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平陽第一街!

2021-02-28 平陽第一時間

平陽古城歷代建有城池,「形橢圓,南北狹長,東西差宿」。繞城建有城牆,修建東南西北四座城樓和東西北三個水門。縣署建於城池南。縣署後有白石河,源自西郊雅山附近白石山,連接東西兩個水門。沿白石河形成街道,即白石街。《康熙平陽縣誌》《乾隆平陽縣誌》附城池圖,即標明為「白石街」。民國期間改名為白石河街,白石街成西門外西直街街名。《民國平陽縣誌》卷五縣治坊巷表列:「城內,白石河街,在縣治後,東通市心,西通西門」。又列:「西隅,白石街,在西門外,通雅山橋。」同列:「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舊有孔氏家廟。白石巷,在西門外登瀛巷內。」「白石街」於民國初改稱為「白石河街」。「文革」破四舊期間,白石河街改名為「紅衛」街;「文革」後復名白石河街。1985年出版的《平陽縣地名志》和1993年出版的《平陽縣誌》又恢復白石街名稱:「白石街,東起東門橋,西至西門橋,全長370米」。而《民國平陽縣誌》所稱白石街則改名為「西門直街」:東起西門街,西至樟樹潭,全長222米,寬3.5米。塊石路面。

平陽城白石街有很多軼事。抗戰初期,縉雲人徐用任平陽縣長,頗有政聲,堪稱「循吏」。一日公暇,徐用從縣衙後面的白石河街經過,見一公雞紅冠白羽,引吭高鳴。他觸景生情,隨口吟出一上聯:「白石白雞啼白晝」,但想不出下聯。1939年10月,徐用調任黃巖縣長。某日,他辦完公務,日已西斜,街頭黃犬狺狺,即景不覺吟出下聯:「黃巖黃犬吠黃昏。」吟畢,甚為自得,即作函寄往平陽,從而傳為佳話。

白石街十字街口東北角派出所,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改造前照片

歷史上,白石街一直位於縣城中心街區。白石街南面即縣政府(縣署)。1954年昆陽鎮政府駐從南門遷白石(河)街,至舊城改造遷移。白石(河)街所在地段可謂是縣城的「皇城根」,解放前為二、三保,解放初改為第二街,後為第八居民區。1982年,第八居民區改為白石居委會,有10個居民小組,1446人。東西向的白石街和南北向的解放路交界,即為老平陽城著名的十字街口,俗稱「街頭角」。我小時候在「街頭角」長大。「街頭角」東南角是新華書店(原為大箋布店),挨著平陽劇院;東北角是鎮派出所,緊挨伍宅(鎮派出所原也屬於伍宅)。劉紹寬日記民國28年1月20日載「上午訪楊志凱於白石河伍宅」。民國30年4月1日又載:「楊志凱來訪,暫移居縣城伍宅」,就在此地。楊志凱即楊悌,劉紹寬表弟、弟子,書法家,娶伍宅女伍鳴鳳為「如夫人」。楊悌後定居白石街(現平陽賓館旁),書法在平陽拔尖,街上全是他寫的招牌字。伍宅是同學伍兆澄家,小時經常去玩。1958年後改辦縣三八棉紡織廠,我母親是廠裡工人,我更經常進出。七八年前,兆澄發現其祖父伍楚舫先生於民國二年(1913)所著《滬杭遊記》,敘癸丑暮春遊歷滬杭事,眼界開闊,交際廣泛,文筆典雅,情景歷歷,很有史料價值。

白石街十字街口西南角,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改造前照片

「街頭角」西南角是縣飲食公司,挨著縣人民銀行(現工商銀行);西北角是元大南貨店,後面就是縣招待所和工商聯大會堂、人民廣場(現為平陽大廈)。往東拐角是大巷街,白石街東端正街面我外公有三間店面房,經營「王天和」紙紮店。外公姓王,其兄弟又有姓伍的,和伍宅一家親戚。畫家葉成浩小時家境困難,喜歡畫畫,跟我外公當學徒,平陽解放時當兵,後在北京曾從師徐悲鴻。我從小經常住外公家,也幫幹活,曬蒲扇篾,做月餅盒,做花圈摺紙。外公店面對面是遊儀盛紙店,建筑西洋式立面。往東靛青河過橋,104國道繞山經過,即東門橋頭。書法家、詩人王光銘祖輩在此做木材生意。那時靛青河還是環城河,我們小孩時坐船遊玩,手撩水面,掰下荷花,煞是嬌豔。

