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2020-12-11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雖然說起清代做官的「油水」,後人常津津樂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故鄉》裡,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臺」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

魯迅寫《故鄉》時,「大清」已亡了有些年頭了,可在楊二嫂這等「草民」心目中,堂堂「大清道臺」,依然承包了他們對「有錢人」的所有想像。可見「人氣」之高。

而放在「買官生意」持續火爆的晚清年間,「道臺」這個官職,行情也是一路看漲,甚至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好些個有錢人一擲千金,也只能買個「候補道」,也就是「等補缺」的「替補道臺」。然後就一天天板著手指頭熬,死也要過把「道臺癮」。多少清末民初諷刺小說裡,那些懶饞奸滑的角色,常見是「候補道」,惹得多少讀者連笑帶氣。

這「道臺」的誘惑力,咋就這麼大?

道臺,在清代又被稱為「道員」。在清代的官制體系裡,「道臺」是介於省(巡撫)與市(知府)之間的官職。清初時還只是臨時性的兼差,乾隆年間正式固定下來,成為正四品的地方長官。個別崗位的道臺,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甚至清代有些時間段裡,道臺們還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權。比起擁有「十萬雪花銀」的地方知府們,顯然權力大得多。

但「道臺」之所以有這麼高「人氣」,還不止因為這官夠大,而是夠肥。

以《光緒會典》記載,清代的道臺,分為「分巡道」與「分守道」。學者梁元生,則是將其分為「民事行政道臺」和「具有特殊職能的行政道臺」,前者是省級督撫和地方府縣官員的「中間人」,既要「觀察」(監督)地方行政,也要署理軍事、水利等地方事務。後者則專門負責特殊事務,比如「糧道」「河務道」「提學道」「茶馬道」等。

可以說,在清代的地方行政體系裡,「道臺」既肩負著監督責任,又負責多項關乎國計民生的事務,堪稱地方行政的樞紐,意義十分重大。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一個清初的「兼職」,發展到乾隆年間,會終於變成「全職」。參考其工作內容,樣樣都馬虎不得。

當然,隨著清王朝的日益腐敗,意義重大的「道臺」崗位,在很多清代文人的筆下,也是壓力山大:比如陝西的「糧道」,每年最繁忙的工作,還不是運糧,而是承辦陝西官府每年的各式宴席。上等的宴席,要備足燕窩燒烤,就算一般的宴席,也得湊齊白鱔等珍貴食材。這類規格的宴席多久一次?大宴會每個月都要有,小宴會天天有,每隔十天半個月,糧道還要組織宴會,把藩臺臬臺各衙門都叫來聚一通,變著花樣吃。

為何「壓力」這麼大?以《道鹹宦海見聞錄》的哀嘆說:一是為了「以聯友誼」,就靠著飯桌上觥籌交錯,打通各類關係。二是面子問題,你不這麼吃,就說明你窮酸。丟了面子,可就不好辦事了。

那這麼「有壓力」的工作?為何大家還削尖了腦袋搶,甚至不惜花錢買?《道鹹宦海見聞錄》作者張集馨的遭遇更是縮影:他作為陝西糧道的「道臺」,每年要給西安將軍送五次禮,每次禮金800兩以上。每個季度還要給陝西巡撫送禮,每次白銀1300兩。至於給門包等人的「禮金」,那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道臺」任上,單是送禮的錢,就算把道臺們的「合法收入」全搭上都不夠,那為何還照送?因為沒有一分錢是自己買單。

看看道臺們的「工作內容」就知道,無論是「糧道」「鹽法道」還是「河道」,都是彼時大清朝最「花錢」的項目,既然「花錢」當然也就有錢撈。另外諸如「觀察」等工作,權錢交易更是日常,幾乎使個眼色,錢就滾滾而來。想把這「肥缺」坐穩,上下關係更要打點好。於是,本是大清朝地方運轉樞紐的「道臺」,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也就悄然變身,成了清王朝的「腐敗樞紐」。

這「腐敗樞紐」的破壞力有多大?不用說清代道臺們形形色色的把戲,就看看大清朝「最不能省錢」的項目:河務。在「治河」這事兒上,清王朝從來不惜血本,僅看康乾盛世時期,清王朝每年花在「河工」上的錢,幾乎佔了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可為何越是花錢,水患越是不斷?晚清很多官員就怒揭其中奧秘:每次要動「河工」,朝廷撥下的錢,基本都被「河務道」拿去組織吃喝,其他的錢,也在吃吃喝喝裡被分光。

晚清《見聞瑣錄》裡更做過統計:每次清王朝治河的經費,「河督去十之一,河道、河廳、師爺、書辦、青役 以次亦各去十之二。」基本啥活沒幹,就給分個精光。《清俾類鈔》也記載,只要有「河工」,「河道」必然組織宴席,一頓宴席要吃三天三夜,宴席上雲集各種奇珍。類似「折騰」裡,「道臺」們都是其中連接各方利益的「中堅力量」。

如此特殊角色,也就不難理解「道臺」們為何受歡迎,甚至惹得晚清有錢人們砸錢買。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裡更有辛辣一句:「江南有三多,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

從早年的「朝廷樞紐」,到與「婊子」「驢子」齊名,大清「道臺」們的墮落,何嘗不是晚清王朝衰亡的縮影?其醜陋模樣,百多年後除了博人一笑,更有多少發人深思。

參考資料:《道鹹宦海見聞錄》《清俾類鈔》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梁元生《上海道臺研究》、王振忠《河政與清代社會》

