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平陽知府劉棨

2021-03-02 太原道

 

劉棨(1657~1718),字弢子,號青岑,清代諸城逄哥莊(今山東省高密市逄戈莊)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為官清廉愛民,《清史稿》有傳。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九年(1710),劉棨任平陽知府。期間,劉棨用心周濟撫恤,歲欠煮粥賑饑,修葺文廟,整理樂器,重建鼓樓,年終預給兵餉,尤其是與清代著名戲曲家孔尚任的交往被譽為一時佳話。劉棨世業耕讀,家教甚嚴,後世子孫擔任二品以上官職竟達五世之久,且世代清廉,尤以其子劉同勳居雍正年間大學士、孫劉墉(即民間傳說的劉羅鍋)居乾隆年間大學士為著,確令後人讚嘆。

 劉棨少時聰穎,少年科第。十一歲中秀才,十五歲時著名文士德州田雯見其文章,甚為欣賞。康熙十四年(1675)以監生中式順天鄉試125名舉人,時年18歲;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會試中第26名貢士,殿試二甲二十五名進士,時年28歲。

 劉棨中進士後,「益學書,博涉子史」。因父年老,與兄劉果俱侍父不仕,父卒服滿後才謁選。康熙三十四年(1695),劉棨出任湖南長沙縣知縣,臨行其兄劉果贈詩云:「三千路隔水盈盈,嶽麓山頭雁字橫。愛爾風流新令尹,贈君清白舊家聲。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為好名。使氣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劉棨沒有辜負兄長的囑託,史稱,其任長沙,「以廉明稱」、「居官廉惠,見義奮發,尤善應變」。總督吳典以循良舉薦,授陝西寧羌州知州。寧羌地苦凋瘵,劉棨「為均田賦,完甫賦,補棧道,修旅社,安輯招徠,期年而廬舍萃集」。百姓感念劉棨,「呼為劉父,每飯祀之」。寧羌多槲樹,宜養山蠶,劉棨便派人回家鄉,購蠶種,請人傳授養蠶織綢技藝,寧羌百姓受其利,將織成的絲綢稱為「劉公綢」。康熙四十年(1701),劉棨擢升為甘肅寧夏西路同知,未及赴任,丁母憂,將歸裡,因替民完賦,負債不能歸,囑託其弟劉棐代賣本人家產,不足部分劉棐又變賣自己家產,方得以湊足回家盤纏,寧羌百姓聽說後,爭先贈金相助,皆謝絕不受。

 康熙四十三年(1704)冬,劉棨服闋後,補湖南長沙府同知。還未上任,奉旨入京引見,試文藝於乾清門,康熙皇帝說,劉棨居官甚好,未知學問如何?因試「四書」文一篇,深蒙褒賞,即日授山西平陽府知府。

 劉棨任職平陽時,值地震之後,滿目瘡痍,平陽府各官署衙門幾乎傾塌盡廢。前任平陽知府王輔重築平陽城,並重建平陽府署。雖然經過近十年發展,仍有相當規制不健全。劉棨在前任的基礎上,對已重建的機構重加修整,對尚未興建者,予以重建。上任次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重修臨汾大中樓(鼓樓),兩年後,康熙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竣工。同年八月,重修平陽考場(試院),次年十一月落成。同期,重修譙樓(小鼓樓)。並修繕卜子夏、王通、司馬光、薛瑄諸祠,並恤其後裔。

 劉棨重修平陽試院之舉尤深得民心,時任山西學政的鄒士璁在《重修平陽試院記》中曾記敘劉棨捐修平陽試院的經過,當時平陽試院因兵禍和地震蕩然無存,劉棨深以為憂,恰值劉棨生日,其三十四位屬吏商議造畫屏祝壽,「公素廉戒無制,固請之」,劉棨說:「必欲壽我,盍以此為我建平陽試院乎。」屬吏爭先恐後捐助,鄒士璁亦捐俸錢襄之,不數月而落成。鄒士璁在文中曾稱讚劉棨之兄劉果:「向聞公之兄為學臣,捐俸為孤寒援納子弟員,修文廟及先賢書院,皆身先倡率,江左至今稱焉,餘既心儀久之。」又稱讚劉棨「公職守牧民,乃能恤軫士、建書院,有兄之風。其治平陽,美績不可勝書。」康熙《平陽府志》稱讚劉棨:「在任吏惕民懷,善政不可勝舉」。

