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平陽教諭,曾參與《明史》的修編,保管《宋元學案》底稿

2021-02-08 文薈平陽

  盧鎬31歲中舉人以後,又參加近十次會試,但都未考取。嘗注陳壽《三國志》,繪古今州郡沿革,厄於兵燹。後來亦致力於藏書,所收藏以詩文、地誌為主,收集地誌達600餘種。有詩寫他「劫後猶存書萬冊,浙東遺籍此樓孤。秦宮幸脫阿房火,粵海如還合浦珠。」乾隆四十一年(1776)選授平陽縣教諭,時已54歲。《鄞縣誌·本傳》稱:「秦蕙田、王鳴盛號稱博雅,皆以畏友待之。禮闈分校者爭欲得鎬而卒不售,謁選授平陽教諭。」又稱「平陽士習荒陋,不知學古。諸生來見鎬,則以經史語之,習為之變。」其父盧培寫信給他,稱「永嘉尤宋大儒論學地也,當為諸生講明宗派,而尤務以身先之」(《甬上盧氏敬睦堂宗譜》卷6《益一春亭公傳》)。



  時汪增謙任平陽知縣。此前,雍正進士張南英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纂二十卷《平陽縣誌》。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縣張子祥在城西創辦龍湖書院,張南英出任山長,並作《龍湖書院總記》,稱「平邑書院,始於宋時陳經正兄弟受業二程夫子之門,歸築會文書院」。後張南英去世,一時文壇冷落,書院荒蕪,所謂「士習荒陋」。

  昆陽學舍在坡南鳳山咮巖之麓。盧鎬居室未有名,偶讀陸遊《劍南詩稿》,放翁嘗夢至一處,名鳳山,其尤勝曰咮軒。盧鎬因名室曰『咮軒』,並賦《咮軒詩》七律四章,其二:「數峰廻抱獨成村,澗合東西曲繞門。種竹栽蓮盡瀟灑,攤書潑墨了朝昏。黃鸝白鷺參差集,綠柳紅桃次第繁。往昔若開丞相府,荒煙蔓草久傷魂(俗傳秦丞相檜在永嘉時欲卜此地為宅。陳彥才知之獻為學宮)。」

  作為謝山弟子,經學、史學大家,盧鎬自然要介紹如日正午的浙東學派,傳黃宗羲、萬斯同的浙東史學。盧鎬深明浙學隆盛始於永嘉,按其父旨意,與學生論永嘉學統源流,娓娓不倦。儘管不苟言笑,對學生嚴格然而不乏親切。和學生出遊,書示諸生:「朝出城南遊,鐵工朝煉鐵。暮從城南歸,鐵工暮煉鐵。吾儕廢學遊,鐵工心不易。煉鐵成堅鋼,吾心似頑石。籲嗟,學道不如工,偶爾書此自警惕」。

  赴任不久,天旱喜雨,歌為汪明府作:「橫陽山水清且滑,橫陽土地膏且粘。自公下車閱五載,風雨歲歲常和甘。」 「蓬蓬勃勃起大北,洋洋灑灑崑山南。初聞莒溪山鋸聲,透出青巉巖倏睹。南雁蕩移來白雲,洞前之玉簾絲絲。」後黃梅接任,貪贓枉法,心情也趨黯淡。直至盧鎬身後,浙江提督學政竇光鼐按試平陽,童生楊中在試卷中臚列黃梅貪酷罪狀,釀成驚天大案,自是後話。

  昆陽學舍種竹成林,秋夜風雨獨坐黃蔑舫聽之清沁心脾。病癒也往暘岙溪畔釣魚,春日泛舟郭外。前倉看紅葉因宿洞洋寺,夜半以公事下山口佔,稱:「偶尋紅樹向江邊,直上高峰正醉眠。夜半朦朧下山去,微官到底不如閒」。前倉即錢倉,洞洋寺在桃源山。清明偶書:「客裡清明度八年,不聞玉笛亦悽然。柳能愛客偏多舞,花不逢人只自憐」。歲暮思鄉,率意作梅花更題一絕:「九載煢煢處海陬,寫梅聊以解離憂。歸來更覺悽清甚,縱寫梅花不解愁」。

