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書院 】鄭成功與平陽的故事

2021-02-23 HUI回書院

11月12日(周六)晚上7點,回·書院、古鰲書城聯合平陽縣家庭教育學會開展公益文化講座,特別邀請了平陽地方文史研究者、高級講師陳斌,為大家分享《鄭成功與平陽的故事》。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原為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其父鄭芝龍降清、其母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在平陽沿海一帶,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與遺址。在史料上曾記載著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上的抗清鬥爭,北伐時曾到過平陽。

陳斌老師將鄭成功在平陽鮮為人知的事跡娓娓道來,主要從「鄭成功北伐與平陽」「鄭成功在平陽」「鄭成功部駐紮在平陽一帶的將領們」「鄭成功與平陽遷界」四個方面講述。

鄭成功第一次北伐(1657年七月至九月)時,從廈門出發,在台州黃巖登陸,沒有在陸上經過平陽。但在北伐之前,鄭成功曾數次派部將來當時的平陽徵糧。

鄭成功第二次北伐(1658年五月至七月),也是從廈門出發,在福鼎沙埕前岐港登陸,由分水關抵達平陽縣,平陽縣、瑞安縣守將紛紛獻城投降,攻溫州城不克,收兵下船至舟山。此次北伐,鄭成功部佔領平陽縣。

第三次北伐(1659年五月至九月),鄭成功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由於鄭成功麻痺大意,錯失良機,以致功敗垂成,北伐終告失敗。北伐期間,平陽等地的鄭成功部隊大多隨軍北上。北伐失敗後,鄭成功率部經浙江,而後回廈門,但仍然派部隊駐守台州、溫州等沿海各地。

據《先王實錄》《明季溫州抗清事纂》等史料記載,鄭成功本人在平陽縣城下駐紮的時間,應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初七日至六月十一日左右,共五天左右時間。

鄭成功大軍進入平陽縣時,是水陸並進的。水師主要駐紮在鰲江口一帶,陸師大營應駐紮在平陽縣城西門外的水塔、沙崗的交界處,即縣城西門外紅龍殿以西二三百米處。鄭成功親臨城下觀察,也是在平陽縣城的西門城下。

經過多方考證,陳斌老師認為鄭成功在平陽主要做兩件事:一是審時度勢,勸降平陽縣城守將,避免平陽縣城的戰火。二是徵取糧食,滿足軍隊需要,為北上反清復明做準備。

接著,陳斌老師介紹了鄭成功部駐紮在平陽一帶的將領們。包括降清後任施琅攻臺副帥的周全斌、戰死南京城下的猛將陳魁、兵敗求降被殺的餘新、南京兵敗時掩護撤退的黃安、死於鄭氏內訌的蕭拱宸、由文官轉為將領的裴德等。鄭成功北伐對平陽有較大影響,如平陽遷界。陳斌老師詳細分析了平陽遷界的經過和對社會的影響,引發了現場的交流熱情。會嘉賓也積極討論,學習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英勇事跡,感慨千年古縣平陽的歷史變遷。

合作單位

古鰲書城  晉唐書院  瑞德森

本期策劃

葉邦建 陳瑞者 黃兆覺 周權 李海虹

陳小勇 邱小反 鄭聲回  周榮強 金傳國

金璇 葉邦際

       

