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學案》與平陽學統

2021-02-19 光明人家

《宋元學案》與平陽學統

作者:陳肖粟   2018-05-30

       《宋元學案》是一部記述宋元時期學術思想及其流派的學案體學術史著作。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成17卷並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續作,又成8卷,後由弟子全祖望、楊開沅、顧諟等補述,全祖望於逝世前一年 (1754) 完成,未刊刻而卒。底稿歸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後任平陽教諭)保管。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凌漢委託,整認訛誤,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光緒五年(1879年)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宋元學案》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時代學術思想史重要書目,其中大量篇幅記載了永嘉諸儒學案及溫州學者的資料。《宋元學案·卷三十二周(行己)許(景衡)諸儒學案》中,全祖望提出了「平陽學統」的命題。《宋元學案》卷六十一單列《徐(誼)陳(葵)諸儒學案》,一本作《平陽學案》。《宋元學案》也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時代平陽學術源流和文化思想史的重要資料。

       平陽「界山瀕海」,春秋戰國時期為越國領土,秦統一中國屬閩中郡。自晉代建縣後,經濟開始發展,但文化上仍是一片荒蕪,所謂「晉唐以前,志載無考」。宋仁宗慶曆年間(1044年後)平陽建縣學。北宋末經邦、經正陳氏兄弟受業程頤,「得大儒為依歸,平陽之學由是興焉」(孫衣言語)。及宋室南渡,溫州成為南宋朝廷的後方基地,平陽為溫州屬縣,地處浙閩咽喉,一時人文鼎盛,著述繁富。

       北宋後期,出現程顥、程頤的洛學,張載的關學。溫州周行己、許景衡等「元豐九先生」在太學學習王安石新經,又從程頤受業接受洛學,之後在溫州傳播洛學。程顥和程頤的思想,人們一般統稱為二程之學。程顥比程頤更注重個人內心的體驗。程顥的思想是後來陸九淵「心學」的源頭,程頤的思想則是後來朱熹「理學」的源頭。程頤於元符三年(1100)編管涪州赦歸之後,平陽陳經邦、經正諸兄弟前往求學,《程氏遺書》記有程頤和經邦、經正問答語錄20多條。據周夢江先生研究,「他們兩人從程頤學習是在建中靖國崇寧年間(1101-1106)」。(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24頁)陳經邦、經正又和私淑洛學的蔡元康、潘安固等前往太學就學。大觀三年(1109)經邦登進士,時新黨執政,洛學再度受到打擊。陳氏兄弟便隱居平陽南雁,設會文書院教授生徒。因地處偏僻,後來他們的著作失傳了。但陳經邦、經正諸兄弟和蔡元康、潘安固等士人,把洛學傳入平陽確是事實。全祖望認為:「平陽學統始於先生兄弟,成於徐忠文公宏父。」經邦、經正在平陽傳播理學有開山之功,徐誼則發揚光大最終形成「平陽學統」。

一、

      《宋元學案·卷三十二周許諸儒學案》中,陳經邦、經正、蔡元康、潘安固列為周行己、許景衡學侶、講友。《周許諸儒學案》「陳先生經正、進士陳先生經邦、陳先生經德、陳先生經郛」條載:「陳經正,字貴一,平陽人也。與其弟經邦從伊川遊。謝持正之見伊川也,貴一實介紹之。經邦成大觀進士,字貴新。貴一、貴新皆有問答,見《語錄》。其二弟經德、經郛亦私淑洛學者。平陽學統始於先生兄弟,成於徐忠文公宏父。貴一嘗曰:『盈天地間皆我之性,不復知我之為我。』周許講友:上舍蔡先生元康。蔡元康,字君濟,平陽人也。初入太學,慨然嘆曰:『學止科舉而已邪!』所見賢者一言一行,孜孜訪之。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崇寧中,遊京師,謂其友曰:『連日不樂,得非吾親不安邪?』馳歸,果父病,尋愈。學以誠正為本,龜山、道鄉、了翁皆重之。道鄉臨歿,告以死生之說並學問源流甚詳。嘗失金,有得諸同舍篋中者,以告,曰:『此非吾金也。』尋以八行薦,未報而卒。橫塘為志墓。潘先生安固。潘安固,字仲碩,平陽人也。由橫塘諸公私淑洛學。嘗舉八行,不就。一日行市上,負薪者誤觸其巾墮溝中,皇遽弛擔謝罪,先生撫而遣之曰:『汝行矣!吾自取之』。」蔡元康(1075-1117),坡南陽岙人。