 重建平陽官署衙門之後,劉棨急需兼備修志、禮樂之能的才俊之士。於是延請當時天下名士孔尚任主修《平陽府志》。 

 康熙《平陽府志》記載,康熙四十六年(1707),劉棨纂修府志時,專門聘請山東曲阜人原任戶部員外郎的孔尚任,浙江嘉興人進士高孝本,江南徽州人翰林院孔目吳啟元,江南桐城人候選知縣劉允升四位頗有才氣的士人擔任分纂,同時聘請絳州翰林李復泌、聞喜翰林張克嶷等擔任校正,因此康熙《平陽府志》修成後被譽為全國名志。孔尚任出身於孔府世家,其他三位都是江南名士。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代著名戲曲家,著作《桃花扇》當時名滿京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孔尚任受劉棨之邀到平陽,民國《臨汾縣誌》曾記載孔尚任赴平陽原由:「太守諸城劉公修郡志,聘至平陽董其成焉」。次年二月《平陽府志》完成,孔尚任返回曲阜。孔尚任在平陽時,劉棨不顧孔當時是獲罪之人,待之甚優。劉棨曾贈袍給孔,孔尚任《平陽郡署主人贈袍》詩云:「吟詩瘦盡沈腰存,一襲霞袍竟體溫。家去何愁羞季子,春遊直可傲王孫。攤書倦後妨燈灺,顧曲歡時怕酒痕。少在身邊多在篋,信陵席上不言恩。」孔尚任《臘日客平陽劉青岑太守設鮮鰒魚享客,詩以誌異》詩稱讚劉棨為官清廉:「太守懸魚朝野聞,早韭晚菘性所嗜。」

 孔尚任協助劉棨制禮樂、編府志。兩人之間結下的這段賓主之情,雖然時間不長,但卻極為深厚,而且對兩人均具有重要意義。劉棨對孔尚任的賞識與禮遇,使孔尚任的才能再度有了用武之地,也使孔尚任在罷官之後一時心情暢達起來;而劉棨也展示了自己循吏之才的一個方面。

 康熙四十八年年(1709),皇帝下詔,從全國各地選拔操守清廉,才學優長之員。天下知府得舉者惟有平陽劉棨和湘潭陳鵬年二人。

 康熙四十九年(1710),劉棨擢升天津道副使。一次,康熙皇帝途經天津,詔許當地官員隨從,康熙皇帝親書翰墨賜予群臣,劉棨隨上奏其兄劉果任河間知縣時曾受到「清廉愛民」的褒獎,乞賜「清愛堂」額,康熙皇帝應允,遂書「清愛堂」相賜,「清愛堂」從此成為劉家的堂號,聲名遠播。劉墉有一枚「御賜清愛堂」印章,原因就由於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劉棨升任江西按察使,旋升四川布政使。劉棨任四川布政使期間,年羹堯任四川巡撫,二人都倍受康熙皇帝的倚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詢問九卿,本朝清介大臣數人,求可與倫比者,九卿舉薦四人,劉棨為其一。康熙駕幸湯泉,又以劉棨事跡告諭從臣,恰逢湖南巡撫缺出,廷臣舉薦劉棨,康熙皇帝以為「四川用兵之際,劉棨辦理糧餉不可移動」,命劉棨仍留任四川,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病卒,享年六十二歲。

 劉棨是封建時代一位清正廉潔、勤於民事的地方官。他關心民間疾苦,重視發展生產,開發民智,深受民眾愛戴。

 同時,劉棨教育子孫甚是嚴格,「益嚴乎子孫」,其諸子「六歲就外傅誦經書,不中程度輒予夏楚,出入跬步無敢嬉戲」,「既長,被服食飲,比於寒素」,雍正年間曾執教劉家的安丘名士李漋感慨:「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