相關焦點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有網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這些在清宮劇中常見的官職,到底都是什麼官?人們常說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麼官?他們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這些官職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機制。
  •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清朝時期人們也喜歡把一些高級的官員稱之為臺,比如那時候的總督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制臺、布政使習慣被人們稱之為藩臺、道員習慣被人們稱之為道臺、知府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府臺等。道臺道員(又稱道臺),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初的道員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員一律定為正四品。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道臺是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道臺,又稱道員,大多數都是正四品官。只有在晚清特殊時期可以做到二品三品。知府,大多數都是從四品官,但順天府尹卻是個特例,屬於天下知府之首,駐守京城為正三品。道臺是省級地方的行政機構,是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分機構。
  • 清朝的巡撫和知府有副職嗎?分別叫什麼官名?
    清朝的地方行政體系分三級,即省、府、縣。省是清朝地方最高行政區,其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巡撫官階為從二品,為方便監管本省綠營,可加兵部侍郎銜,即為正二品。凡不設總督省份的巡撫,亦可加提督軍務銜,用以節制本省總兵以下武職,並加強對綠營的管轄。
  • 清朝的知縣和知府,都由巡撫任命嗎?
    對於同省的知縣和知府,都由巡撫任命嗎?這個問題的背後,是清代地方官員的人事選拔,也是朝廷與地方的權力劃分,更是讀懂清朝制度和歷史的重要一環。清代地方行政劃分中省府縣屬於固定級別,其餘道州廳三級則非固定行政級別劃分。而作為省府縣三級主政官員,巡撫、知府和知縣之間的任免關係,就有很多非常值得細說的地方。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節制一省或數省軍務的大吏,所以又被稱為總制、制軍,臺是敬詞,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臬臺,道臺,臺甫,兄臺等詞就是如此,因此總督又被尊稱為制臺。因巡撫一方面總攬一省之軍政,故而巡撫又稱為撫臺,為表尊稱,所以叫撫臺大人。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清朝地方行政區劃由高到低,分為省、道、府、州、縣五級,由於「廳」的設立並不多見,所以略過。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知道,「道」的層次要比「府」稍高一些,不過,道和府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有的是,有的不是。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其實除了刺史之外,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官職有很多,其中熱議程度比較高的有宰相、丞相、大司馬、侍郎等等。當然還得包括知府,雖然知府的熱議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知府這一官職,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真實存在的。
  • 大清朝的舉人能做什麼官?放到現在堪比公務員,怪不得範進會瘋
    只是中了一個舉人範進就瘋了,那清朝的舉人一般是個什麼官呢? 如果成功由秀才變成了舉人,那麼恭喜你半隻腳已經踏進了官場,肯定是能當官,只是大小問題,否則範進中舉後也不會神魂顛倒。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制臺」在「臺」字輩是最高的官職尊稱了清朝除了地方的總督,還有特殊的總督,比如漕運總督,其掌管全國的漕運事務的最高長官;河運總督,掌管黃河、京杭大運河及永定河等防洪抗災等重要事務,漕運總督被稱為「漕臺」,河運總督被稱為「河臺」,其級別和地方總督相當
  • 從總督到知府,原來在清朝做地方官真不賴,到底誰是封疆大吏?
    由於近年來清朝古裝劇的火熱,相信很多朋友對清朝地方官職都很感興趣,比如官位都是幾品,對應現在是什麼職位?封疆大吏都包括哪些官職?總督和巡撫誰管著誰?提督又歸誰管?道臺是地方官嗎?等等之類吧。咱們從頭開始捋,先說說封疆大吏都是哪些?
  • 清朝海盜買官當上知府 夜晚喬裝專偷富戶
    而在清朝,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件,林則徐還為破獲此案出過大力。  富戶一夕數驚  清朝嘉慶年間,龍溪縣(漳州府治所)的富戶,屢屢丟失珠玉珍寶,前後發生幾十起盜竊案,多名富豪家的美貌女眷還被盜賊強姦。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破案,龍溪百姓陷入恐慌之中。
  • 清朝四品官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看完才知道電視裡的真相
    滿清時期四品官員並不單指一種官員,而是分為正四品官和從四品官,這裡不了解情況的讀者肯定會說,這正四品官員和從四品官員的區別不就是相當於現代政府機構裡面正職和副職的關係嗎!比如正科長和副科長,正院長和副院長。是這樣的嗎!
  • 細數山東走出的臺灣知府 李師敏、蓋方泌、洪毓琛
    「冰心鐵面」李師敏  首位任臺灣知府的山東人  1661年5月,鄭成功在臺灣設承天府,楊朝棟知第一任承天府尹。第二年,鄭成功成功收復失守38年的臺灣,臺灣的政治機構設置及官員任職也漸入正軌。  在清朝,臺灣知府上受分巡臺灣兵備道管轄,同時受非常設的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監督。據《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記載,乾隆三十七年四月,李師敏任臺灣知府。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級別很高的官員會被稱呼為制臺、軍門。那麼這些人都是什麼官呢?制臺這個稱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稱呼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那就是總督。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職務,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 刺史最初是個什麼官?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
    刺史最初是個什麼官?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歐陽修被貶知滁州,為何自稱刺史與太守?三者是一碼事嗎?1/歐陽修被貶滁州歐陽修不僅文章寫得好,為一代文宗,他的官也做得很紅火,最終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但是,在仕途登頂之前,歐陽修的晉升之旅也曾屢遭波折。
  • 民間故事:和尚知府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山西有個男子名叫王樹勳,此人做過書生,當過道士與和尚,又還俗成了知府,一生經歷極為豐富,堪稱清朝唯一,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聊他的故事。在湖北同知的位子上,王樹勳很會來事,不斷地花錢打點疏通各種關係,兩年之後就被提拔成了襄陽知府,成了四品官。做了知府之後,王樹勳開始大肆撈錢,真正做到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境界 ,把做同知時花出去的銀子,成倍地撈了回來。嘉慶二十年,王樹勳被召入京城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