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中國廈門

2021-01-11 廈門市人民政府

鄭成功

字號:大中小

  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於日本平戶,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系日本人。明崇禎三年(1630)從日本回國。自少習文練武,漸知兵法。南明弘光時監生。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受隆武帝朱聿鍵倚重,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後向隆武帝獻抗清之策,深得讚賞。次年,屢阻其父降清不果,遂與之決裂,率部下南澳島(今閩粵交界海域),募兵數千,仍奉隆武年號抗清,自為招討大將軍,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抗清基地。在廈門建立演武場、演武池,利用作戰間隙練兵。南明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於福建同安、泉州等地連敗清軍,隊伍不斷壯大。次年,遣部將施琅克漳浦、詔安等地,改奉南明永曆年號,被永曆帝朱由榔先後封為威遠侯、延平公。永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與清軍作戰,相繼取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江東橋等地的作戰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一部,威震閩南。拒絕清廷招降,不為清廷以殺父滅族相威脅所動。其後,被永曆帝相繼進封為漳國公、延平王。改廈門為思明州,設六科理事,分所部為陸師72鎮、水師20鎮。乘清廷勸降之機,加緊整軍備戰。在金門後埔大練精兵,頒行營盤法,建廈門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鎮合操法和水師水操法,檢閱操練,嚴格要求,行賞必罰。制定出軍禁令,嚴明軍紀,造就了一支能徵善戰的水陸隊伍。八年克漳州,迫清軍千總劉國軒降。次年,遣兵取浙江舟山、溫州、台州,聞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3萬進攻福建,遂毀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諸城,撤兵聚廈門。次年四月,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殲清軍水師一部於廈門圍頭海域。十二年,乘清軍主力與大西軍李定國部在西南地區作戰之機,率水陸軍10萬、戰船290艘北徵。沿途破樂清,取溫州,與南明兵部侍郎張煌言會師,抵羊山(今上海東南海中)遇颶風,覆舟喪師,被迫退至舟山休整。清順治十六年五月,率師經崇明入長江,破清軍滾江龍(橫江鎖鏈)、木浮營(置兵設炮的江上木柵),克瓜洲,取鎮江,進圍南京。另遣張煌言攻佔蕪湖(今屬安徽),奪取徽州(今歙縣)、寧國、太平(今當塗)、池州(今貴池)等4府、3州、24縣。後拒聽張煌言、甘輝等將領急攻南京的建議,屯師城下20餘日,靜待清軍獻城投降,遭清軍突然反擊,折將14員,損兵數萬,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十八年正月,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決計收復臺灣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隻,調整部署,加緊復臺準備。三月廿三,率首批官兵2.5萬人、戰船數百艘,由原荷蘭翻譯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次日抵澎湖。四月初,遣一部4000餘人搶佔鹿耳門港(今臺南安平港北)南側之北線尾島;自率主力萬餘人通過大海灣,直插赤嵌城(在今臺南市內)北之禾寮港,迅即在臺灣本島登陸。此後,督師多次粉碎荷蘭駐臺總督揆一的反撲。集兵1.2萬包圍赤嵌城,斷絕水源,在城周布設火攻器具,迫守將描難實叮率眾出降。旋派描難實叮向揆一勸降,遭拒絕後,即移師威逼臺灣城。荷軍千人憑堅城利炮負隅頑抗,鄭成功遂改攻城為長圍,分兵收復島上其他失地。五月,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臺灣城為安平鎮。下屯墾令,組織部眾墾荒屯糧,整頓法紀。在臺灣同胞支持下,先後兩次擊敗荷蘭殖民者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在圍困臺灣城八個月後,於十二月初六下令炮擊臺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迫揆一於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使臺灣回歸祖國。旋在臺灣加強建設,促進了政治 、經濟發展 。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病卒,僅39歲,子鄭經繼位。鄭成功一生 ,抗清驅荷 ,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相關焦點

