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宋元數學的天算家焦循

2020-12-22 蝌蚪五線譜

宋元數學奇葩沉埋500多年後再放異彩,天算家焦循功不可沒。

書接上篇。焦循完成關於四則運算規則的專著《加減乘除釋》後,便把收集整理宋元數學典籍之事提入議事日程。

這事要追溯到20多年前。宋元朝是我國傳統數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宋朝數學家秦九韶所創的「大衍求一術」、李冶所創的「天元術」,元朝數學家朱世傑獨創的「四元術」等都是我國數學史上非常傑出的成就。曲高和寡,宋元名著《數書九章》(秦九韶著)、《測圓海鏡》(李冶著)、《益古演段》(李冶著)、《四元玉鑑》(朱世傑著)等長期無人問津,幾乎有失傳之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乾隆年間。1773年,清朝廷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宋元科學典籍,秦九韶等宋元數學家的專著始為人所知。當時的科壇領袖阮元則稱這些作品為「中土數學之寶書也」。

焦循像(葉公綽輯,源自中國紀檢網)

阮元想拯救這些宋元典籍,便請焦循到浙江,與李銳、汪萊等學者校勘和整理專著。焦循正巧也在收集宋元數學典籍,收信後立刻前往杭州。

數學奇葩再放光

1799年11月,浙江學政(主管浙江教育的一把手)阮元府裡,聚集了一批各地來的數學學者,焦循位列其中。阮元便令人捧出新到的《測圓海鏡》、《益古演段》等宋元古籍,讓大家品讀討論。

焦循先談了自己對整理宋元算學典籍的看法,接著分析《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在傳統算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最後提出編撰、注釋這些古籍的若干建議。坐主位的阮元頻頻點頭,面露欣喜之色。

焦循旁邊的阮府二位公子專心聽講,時不時進行記錄。焦循另一個身份是阮府的數學教師。阮元此舉,一則的確需要一名家庭教師,二則名正言順地給焦循補貼一些費用,三則是藉此讓焦循安心研究宋元典籍並撰寫專著。不愧是科壇領袖,思慮深遠。

焦循自是明白阮元心意。他一邊兢兢業業教授兩位公子算學和易學知識;一邊夜以繼日地研究宋元數學典籍,遇到問題及時與阮元交流。此次聚會,便是搜尋到《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後,通知李銳、汪萊等學者到府中商議。

聚會後,焦循收到了催他回家的家書,遂加緊編撰,於1800年完成了兩卷本的《天元一釋》。作為清朝學者研究宋元數學「天元術」最早的著作之一,此書共分三卷。天元術是指用未知數來列方程的方法,即代數裡的「解方程」。上卷主要闡述了「天元」的含義,並對相關名詞進行解釋。讀透上卷,就掌握了一元高次方程的解題思路。下卷則詳細敘述了《益古演段》(李冶著)等數學典籍的精華,並對書中各種類型的方程解法進行分析。最值一提的是,此卷還指出了「天元術」算法與《九章算術》的淵源關係,這意味著宋元數學與漢魏數學一脈相承。末卷則通過詳細考證,分析了李冶數學理論與秦九韶理論的關係。當時流行 「李演秦說」,即李冶的理論多來自於秦九韶的著作。焦循考證後認為,兩人的著作有相同觀點也有不同觀點,只能是相互影響而不是誰繼承誰的關係。

《天元一釋》書稿(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焦循完成《天元一釋》後回到揚州,處理好家事,便四處搜尋宋元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偶然的機會,他從鎮江的某書樓抄得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原本。閱讀之後,焦循為此書的專業精要而感嘆。為了詳細解讀此書,向大眾推廣,他於1801年完成《開方通釋》一書。「餘得秦道古《數書九章》,有正負開方法,因作《開方通釋》,詳述其義」,此書最主要的特色是詳細闡述了開方之法。這種方法自宋朝以後便鮮有人涉及,焦循此舉非同尋常。

