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古城歷代建有城池,「形橢圓,南北狹長,東西差宿」。繞城建有城牆,修建東南西北四座城樓和東西北三個水門。縣署建於城池南。縣署後有白石河,源自西郊雅山附近白石山,連接東西兩個水門。沿白石河形成街道,即白石街。《康熙平陽縣誌》《乾隆平陽縣誌》附城池圖,即標明為「白石街」。民國期間改名為白石河街,白石街成西門外西直街街名。《民國平陽縣誌》卷五縣治坊巷表列:「城內,白石河街,在縣治後,東通市心,西通西門」。又列:「西隅,白石街,在西門外,通雅山橋。」同列:「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舊有孔氏家廟。白石巷,在西門外登瀛巷內。」「白石街」於民國初改稱為「白石河街」。「文革」破四舊期間,白石河街改名為「紅衛」街;「文革」後復名白石河街。1985年出版的《平陽縣地名志》和1993年出版的《平陽縣誌》又恢復白石街名稱:「白石街,東起東門橋,西至西門橋,全長370米」。而《民國平陽縣誌》所稱白石街則改名為「西門直街」:東起西門街,西至樟樹潭,全長222米,寬3.5米。塊石路面。
平陽城白石街有很多軼事。抗戰初期,縉雲人徐用任平陽縣長,頗有政聲,堪稱「循吏」。一日公暇,徐用從縣衙後面的白石河街經過,見一公雞紅冠白羽,引吭高鳴。他觸景生情,隨口吟出一上聯:「白石白雞啼白晝」,但想不出下聯。1939年10月,徐用調任黃巖縣長。某日,他辦完公務,日已西斜,街頭黃犬狺狺,即景不覺吟出下聯:「黃巖黃犬吠黃昏。」吟畢,甚為自得,即作函寄往平陽,從而傳為佳話。
白石街十字街口東北角派出所,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改造前照片
歷史上,白石街一直位於縣城中心街區。白石街南面即縣政府(縣署)。1954年昆陽鎮政府駐從南門遷白石(河)街,至舊城改造遷移。白石(河)街所在地段可謂是縣城的「皇城根」,解放前為二、三保,解放初改為第二街,後為第八居民區。1982年,第八居民區改為白石居委會,有10個居民小組,1446人。東西向的白石街和南北向的解放路交界,即為老平陽城著名的十字街口,俗稱「街頭角」。我小時候在「街頭角」長大。「街頭角」東南角是新華書店(原為大箋布店),挨著平陽劇院;東北角是鎮派出所,緊挨伍宅(鎮派出所原也屬於伍宅)。劉紹寬日記民國28年1月20日載「上午訪楊志凱於白石河伍宅」。民國30年4月1日又載:「楊志凱來訪,暫移居縣城伍宅」,就在此地。楊志凱即楊悌,劉紹寬表弟、弟子,書法家,娶伍宅女伍鳴鳳為「如夫人」。楊悌後定居白石街(現平陽賓館旁),書法在平陽拔尖,街上全是他寫的招牌字。伍宅是同學伍兆澄家,小時經常去玩。1958年後改辦縣三八棉紡織廠,我母親是廠裡工人,我更經常進出。七八年前,兆澄發現其祖父伍楚舫先生於民國二年(1913)所著《滬杭遊記》,敘癸丑暮春遊歷滬杭事,眼界開闊,交際廣泛,文筆典雅,情景歷歷,很有史料價值。
白石街十字街口西南角,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改造前照片
