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學案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延安賈勤學
紀念
沅江張舜徽先生
辛亥重光大淵獻1911~1992
1917/1933漢書藝文志註解 姚明煇
1939/1984/2000別錄七略漢志源流異同考 程千帆全集
1955前漢書藝文志注 劉光蕡
1959/2012漢書補註 王先謙
1962漢書 班固顏師古
1963/2004漢書藝文志釋例 張舜徽
1968漢書藝文志 鈴木由次郎
1976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與兵書略通考 徐文助
1979/2008漢書新證 陳直
1982/2014七略別錄佚文徵 章太炎全集
1983漢書藝文志條理 姚振宗
1983漢劉向、歆父子年譜 錢穆
1983/2006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 陳國慶
1987/2009漢書藝文志講疏 顧實
1990漢書藝文志序譯註 馬曉斌
1990/2004漢書藝文志通釋 張舜徽
1994漢書新注 施丁
1996漢書辭典 倉修良
1997中國歷代藝文志考評稿 喬衍琯講述曾聖益整理
1999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 梁啓超全集
2003漢書集釋 施之勉
2004兩漢書訂補文獻彙編 徐蜀
2004/2020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李零
2006漢書疏證 沈欽韓
2007/2017漢書窺管 楊樹達
2007漢書藝文志研究源流考 傅榮賢
2007~08餘嘉錫漢書藝文志索隱稿選刊:序、六藝 中國經學
2008漢書補註批註 沈元
2009七略別錄佚文 七略佚文 劉向劉歆/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
2011/2013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 李零
2011漢藝文志考證 王應麟/張三夕楊毅點校
2011說苑研究:以戰國秦漢之間的文獻累積與學術史為中心 徐建委
2011/2020詳論漢書藝文志以見中國的目錄學猶今日的系統學 潘雨廷學術文集
2011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二卷) 王承略劉心明主編
漢書藝文志疏證 沈欽韓
漢書藝文志拾補 姚振宗
2011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三卷)
漢書藝文志條理 姚振宗
2011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四卷)
漢書藝文志講疏 顧實
漢書藝文志註解 姚明煇
2011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七卷)
後漢藝文志 姚振宗
2011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八卷)
補後漢書藝文志並考 曾樸
2012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五卷)
前漢書藝文志注 劉光蕡
漢書藝文志約說 陳朝爵
漢志藝文略 孫德謙
漢書藝文志校補存遺 沈瓞民
漢書藝文志箋 許本裕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 梁啟超
漢書藝文志方技補注 張驥
2012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六卷)
補續漢書藝文志 錢大昭
補後漢書藝文志 顧櫰三
補後漢書藝文志 侯康
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補 陶憲曾
2012劉向校書考論 鄧駿捷
2013漢書藝文志輯論 尹海江
2013漢書藝文志與書目文獻論集 曾聖益
2014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一卷)
漢書藝文志 班固
漢藝文志考證 王應麟
漢書藝文志考證校補 王仁俊
2014出土簡帛與中國早期藏書研究 傅榮賢
2015漢書藝文志問答 葉長青
2015漢書藝文志匯注考証 杜志勇
2016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史 傅榮賢
2016從文獻到文本:先唐經典文本的抄撰與流變 孫少華徐建委
2017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 傅榮賢
2017文本革命:劉向漢書藝文志與早期文本研究 徐建委
2018漢書藝文志講要 溫浚源
2018漢書顏師古注研究 孫顯斌
2018漢書及其春秋筆法 潘銘基
2018漢書藝文志與漢代學術形態 楊新賓
2019顏師古漢書注訓詁研究 胡繼明等
2019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續刊
漢書藝文志舉例 孫德謙
漢書藝文志舉例(書評) 雁晴
漢志詩賦略廣疏 段凌辰
漢志辭賦存目考 朱保雄
漢書藝文志講記 張舜徽
漢書藝文志釋例 張舜徽
張氏漢書藝文志釋例商榷 胡楚生
2020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箋證 徐建委
2020潤色鴻業:漢書文本的形成與早期傳播 陳君
2020近代書目與中國傳統學術的學科化轉型 傅榮賢
附錄一
漢書藝文志總目
六藝略第一
1易
2書
3詩
4禮
5樂
6春秋
7論語
8孝經
9小學
諸子略第二
1儒家
2道家
3陰陽家
4法家
5名家
6墨家
7縱橫家
8雜家
9農家
10小說家
詩賦略第三
1屈原賦
2陸賈賦
3荀卿賦
4雜賦
5歌詩
兵書略第四
1兵權謀
2兵形勢
3兵陰陽
4兵技巧
數術略第五
1天文
2歷譜
3五行
4蓍龜
5雜佔
6形法
方技略第六
1醫經
2經方
3房中
4神仙
附錄二
張舜徽先生
漢書藝文志通釋自序
餘平生誘誨新進及所以自勵,
恆謂讀漢人之書,必須精熟數種以為之綱。
一曰太史公記,
二曰淮南王書,
三曰漢書藝文志,
四曰王充論衡,
五曰許慎說文。
以為
不精繹太史公記,則無以探史學之源;
不詳究淮南王書,則無以知道論之要;
不通論衡,則不能廣智;
不治說文,則莫由識字。
又必以漢書藝文志溯學術之流派,明簿錄之體例。
精熟此五家之書以立其基,
而後可以博涉廣營,匯為通學。
漢書藝文志為書短簡,
尤治學之綱領,群書之要刪。
如能反覆溫尋而有所得,
以之為學,則必有如荀卿所云: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涉篆樓印
(版權歸涉篆樓所有,嚴禁擅自轉載、抄襲、篡改)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