作為清朝時對宋元創建高次方法解法(即天元術)的專業注釋典籍,《天元一釋》、《開方通釋》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基本不涉及具體計算。由此得知,焦循對宋元數學的研究已上升到理論階段,注重規律的總結和延伸。這有利於宋元數學典籍發揮更大作用,為近代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書九章》、《益古演段》等宋元數學奇葩沉埋500多年後再放異彩,我國數學史上沒有出現斷代現象,焦循功不可沒。

天算研究出傑作

天文數學不分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被合稱為「天算家」,這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要特色之一。焦循即是清朝前期著名的天算家。他對天文學的興趣僅次於數學。早在1795年,他外出歸家後,精讀遊歷得來的《弧三角舉要》、《環中黍尺》、《勾股割圜記》等專著,深感梅文鼎、戴震兩位數學家的著作或繁或簡,不便給天文學研究做參考,遂精心編撰成《釋弧》(三卷)一書。此書通俗介紹圓及球面三角形的解法,是研究天文學的必讀之書,受到錢大昕、李銳等清朝學者的稱讚。

《釋弧》內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次年,焦循在研究弧面三角的基礎上,精心編寫《釋輪》(二卷)專著。書中主要介紹第谷(丹麥天文學家)理論及本輪的幾何原理等,幾乎囊括了當時天文學中的數學基礎知識。對於當下流行的諸輪法和橢圓法,焦循在書中進行詳細論述,最終認為橢圓法相對更先進。

著書之外,焦循還注重地圖的繪製。他曾應阮元之請,與法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蔣友仁,好友李銳等完成《地球圖說》一書,焦循精心補成地圖一卷。此書出版後,國人清楚了解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運轉情況。

焦循與蔣友仁等完成《地球圖說》後,並沒有停止學問研究的步伐,在經、史、算、訓詁等方面均有所成。此後十多年,病魔一直纏著他。一次又一次吐血、足疾,苦不堪言。他乾脆蟄居在老家的雕菰樓,躺在病床上研究易學、數學、天文學等,整理個人作品,力撰《孟子正義》。

1820年6月27日上午,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裡,焦循因足疾的急性惡化而去世,時年57歲。兒子焦廷琥擦乾眼淚,繼續在雕菰樓裡整理父親生前的數學和天文學作品,輯成《裡堂學算記》系列叢書。此叢書所含除了前文介紹的《加減乘除釋》、《天元一釋》、《釋弧》、《釋輪》等外,還包括《乘方釋例》(五卷)、《大衍求一術》(一卷)、《孫子算經注》(二卷)等,均系焦循平前心血所得。半年後,焦廷琥終因整理《裡堂學算記》、《孟子正義》等書稿操勞過度而去世,年僅39歲。

《孟子正義》專著(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阮元收到《孟子正義》及《裡堂學算記》手稿後才得知焦循去世的消息。他對這位同行兼故交深感惋惜。「(焦循)弱冠與元齊名,自元服官後,君學乃精深博大,遠邁於元矣。今君雖殂,而學不朽。」阮元悲痛地寫下此語。時人曾將他們合稱為「阮焦」,但阮元一直認為焦循在專業上勝自己很遠。帶著懷念的心情,他將這種想法寫進《疇人傳》中,終讓一代通儒焦循永垂青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1. 論文《焦循的數學研究》,作者朱家生,揚州大學。

