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提督就是軍門,但軍門卻不一定是正牌的提督。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軍門到底是什麼。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何謂軍門
軍門與制臺、撫臺屬於「同一系列」,並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職名稱。比如制臺指的是總督、撫臺指的是巡撫,但制臺和撫臺卻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稱而僅僅是一種尊稱,大多用於下屬對上司的稱呼。有時候,平級同僚之間為了表示尊重相互之間也會如此稱呼,比如吳、李兩位總督互稱吳制臺、李制臺理論上也是可以的,但上級一般不會如此稱呼下屬。
所謂軍門,其實就是清朝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官員。因其統帥的軍隊為綠營、不包括各地的駐防八旗,所以有時候提督也被稱為「綠營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共設十二員陸路提督和長江、福建、廣東三員水師提督。換言之,只有這十五員提督才是最「正牌」的軍門!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清朝的九門提督不是提督,一般也不被尊稱為軍門。九門提督只是一種俗稱,在乾隆年間形成定製之後其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步軍統領。雖然全稱裡有提督二字,但九門提督卻不屬於綠營序列,其統帥的主要是八旗步軍和巡捕營。準確講,九門提督與各地的駐防八旗將軍更加接近一些。
軍門泛濫的晚清時期
按理說,清朝能夠被稱為軍門的只有十五員提督,但這僅僅是理論值而已。中國人至今依然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在稱呼上給人「帶高帽子」,比如稱呼副院長為某院,甚至連院長助理有時候也會被人稱為某院。其實,這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首創,古來有之!就以軍門為例,清朝不僅是十五員「正牌」的提督被稱為軍門,很多加提督銜的綠營總兵和記名提督也都被人尊稱為軍門。
尤其是在晚清時期,簡直就是軍門滿天飛了!在剿滅發捻期間,很多出身湘軍、楚軍、淮軍的將領因軍功被授予了記名提督這個「職務」,也叫「候補提督」。說白了就是,暫時沒提督實職(總共只有十五個職位,沒法分)可以授予,只能給先給你個提督頭銜,你回家「候補」或者在原職位上等著補缺吧……差不多就是「(提督級)」的意思。可問題是,清朝總共只有十五個「正牌」提督的職務,晚清時期卻許出去上千個記名提督!等著補缺,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還是馬月……雖然記名提督只是個虛銜,但這些記名提督卻是「等同提督待遇」,自然也是可以被尊稱為軍門的。
再就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其總司令丁汝昌的職務就是提督,這也是很多影視劇中稱丁汝昌為「丁軍門」的原因所在。但北洋水師卻不止丁汝昌一個軍門,比如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因為曾經被授予記名提督,因此也被人時人尊稱為劉軍門。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晚清時期的軍門已經不那麼「值錢」了,用「滿天飛」來形容恐怕也並不為過。
▲北洋水師記名提督、右翼總兵劉步蟾
綜上所述,軍門和提督有什麼區別?軍門並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職名稱,而僅僅是官場上的一種尊稱而已。十五員正牌提督和北洋水師提督等等必須是軍門,加提督銜的總兵、記名提督等等,理論上也都可以被稱作軍門,但並不是所有軍門都是正牌提督!他們有可能只是加提督銜的總兵或者記名提督。最後再次強調,九門提督不是提督,他是八旗編制內的官員,不屬於綠營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