        陳氏先生兄弟之後,平陽有蕭振、宋之才、陳桷諸人皆習理學。蕭振、宋之才皆為政和八年(即重和一年,1118)進士,晚經邦9年。蕭振是蕭江人,許景衡女婿,「少受業於許氏」,紹興二十七年(1157)死於成都知府任上,「民聚哭於道」,遺著文集20卷。《周許諸儒學案》列蕭振為門人:「學士蕭德起振。蕭振,字德起,平陽人也。橫塘許忠簡公婿,故少受業於許氏。成重和進士,為婺州兵曹。忠簡赴京,振祖道曰:『丈人至朝廷,幸勿見薦。今執政多私其親,故丈人宜革之。』忠簡肅然是之。高宗幸廣陵,東南雲擾。一日,婺卒數百挾刃倡亂,振安輯之。秩滿數年不調,執政交薦,召對,除監察御史。久之,以親老求去,章七上,不許,乃面奏曰:『臣事親之日少,事陛下之日長,惟聖慈哀憐之!』遂外補。已而復召為秘書郎。…晚年起知成都府,頗有惠政。以敷文閣學士卒官。」

        宋之才(宋恕族祖)從學程門大弟子楊時。《宋元學案·卷二十五龜山學案》「文簡宋雲海先生之才」條載:「宋之才,字廷佐,瑞安人(應為平陽宋橋人)。舉進士,教授京兆府。每言士負卓犖材,皆可入聖賢之域,患速售爾,故深務韜養。積十八年,不易初官。召試,除正字。丁母憂,服除,入為校書郎,遷考功郎,言不可以講和忘進取。歷司業、權禮部侍郎,乞去,以敷文閣待制奉祠。所著有《雲海敝帚集》五卷。」乾隆《平陽縣誌·卷十四理學》載:「宋之才,字廷佐,居宋橋,從楊龜山學,得二程正脈,登重和第,教授京兆府。權禮部侍郎。紹興甲子敕使金,金主曰『宋大國乎小國乎?』對曰『非大國,非小國,乃中國耳』。金主嘆服。及歸,以聞高宗,撫其背曰,真我宋之才也」。還有世居平陽的孔子四十九世孫孔延,同時從學。宋之才後世伯廉並師事陳傅良。民國《平陽縣誌·卷三十二·人物》載:「宋之才 希孟 子伯廉、佽孔延 煒.夢鬥」條,云:之才「既冠,與同裡孔延事將樂楊時,得伊洛之傳。晚年築室瑞安縣之硯山周岙。」之才族子「希孟,字鄒卿,卒年八十三,葉適銘其墓(《水心集宋鄒卿墓志銘》)」。希孟長子「伯廉,嘉定十年特奏名進士,或曰字叔簡,號平齋。又有西廑者名佽,字叔久,年二十五始發憤讀書,嘗往瑞安沈體仁家,朝夕往封村師事陳傅良,遂通春秋」。傅良與遊岑崎山,嘗題名焉。既以詩文訓後進,學者稱西廑先生,年九十三卒。林景熙嘗稱『平齋西廑諸老,茂學摛詞不以水旱輟耕』(《霽山集宋景元詩集序》)」。宋景元號芹渚,為景熙外舅,宋侍郎之才後人。又載「孔延字洪夫,孔子四十九世孫。居西郭,以龜山之學教授鄉裡,學者稱為南魯先生。從孫孔煒,登慶元二年進士第。煒從子夢鬥,登景定三年進士第。」

        陳桷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探花,蒲門人,五世顯宦。許景衡曾為陳桷父親陳懿作《陳通直墓志銘》,稱 「其子桷,每退食侍側.,必問所讀者何書?…其操履蘊藉,蓋有所授之也」。《宋元學案·卷四十六玉山學案》列其孫陳硯為玉山汪應辰同調:「陳硯,字壽南,溫之平陽人。以祖遺澤補官,調邵武南尉。淳熙十四年,以博學宏辭科賜第,歷遷秘書郎。…著有《東齋集》三十卷。」又載:「陳昉,字叔方,宣奉硯之子。以父任知浦城縣。盜起鄰郡,先生措置得宜,迄不犯境。繼而老弱阻飢,極力賑救,境內以安。真西山薦之朝,與劉克莊等號『端平八士』,遷司農丞,累權吏部侍郎。…召為工部侍郎。景定初,…除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謚清惠。」陳硯孫陳均別見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學案》。陳桷(1091-1154)蒲門人,今屬蒼南;其孫陳峴(1145-1212)時遷居仙口古城。