「街頭角」往西,街兩側商鋪鱗次櫛比。街北面鎮政府兩側有百貨公司昆陽經營部、姜福壽中藥店、葆真西藥店、翁家打金店、食品公司經營部、印刷廠門市部。再西邊挨西門橋是菜市場。街南側飲食公司以西有服裝店、小百貨店、延壽中藥店、五金店、陶瓷店、紙傘店,還有鎮衛生所。街北印刷廠門市部原為偉成紙店,往西幾間是李春和紙傘店。

我6歲時,遷家鎮衛生所對面的鄧宅大院居住(臨街面即李春和紙傘店)。大門臺進去,有四五十米很寬的粗石條鋪城的甬道,甬道兩旁是菜園,正房七間,中庭寬敞。那一年外地來馬戲團,就在鄧宅大院裡演出。餛飩王錢承恩是鄰居,當時筘桶為業。縣機關幼兒園那年開辦,院址就在鎮衛生所後。我是首屆學生,同學大都在白石街和附近居住。後來這裡改辦縣圖書館。1958年大辦食堂,我們到第八居民區食堂吃飯,在弓橋路頭,對面是農林業局。接著困難時期,到1960年街上出現餓死人。1966年夏「文革」破四舊,搞紅色海洋,街面油漆一片紅色。

民國三十二年(1943),縣城拆除四城門及月城,填塞白石河,建跨靛青河通公路橋,鑿通龍河、匯水河,在西門以登瀛門名新建登瀛橋,出資者有阮伯陶(曾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回鄉任商會會長,居龍湖小學邊老詞場旁)、遊越生、金冀雲(後昆陽鎮政府為其舊宅)、祝羽觴(後居鄧宅)等士紳。次年街道兩旁商店住戶拆讓,白石街作為一等街道,拓建寬2丈4尺(7米餘)。1942-1944年,街路南側河面填沒,仍稱白石河街,條石路面,至解放初鋪設青磚路面。1983年,白石街鋪設水泥路面,街道拓寬至8.5-10米。1991年,縣府啟動昆陽舊城改造工程,縣城面貌開始發生巨變。1995年8月至2001年5月,先後完成舊城改造三、四、五期工程,分別改造白石街、匯水河路和西直街至隧洞河以東地段(西直街改造一期工程)。隧洞河為1979年引萬全水道解決鰲江北片平原缺水而修建,實際沒有發揮效益。西直街改造一期工程填平匯水河、龍河,白石街拓寬至15米並西延近200多米至隧洞河。原匯水河西邊有九街村,處縣城西隅,晉太康年間已有住民。該期舊城改造大部在九街以西,為九街村和第九居民區範圍。南面拆除縣工具廠改建大型龍河農貿市場,北面原經貿局、二輕局地塊改建為九凰花苑。龍河農貿市場西南角原是劉紹寬故居,四合院五間,有門臺、廂房。民國八年(1919)六月初九,劉紹寬從江南張家堡移居,時作有《己末移居贈別楊志凱燕諸中表弟侄》,時年53歲。其《記錦屏峰》文敘:「崑山西南別出一支曰錦屏峰,面臨白石街。餘居錦屏峰下,仰觀峰巔,與崑山頂適平。」馬翊中從劉紹寬學習經史,後創設「扶風學塾」,馬星野從學,其居處翊廬位西直街,和劉宅對望。張鵬翼曾居住附近周宅。