攝影|陳小勇 金璇

編輯|章才琪

按二維碼關注【HUI回書院】

相關焦點

  • 鄭成功北伐與溫州
    南航 攝張聲和5月10日,溫州市鄭成功文化研究會成立,鄭祥政當選會長,鄭方偉當選秘書長,研究會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挖掘鄭成功在溫州的文化遺蹟,促進溫州與臺灣文化合作交流和溫州的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溫州頗有淵源,其抗清鬥爭中,三次北伐都曾到過溫州地區。在
  • 【鄭成功的故事】母與子
    上回說過,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名叫田川氏。         鄭成功誕生以後不久,鄭芝龍便去臺灣,童年的鄭成功由母親撫養。鄭成功七歲那年,鄭芝龍派人把他迎回祖國,住在安平,就是現在安海鎮。1645年,鄭芝龍又派人把田川氏接到安平。這時鄭成功已經二十二歲了。一別十五年的母子,終於團圓了 。
  • 煙揚萬井秋風裡 野哭千家夜月中 ——清初平陽遷界鉤沉
    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部以溫州、台州為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北伐。雖在南京城下遭到重大挫折,但大江兩岸縉紳百姓群起響應,使清朝統治者不寒而慄。《清初東南沿海遷界考》載:「成功抗拒清廷,為時甚久,直至清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成功大舉北伐,五月至崇明,六月破瓜州下鎮江,會師金陵。
  • 平陽水頭有「第一山房」,你知道嗎?藏在深山!
    從北宋創建會文書院開始,曆元明清,書院代有興廢,直至清季科舉廢,罷書院而改名學堂。據民國《平陽縣誌》統計,我縣書院宋代有會文書院、朝陽書院;元代有交川書院;明代有正學書院、東湖書院、魁峰書院;清代有昆陽書院、崇正書院、龍湖書院、逢源書院、吾南書院、文溪書院、星巖書院以及環青書院。
  • 鄭成功最慘北伐失敗,10萬大軍帶「鐵人」北上,結果被老天爺痛擊
    永曆十二年(公元1658年)5月1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水師出徵。在這次出徵之前,鄭成功有兩個非常關鍵的準備:其一,他專門訓練了一支鐵人軍。所謂鐵人,就是用全幅鎧甲武裝起來的重裝步兵「造極堅厚鐵盔、鐵愷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
  • 鵝峰書院創辦於宋代,比溫州最早的東山書院還早數十年 松山《鵝峰...
    據弘治《溫州府志》引黃裳(宋元豐進士第一端明殿學士)文曰:「平陽雁蕩,五代(907—979)時已著。」並註:「樂清雁蕩,祥符間(1008-1016)始見,沈存中《筆談》雲。謝靈運為永嘉太守,凡佳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也。」  《平陽縣誌》對相關史實記載更多。
  • 初探安海民族英雄鄭成功故居的具體位置
    鄭成功以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成為民族英雄。自此閩南有晉江縣安平鎮; 臺灣有承天府(臺南)、安平鎮。這是「閩臺兩安平」的由來。由於清廷在思想上恐「鄭」心理及策略上的限「鄭」措施,造成安海有關鄭成功的歷史遺蹟保留較少。例如:鄭成功與清廷談判地「東山書院③」、「報恩禪寺④」、鄭芝龍的「大將軍府⑤」、黃墩「籌糧處」等,在清初「禁海遷介」時焚毀為荒埔廢野。
  • 清代平陽知府劉棨
    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九年(1710),劉棨任平陽知府。期間,劉棨用心周濟撫恤,歲欠煮粥賑饑,修葺文廟,整理樂器,重建鼓樓,年終預給兵餉,尤其是與清代著名戲曲家孔尚任的交往被譽為一時佳話。劉棨世業耕讀,家教甚嚴,後世子孫擔任二品以上官職竟達五世之久,且世代清廉,尤以其子劉同勳居雍正年間大學士、孫劉墉(即民間傳說的劉羅鍋)居乾隆年間大學士為著,確令後人讚嘆。
  • 重走書院路:記錄古時浙江書院故事
    浙江自古書院眾多,書香飄逸。千百年前,它們是享譽大江南北的精神引領之地。浙江古代書院,在數量上僅次於江西,名列全國第二。一群來自浙師大的「00後」大學生正在開展一項文化行動:重走書院路,目前已走訪了現存的25個浙江古代書院,並對省內144個古代書院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整理。
  • 廈門人私藏的後花園,鄭成功曾在此囤兵,一起來看看是哪裡吧
    明末清初,這裡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與寨,遺址尚存。後人還在半山巨石上分別刻「延平郡王園」五個摩崖大字。現闢為公園,四周遍種花木,石磴小路環繞峨巖峭壁和林陰之中。廈門鴻山公園。在紅山公園,海拔稍低的地方有一個寶貝臺,這是一個能看到真實情況的好平臺,紅山公園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據史料記載,紅山公園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駐軍之地,沿著"一覽大海"的景觀下來,可以看到寫著"嘉興寨"的石刻,鄭成功君在廈門市所建的石碑上還留有幾段村莊圍牆,在山林中隱約可見,紅山公園之所以有出色的景觀,是因為它是由山建成的,更往裡走就是大和園,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老廈門人喜歡來紅山公園的原因