2. 論文《焦循的數理天文工作研究》,作者王君,內蒙古師範大學。

3. 論文《焦循易學思想的分析》,作者師徵,山東大學。

相關焦點

  • 數學界的李約瑟難題:宋元數學高度發達,為何未能產生近代數學?
    我國古代數學成就在宋元時期達到頂峰,著名的「宋元四大數學家」: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代表了我國古代數學的最高成就,更領先於同時期西方水平,但為何近代數學未能在中國產生? 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自秦漢到宋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許多領域遙遙領先,到十三四世紀的宋元時期更達到全盛,相比之下,西方數學在古希臘幾何學盛極一時後,在隨後的一千年間幾乎趨於停滯,被我們遠遠甩在後面。在宋元這個數學的黃金時代,我國出現了四位最重要的數學家,他們是宋朝的秦九韶、楊輝,金元時期的李冶,元朝的朱世傑,是為「宋元四大家」。
  • 邗江區第六屆「焦循戲劇節」開幕!
    焦循戲劇節 8月27日晚,邗江區第六屆「焦循戲劇節」開幕式暨「劇說核心價值觀」百場戲曲鎮村行啟動儀式在方巷鎮黃珏學校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由邗江區委宣傳部、市揚劇研究所、邗江區文體旅局聯合主辦,方巷鎮黨委、政府承辦。
  • 百川論道 | 焦循
    焦循的曾祖父以來,都是易經研究的學者。焦循少年聰穎異常,8歲時在阮賡堯家裡,與賓客分辨牆壁上「馮夷」兩個字時,焦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焦循認為,馮夷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即河伯。在此應當像楚辭那樣,讀「皮冰切」,不應當讀成「如縫」。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嘆不已。阮賡堯更是連聲稱奇,當場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等到焦循長大了,娶了阮賡堯的女兒,學問也大有長進。
  • 「中華民族是一個擅長數學的民族」!盤點中華民族的數學成就!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寶庫中,數學無疑是其中最絢麗的一朵奇葩,許多數學成就曾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中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歷史地位。十進位值制:中國四五千年前就已經使用十進位值制。《九章算術》是我國最古老的的數學著作,把當時的數學知識分成了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個部分,稱為「九數」。基本形成了古代數學的基本體系劉徽創立割圓術,把極限思想運用到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中,祖衝之用算籌運算,求出了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的圓周率值,領先西方一千多年。
  • 這位澳洲華裔網紅老師,被稱為「可以拯救全世界數學渣渣的大神」
    早上六點鐘,天剛蒙蒙亮的時候,Eddie Woo就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等等,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人一定想問:Eddie Woo是誰?他的近4500個數學視頻,更是被學生譽為「可以拯救全世界數學渣渣」!
  • 宋元 沃野興農「妙」未來
    在不久的將來,宋元期盼著,農民的口袋鼓起來的同時,每一個國人的餐桌上,都有來自祖國沃土而生的安全、可口而又富營養的瓜果蔬糧。當宋元談起在央視節目《創響中國》當中自己曾公開喝下去的生物菌肥產品時,他介紹,「微妙軍團」產品是食品級的,選用的是食品級的原材料。「所以,對土壤是沒有害的,不過因為濃度非常高,並不建議人食用」,宋元笑道。而產品品牌「微妙軍團」四字也總能引起旁人的好奇。
  • 中華數學極簡史:我們祖先那些領先世界的數學成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逗叔在中美貿易戰中,任正非提出:「國家若要強盛,數學是基礎。」其實在歷史上,我國的數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甩出國外好幾條大街。不信,且聽逗叔跟您說叨說叨。1逗叔的記憶中,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數學家名叫趙爽(182年-250年)。
  • 《宋元學案》與平陽學統
    作者:陳肖粟   2018-05-30       《宋元學案》是一部記述宋元時期學術思想及其流派的學案體學術史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凌漢委託,整認訛誤,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光緒五年(1879年)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宋元學案》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時代學術思想史重要書目,其中大量篇幅記載了永嘉諸儒學案及溫州學者的資料。《宋元學案·卷三十二周(行己)許(景衡)諸儒學案》中,全祖望提出了「平陽學統」的命題。
  • 此文專門拯救數學困難戶!