        宋室南渡後,「溫州多士為東南最」。《宋史》中有傳的溫州籍人士30多人,多為南渡之後成名。孫詒讓《溫州經籍志》著錄的兩宋時期溫州學者241人,著作616部,其十之八九在南宋時期。其學術思想,大都出於兼傳洛學、關學周行己、許景衡等人,後又歸於永嘉學派中主要一派——薛季宣(艮齋)的事功學派。薛季宣的事功之學,由其大弟子陳傅良及陳傅良弟子葉適發揚光大。薛季宣曾向程門學者袁溉受學,20歲左右入蜀,入成都知府蕭振幕下。平陽王自中、朱黼都屬於事功派。

        王自中字道甫,號厚軒居士,原居歸仁鄉(今蒼南),為永嘉學派早期重要成員,與永康學派創始者陳亮(同甫)齊名。《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列為陳亮學侶。登淳熙五年(1178)進士,召對時力陳恢復唐代初期兵農合一的屯田制,作為抵禦金國的長遠之計,深得孝宗讚賞,欲將其超遷,為權臣所阻。官信州知府,「除苛尚寬,一洗積弊」。後老死平陽,葬仙壇山。其著作有《列代年紀》12卷,《王政紀原》3卷,《孫子新略》3卷及《後軒集》5卷,惜均逸亡。葉適在《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中予以評價:「志復君之仇,大義也;欲挈諸夏合南北,大慮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喪、壯、老二其守,大節也。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吾得兩人焉:永康陳亮,平陽王自中」。陳亮稱讚其文章「韓筋柳骨,筆研當獨步」。

        稍後,永嘉經制之學由陳傅良(字君舉)傳承,在瑞安授業。其平陽學生有朱黼、章用中、周勉、陳端己、林大備、陳巖、徐宏、宋叔久等。《宋元學案·卷五十三止齋學案》載:「章用中,字端叟,平陽人。先生從止齋最久,又因止齋之金華依呂東萊,之霅州依薛艮齋,由是顯名。」「陳端己,字子益,平陽人。從止齋學。」「朱黼,字文昭,平陽人也。學於止齋,不事舉業。嘗著《紀年備遺》一百卷,《統論》一卷,始堯、舜,迄五代,若呂、武、莽、丕等皆削其紀年。水心為之序,且曰:『此書一出,義理所會,寶藏充斥。』人始知其能傳陳氏學也。躬耕南蕩山以老。」朱黼人稱永嘉先生,宰清鄉杉橋人(今水頭鎮)。傅良弟子大都登第,只有他「蓬累耕南雁蕩上,山水疊重,聲跡落落,不知其能傳陳公之業也。」其作《紀年備遺》100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起陶唐,終顯德(五代後周),今失傳。所傳的是建陽書賈選出作為科舉考試的參考資料,定名為《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28卷,內容「大抵憤南渡之積弱」,宣傳「報仇雪恥」,對事功學說影響極深。現存有劉紹寬校勘的敬鄉樓叢書本。在朱黼之先,平陽研究史學著稱的,還有蓋竹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林之奇,著有《史評》、《通鑑集議》。之後還有蓀湖林翬,端平中(1234-1236)曾伏闕進書,進《安邊史鑑》196卷。朱黼之侄朱元升攻諸儒象數之學,作有《三易備遺》,到元元貞元年(1295),由其子仕可、仕立付印,《四庫全書總目》收。蓋竹人林千之,開慶元年(1259)進士,為朱元升忘年交,序《三易備遺》,著有《雲根痴庵集》。周勉於慶元二年(1196)與兄勵、弟劼同舉進士及第,傳陳傅良《春秋》之學,為其創辦瑞安仙巖書院時學生。還有徐一之(徐衝),徐誼兒子,是陳傅良的第四個女婿,也傳陳傅良和徐誼之學。

        葉適為永嘉經制之學集大成者。其平陽學生有邵持正、鄭昂、陳志崇、陳巖等。《宋元學案》卷五十五《水心學案》載:「邵持正,字子文,平陽人,以父致仕恩為監當。水心初講學,先生即在學舍中。其後所至皆從之。…」「陳昂,平陽人,其大父堯英嘗三上書闕下,論恢復事,斥和議。高宗令宰相召問,長揖,直指宰相,奏罷之。又三上書政府,詆其誤國者也。先生從水心三十年。」鄭昂,騰蛟人,至元前後(1337-1346)被延為溫州路學,著有《密庵集》多卷。葉適從弟子陳志崇之請作《東塘處士墓志銘》,稱 「志崇詞藻精麗,從餘久」。 葉適曾作《東塘處士墓志銘》,稱「昔平陽陳巖,學能造微,為陳君舉、徐子宜密授」。陳巖(1153-1188)、陳志崇為豐山(今鰲江厚垟)東塘陳族兄弟,從師陳傅良、葉適、徐誼。