 在劉棨諄諄教導下,其10個兒子皆有成就,其中8個兒子中舉人,中舉者之中有3人中進士,父子九登科,清代惟有劉棨父子一家,而尤以其五子劉統勳、其孫劉墉最為著名,父子俱官至大學士,清代一朝漢人只有五家。劉棨可稱得上育子成才的典範。在劉棨的影響下,其家族後代亦重視教育。在劉棨的孫輩中,有12人中舉人,中舉者之中有2人又中進士。後來劉棨曾孫劉環之官至吏部尚書,玄孫劉喜海官至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劉氏家族能保持二百餘年的人才輩出,皆為清官,與劉棨的清廉的家風家教息息相關。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臨汾,一座「色香味」衝擊你感官的城

五星公廁,臨汾的城市符號

一碗牛肉丸子面道出的臨汾城市性格

吃一碗麵,愛一座城

山西美食 | 臨汾人說牛肉丸子面

相關焦點

  • 劉棨與清愛堂走出的劉青天們
    劉棨拿出家書說田地早已賣掉,此事才告終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冬,劉棨奉旨入京引見,詔試乾清門。康熙皇帝說,劉棨居官甚好,未知學問如何?因試四書文一篇,得到康熙褒賞,即日授山西平陽府知府。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對劉棨來說,四品黃堂和七品知縣一樣,心中裝載的儘是民心疾苦。
  •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有何功績,為何說他才是劉家真正的奠基人?
    然而一個家族的鼎盛不可能離開先輩的努力和鋪墊,劉氏家族的奠基者就是劉統勳的父親——劉棨。其實,劉家最先中進士的還是劉棨的父親劉必顯,是他初步開創了劉家的政治格局,劉棨和他的哥哥劉果通過「清廉愛民「的為官作風為劉家贏得了全國性的影響,甚至博得了康熙皇帝的讚譽。再後來,劉棨的10個兒子、36個孫子成了劉氏家族鼎盛期的主幹力量。
  • 清代——江西南安府知府 遊紹安
  • 清代沂州第一任知府的名字叫「葉旉」,他是上海人
    那麼,沂州府設立之後的首任知府是誰呢?查詢清代《沂州府志》可知,他的名字叫做葉旉(旉讀作fu,是個異體字,同敷)。葉敷相對比較幸運,他在雍正十年五月擔任沂州知州。過了兩年之後,州升級為府,朝廷並沒有從外地派人,而是把葉旉就地提拔為知府。朝廷為何如此厚待葉旉?這或許與他的身世有關。
  • 詠平陽曆代人物
    清代著名書畫家,畫作有《百石圖》《山水立軸》等,以山水花鳥而著稱。今山西省圖書館、博物館、北京首都博物館均藏有其書畫作品。今臨汾市堯都區上村人,清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著有《柳崖外編》《雨花臺傳奇》《柳崖詩鈔》等,其《柳崖外編》與《聊齋志異》並稱,被譽為「蒲松齡第二」。因徐昆出生與蒲松齡去世為同一天,故被稱為「蒲留仙后身」。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那麼在清代,「知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清朝的「知府」,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位?
    「知府」作為封建王朝中一項重要官職,自唐代設置起,一直被沿用至清代。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這裡的「清知府」指的是「清廉的知府」,而非「清代的知府」,但是也可以看出知府一職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肥差」了。即使是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還可以聚斂這麼多的財富,這也反映了「知府」撈錢渠道之多。
  •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清朝時期人們也喜歡把一些高級的官員稱之為臺,比如那時候的總督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制臺、布政使習慣被人們稱之為藩臺、道員習慣被人們稱之為道臺、知府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府臺等。道臺道員(又稱道臺),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初的道員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員一律定為正四品。
  • 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比如,現代的縣處級正職(正縣長、正處長)就是7級職務,跟清代的正七品縣令級別正好對應。最高職位的對應關係我們就不類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較少,比較清晰。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員,類似於現在的公務輔助人員。雖屬於公務人員,可以穿公務制服,但屬於編外。但是,清朝有一個核心機構,就是軍機處。清朝軍機處大臣的品級是不定的。