相關焦點

  • 《宋元學案》與平陽學統
    底稿歸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後任平陽教諭)保管。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凌漢委託,整認訛誤,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光緒五年(1879年)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宋元學案》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時代學術思想史重要書目,其中大量篇幅記載了永嘉諸儒學案及溫州學者的資料。《宋元學案·卷三十二周(行己)許(景衡)諸儒學案》中,全祖望提出了「平陽學統」的命題。
  • 浙江百村故事③丨一代名儒史伯璿——平陽錢倉村
    明末清初浙東學派創始人黃宗羲,推崇其學術,把他列入了《宋元學案》。史伯璿出身貧困,早年並沒有錢上學。直到二十三歲,他才開始用功讀書。學有所成時,便隱居家鄉青華山教書著書,一輩子幾乎未曾走出過平陽。他的詩文集為《牖巖叢稿》,後來不幸散落。經後人重新搜集整理,重新編輯,取名為《青華集》。
  • 這裡曾是平陽第一街!
    平陽古城歷代建有城池,「形橢圓,南北狹長,東西差宿」。繞城建有城牆,修建東南西北四座城樓和東西北三個水門。縣署建於城池南。縣署後有白石河,源自西郊雅山附近白石山,連接東西兩個水門。沿白石河形成街道,即白石街。《康熙平陽縣誌》《乾隆平陽縣誌》附城池圖,即標明為「白石街」。民國期間改名為白石河街,白石街成西門外西直街街名。
  • 呂祖謙,一代思想家,呂學創始人
    如此一代一代連續不斷地在朝為官,在宋以前和以後的歷朝中不多見。呂氏家族除官位顯赫外,學業上也頗有建樹,清人王梓材在校訂《宋元學案·范呂諸儒學案》所加按語說:謝山《札記》:「呂正獻公家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考正獻子希哲、希純為安定(按指胡瑗)門人,而希哲自為《滎陽學案》。滎陽子切問,亦見學案。又和問、廣問及從子稽中、堅中、弸中,別見《和靖(按指尹焞)學案》。
  • 五十年代的平陽圖書館
    老來無事,舊事不時地在我的腦海裡重現,使我回憶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平陽圖書館」來。 當時的「平陽圖書館」是縣城唯一閱覽圖書及看報的場所。工人、居民或學生等均可憑藉書證前往圖書館借閱。 記得「平陽圖書館」原來設在昆陽鎮西城下路。該處曾是剛解放時被政府徵用的私人住宅,是一座五間的平房,經過改建、裝修,成了圖書館。
  • 【平陽工匠·匠心築夢】段禹光:泥火交融 「陶」醉平陽
    據古籍《堯典》記載,古陶燒制技藝,始創於上古,首產於堯都,技藝於陶唐,成就於宋元,延續於明清。從陶寺龍盤彩陶到秦漢綠釉陶、隋唐黑白釉瓷,再到宋元油滴釉瓷,平陽窯見證了整個中國陶瓷的發展歷程,書寫著民窯藝術中不可磨滅的一頁。但隨著景德鎮等地出現精細彩釉瓷,清中後期平陽窯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 南雁蕩山在宋元時稱「浙東勝處第一山」
    現在情況就是誰的名氣大,名字就歸哪裡了,而位於平陽的南雁景色不遜樂清北雁。「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風遙接東西林」。而且在古代的名氣很大。南雁蕩山偏居浙南平陽境內西南邊陲,山嶽形態風景名勝,世人言其有「衡山之秀、泰山之雄、兔耳嶺之勢」。
  • 高淮生:《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
    周策縱身體力行地倡導並參與各種推廣紅學事業的學術活動,體現了他深切的「中國情懷」即「文化中國」情懷,他與周汝昌結交而成「兩周」紅緣學誼生動地呈現了這一「文化中國情懷」。趙岡的紅學代表著作即《紅樓夢新探》( 增訂本《紅樓夢研究新編》) 《紅樓夢論集》。