二、

        永嘉學派形成,其另一派則以徐誼為首。《宋元學案·卷五十三止齋學案》列徐誼為陳傅良學侶。全祖望說:「時徐忠文公方起平陽,於永嘉諸儒中又別為一家。」徐誼在學術上既承陳經邦、經正兄弟,又受陸九淵的影響。徐誼字子宜,一字宏父,諡忠文,昆陽沙崗人,乾道八年(1172)進士。宋史有傳,稱其「嘗與紹興老將接,於行陣之法,分數奇正,皆有指授,自為圖式」。《宋元學案·卷六十一徐(誼)陳(葵)諸儒學案》,一本作《平陽學案》。將他列為陸象山(九淵)同調。稱其「由池州教授歷清要,事孝、光、寧三朝。入為刑部侍郎,出為寶謨閣待制、江淮制置使。移鎮隆興府而卒,諡忠文。中忤韓侂冑,貶南安軍,婺州流離十年後得釋。葉水心誌其墓曰:『諸儒雖爭為性命之學,然而固滯於語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響而已。及公,以悟為宗,懸解昭徹,近取日用之內,為學者開示。修證所錄,至於形廢心死,神視氣聽,如靜中震霆,冥外朗日,無不洗然,自以為有得也。參玩茲語,似亦近禪,而當時諸儒學術亦因可見矣。』」徐誼將二陳洛學發揚光大,在理學中正式形成「平陽學派」。

《徐陳諸儒學案》另一案主陳葵,「字叔向,處州青田人。自少篤學,至老不倦。舉隆興進士,知平陽縣,居官廉介。」陳葵知平陽於紹熙三年(1192)。慶元初(1196-1199),徐誼學友舒璘又任平陽知縣,倡盛學風,丞相留正稱為當今第一教官。其開「廣平定川學案」,黃宗羲嘗稱:「廣平之集久不傳矣,近得之其子孫,所論常平、茶鹽、保長、義倉、荒政皆鑿鑿可見之行事,而言學者甚寡」。傳有「平陽縣修社壇記」,與徐誼交甚密,答其書曰:「吾人平生所志,期不負所學。中都臭味,頗薰炙人。造道如子宜,知不可汩。要須惟日孳孳,簡易明白,以滌盡利祿境,庶此志獲申。」兩任知縣為徐誼學友,對開創「平陽學派」極為有利。

        徐誼學生頗多,著名的有丁黼、趙希錧、彭仲剛、黃中、錢文子、魏謙光、劉軫、劉天益等人,都是永嘉學派的重要成員。丁黼是南宋後期抵抗蒙元侵略的民族英雄,《宋史·忠義》有傳,是徐誼任池州教授時的學生。趙希錧是宗室,曾從陳傅良讀書,以後受業於徐誼,是徐門高足。彭仲剛,金舟鄉彭堡(今蒼南金鄉彭家堡)人。《宋元學案·卷七十六麗澤諸儒學案》又稱:「彭仲剛,字子復,平陽人也。乾、淳之際,永嘉儒者林立,而平陽稍為別派,徐忠文公子宜以心學起,其說合於金溪,王信州道甫以事功之學起,其說合於永康,先生遊其間。及以進士釋褐,主金華簿,始聞麗澤之教,東萊謂『其用力甚銳』。先生之學,不事論說,以實踐為宗旨,尤有吏才。…先生於聽政之暇,親執經而教之。以外艱歸。凡先生所至,去後無不思者。紹熙五年,明、越大飢,特令先生為常平提舉,蓋且向用矣。是年(1194)病卒。葉水心曰:『子復之為學,以為非同聲趨和所能至也,故不敢以意之為是,而獨以力之能者試之。』…」有《南監地輿記》傳世。黃中為松山(橋墩)人,紹興四年(1193)進士,挺對第三。《宋元學案·徐陳諸儒學案》稱:「黃中,字仲庸,平陽人也。成紹熙進士,為館職,肆力於學。時徐忠文公方起平陽,於永嘉諸儒中又別為一家,先生從之遊。嘗與朱子往復論學,欲實地用功,不徒託之空言而已。學禁方嚴,先生校藝漕闈,發策云:『平居不以利祿入其心,培植涵養,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則回既倒之狂瀾,不用則唱和寂寞之濱,亦足名世,任此責者誰與﹖』朱子見之,嘆曰:『近年此等議論,令人嘆服。』累遷起居舍人,兼侍講,敷陳剴切。寧宗曰:『朕正賴卿輔佐。』前後三十餘疏,當路不喜。出知袁州,徙泉州,進右文殿修撰,卒。平陽弟子以先生為第一。」劉軫為白沙人(今屬龍港),著有《詮心指要》。其子劉天益,曾以布衣應賢良方正直言,上書萬言,極陳時政,著有《筠坡集》。

