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造型襯底
四周勾勒出方框狀
紅色的「天際」二字刻於框內
加之外框頂部掛狀造型
儼然一幡旗
「幡旗」左側則是題刻之人
留下的二十七個字
這一方摩崖石刻
已經刻於雲頂巖寺旁
六百餘年之久
位於雲頂巖寺旁的「天際」摩崖石刻。
近日,有熱心市民登山來此,既驚嘆於此方摩崖石刻作為廈門島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紀年石刻,所體現的重要歷史價值,又非常好奇這方石刻有何文化內涵,遂將線索提供給廈門日報。
為此,廈門日報記者專門找到幾位研究摩崖石刻的文史研究者,為廣大讀者解讀這方石刻背後的故事。
雲頂巖自古以來即為廈門島上著名的風景名勝。巖上保存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名人丁一中、洪朝選、池顯方等具有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
其中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天際」石刻是廈門島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的石刻。該摩崖石刻群於1998年6月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頂巖摩崖石刻群是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日上午
記者來到雲頂巖寺找到這方石刻
石刻上寫道:
洪武十四年五月望日 嘉禾巡檢濟寧趙後(俊)邑文學晉安趙宗道同登(註:俊為存疑字)
在2001年出版的《廈門摩崖石刻》一書中收錄了該方摩崖石刻。記者發現,書中錄入石刻文本中的人名為趙後。而在2002年出版的《凝固的歲月:廈門文物保護單位概覽》一書中,卻稱石刻文本中的人名為趙俊。記者將拍攝的石刻原圖發給本市知名書法家葉先生辨認,他表示,爭議的字為「後」的繁體字。
至於是「後」還是「俊」,致力於摩崖石刻保護的本地文史研究者何杰說,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是「俊」字。他猜測,是因為後來在給字描紅時多出來哪一筆不好說,「畢竟石刻已經有超600年的歷史了,可能在後來維護時出現偏差。」
本地摩崖石刻研究者胡捷告訴記者,嘉禾是當時廈門的稱謂,巡檢是官職,類似邊防武警官員,濟寧地屬山東;而邑文學則是同安教諭,類似如今的教育局長,晉安古時屬福州地界,二人在1381年農曆五月十五同登雲頂巖。
這段文字簡單介紹了題刻之人的背景以及登高的事件。
在胡捷看來,這方石刻最重要的信息點在「嘉禾巡檢」四字。胡捷說,明初,同安縣在廈門島北部設立「石湖巡檢司」,又稱「嘉禾巡檢司」。直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海防,就把石湖巡檢司遷移到廈門島南部的塔頭,稱「塔頭巡檢司」。因此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建成中左所(嘉禾所)城之前,嘉禾巡檢司是明代廈門島出現的第一個地方政府派出機構,一度是廈門島的行政和軍事中心。
廈門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盧志明說,這塊石刻是1381年題刻的,而廈門建城於1394年,這塊石刻比廈門建城還要早13年。「題刻中的『嘉禾巡檢』類似如今的邊防部門,說明廈門在建城之前,就已經設置邊防部門。」盧志明說,這也體現了廈門作為邊防要地的重要性。
胡捷說,明初東南沿海實行海禁,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謀劃在福建沿海設置「衛所」的軍鎮,因此廈門島的重要性凸顯。後來,明朝將廈門島原有的「嘉禾巡檢司」管理級別提升至所城規模,「廈門城」由此正式出現於歷史舞臺。
點擊圖片可查看此前報導
現存的廈門城遺址
石刻造型
也引起研究者關注
何杰認為,石刻的造型十分講究。「像這種蓮花底座加四周勾勒邊框的造型,有研究者認為是明代摩崖石刻特有的藝術形式。」何杰說,「天際」石刻邊緣的紋飾並非孤例,像同為明代的丁一中目前仍存廈門的摩崖石刻,也多帶有同類紋飾。他曾在漳州雲洞巖發現相似造型的石刻。何杰說,至少目前在廈門發現的清朝的摩崖石刻,一般不會有類似造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它可能只是明代社會風尚,或許與宗教有關。」何杰猜測。
對於此說法,盧志明也表示認同。但他並不認為「天際」二字和宗教有關。他認為,「天際」二字只是很多文人雅士登高極目後的直抒胸臆。畢竟,雲頂巖是洪濟山主峰,為廈門島上最高峰,洪濟觀日更是廈門一大勝景。
盧志明還發現很多值得研究的點:比如蓮花底座刻痕並沒有文字刻痕深,他懷疑蓮花底座是否是後來加上去的;而題刻者二人,一文一武能有如此文學修養,也非常值得關注。但二人在歷史上到底是何關係,研究者們均表示,並無史料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