  • 【學案】七年級下冊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知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外傳2.了解宋元時期我國陸路和海路發達的概況3.理解宋元時期我國出現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原因及影響【學習重點】四大發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
  • 一本明朝太監的家譜,內容顛覆了《明史》,清朝果然大肆抹黑明朝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建立後,統治者也對明朝的歷史進行了修編和整理,其主筆就是清人張廷玉。史書記載,《明史》的彙編從順治二年一直到乾隆四年,近一個世紀才最終完成定稿,在此期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四位皇帝都先後對《明史》的彙編工作進行指導。也就是說,《明史》的彙編實際上是受到相當大的政治影響的!
  • 為圓出書夢 家人為他發起網上眾籌
    安海赤店村七旬老翁歷經十年修編《安海龍山寺志》  為圓出書夢家人為他發起網上眾籌  晉江新聞網5月1日訊「他曾被譽為最貧困的百萬富翁;他一生以出書為目標,一心一意為出書磨筆弄墨,如今底稿已成形,卻苦於沒有出版費……」連日來,一則為公公眾籌出版費的消息刷爆朋友圈
  • 宋元 沃野興農「妙」未來
    為了讓公司品牌產品「微妙軍團」觸達更多土地和人群,從課題研究一線,到品牌推廣,他的腳步謹慎而果決,「一定要把技術落地,把這件事做成」。當宋元談起在央視節目《創響中國》當中自己曾公開喝下去的生物菌肥產品時,他介紹,「微妙軍團」產品是食品級的,選用的是食品級的原材料。「所以,對土壤是沒有害的,不過因為濃度非常高,並不建議人食用」,宋元笑道。
  • 《明儒學案》義理的解析
    由哲學的視域探討梨洲思想必由《明儒學案》始,不只兩篇序都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展示他成熟時期的思想,而且由篇首的《師說》以及壓卷的《蕺山學案》,可以看到梨洲以及蕺山思想的論旨、特質和淵源之所自。其序曰: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
  • 清政府請顧炎武修撰《明史》,為何他寧願殺頭也不幹這個事情?
    於是他就找到對明史研究最有權威的顧炎武,希望顧炎武能加入他的團隊,一起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工作。為了說服顧炎武,他還特地找了一家星級飯店,請顧炎武撮了一頓大餐,並且把顧炎武最喜歡的外甥徐乾學也叫來陪酒,想通過這種巧妙安排一舉拿下顧炎武。吃飯可以,喝酒也成,就是參與編撰《明史》不行。顧炎武立馬放下酒杯喝叫起來:「果有此舉,不為介子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 [泣讀]清代最大的文字獄案---莊廷鑨明史案
    「明史案」是由莊廷鑨編寫《明史》而引發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獄案。莊廷鑨,天資聰穎十五歲就進了國子監,因勤奮好學,後又得一場怪病,致雙目失明,退學回鄉,然其毫不氣餒身殘志堅,效仿司馬遷失明著《史》,立志修編《明史》以留名青史。事有湊巧,鄰裡明朝天啟內閣大學士朱國楨,因家道中落,後代貧困便將家藏朱國楨《明史》手稿以重金讓於莊廷鑨。
  • 詠平陽曆代人物
    晚清「二篤」(楊篤、劉篤敬),一代士紳文雄。死後,漢武帝葬其於茂陵,並賜給他包含「武」和「廣地」之意的諡號,稱景恆侯。 中興名臣-霍 光霍 光(?賈淵「三世傳學」,繼承了祖父家傳譜學,曾受競陵王子良之命撰寫《見客譜》等,協助王僉編《百家譜》,本人的著作有《氏族要狀》及《人名書》傳世。
  • 史學大家編修《明史》 十九年未被列為正式作者
    《晉書》中就記載了,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曾向丁儀、丁廙的兒子索取大米千斛,這兩人不給,得罪了陳壽,他就不給丁儀列傳。其人品和文品可見一斑。另外還有北魏的魏收,他編史時大量收受禮物和金錢,他所著的《魏書》,因此頗受後人詬病。  但是到了清初,卻出了一位不要國家俸祿,不收傳主後人賄賂,專心修成《明史》的史學大家萬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