        象山之門高足楊簡,慈谿人,人稱「慈湖」先生。楊簡曾師事徐誼,並經徐誼介紹從學陸九淵。南湖人薛凝之(號玉成)從學慈湖,《宋元學案》卷七十四《慈湖學案》列為門人。薛凝之在「偽學」之禁方嚴時,「作《伊洛源流譜》,自孔子、子思、顏、曾、孟子至濂溪周子以下凡九十餘傳」。他的兒子薛據作《孔子集語》20卷(《四庫全書》有收)、《採薇天保未議》2卷、《宅揆成鑑》22卷。薛據之子收拾兩世遺文編成《二薛先生文集》,林景熙為之作序,稱:「永嘉自許少尹右丞(許景衡)、周恭叔太傅(周行己)、劉元承給事(劉安節)受業程門,為最先一輩,而義理之學,始於此矣。…薛氏之學,蓋三百年。最後玉成公學於慈湖楊敬仲(楊簡)」。又有城西雅山人周元龜號蒼巖,嘉熙二年(1238)進士,後知台州。其著述甚富,有《蒼巖雜著》等7種百餘卷。周元龜與楊簡生卒同年(1198-1273),分別任台州、溫州知府,交情匪淺。


三、

     南宋後期,最早把朱熹理學引入平陽的是林湜。湜字正甫(1132-1202),原籍福建長溪,後定居平陽松山(今蒼南橋墩),紹興三十年(1160)登進士第,少從學於朱熹,慶元黨案時朱熹、葉適等59人遭貶,一時士大夫都諱言與朱熹的關係,而湜執弟子禮不變,臨終前還致信朱熹請教,以求解答疑義。林湜子林介,為朱熹再傳弟子,知臨安府。子林介,朱熹再傳弟子,歷任戶部郎中、浙西提督等職。理宗紹定四年(1231)知臨安府時恢復學田,新造學宮,使當地學子大受鼓舞。另有徐㝢、徐容兄弟,萬全人,均是朱熹弟子。在紹熙元年(1190)朱熹知章州時,徐㝢往學,與朱互相問答,朱稱讚他「務學求師」、「志尚堅確」。慶元元年(1195)又與永嘉陳植、葉駕孫到武夷山向朱熹請教,直到6年後朱熹去世才歸故裡。曾手錄師說《池錄》2卷、《饒錄》1卷(均見朱子類語)。萬全步廊人蔡㦛 ,下嶺(今蒼南金鄉炎亭嶺腳)人林善樸皆從學於朱熹。慶元五年(1199),朱熹返閩還鄉途經平陽,為宣和三年(1121)進士陳彥才詩題跋,拜訪知交淳熙八年(1181)進士林拱辰樹賢蓋竹府邸,與門人林湜、陳埴、徐㝢、徐容、蔡㦛、葉賀孫、錢木之等到南雁探訪會文書院,並題寫「會邱書院」四字匾額。其時,縣城嶺門孔氏世居多仕宦。孔煒為孔氏遷始祖孔檜十世孫,慶元二年(1196)進士,著有《太常集》10卷、《諡議》5卷。其侄孔夢鬥著有《愚齋集》、《尚書正義》。

        宋元之際,林景熙、鄭樸翁以詩名聞世,實則鍾情理學,同鄉同學又兼同志。《宋元學案補遺》將林景熙列入「龍川學案」,其文集有「霽山集」、「白石稿」傳世,《四庫全書》收錄《霽山文集》5卷。林景熙首肯朱熹「主正統」說,為學重「統續」。鄭樸翁與林景熙同入太學,著有《四書要旨》20卷、《禮記正義》、《續古雜著》2卷。二人與同鄉周元龜(嘉熙二年1238進士)淵源極深。林景熙撰其《墓志銘》稱:「先生嗜古,及交慈湖楊公簡、鶴山魏公了翁,其學根義理,達事物。公所樹立,父教也。自號蒼巖。雜著八十卷。」林景熙晚年隱居郭西馬鞍山麓闢建趙奧別業教授生徒,即周元龜世居地。俞德鄰(1232—1293)字宗大,為宋鹹淳九年(1273)進士,入元不仕,平陽人,僑居鎮江,作有《佩韋齋文集》16卷、《佩韋齋輯文》4卷,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其序稱「先儒有《筆記》、有《漫錄》、有《燕語》,為書不一,皆義出《六經》,事兼百代,究帝王之則,啟聖賢之蘊。」其子俞希魯(1279-1368),字用中,著《元至順鎮江志》21卷,另著有《竹素鉤玄》20卷,《聽雨軒集》20卷。