「街頭角」西南角是縣飲食公司,挨著縣人民銀行(現工商銀行);西北角是元大南貨店,後面就是縣招待所和工商聯大會堂、人民廣場(現為平陽大廈)。往東拐角是大巷街,白石街東端正街面我外公有三間店面房,經營「王天和」紙紮店。外公姓王,其兄弟又有姓伍的,和伍宅一家親戚。畫家葉成浩小時家境困難,喜歡畫畫,跟我外公當學徒,平陽解放時當兵,後在北京曾從師徐悲鴻。我從小經常住外公家,也幫幹活,曬蒲扇篾,做月餅盒,做花圈摺紙。外公店面對面是遊儀盛紙店,建筑西洋式立面。往東靛青河過橋,104國道繞山經過,即東門橋頭。書法家、詩人王光銘祖輩在此做木材生意。那時靛青河還是環城河,我們小孩時坐船遊玩,手撩水面,掰下荷花,煞是嬌豔。
「街頭角」往西,街兩側商鋪鱗次櫛比。街北面鎮政府兩側有百貨公司昆陽經營部、姜福壽中藥店、葆真西藥店、翁家打金店、食品公司經營部、印刷廠門市部。再西邊挨西門橋是菜市場。街南側飲食公司以西有服裝店、小百貨店、延壽中藥店、五金店、陶瓷店、紙傘店,還有鎮衛生所。街北印刷廠門市部原為偉成紙店,往西幾間是李春和紙傘店。
我6歲時,遷家鎮衛生所對面的鄧宅大院居住(臨街面即李春和紙傘店)。大門臺進去,有四五十米很寬的粗石條鋪城的甬道,甬道兩旁是菜園,正房七間,中庭寬敞。那一年外地來馬戲團,就在鄧宅大院裡演出。餛飩王錢承恩是鄰居,當時筘桶為業。縣機關幼兒園那年開辦,院址就在鎮衛生所後。我是首屆學生,同學大都在白石街和附近居住。後來這裡改辦縣圖書館。1958年大辦食堂,我們到第八居民區食堂吃飯,在弓橋路頭,對面是農林業局。接著困難時期,到1960年街上出現餓死人。1966年夏「文革」破四舊,搞紅色海洋,街面油漆一片紅色。
民國三十二年(1943),縣城拆除四城門及月城,填塞白石河,建跨靛青河通公路橋,鑿通龍河、匯水河,在西門以登瀛門名新建登瀛橋,出資者有阮伯陶(曾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回鄉任商會會長,居龍湖小學邊老詞場旁)、遊越生、金冀雲(後昆陽鎮政府為其舊宅)、祝羽觴(後居鄧宅)等士紳。次年街道兩旁商店住戶拆讓,白石街作為一等街道,拓建寬2丈4尺(7米餘)。1942-1944年,街路南側河面填沒,仍稱白石河街,條石路面,至解放初鋪設青磚路面。1983年,白石街鋪設水泥路面,街道拓寬至8.5-10米。1991年,縣府啟動昆陽舊城改造工程,縣城面貌開始發生巨變。1995年8月至2001年5月,先後完成舊城改造三、四、五期工程,分別改造白石街、匯水河路和西直街至隧洞河以東地段(西直街改造一期工程)。隧洞河為1979年引萬全水道解決鰲江北片平原缺水而修建,實際沒有發揮效益。西直街改造一期工程填平匯水河、龍河,白石街拓寬至15米並西延近200多米至隧洞河。原匯水河西邊有九街村,處縣城西隅,晉太康年間已有住民。該期舊城改造大部在九街以西,為九街村和第九居民區範圍。南面拆除縣工具廠改建大型龍河農貿市場,北面原經貿局、二輕局地塊改建為九凰花苑。龍河農貿市場西南角原是劉紹寬故居,四合院五間,有門臺、廂房。民國八年(1919)六月初九,劉紹寬從江南張家堡移居,時作有《己末移居贈別楊志凱燕諸中表弟侄》,時年53歲。其《記錦屏峰》文敘:「崑山西南別出一支曰錦屏峰,面臨白石街。餘居錦屏峰下,仰觀峰巔,與崑山頂適平。」馬翊中從劉紹寬學習經史,後創設「扶風學塾」,馬星野從學,其居處翊廬位西直街,和劉宅對望。張鵬翼曾居住附近周宅。
