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2020-12-23 生書是用一無百

在清朝,類似這樣的「某臺」基本都是對某一個級別官員的尊稱,就好像民國時期通行的「團座」、「師座」、「委座」等稱呼一樣。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為什麼不直接稱官職?

要說到清朝官場尊稱問題,不得不提我國源遠流長的敬稱文化。所謂敬稱,其實就是在單純的稱呼上附加感情色彩,以此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崇仰之情。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稱呼對方的父母子女都要加「令」字,這是揄揚對方的意思;如果說到自家老婆兒子則往往滿嘴都是「拙荊」、「犬子」,謙抑自身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到了官場上,這一套「用稱呼表敬意」的玩法就更加爐火純青,尤其是到了清朝,官場中的敬稱和奉承用語真是層出不窮。這一整套「某臺」的尊稱之外,文官做到知府道員往上,武官做到副將以下有品級的,都可以混到一個「大人」的稱呼。而在明代之前的官場上,「大人」這個詞是用來稱呼自家父母以及直系尊長的,基本不用到官場中去。

在尊稱中使用這個「臺」字,很可能與歷代官制中的「臺閣」二字相關。在東漢到隋唐期間,「臺閣」是尚書臺(尚書省)的別稱;北宋時期,則用來指代御史臺和諸閣官員。

總之不管官制如何變化,「臺閣」兩個字指代中樞大機關總是沒有錯的。明代永樂年間甚至流行一種被稱為「臺閣體」的文風,就是因為主要作者都是內閣或者翰林院的人,風格十分官樣文章。

九品十八階

清朝在制度上承襲了很多明朝的東西,官職共有九品,每一品中又分正和從。比這九品更高的統一視為「超品」,九品是官中品級最低者,俗話所說「九品芝麻官」就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比九品還低,那就不是官是吏了,也被稱為「未入流」。

文官按級別又可分為大夫、郎、佐郎三種,五品以上即可算是大夫。為了能一眼可知地區分官員們的品級,清朝在補服、頂戴這些外在特徵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總督與巡撫

總督這個職位明代就有,清朝跟著沿用了下來,不過實際操作和前朝有些不同——明代總督和巡撫多是救火人員,有欽差大臣的味道,局面收拾好了還得回京。但到了清朝,督撫都變成了常設職位。乾隆年間,確定了「八大總督」的轄區劃分,之後就大致不再改動。

清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其中總督統管一省或者幾省的軍政大事,是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通常官階為正二品,但基本上都會兼任兵部尚書,然後就成了從一品,有的總督還能加殿閣大學士銜,那就成正一品了。

雍正曾經在自己的實錄中說過這事,認為從上古時候起,帝王就向各地派出「嶽牧之臣」才能治理四方, 「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

到了清末,比如直隸總督曾國藩、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大權在握、又有軍功獲得封爵,可以直接進入超品,品級就更高。到了「東南互保」時期,這幫督撫尾大不掉,幾乎已經完全不聽清廷的指揮了。

總督可以統管多省,而巡撫往往只管一省,品級也是更低的從二品,看上去似乎巡撫是總督的下屬?實際上並非如此,督撫都是由朝廷委任,向皇帝直接負責,彼此之間並沒有統屬關係。一旦遇到兩者同駐一個地區的情況,「制臺」和「撫臺」搞出內鬥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布政使與按察使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各地總督巡撫手下掌握地方重任的官員,承襲自明代的地方三司制度。其中,布政使負責轄區內的民政賦稅,從二品,按察使則掌管刑獄司法,正三品。這些官員一般都沒有加銜,所以基本不存在品級再升一升的「特殊情況」。前者尊稱「藩臺」,後者因上古時期君王張貼刑法告示之事叫做「陳臬」,他們因此被尊為「臬臺」。

實際上,因為每個省的行政和司法都是重大事宜,比較勤政的皇帝往往會對這兩個職位親自考察、慎重派人。

比如康熙年間于成龍去當福建按察使,「執法決獄不徇情面」,考評成績優異,所以很快就升遷為閩省布政使,由「臬臺」升上了「藩臺」。

結語

省級行政區的下一級是「道」,其長官道員尊稱「道臺」,再下一級則是「府」,其長官知府尊稱「府臺」,這兩個稱呼以此類推即可。至於縣官,大概是因為級別太低了點,似乎沒聽過「縣臺」之類的說法。

倒是「學臺」,這是對學政的尊稱,為負責地方文化教育事務的官員。這類官員首先必須是進士出身,沒有特定的品級,原本官職是幾品那麼當學政就是幾品。但是由於這類官員回京後往往前途較好,在地方上又很受文人士子尊崇,所以他們哪怕在督撫這樣的大員面前也頗受禮遇。