宋元之交愛國詩人林景熙(1242-1310)舊居白石巷,大體上就在現九凰花苑位置,九街村以西,或越過隧洞河。孔子後裔42世孫孔檜(889-?)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定居白石巷,繁衍成孔子世家平陽派。平陽作為「東南小鄒魯」由此發祥。《民國平陽縣誌》所載西門「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舊有孔氏家廟。白石巷,在西門外登瀛巷內」。原來該處有西門糧倉,糧倉旁邊即是孔氏家廟遺址。《乾隆平陽縣誌》卷十八《古蹟》載:「林景熙宅,在崑山之陰白石巷」。宋亡,林景熙棄職歸裡,作有「歸白石故廬」詩:「四鄰井灶出荒墟,獨鶴歸來認舊廬。一逕蒼苔供瘦策,半簪華發伴殘書。斜陽蒼陌語初燕,新水池塘生細魚。小立春風鄰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白石巷寓居連雲樓,林景熙《連雲樓》詩稱「我心適無事,看雲起南山」,南山即所對崑山、錦屏山;「剛風忽吹斷,小寄白石間」。後來還把自己的詩集名為《白石樵唱》,文集名為《白石稿》。白石巷是平陽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林景熙住白石巷,對面也是錦屏山,其詩曰:「錦障鬱嵯峨,秀出城之西。直是神氣積,宛若屏障開。蒼翠接重壤,上與浮雲齊。幽花被晴壁,古樹欹層崖。下有張夫子,讀書事幽棲。於今幾百歲,衣冠世多才。」

2017年正式啟動昆陽鎮西直街舊城改造二期工程,涉及範圍東到隧洞河,南至西馬路,西至新104國道,北到雅河路,總佔地面積約18.7萬平方米。主要範圍為隧洞河以西水塔村白石自然村地塊。村中昔有白色石塊置道中,古白石裡,即在此地。古代白石村範圍出西門甕城,自西門吊橋(即白石橋)至現雅山橋頭的範圍,與雅山村毗鄰。以前白石村古蹟很多,有白石亭、白石井、忠靖王廟、孔氏家廟等。此期舊城改造,水塔村整體拆除,及縣機關幹部和教師在原西門校場數十幢集建房。2019年年底,西直街地塊改建開工,白石街從東門橋頭老104國道,西延至新104國道改建的人民路,全長至1600米。

張綦毋《船屯漁唱》有句:「長街白石通西郭,隱隱溪山入遠村。」平陽西郭,古來就是人文淵藪之地。除卻西鄰的雅山、沙崗村不說,白石村人物蔚為可觀。張綦毋即白石人,其《船屯漁唱》以百餘首竹枝體詩行世,一漁一樵,與林景熙的《白石樵唱》遙相呼應,各擅勝場。其父張南英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歷任貴州知縣,為乾隆《平陽縣誌》主編。張綦毋(元器)兄元品、弟元吾、元啟,俱有詩名。近代如教育家文史大家劉紹寬、新聞學泰鬥馬星野、棋王謝俠遜都在這裡生活過。光緒二十五年(1899),劉紹寬從江南張家堡來到縣城,在城西俞蔚文家設塾授徒,這是劉氏在平陽縣城最早的「落腳點」。門生有宋恕之幼弟壽球、表弟楊子閬、毓荃和內侄陳仲芸(陳再華烈士之父)等。百歲棋王謝俠遜故居在原城西公社所在地西側,《平陽縣地名志》即載謝俠遜為「白石人」。

錦屏山下紅軍三打平陽城犧牲烈士紀念地(1930.5-2020.5)值九十周年

白石村南為錦屏山。山下為1930年5月24日紅十三軍攻打平陽城192位犧牲烈士埋葬地。當時西門入城的紅軍主力作戰失利,犧牲慘重,現在這裡闢為紀念地。登上錦屏山,西郭景象,已非往昔。城郭街巷,夷為平地。新冠肺炎疫情消緩,工地施工正常開展。不久的將來,高樓聳起,又是縣城的一個新城區。再往西,和雅山、沙崗村相連,高鐵、高速公路騰空而過。隱隱溪山,不復遠村。