  • 「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平陽在哪兒?諺語有趣但背後的故事很心酸
    後來多指曾經有權勢、有實力的人失勢,山西臨汾古稱平陽,那這個諺語中的平陽和這座城市是否有關呢?故事發生在1700年多前,司馬氏統一三國後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司馬炎總結前朝失敗經驗,認為曹魏政權衰敗的根源在於宗親的力量過於薄弱。於是他大肆分封司馬家的族人為王,兵權也都分散掌握在各個王的手中。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什麼最終逃離?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
  • 他是一代平陽教諭,曾參與《明史》的修編,保管《宋元學案》底稿
    禮闈分校者爭欲得鎬而卒不售,謁選授平陽教諭。」又稱「平陽士習荒陋,不知學古。諸生來見鎬,則以經史語之,習為之變。」其父盧培寫信給他,稱「永嘉尤宋大儒論學地也,當為諸生講明宗派,而尤務以身先之」(《甬上盧氏敬睦堂宗譜》卷6《益一春亭公傳》)。  時汪增謙任平陽知縣。
  • 五大書院:幽靜的古代書院、數不清的莘莘學子和感動的愛情故事
    北宋溫州建成後,可以說整個書院保存了最完整的程度。說起在這裡學習過的文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我們都很熟悉。例如,朱熹曾經在這裡講課。徽文書院創建之初,也有一種學習的氛圍,使這裡成為一個非常重要和領先的書院。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書院一度被廢棄,直到清朝才有人出資重建並投入使用。鞍山學院是建立在馬鞍山之上的,所以他有這個名字。書院所在地叫長蓮村,這是一個出現了很多人才的地方。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何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鄭成功陵墓是船形的?真相是……
    泉州網訊 (記者 陳起拓 文/圖)有人曾說,鄭成功的墓園是船形的,小編的腦海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決定前去一探究竟。在南安市水頭鎮康店村的橄欖山,蒼翠掩映之中,鄭成功的陵墓靜靜地坐落在山上。鄭成功騎馬銅像聳立在泉州市區大坪山山巔。
  • 【歷史掌故】鄭成功與安海
    兩岸雙安平,無言地述說著兩岸的歷史連結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傳奇故事。    安平是鄭成功青少年時代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反清復明和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起事基地。從1630年到1655年,鄭成功都是以安平為家,在這裡讀書,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戰鬥。
  •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為何在她死後將她開膛破肚?
    其實,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他的父親在當海盜的時候,在日本結識了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並與其結婚生子。後來鄭芝龍帶著老婆、孩子離開了日本,回到了祖國。1646年,清兵攻佔福州之後,派人勸降鄭芝龍,鄭成功再三哭諫,但是鄭芝龍還是決意投降清朝。鄭成功無奈帶領一部分手下逃亡金門。鄭芝龍投降之後,派人給兒子送來書信,要鄭成功與他一起投降。鄭成功給父親回信說道:「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
  • 鄭成功母親是怎麼死的?為何鄭成功要對其剖腹清洗腸子?
    有海的地方,就有海的故事。咱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老家即使在這泉州市石井鎮。他的出生應該算得上是一次「傳奇」,畢竟鄭成功還是一個地道的中日混血兒。鄭成功父親的走私也是幹得風生水起,頗有海盜的一番風採。因為傍海為生,所以鄭成功的父親有機會可以去到世界其他國家,這一「遊蕩」,他就遇到了鄭成功的母親,一位純正的日本女子。田川氏其實是鄭芝龍一位日本好友的女兒,或許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才讓他們二人相識,最後還產生了感情。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是他父親鄭芝龍的第二位夫人。
  • 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軍終於全線潰敗,戰船被焚毀五百餘艘,鄭成功倚為左右手的甘輝、餘新二提督都遭擒獲,大將三十餘員陣亡。鄭成功奔逃八十餘裡,才抵達舟船而脫險,只得退至鎮江,會合周全斌的守城軍隊,慟哭下海而去。由於南京城下的慘敗,鄭成功被迫中止了北伐,轉而去收復了臺灣。   當鄭成功大軍北伐之時,「滇南、川、貴、楚、越、荊、襄之地,豪傑輩出,皆懷恢復之心」(清•江日升《臺灣外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