紀曉嵐和張之洞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學臺」。另外,《紅樓夢》中的榮國府二老爺賈政,便曾經「點了學政」出京赴任,如果按照清代官制來考慮,政老爺也是可以被稱為「學臺」的人了呢!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節制一省或數省軍務的大吏,所以又被稱為總制、制軍,臺是敬詞,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臬臺,道臺,臺甫,兄臺等詞就是如此,因此總督又被尊稱為制臺。因巡撫一方面總攬一省之軍政,故而巡撫又稱為撫臺,為表尊稱,所以叫撫臺大人。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職務,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
  •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
    清朝的道臺是什麼官,和知府相比如何?清朝時期人們也喜歡把一些高級的官員稱之為臺,比如那時候的總督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制臺、布政使習慣被人們稱之為藩臺、道員習慣被人們稱之為道臺、知府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府臺等。道臺道員(又稱道臺),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員(道臺)是省(巡撫、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初的道員官階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員一律定為正四品。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雖然說起清代做官的「油水」,後人常津津樂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故鄉》裡,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臺」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
  • 從總督到知府,原來在清朝做地方官真不賴,到底誰是封疆大吏?
    由於近年來清朝古裝劇的火熱,相信很多朋友對清朝地方官職都很感興趣,比如官位都是幾品,對應現在是什麼職位?封疆大吏都包括哪些官職?總督和巡撫誰管著誰?提督又歸誰管?道臺是地方官嗎?等等之類吧。咱們從頭開始捋,先說說封疆大吏都是哪些?
  • 族譜中的明清朝官名及級別 你知道多少?
    各司主事: 相當於現在教育部的司長   清朝官職  制臺 明清時在官場中,通稱總督為「制軍」、「制臺」.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而且有軍權。總管二三省的大區的長官。相當於現在幾個省的省委書記。但四川總督就只管四川一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就使他掌握了數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
  • 清朝的三司和督、撫、藩、臬都是啥官?每一個都不簡單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官制體系設置上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創設了等級分明、系統完善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地方政府官員的設置對於統治穩固、皇權集中更顯重要。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有網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這些在清宮劇中常見的官職,到底都是什麼官?人們常說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麼官?他們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這些官職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機制。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級別很高的官員會被稱呼為制臺、軍門。那麼這些人都是什麼官呢?制臺這個稱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稱呼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那就是總督。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清朝的軍門是什麼意思?他和提督對比,究竟有什麼區別?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何謂軍門軍門與制臺、撫臺屬於「同一系列」,並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職名稱。比如制臺指的是總督、撫臺指的是巡撫,但制臺和撫臺卻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稱而僅僅是一種尊稱,大多用於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 清朝四品道臺微服出訪,卻被關入黑煤窯為奴,3年後才發現其血書
    據史書記載,在我國的清朝時期,同官縣是古時煤炭生產的中心地點,同樣這裡也是黑煤窯的聚集之地,秩序的維持總會失控。在古書中記載了同官縣一個黑煤窯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並不是普通人,而是堂堂道臺,在清朝時期為四品官。道臺為了體察天下之民情,便選擇了同官縣為考察起點。
  • 清朝的提督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
    在我們看清朝的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某某提督什麼的,統領一方軍隊,牛逼哄哄的,更是被稱為「軍門」。那麼,歷史上清朝的提督到底是多大的官職,還有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來探究清朝提督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小知識。
  • 大王街道龍臺坊村陳昇榮家發現清朝道光年節孝碑
    大王街道龍臺坊村陳昇榮家發現清朝道光年節孝碑近日,筆者在漢磚文化傳承人靳正勤先生陪同下,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龍臺坊村陳昇榮先生家發現清朝道光年節孝碑。據《鄠縣誌》記載,安善裡又九甲指今天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龍臺坊龍西村(原鄠邑區大王鎮龍臺坊)。該村陳永長之妻毛氏因孝敬父母、溫良賢淑等美德,被朝廷敕封建節孝牌坊並立碑。目前,陳永長之妻毛氏節孝牌坊現已不存。毛氏,事略不詳,待考。題碑人陳大綸是鄉飲介賓。鄉飲介賓在清代是什麼官職?即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介。
  • 道臺是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道臺,又稱道員,大多數都是正四品官。只有在晚清特殊時期可以做到二品三品。道臺是省級地方的行政機構,是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分機構。布政使的分機構叫分守道。分守道一般管的都是一省的民生,比如鹽,河,糧,漁,礦產,墾物,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