  • 廈門延平郡王祠(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
    民族英雄鄭成功像鴻山公園曾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有些地方還保留當年的「石刻」,離延平郡王祠不遠處還有一座古墓,清潔工大姐告訴我,這墓的主人是鄭成功的親戚。來到廈門,自然要去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看看,五六年前來過一次鼓浪嶼,記得本地人船票8元,外地遊客35元,賣票窗口的工作人員告知說船票九十幾元,包括哪些景點等等,我說我只買張船票,不去其他景點,不需要買套票,就35元一張過渡的船票,結果被告知不可以。不知道是船票漲價了,還是不歡迎光買船票不去景點的遊客,既然這樣就決定不去了。
  • 今天是鄭成功誕辰,廈門這麼多「國姓井」,每一口都有故事!
    今日是鄭成功誕辰作為閩南人熟悉的「國姓爺」至今廈門還留存很多鄭成功的遺蹟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其部下所挖的水井——為此廈門日報記者專門採訪了部分本地文史專家01廈大:映雪樓後在陳嘉庚要求下得以保存至今 據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偉介紹,廈大「國姓井」位於廈大映雪樓後,是當年鄭成功駐軍演武場時挖掘的軍用水井。
  • 汪毅夫:鄭成功廟題聯
    《名聯鑑賞詞典》(黃山書社,1988)收有唐景崧《臺灣臺南鄭成功廟題聯》:「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異族出境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並謂:「本聯聯文也有兩種,文字小異,誰是作者的說法也不一。另說為邱逢甲作」。
  • 鄭成功後人公布重磅史料,解順治失蹤之謎?在廈門被大炮轟成肉渣
    與此同時,還提出順治皇帝一個新的死因,那就是在廈門,順治皇帝竟被鄭成功的紅衣大炮轟成渣。其記載如下:「有人秘奏藩主(鄭成功):以高琦之戰,偽虜順治實在思明(即廈門港」)被炮斃,化為齏粉矣。」而這一重磅史料的現身,也震驚了當今學術界。
  • 大戰廈門海,鄭成功絕境反擊打出輝煌一戰,陣斬八旗60員將佐
    順治之死是假,當年那場戰役卻是真,那就是鄭成功與清軍在1660年的廈門大戰,也叫第二次廈門保衛戰,或是廈門海大捷。 這場戰役,讓清軍遭遇入關以後最慘烈之傷亡,一戰消滅八旗將佐60人,遠超過鄭成功軍事生涯歷次戰役,如果要比較數量,廈門之戰收割的清軍將佐甚至超出晉王李定國衡陽之戰的一倍有餘。 此戰背景始自1659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軍北伐,起初勢如破竹,天下震動,卻在南京城下兵敗垂成,大敗收場,只得退回廈門。
  • 民族英雄鄭成功
    很多朋友曾經到廈門鼓浪嶼旅遊過,也登上過島的最高峰日光巖。日光巖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峰高海拔92.7米。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為「日光巖」。
  • 【回•書院 】鄭成功與平陽的故事
    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在平陽沿海一帶,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與遺址。在史料上曾記載著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上的抗清鬥爭,北伐時曾到過平陽。
  • 民族英雄:鄭成功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 參觀鄭成功紀念館
    1962年2月1日,在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的時候,鄭成功紀念館在鼓浪嶼日光巖景區建成。 鄭成功紀念館是海內外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全館分7個部分,展出文物、資料、照片、雕塑和模型300餘件,系統地展示了鄭成功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而英勇奮鬥的歷程。
  • 【鄭成功的故事】母與子
    如果這些記載可信,那麼田川氏本人就是中日混血兒,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稱為「田川氏」,是從她母親的姓,到中國後改從父姓所以稱為「翁氏」。         鄭成功誕生以後不久,鄭芝龍便去臺灣,童年的鄭成功由母親撫養。鄭成功七歲那年,鄭芝龍派人把他迎回祖國,住在安平,就是現在安海鎮。
  • 雄偉的鄭成功雕像
    上世紀80年年代,福建省和廈門市政府決定在廈門建立海峽兩岸人民崇敬的鄭成功雕像,以密切閩臺之間地理相接、血緣相近、習俗相同、感情相融的傳統關係,要求雕像屹立在鼓浪嶼海濱,使過往的船隻和到鼓浪嶼的人都能看到鄭成功的英雄形象
  • 鄭成功曾對西班牙、荷蘭殖民者採取貿易戰
    貿易戰在中國古代歷史各個時期都存在,這裡我來說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明鄭成功對西班牙、荷蘭殖民政權的貿易戰。 在明代晚期,呂宋(馬尼拉)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區之一,當時華商極多。呂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對華人採取高壓虐待甚至屠殺的手段,引起鄭成功的極度憤慨。
  • 鄭成功 (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像1661年四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士兵橫渡臺灣海峽,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一直到1661年12月20日,擁有兵力優勢的鄭成功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38歲暴卒: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
    鄭芝龍早年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永曆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清軍進軍福建之時,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曾苦苦勸阻。
  • 歷史解密:鄭成功的兒子與乳母私通生子,氣死鄭成功,原來是遺傳
    但是,他的家人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尤其是他的老爹和兒子,這兩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但是私人品德卻是和鄭成功差了十萬八千裡。最後,鄭芝龍跟隨商船來到了日本,並且結識了日本一個島主的女兒,這才有了鄭成功這個兒子,一段風流韻事導致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生,也是奇妙的緣分。鄭成功的個人品行十分端正,可能他都以事業為重,而且形勢艱難,根本沒心思去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但是鄭成功的兒子就不一樣了。
  • 鄭成功寫給日本幕府的求救信會是什麼內容?
    民族英雄鄭成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事跡是收復臺灣,但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鄭成功的大本營一直在廈門一帶的東南沿海地區。 南京明城牆 根據天主教傳教士利勝的《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記載,鄭成功是在包圍南京城時被韃靼騎兵反包圍而致失敗。 1660年,清軍將領達素率軍乘勝追擊,於6月17日在廈門與鄭成功爆發海戰
  • 鄭成功和廈門什麼關係?
    有人說福州是福建的福州,而廈門是全國人的廈門。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之下,廈門的存在感的確一度超過了省會福州,外地人來福建玩首選一般都是廈門。但事實上廈門的歷史遠沒有福州悠久,廈門島也是近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是一座近代移民城市。廈門城建史:廈門原本指的只是廈門島,在唐代以前這裡就是一座無名荒島。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明永曆九年(1655),鄭成功禁止大陸沿海港口及外國商船與臺灣荷人通商,荷蘭總督揆一於第二年(1656)派遣何斌前往廈門與鄭成功商談通商之事。荷蘭人答應每年給鄭成功納餉銀5000兩,箭支10萬枝,硫磺千擔,以作為允許臺灣通商的條件。鄭成功正積極準備向江南進軍,所以暫時答應了荷人的請求。 公事完畢後,鄭成功招待何斌吃飯,順便了解臺灣的情形。
  • 鄭成功的偉大,連日本人也蓋章認證!
    公元1661年正月,鄭成功決定出兵收復臺灣。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大小船隻數百艘,從廈門出發,渡過臺灣海峽,先後進攻荷軍據地「赤莊城」和「熱蘭遮城」。荷蘭殖民者憑藉堅船利炮和堡壘負隅頑抗。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贏得無比崇高的「民族英雄」稱號,成為中國明清以降家喻戶曉、童叟皆知的偉大人物,功德永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