  • 道員和知府哪個權力更大?品級雖有高低但並非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道本是地方的中級官員,在乾隆以前並沒有單獨向皇帝上奏的權力,但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後,皇帝賦予了其單獨上奏權,而知府是沒有這個權力的。清代的道員和明代一樣,有些也是專職的,如河道、鹽法、糧儲、屯田等等,這類道員只管某一領域,相對其他道而言,基本上沒有監察地方的權力。
  • 清朝的知縣和知府,都由巡撫任命嗎?
    對於同省的知縣和知府,都由巡撫任命嗎?這個問題的背後,是清代地方官員的人事選拔,也是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劃分,更是讀懂清朝制度和歷史的重要一環。清代地方行政劃分中省府縣屬於固定級別,其餘道州廳三級則非固定行政級別劃分。而作為省府縣三級主政官員,巡撫、知府和知縣之間的任免關係,就有很多非常值得細說的地方。
  • 清代的平陽犼龍相鬥,是真是假?
  • 宋朝的知府究竟是幾品官?
    [摘要]簡單地說,宋朝的知府、知州,都是差遣,它本身是沒有品秩的。一位官員的品秩,取決於他的本官,或者貼職,跟差遣卻沒有關係。有人問:宋朝的知府(或知州)究竟是幾品官呀?如果你問明清時期的知府是幾品官,那好回答。明代的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的知府為從三品官,中府的知府為正四品官,下府的知府為從四品官。
  • 黃梅案與平陽三鄉紳
    乾隆震怒的黃梅案  清乾隆年間,溫州府平陽知縣黃梅生性貪酷,自恃有朝中大學士阿桂和戶部尚書曹文埴做靠山,苛捐雜稅,大肆斂財,百姓苦不堪言,鄉紳深受其害。時人以「黃梅時節家家苦,青草池塘處處冤」一詩相譏。黃梅常藉口彌補國庫虧空,定下以畝派捐,不成就「勒借」。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道士本來是地方的中官,乾隆以前沒有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但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後,皇帝授予道士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知府卻沒有這一權力。同明代一樣,清代也有河道、鹽法、糧倉、屯田等專職道士,這類道士只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相對於其他道士,根本沒有監察地方的權力。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有網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這些在清宮劇中常見的官職,到底都是什麼官?人們常說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麼官?他們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這些官職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機制。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雖然說起清代做官的「油水」,後人常津津樂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故鄉》裡,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臺」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
  • 歷史回顧: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到了著名的知府這個級別上,在清代,勉強算是進入高級幹部序列了,知府在明代是正四品,到了清代,則是從四品級別。對應現代,就是主管一座地級市的市長,正廳級。先看地方官:乾隆十八年,罷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特峻其品秩。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
  • 浙江平陽臨東海,古陽平縣在山東,看它們有哪些景點
    平陽之地,於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始陽縣,後改名羅陽縣,五代十國時期改名平陽縣,後基本上一直沿用到現代。1980年,平陽縣一分為二:分出南部地區建蒼南縣。平陽縣現有人口88萬,其中城鎮人口27萬。平陽縣地靈人傑,這裡是南戲的發祥地和傳承地,是傳統武術之鄉,象棋之鄉和地方戲劇之鄉。
  • 樅陽文史|大清臺灣知府、詩人吳逢聖傳略
    他是清代臺灣知府、詩人,著有《鐵儂詩鈔》行世。據麻溪癸丑譜載:十五世、誥授朝議大夫。清乾隆庚辰年(1760) ,吳逢聖高中舉人,始任興化縣教諭,歷任萬泉、平遙二縣知縣,保定知府,1799年出任臺灣知府。那時候臺灣隸屬福建行省,逢聖公是臺灣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臺灣及澎湖列島孤懸海外,與大陸交通不便,歷來是外國列強和江洋大盜覬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