相關焦點

  • 溫州平陽的網紅地標:南門街,一個釋放鄉愁的地方
    通福門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是平陽縣現存的唯一古城樓式建築物,也是平陽古城的象徵。古人從溫州、瑞安南下福建,都得經過這個隘口,故得名「通福門」。民國後期曾改為「識字門」,因為那時老百姓普遍識字少,縣長下令,凡經此門,都要背誦《國民公約》或認讀「注音字母」後,方可放行。解放初期改稱解放門,如今改回原名。
  • 平陽,曾是浙江的大縣,包含著龍港和蒼南!
    而我們要聊的平陽,曾經其實也是一個大縣,當然大和強也是二個概念。如果就經濟數據而言,平陽算不上強縣。但平陽實際蘊藏著的財富並不低,全國各地也都有著平陽商人。為什麼說平陽曾是浙江的大縣呢?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以及浙江當地根據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需要,接受全縣幹部和群眾的要求,頒發了文件《關於平陽縣劃分為平陽、蒼南縣的通知》。
  • 平陽厚垟村 婚慶主題公園呼之欲出
    「這裡是千年歷史的厚垟,這裡是儒墨清雅水鄉;獅子山啊燦燦在飄香,東塘河悠悠在歌唱……」這首平陽縣鰲江鎮厚垟村村歌——《詩鄉厚垟》曾登上浙江衛視春晚的舞臺。
  • 平陽10326萬美元!全市第一
    記者12月16日從縣商務局獲悉,今年前11個月,我縣實際利用外資10326萬美元,提前超額完成全年外資目標任務,完成率全市第一,成為全市唯一實現全年實際利用外資超億美元的縣(市、區)。其中,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1746萬美元。
  • 走進歷史中的白石街、白石巷、白石裡,體驗悠久而滄桑的歲月
    《民國平陽縣誌》卷五縣治坊巷表列:「城內,白石河街,在縣治後,東通市心,西通西門」。又列:「西隅,白石街,在西門外,通雅山橋。」同列:「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舊有孔氏家廟。白石巷,在西門外登瀛巷內。」「白石街」於民國初改稱為「白石河街」。「文革」破四舊期間,白石河街改名為「紅衛」街;「文革」後復名白石河街。
  • 「大美xin平陽」短視頻大賽獲獎作品展播:平陽的一分鐘,原來這麼美!
    日前,由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網信辦)主辦的——「大美XIN平陽」創意短視頻大賽完美收官。 本次活動歷經一個多月徵集,共收到各單位、團體和個人作品180餘件,這些作品用一分鐘左右時長,以創意、細膩的視角,發現、記錄、展示平陽大建大美的城市面貌和幸福小康的濃厚氛圍~ 評選結果公布 對於本次徵集到的視頻作品,評委組在滿足「大美XIN平陽」主題和一分鐘時長的條件下,根據原創性、正能量、完整度、草根味、藝術感等標準,最終評選出了一等獎作品
  • 5月25日南內環平陽路口 南沙河新建路口同時放行
    4月27日,記者從太原交警部門獲悉,南內環街平陽路口將於29日晚24時封閉,預計封閉25天。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 ——     5月25日左右,南內環平陽路口、南沙河新建路口會同時放開。屆時,周邊交通壓力會得到緩解。
  • 平陽水頭有「第一山房」,你知道嗎?藏在深山!
    據民國《平陽縣誌》統計,我縣書院宋代有會文書院、朝陽書院;元代有交川書院;明代有正學書院、東湖書院、魁峰書院;清代有昆陽書院、崇正書院、龍湖書院、逢源書院、吾南書院、文溪書院、星巖書院以及環青書院。一、環青書院由來水頭環青書院得以創立,歸功於乾降年間平陽縣令何子祥。
  • 平陽公主的死因之謎:唐朝傑出的女英雄平陽公主竟然做過妓女?
    平陽公主在唐朝的歷史上赫赫有名,她創建了中國第一支娘子軍,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山西娘子關,當年曾是非常重要的關隘,就是因為她率軍鎮守有功而得名,也因此留下了很多關於她的傳說。此時的平陽公主不但武藝超群,而且頗具將帥的膽略與才識,有著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在娘子關附近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對平陽公主的失蹤做妓女的經歷追尋,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依據不論是否尊重史實,但可見對平陽公主風華絕代的風採,以及百姓們對她的無限敬仰之情!
  • 【回•書院 】鄭成功與平陽的故事
    《鄭成功與平陽的故事》。鄭成功在平陽沿海一帶,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與遺址。在史料上曾記載著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上的抗清鬥爭,北伐時曾到過平陽。鄭成功第一次北伐(1657年七月至九月)時,從廈門出發,在台州黃巖登陸,沒有在陸上經過平陽。但在北伐之前,鄭成功曾數次派部將來當時的平陽徵糧。鄭成功第二次北伐(1658年五月至七月),也是從廈門出發,在福鼎沙埕前岐港登陸,由分水關抵達平陽縣,平陽縣、瑞安縣守將紛紛獻城投降,攻溫州城不克,收兵下船至舟山。此次北伐,鄭成功部佔領平陽縣。