        元代儒學名家史伯璿,字文璣,號牖巖,錢倉人,譽稱「東海大儒」,《四庫全書》還收有其著《四書管窺》8卷、《管窺外編》2卷,其「總目」評為「深得朱子之心」。《宋元學案·卷六十五木鐘學案》將他和陳剛(鰲江藍田人)、章仕堯(昆陽人)歸於陳埴門下。稱「史伯璿,字文璣,平陽人也。篤志朱子之學。時諸儒雖宗朱子,然饒氏《輯講》、許氏《叢說》、胡氏《通旨》、陳氏《發明》亦多互異,乃著《四書管窺》,以辯明之。又取諸經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考證為《外編》。」又「史氏門人:侍郎徐靜齋先生宗實。徐宗實,號靜齋,黃巖人也。永嘉史伯璿弟子。洪武中,官至兵部侍郎。所著有《靜齋集》。其門人曰黃淮。 鄭樸翁之孫鄭如圭,字伯玉,號冰壺,後遷江口(今鰲江)。《東甌詩存》載鄭如圭條:與同裡史伯璇講性命之學,伯璇每推重之。徐興祖、楊子瑜、陳鎬宰從之受業。年五十八卒,《弘治溫州府志》卷十有傳。明代平陽學者王朝佐《東嘉先哲錄》稱:「文璣之學出於冰壺鄭氏」。

        而「木鐘學案陳潛齋先生剛」條稱:「陳剛,字公潛,平陽人也。受業胡石塘(長孺)之門。石塘為西湖書院山長,見其勤,晝夜研索不倦,留之於家,與同寢食。遂盡得其學,稱高弟,博通天人之奧。所著有《五經問難》、《四書通辯》、《述歷代正潤圖說》、《渾天儀說》、《歷代官制說》、《禹貢洪範手鈔》。其文宗西京,詩亦不屑六朝以下。累試不售。後瞽猶能作文口授,學者稱為「潛齋先生「」。其弟子著者曰章瑤、洪濤、林溫、陳善、李時可、王清。」「木鐘學案鄉貢章清所先生仕堯」條稱:「章仕堯,字時雍,一字清所,平陽人也。篤志朱子之學。其門人曰彭庭堅、趙次誠、蔣允汶」。   

        至元末,陳高、孔克表承接平陽學統餘緒。陳高,字子上,號不繫舟漁者,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進士。著有《子上存稿》12卷,後經八世孫重編為《不繫舟漁集》。《四庫全書總目》評曰:「文格頗雅潔」,「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面目稍別,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錚錚者矣。」其文甚有史學價值。孔克表,字正夫,元至正八年(1348)進士,入明應徵,受辱於朱元璋,絕食而卒,遺著有《群書類要》、《通鑑綱目附釋》,宋濂曾為作序。其作「選真寺記」其碑刻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又有鄭東、鄭採兄弟,遊崑山、常熟,專研古文辭,其後人合編二鄭之文為《鄭氏聯壁集》,深得宋濂美譽。元末蒲門張著遊學江蘇,著作甚多,存世有《永嘉集》12卷。

       元末明初的徐興祖(1326-1402),字宗起,平陽人也。史伯璿高第。洪武五年(1371)舉人,官訓導、溫州府學教授,以性理之學教導諸生,鹹尊之曰「橫陽先生」。張文選,字士銓,永嘉人也。永樂四年(1406)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徐興祖高弟。」 明代平陽學統也不乏家學傳承。明中期弘治、嘉靖年間的平陽經學大家蔡芳,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與永嘉王瓚同纂《弘治溫州府志》,嘗校《十三經註疏》,著有《春秋訓義》11卷及《喪禮酌宜》、《大祀志》。蔡芳從子蔡瓚,選貢,著有《書經會源》八卷、《四書集講》十卷、《皇朝名臣錄略》、《歷代人物誌略》、《文集》、《詩集》、《格致集》、《通書便覽》。蔡瓚之子蔡立身,明萬曆元年(1573)舉人,為明代大儒王樵學生,刊行《尚書日記》十六卷,曾從鄒元標講學陽明思想,著有《刪補書經注》、《青陽縣誌》、《九華山志》、《星山遁叟文集》、《上蔡宗譜》,均佚。現存文一篇《西銘俗說》,為他的代表作,可略見其學術思想大概。

