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福州是福建的福州,而廈門是全國人的廈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之下,廈門的存在感的確一度超過了省會福州,外地人來福建玩首選一般都是廈門。但事實上廈門的歷史遠沒有福州悠久,廈門島也是近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是一座近代移民城市。
廈門城建史:廈門原本指的只是廈門島,在唐代以前這裡就是一座無名荒島。宋朝時,這座島終於有了名字:新城;後因氣候怡人,稻禾多穗,又名嘉禾嶼。 明洪武年間,為抵禦倭寇海盜,建廈門城,廈門城建史由此正式開始。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之一,城市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境內鼓浪嶼更是成為「萬國租借」。(與山東的青島感覺好像)
名字的由來:因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後來雅化成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現在的廈門市包括廈門島(思明區和湖裡區),以及大陸上的同安、集美、海滄、翔安四個區,常住總人口430萬左右,其中島內人口佔將近一半,人口密度達到了15000多人每平方公裡,這個人口密度已經快要趕上狹小的澳門了。接下來我們就分為島外和島內兩個板塊來了解一下現在的廈門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
(一)島外:(同安和三都)
島外地區雖然現在有四個區,但在歷史上其實就分為同安和海滄(三都)兩個地區,像集美和翔安都以前都是屬於同安,甚至廈門島最早也歸屬同安縣。
1、銀城同安,開疆2000餘載,同安歷史的第一縷文化曙光始於西漢時期,漢武帝左翊將軍許濙奉令赴閩討越,駐「同安營城」,是為中原入閩第一人。平叛後許濙奉旨「永鎮斯土」,任駐閩都督,推廣中原先進耕作技術。
北方漢人在歷史共有三次大規模移民進入同安地區,始於晉朝永嘉之亂後,第一批漢人開始從河南固始一帶遷入。第二批始於唐末黃巢起義後,河南光州地區義軍在王緒、王潮等率領下進入漳浦、泉州一帶。王潮之弟王審知(開閩聖王/八閩人祖),拜劍同安北辰山,獲封「閩王」。另外像世界時鐘的鼻祖——同安人蘇頌,他的先祖蘇益也是在這一時期隨王審知一起移民到同安的。第三批就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恥南下的漢人以及忽必烈攻破臨安後從浙江南下的南宋軍隊殘部。
2、廈門地區歷史上主要是歸屬泉州府,今日廈門各區中唯一擁有「漳州血脈」的地方就是島外的海滄區。海滄也是廈門人口最少、島外地盤最小的區,主要分布在海滄、嵩嶼和新陽三個街道。這三個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60年前,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那便是漳州海澄縣,當時三地分屬於海澄縣海滄和新垵兩鄉,清以前統稱為「海澄縣三都」。
海滄的官宅就是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一行經海滄南下,在此地建有行宮,民間稱之為官宅。抗疫英雄鍾南山的祖籍據說就是在海滄鐘山這裡,其母親出生於鼓浪嶼上首富廖家。
同安人和海滄(三都)人都隸屬閩南人,其先祖的來源也是一致的,統一講閩南語。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曾是中國商朝、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
(二)島內(包含鼓浪嶼)
廈門島是福建第四大島(前三大分別為平潭、東山、南日),廈門島現在分為思明和湖裡兩個區,鼓浪嶼屬於思明區。
廈門島的第一批移民始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現在陳氏也是廈門第一大姓。明朝洪武年間永寧衛的中左千戶所設於廈門島內,帶來第一批軍事移民。
廈門港最早是在明代漳州月港「隆慶開海」的帶動下開始發展起來的,到明末清初時期,鄭成功率軍據廈門、金門,驅逐荷蘭,收復臺灣。當時他將廈門命名為思明州,思念明朝的意思。 思明二字,沿用至今。
鄭成功是廈門島內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當年他屯兵在篔簹港到水仙宮(廈門島西南片區)一帶,發展了為軍工服務的坊肆、商鋪及海洋貿易,也使廈門島這座港城成為閩南海上貿易中心。至今島內還有很多人的祖先是當時鄭成功的士兵。
1843年,廈門正式開埠通商。首先是在鼓浪嶼成為萬國租借,大批外國傳教士、商人進入,隨著開埠後島上經濟的發展,大批福建地區,主要是閩南地區的百姓和南洋閩南籍的華僑開始移民到廈門島上。像鼓浪嶼上的楊家園、廖家花園(林語堂故居)等都是祖籍在漳州的商人建的,現在鼓浪嶼上的本地人很多都是之前歸國的華僑後人。
一百多年來,西方傳教士商人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到來,給小島小城乃至於中國帶來外面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思想理念,通過在島上創辦現代教育,為國人學習現代知識了解現代文明也打開一扇窗戶。
(三)少數民族
廈門島內最主要是少數民族是畲族,人口近萬人,其先祖也是在600多年前就移民到廈門島上生活的,現在主要居住在鍾宅畲族社區。
廈門在福建省地級市中面積最小,但人均GDP最高。隨著廈門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進入廈門,平均每年淨增長在10萬以上。省內移民為主,像來自泉州的南安、安溪以及漳州的龍海還有福州地區的比較多,佔比在一半以上。現在土生土長的老廈門差不多只有幾十萬人了。
中國人的海上花園,愛廈門,愛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