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愛上鄠邑"免費關注
大王街道龍臺坊村陳昇榮家發現清朝道光年節孝碑
近日,筆者在漢磚文化傳承人靳正勤先生陪同下,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龍臺坊村陳昇榮先生家發現清朝道光年節孝碑。
現將節孝碑內容抄錄如下:大清道光十七年歲次丁丑八月上浣榖旦。安善裡又九甲陳永長妻毛氏節孝碑。鄉飲介賓族弟陳大綸頓首拜題。
據查史料知:敕旌節孝,為上級表彰善事父母的品德、節操。節孝碑,是古代為旌表具有貞節、賢孝之德的婦女而立的石碑。古時立節孝碑有嚴格的規定,要先上報朝廷,禮部部議後經皇帝批准才可建造,封建社會 被視作莫大榮耀。這座節孝碑,表彰的安善裡又九甲陳永長妻毛氏。據《鄠縣誌》記載,安善裡又九甲指今天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大王街道龍臺坊龍西村(原鄠邑區大王鎮龍臺坊)。該村陳永長之妻毛氏因孝敬父母、溫良賢淑等美德,被朝廷敕封建節孝牌坊並立碑。目前,陳永長之妻毛氏節孝牌坊現已不存。毛氏,事略不詳,待考。
題碑人陳大綸是鄉飲介賓。鄉飲介賓在清代是什麼官職?即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介。鄉飲酒禮賓介,為周制,鄉飲酒禮舉鄉裡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後歷代相沿。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鄉飲酒禮,始於周代,最初不過是鄉人的一種聚會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賢養老思想,使一鄉之人在宴飲歡聚之時受到教化。秦漢以後,鄉飲酒禮,長期為歷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才被下令廢止,前後沿襲約三千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朱柏廬曾堅拒地方官舉薦鄉飲大賓。據悉: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齡71歲,與張篤慶、李堯臣同舉鄉飲介賓。由此可見,陳大綸在當時非等閒人物。其時為陳永長的族弟。節孝碑字體剛勁有力、雄美、堅毅。
立這座節孝碑的時間是清朝道光(1837年)8月上旬。上浣、中浣、下浣在石碑與匾額上經常見到。指的是唐宋官員農曆每月上旬休息日或泛指上旬。上浣、中浣、下浣分別為上旬、中旬、下旬,因唐朝時十日一休沐。榖旦,在古代碑、匾中也寫成穀旦,皆指良辰、吉日。出自《詩經·陳風》載「榖旦於差,南方之原。」意思為,選擇良辰吉日,到城南原野上相會。
據71歲退休幹部陳昇榮老先生回憶:該節孝碑為先祖遺物,民國時期,節孝牌坊還完好。該村龍臺坊,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村風純正,文化底蘊深厚,為上林苑龍臺觀舊址,漢武帝常巡視,司馬相如《上林賦》有:登龍臺,掩細柳之說。
來源:鄠邑李景寧
點擊下方」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