       程朱理學在平陽的傳播,其經學的研究也保留有永嘉學派經世致用之思想。史學方面特別是向文獻之學發展,成績較為顯著。平陽文化自理學興,明初在朱元璋高壓統治下,平陽學統已近式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縣令何子祥建龍湖書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祖望學生盧鎬來平任教諭,傳黃宗羲、萬斯同的浙東之學。西塘葉嘉棆從盧鎬遊,素志追慕鄉賢史伯璿,但已難挽回平陽學運的頹勢。清光緒十年(1884),為重振平陽文風,知縣湯肇熙倡建文明塔和南雁蕩山會文書院重建,但已漁歌唱晚。西學東漸,從鴉片戰爭開始直至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國開始走出理學的窠臼,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四部之學」轉向理、工、農、醫、文、法、商在內的「七科之學」。平陽宋恕是一個先覺者,對於近代分科之學和思想啟蒙有重要的貢獻。從宋恕之後,平陽走出黃慶澄、姜立夫、蘇步青、張鋆、陳嶸、吳景榮、馬星野、劉紹寬、蘇淵雷直至周瑞金等大家,開創了新的文化輝煌。

--

相關焦點

  • 【學案】七年級下冊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知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外傳2.了解宋元時期我國陸路和海路發達的概況3.理解宋元時期我國出現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原因及影響【學習重點】四大發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
  • 他是一代平陽教諭,曾參與《明史》的修編,保管《宋元學案》底稿
    盧鎬深明浙學隆盛始於永嘉,按其父旨意,與學生論永嘉學統源流,娓娓不倦。儘管不苟言笑,對學生嚴格然而不乏親切。和學生出遊,書示諸生:「朝出城南遊,鐵工朝煉鐵。暮從城南歸,鐵工暮煉鐵。吾儕廢學遊,鐵工心不易。煉鐵成堅鋼,吾心似頑石。籲嗟,學道不如工,偶爾書此自警惕」。  赴任不久,天旱喜雨,歌為汪明府作:「橫陽山水清且滑,橫陽土地膏且粘。自公下車閱五載,風雨歲歲常和甘。」
  • 高淮生:《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
    》是一部現代學案體的紅學學術史著述,是筆者所著《紅學學案》(新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續編。是故,現代學案不同於『學術通史』或『學術專題史』,乃換一種眼光看學術,即為現代學術尋找真實而鮮活的為學傳統,這是它的立意所在。現代學案體制,雖舊彌新。一則現代撰述之形制略不同於《明儒學案》之形制;二則現代學案之旨趣較之《明儒學案》略有所增益。無論形制之新變,抑或旨趣之增益,皆顯見現代學案撰述者之學術史立意。」
  • 《明儒學案》義理的解析
    由哲學的視域探討梨洲思想必由《明儒學案》始,不只兩篇序都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展示他成熟時期的思想,而且由篇首的《師說》以及壓卷的《蕺山學案》,可以看到梨洲以及蕺山思想的論旨、特質和淵源之所自。其序曰: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故窮理者,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也。
  • 二年級語文下冊《我是一隻小蟲子》預習學案+課時練習,快收藏吧
    二年級語文下冊《沙灘上的童話》預習學案,需要的家長收藏吧!二年級語文下冊《楓樹上的喜鵲》預習學案,需要的家長快收藏吧!二年級語文下冊《彩色的夢》預習學案+課時練習,快點收藏吧!
  • 宋元 沃野興農「妙」未來
    在不久的將來,宋元期盼著,農民的口袋鼓起來的同時,每一個國人的餐桌上,都有來自祖國沃土而生的安全、可口而又富營養的瓜果蔬糧。當宋元談起在央視節目《創響中國》當中自己曾公開喝下去的生物菌肥產品時,他介紹,「微妙軍團」產品是食品級的,選用的是食品級的原材料。「所以,對土壤是沒有害的,不過因為濃度非常高,並不建議人食用」,宋元笑道。而產品品牌「微妙軍團」四字也總能引起旁人的好奇。
  • 拯救宋元數學的天算家焦循
    宋元數學奇葩沉埋500多年後再放異彩,天算家焦循功不可沒。書接上篇。焦循完成關於四則運算規則的專著《加減乘除釋》後,便把收集整理宋元數學典籍之事提入議事日程。這事要追溯到20多年前。曲高和寡,宋元名著《數書九章》(秦九韶著)、《測圓海鏡》(李冶著)、《益古演段》(李冶著)、《四元玉鑑》(朱世傑著)等長期無人問津,幾乎有失傳之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乾隆年間。1773年,清朝廷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宋元科學典籍,秦九韶等宋元數學家的專著始為人所知。當時的科壇領袖阮元則稱這些作品為「中土數學之寶書也」。
  • 《明儒學案》:王陽明的心學為什麼變成了誤國的「清談」?
    黃宗羲雖然師從劉宗周,在《明儒學案》中以心學為正統,但他也承認王陽明的思想在後期陷入自相矛盾,不像以前那麼腳踏實地,而是「急於明道,往往將向上一幾,輕於指點,啟後學躐等之弊。」此外,黃宗羲還從思想史的角度進行分析,把陽明心學逐漸流為清談的原因揭示了出來。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4《要下雨了》預習學案+練習題,提前收藏吧