    高考數學試題既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加入了一些創新元素,一些題目題幹的敘述方式比較新穎,突出體現了考綱中對於「數學文化」的考查要求。2021高考數學可能將繼續以數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為考查重點,遵循考試大綱的各項規定,注重對數學通性通法的考查,以體現基礎性和創新性的考查目標。
  • 冷知識,追尋大國的數學歷史脈絡,天元術到四元術,有驚喜有無奈
    李冶所著《測圓海鏡》一書,標誌著天元術的成熟,書中所發展的天元術理論和數學思想,對宋元數學的長足進步有著重要意義。今人白尚恕先生曾歸納總結出李冶《測圓海鏡》在數學方面的十大貢獻:第一,一個文字按其不同位置及係數以表示未知數的各次項,使得由文詞代數能順利地演變成符號代數。
  • 他的花鳥畫,用筆恣肆浪漫,取宋元遺韻
    宋元時期是中國畫歷程中的一座高峰,其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都有蓬勃向上的發展高潮。而宋元時期開創處融合博大與精微濃鬱並存的全景花鳥畫,在清逸、華麗與素樸中既具有清逸淡遠的自然美感,又不乏細膩瑰麗的詩意刻畫,獨具花鳥畫特有的秀潤意境。
  • 南雁蕩山在宋元時稱「浙東勝處第一山」
    南雁蕩山在宋元時稱「浙東勝處第一山」--據宋元時期學者陸文圭《賓月亭記》記載文:光明人家 2020-11-30溫州雁蕩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方勝覽》載:五代時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蕩,天睛則鍾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之賦贍之。」北宋時建會文閣,後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芸萃。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
  • 國際數學節丨清末,長沙出了一位數學大師
    鹹豐元年(1851),鄒漢勳為之作序的《數學拾遺》出版,這是丁取忠在數學上首批面世的成果。1852年秋天,他整理出版了《輿地經緯度裡表》一書,這是數學知識在地理方面的應用。1854年,丁取忠在長沙向大數學家徐有壬(時任湖南布政使)請教數學。1861年,他與數學大家、翰林院編修吳嘉善交,常「舉生平疑義往返研究」。同治二年(1863)夏,《白芙堂算書十七種》以活字版印行。
  • 焦循《孟子正義》摘 1
    王僩然歎,啞然笑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鄭康成本此注湯誓云:「桀見民欲叛,乃自比於日曰:『是日何嘗喪乎,日若喪亡,我與汝亦皆喪亡。』引不亡之徵,以脅恐下民也。」孟子引此文而申之云:「民欲與之皆亡。」則伏、鄭之解,乖於孟子矣。江氏聲尚書古文集注音疏云:「桀自比於日,民卽假日以諭桀,言是日何時喪乎?我將與汝皆亡,甚欲桀之亡也。予者,民自予也。及,與也。汝,汝日也。
  • 宋元米黃釉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景德鎮市舉行
    觀看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圖)景德鎮在線訊(記者:餘靜)8月15日,由景德鎮市文旅局、湖州市文旅局主辦,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集團、景德鎮唐英學社承辦的「彝鼎留芳——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
  • 21世紀最強數學藝術:54張圖讀懂2600年數學史,看完跪下了……
    地球之變,生物之謎 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回首往昔 數學始終伴隨我們左右 縱橫交錯的幾何、繁瑣複雜的運算 難以求解的方程、
  • 「拯救世界」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魯)
    支格阿魯作為彝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英雄,他人神結合的創世英雄形象,集天文歷算家與畢摩一身的智者形象以及集智慧與膽識,善良與文明一身的君主形象和主張自由和平,反對侵辱的領袖形象,在彝族人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為了主張自由和平,而戰勝邪惡,消除侵辱的勇敢正義的精神,為一代代彝族人民樹立了堅強不屈,生生不息的榜樣。
  • 中國宋元時期書畫最貴 價格要以億元計
    其實,在中國書畫收藏圈中,一直流傳著「書畫的最高段位在宋元」這樣一種說法。關於宋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朱熹曾認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史堯弼在《策問》中書:「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     宋太祖獨得天下之後,為鞏固統治地位偃武修文,這讓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 李建軍丨宋元話本形態演進新探
    [2]目前學界在宋元「話本」的「所指」、宋元話本的文本形態等方面尚有爭議,筆者結合敦煌文獻中的唐五代説唱文本,力圖從「源」與「流」的視角對宋元話本的文本形態演進進行新的探討。(二)宋元腳本式準話本的判定宋元説唱繼承了唐五代説唱,兩者在伎藝的表演形式和文本化方面一脈相承。敦煌卷子裡唐五代説唱文本的判定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宋元包括話本在內的説唱文本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