崖石刻,其中庵北一巨石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下刻蓮花座。亦稱峰山巖,在綏安鎮後港村北,旗山南麓半坡上。據說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由進士胡延宴所建。清乾隆年間擴建,清道光十二年重修。寺坐西向東,平面四方形。
  • 雙十和實小的魅力,廈門島內百億地王效益不如翔安底價撿漏盤
    12月5日翔安、海滄、同安有三個地塊同時開盤告訴我們:廈門的學區房最受認可的學校是雙十和實小;本土房地產國企最大的贏家不是老大哥,是老二,撿漏都能撿出寶貝地塊,利潤和收益槓槓。幾天前的一則」廈門GM宣布將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地產板塊獨立發展!「,也終於讓我明白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 人傑地靈的廈門居然有52個寺廟!
    如白馬寺、大召寺等。地址:在思明區思明南路南端,五老峰山下前身稱「普照寺」,又「普照院」。明萬曆《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嘉禾裡二十二都海島中五峰山。五代僧清浩建。洪武乙丑(抄者按:即洪武十八年,1385)僧覺光重建。」
  • 這兩天,廈門人的朋友圈最美
    廈門海滄 海滄半馬賽事全稱為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其前身為2015年12月12日舉辦的"2016廈門國際馬拉松配套賽"。2014年12月13日,"2015廈門國際馬拉松配套賽-5公裡、10公裡健康跑"在廈門市海滄區海滄大道舉行,這也是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首次將部分項目移至海滄舉辦。 2015年12月12日,"2016建發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配套賽半程及10公裡健康跑"在海滄區舉辦。這是半程馬拉松首次與全程分離,作為配套賽從島內移師海滄,共吸引了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萬名選手前來參賽。
  • 廈門最全溫泉資料!
    11月下旬了,廈門的滿大街都還短袖短褲,一度錯覺以為還是大夏天!!
  • 回顧30年廈門篔簹港大開發,你最喜歡哪個時期?
    改革開放後的前二十年,廈門的城市建設思路為「開發新區,保留舊區。」廈門的城市建設,幾乎都是環繞著篔簹港一帶建設的,開發了濱北、濱南、松柏、檳榔等新區以及北邊的東渡小區及東邊的蓮花新村。篔簹新區的開發,令廈門有了更多的城市建設用地,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老市區的建築。廈門城區的面積從1980年的13.8平方公裡擴大到1990年的42.5平方公裡。
  • 「「兩高兩化」看廈門」蝶變騰飛氣如虹
    為了舞好城市規劃這個龍頭,廈門開創全國先河,不僅從國外請來專家編制城市總體發展規劃,還率先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早在1985年,《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將廈門經濟特區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審視,這一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了廈門的戰略地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廈門城市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StartStopStartStop霹靂巖。(市文物局供圖)福州新聞網9月2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仁者樂山。當人們徜徉在烏石山、於山時,就會發現從唐代至今的各種石刻,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
  • 湖濱加速度:建發城投深拓廈門城市更新版圖
    等舊城改造項目,建發城投深入城市更新領域,與美麗的鷺島共同生長。建發城投打造金枋世家、金枋至尊、薛嶺新村等安置房小區,建成後由物業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使村民的房產價值和租金收益遠遠高於其他安置房。▲薛嶺新村效果圖城市更新改造,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須讓公建配套優先。
  • 島內擴建一所巨無霸學校!廈門教育版圖再擴張!
    島內將改擴建一所巨無霸學校 規模為84班九年一貫制 還有多個島外熱門片區學校報建 一起來看看! 禾山中學改擴建為九年一貫制學校 近日,據廈門日報報導,禾山中學改擴建項目取得新進展!用地徵遷工作完成房屋徵收籤約0.79萬平方米。
  • 老廈門都不一定知道的24個關於廈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雖然廈門城的城牆絕大部分在民國時期已經拆除,但是你仍然可以沿著古城東路>>古城西路>>先鋒營街>>北門外街>>公園西路>>石路街繞古廈門城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