    二、預習學案。三、課文解讀。1、朗讀第一自然段,說一說:小白兔在割草時發現了什麼?2、你能寫一寫帶有兩個動作的句子嗎?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3《荷葉圓圓》預習學案+練習題,提前收藏吧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粽》的預習學案+課時練習,快收藏吧
    一年級語文下冊《夜色》預習學案及練習題,需要的家長收藏吧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的預習學案及練習題,快為孩子收藏吧
  • 他的花鳥畫,用筆恣肆浪漫,取宋元遺韻
    宋元時期是中國畫歷程中的一座高峰,其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都有蓬勃向上的發展高潮。而宋元時期開創處融合博大與精微濃鬱並存的全景花鳥畫,在清逸、華麗與素樸中既具有清逸淡遠的自然美感,又不乏細膩瑰麗的詩意刻畫,獨具花鳥畫特有的秀潤意境。
  • 宋元米黃釉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景德鎮市舉行
    觀看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圖)景德鎮在線訊(記者:餘靜)8月15日,由景德鎮市文旅局、湖州市文旅局主辦,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集團、景德鎮唐英學社承辦的「彝鼎留芳——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
  • 中國宋元時期書畫最貴 價格要以億元計
    其實,在中國書畫收藏圈中,一直流傳著「書畫的最高段位在宋元」這樣一種說法。關於宋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朱熹曾認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史堯弼在《策問》中書:「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     宋太祖獨得天下之後,為鞏固統治地位偃武修文,這讓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 ​漢書藝文志學案
    漢書藝文志學案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延安賈勤學
  • 「唐宋變革」與「宋元變局」
    換句話說,宋元易代之時,「唐宋變革」開啟的近代化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逆轉。套用「唐宋變革論」的說法,不妨稱其為「宋元變局」。我們看中國近世史的演進,既要注意「唐宋變革」,也應當留意「宋元變局」。「宋元變局」對於中國歷史走勢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不但塑造了元朝社會,而且限制了後世歷史發展的方向與走勢: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幾乎全盤繼承了元朝的分封制、家臣制、廷杖制、宵禁制、路引制、匠籍制、諸色戶計、全民配役制度、賤口奴婢制度,以及粗糙的治理技術。而元制中尚保存的宋制,比如重商主義政策,卻被朱元璋堅決扔掉。
  • 上古薦書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第一部分,考察伎藝領域、書面領域中那些與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有關的誘發因素和促動力量。在伎藝領域裡,宋元時期遞相簇生的故事唱演伎藝,它們之間有何親緣關係呢?當時的科諢嘲調伎藝,主要有說參請、商謎、說諢話、合生等形式,這是宋元說話伎藝中的一類。也就是說,宋元說話伎藝並不必然地只包括敘事伎藝,它實由俳優的語言表演伎藝發展而來,列分為敘事、嘲調兩條發展脈絡,並由此變化出說話伎藝的不同形態,分屬於敘事類說話伎藝和嘲調類說話伎藝。敘事、嘲調分別體現了宋元說話伎藝兩脈表演的宗旨、形態和方式。
  • 李建軍丨宋元話本形態演進新探
    關鍵詞:宋元話本  形態演進  腳本式準話本  録本式話本 擬本式話本 話本作為説話伎藝的衍生品,濫觴於唐五代,興盛於宋元,流衍於明清,逐步開拓出白話小説的新天地,在中國小説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宋元話本作為話本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作為「小説史上的一大變遷」[1],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
  • 宋元明清書畫爭亮相 國博52件墨寶比高低
    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於12月17日立足館藏推出「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中國國家博物館歷來重視對古代書畫的徵集與收藏,館藏古代書畫名品佳作近萬餘件。這些藏品的時間跨度從魏晉殘紙、隋唐寫經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脈絡清晰、規模龐大、品類豐富,在國內同類收藏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