宋元之交愛國詩人林景熙(1242-1310)舊居白石巷,大體上就在現九凰花苑位置,九街村以西,或越過隧洞河。孔子後裔42世孫孔檜(889-?)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定居白石巷,繁衍成孔子世家平陽派。平陽作為「東南小鄒魯」由此發祥。《民國平陽縣誌》所載西門「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舊有孔氏家廟。白石巷,在西門外登瀛巷內」。原來該處有西門糧倉,糧倉旁邊即是孔氏家廟遺址。《乾隆平陽縣誌》卷十八《古蹟》載:「林景熙宅,在崑山之陰白石巷」。宋亡,林景熙棄職歸裡,作有「歸白石故廬」詩:「四鄰井灶出荒墟,獨鶴歸來認舊廬。一逕蒼苔供瘦策,半簪華發伴殘書。斜陽蒼陌語初燕,新水池塘生細魚。小立春風鄰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白石巷寓居連雲樓,林景熙《連雲樓》詩稱「我心適無事,看雲起南山」,南山即所對崑山、錦屏山;「剛風忽吹斷,小寄白石間」。後來還把自己的詩集名為《白石樵唱》,文集名為《白石稿》。白石巷是平陽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林景熙住白石巷,對面也是錦屏山,其詩曰:「錦障鬱嵯峨,秀出城之西。直是神氣積,宛若屏障開。蒼翠接重壤,上與浮雲齊。幽花被晴壁,古樹欹層崖。下有張夫子,讀書事幽棲。於今幾百歲,衣冠世多才。」
2017年正式啟動昆陽鎮西直街舊城改造二期工程,涉及範圍東到隧洞河,南至西馬路,西至新104國道,北到雅河路,總佔地面積約18.7萬平方米。主要範圍為隧洞河以西水塔村白石自然村地塊。村中昔有白色石塊置道中,古白石裡,即在此地。古代白石村範圍出西門甕城,自西門吊橋(即白石橋)至現雅山橋頭的範圍,與雅山村毗鄰。以前白石村古蹟很多,有白石亭、白石井、忠靖王廟、孔氏家廟等。此期舊城改造,水塔村整體拆除,及縣機關幹部和教師在原西門校場數十幢集建房。2019年年底,西直街地塊改建開工,白石街從東門橋頭老104國道,西延至新104國道改建的人民路,全長至1600米。
張綦毋《船屯漁唱》有句:「長街白石通西郭,隱隱溪山入遠村。」平陽西郭,古來就是人文淵藪之地。除卻西鄰的雅山、沙崗村不說,白石村人物蔚為可觀。張綦毋即白石人,其《船屯漁唱》以百餘首竹枝體詩行世,一漁一樵,與林景熙的《白石樵唱》遙相呼應,各擅勝場。其父張南英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歷任貴州知縣,為乾隆《平陽縣誌》主編。張綦毋(元器)兄元品、弟元吾、元啟,俱有詩名。近代如教育家文史大家劉紹寬、新聞學泰鬥馬星野、棋王謝俠遜都在這裡生活過。光緒二十五年(1899),劉紹寬從江南張家堡來到縣城,在城西俞蔚文家設塾授徒,這是劉氏在平陽縣城最早的「落腳點」。門生有宋恕之幼弟壽球、表弟楊子閬、毓荃和內侄陳仲芸(陳再華烈士之父)等。百歲棋王謝俠遜故居在原城西公社所在地西側,《平陽縣地名志》即載謝俠遜為「白石人」。
錦屏山下紅軍三打平陽城犧牲烈士紀念地(1930.5-2020.5)值九十周年
白石村南為錦屏山。山下為1930年5月24日紅十三軍攻打平陽城192位犧牲烈士埋葬地。當時西門入城的紅軍主力作戰失利,犧牲慘重,現在這裡闢為紀念地。登上錦屏山,西郭景象,已非往昔。城郭街巷,夷為平地。新冠肺炎疫情消緩,工地施工正常開展。不久的將來,高樓聳起,又是縣城的一個新城區。再往西,和雅山、沙崗村相連,高鐵、高速公路騰空而過。隱隱溪山,不復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