  • 蘇州最著名的兩條街:山塘街和觀前街,誰才是「蘇州第一街」?
    如果之前也曾去過蘇州旅遊,對於這兩條街或許有所了解,分別是觀前街和山塘街,為蘇州人氣最旺的兩條街巷。山塘街和觀前街是風格截然不同的商業街,有的人喜歡山塘街,有的也則更傾向於觀前街,「蘇州第一街」之爭也是難分勝負。
  • 清代平陽知府劉棨
    劉棨重修平陽試院之舉尤深得民心,時任山西學政的鄒士璁在《重修平陽試院記》中曾記敘劉棨捐修平陽試院的經過,當時平陽試院因兵禍和地震蕩然無存,劉棨深以為憂,恰值劉棨生日,其三十四位屬吏商議造畫屏祝壽,「公素廉戒無制,固請之」,劉棨說:「必欲壽我,盍以此為我建平陽試院乎。」屬吏爭先恐後捐助,鄒士璁亦捐俸錢襄之,不數月而落成。
  • 鄭一平老人談捉捕國民黨平陽縣長張韶舞
    張韶舞(1899-1951),字力行,安徽巢縣人,曾留學日本。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由孝豐縣長調任平陽縣長。在平陽6年多,成為平陽縣歷史上最突出的貪官酷吏,被稱為「殺人魔王」。民國三十年(1941),他組織「清鄉」隊伍,對北港地區實施燒、殺、搶的「三光」政策,自稱「擊斃匪徒153名」,被捕者不計。
  • 五十年代的平陽圖書館
    老來無事,舊事不時地在我的腦海裡重現,使我回憶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平陽圖書館」來。 當時的「平陽圖書館」是縣城唯一閱覽圖書及看報的場所。工人、居民或學生等均可憑藉書證前往圖書館借閱。 記得「平陽圖書館」原來設在昆陽鎮西城下路。該處曾是剛解放時被政府徵用的私人住宅,是一座五間的平房,經過改建、裝修,成了圖書館。
  • 【平陽工匠·匠心築夢】段禹光:泥火交融 「陶」醉平陽
    一團泥,一門技藝,一爐平陽窯火。不為世事紛擾,苦鑽古法技藝,歷經漫長的艱辛藝術路,段禹光終使失傳已久的平陽窯技藝重新煥發光彩。 何為平陽窯? 平陽窯是古臨汾所屬範圍內陶瓷窯場的總稱。據古籍《堯典》記載,古陶燒制技藝,始創於上古,首產於堯都,技藝於陶唐,成就於宋元,延續於明清。
  • 大唐女將之平陽公主
    她很快動身回到鄠縣(陝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當地的產業變賣,賑濟災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很快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了。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力。 東徵西討平陽公主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
  • 夏邑三義街源自《桃園三結義》,民國時期德國人曾在此建教堂
    明朝江山初定,從洪武三年(1370)至永樂十五年(1417)明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就是這個時候,三義街劉家的先祖劉闢帶著兩個兒子劉周、劉登踏上漫漫長途,不管他願不願意,他只有攜妻帶子外遷這一條路,沒得選,不走就會將全家直接送進大牢甚至送上死路。
  • 賽場颳起「最炫民族風」溫州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平陽青街...
    11月28日,溫州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平陽縣青街畲族鄉中心學校落幕。此次運動會吸引了溫州各縣(市、區)共11支運動代表隊200餘人參加。最終平陽縣代表隊、樂清市代表隊、鹿城區代表隊分獲團體前三名。浙江省民宗委民族一處處長吳夢寶,溫州市民宗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魏君定,平陽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盧成杭等蒞臨現場。
  • 歷史上真實的平陽公主
    本封為陽信公主,因嫁於開國功臣曹參曾孫平陽侯曹壽(曹時),故又稱平陽公主。曹壽去世後,平陽公主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死後,又改嫁大司馬、大將軍、長平烈侯衛青。另:據史料記載,平陽公主未曾留下名字,網上所流傳的劉娉出自於柏楊編著的《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一書,其出處不得而知,因此一般多不採信。
  • 溫州市平陽縣青街畲族鄉
    溫州市平陽縣青街畲族鄉   青街畲族鄉位於平陽西部山區,享有「竹海畲鄉、水墨青街」之美譽。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少數民族鄉鎮,青街是浙江省十八個、溫州市七個民族鄉鎮之一,是平陽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