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數學奇葩沉埋500多年後再放異彩,天算家焦循功不可沒。
書接上篇。焦循完成關於四則運算規則的專著《加減乘除釋》後,便把收集整理宋元數學典籍之事提入議事日程。
這事要追溯到20多年前。宋元朝是我國傳統數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宋朝數學家秦九韶所創的「大衍求一術」、李冶所創的「天元術」,元朝數學家朱世傑獨創的「四元術」等都是我國數學史上非常傑出的成就。曲高和寡,宋元名著《數書九章》(秦九韶著)、《測圓海鏡》(李冶著)、《益古演段》(李冶著)、《四元玉鑑》(朱世傑著)等長期無人問津,幾乎有失傳之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乾隆年間。1773年,清朝廷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宋元科學典籍,秦九韶等宋元數學家的專著始為人所知。當時的科壇領袖阮元則稱這些作品為「中土數學之寶書也」。
焦循像(葉公綽輯,源自中國紀檢網)
阮元想拯救這些宋元典籍,便請焦循到浙江,與李銳、汪萊等學者校勘和整理專著。焦循正巧也在收集宋元數學典籍,收信後立刻前往杭州。
數學奇葩再放光
1799年11月,浙江學政(主管浙江教育的一把手)阮元府裡,聚集了一批各地來的數學學者,焦循位列其中。阮元便令人捧出新到的《測圓海鏡》、《益古演段》等宋元古籍,讓大家品讀討論。
焦循先談了自己對整理宋元算學典籍的看法,接著分析《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在傳統算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最後提出編撰、注釋這些古籍的若干建議。坐主位的阮元頻頻點頭,面露欣喜之色。
焦循旁邊的阮府二位公子專心聽講,時不時進行記錄。焦循另一個身份是阮府的數學教師。阮元此舉,一則的確需要一名家庭教師,二則名正言順地給焦循補貼一些費用,三則是藉此讓焦循安心研究宋元典籍並撰寫專著。不愧是科壇領袖,思慮深遠。
焦循自是明白阮元心意。他一邊兢兢業業教授兩位公子算學和易學知識;一邊夜以繼日地研究宋元數學典籍,遇到問題及時與阮元交流。此次聚會,便是搜尋到《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後,通知李銳、汪萊等學者到府中商議。
聚會後,焦循收到了催他回家的家書,遂加緊編撰,於1800年完成了兩卷本的《天元一釋》。作為清朝學者研究宋元數學「天元術」最早的著作之一,此書共分三卷。天元術是指用未知數來列方程的方法,即代數裡的「解方程」。上卷主要闡述了「天元」的含義,並對相關名詞進行解釋。讀透上卷,就掌握了一元高次方程的解題思路。下卷則詳細敘述了《益古演段》(李冶著)等數學典籍的精華,並對書中各種類型的方程解法進行分析。最值一提的是,此卷還指出了「天元術」算法與《九章算術》的淵源關係,這意味著宋元數學與漢魏數學一脈相承。末卷則通過詳細考證,分析了李冶數學理論與秦九韶理論的關係。當時流行 「李演秦說」,即李冶的理論多來自於秦九韶的著作。焦循考證後認為,兩人的著作有相同觀點也有不同觀點,只能是相互影響而不是誰繼承誰的關係。
《天元一釋》書稿(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焦循完成《天元一釋》後回到揚州,處理好家事,便四處搜尋宋元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偶然的機會,他從鎮江的某書樓抄得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原本。閱讀之後,焦循為此書的專業精要而感嘆。為了詳細解讀此書,向大眾推廣,他於1801年完成《開方通釋》一書。「餘得秦道古《數書九章》,有正負開方法,因作《開方通釋》,詳述其義」,此書最主要的特色是詳細闡述了開方之法。這種方法自宋朝以後便鮮有人涉及,焦循此舉非同尋常。
作為清朝時對宋元創建高次方法解法(即天元術)的專業注釋典籍,《天元一釋》、《開方通釋》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基本不涉及具體計算。由此得知,焦循對宋元數學的研究已上升到理論階段,注重規律的總結和延伸。這有利於宋元數學典籍發揮更大作用,為近代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書九章》、《益古演段》等宋元數學奇葩沉埋500多年後再放異彩,我國數學史上沒有出現斷代現象,焦循功不可沒。
天算研究出傑作
天文數學不分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被合稱為「天算家」,這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要特色之一。焦循即是清朝前期著名的天算家。他對天文學的興趣僅次於數學。早在1795年,他外出歸家後,精讀遊歷得來的《弧三角舉要》、《環中黍尺》、《勾股割圜記》等專著,深感梅文鼎、戴震兩位數學家的著作或繁或簡,不便給天文學研究做參考,遂精心編撰成《釋弧》(三卷)一書。此書通俗介紹圓及球面三角形的解法,是研究天文學的必讀之書,受到錢大昕、李銳等清朝學者的稱讚。
《釋弧》內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次年,焦循在研究弧面三角的基礎上,精心編寫《釋輪》(二卷)專著。書中主要介紹第谷(丹麥天文學家)理論及本輪的幾何原理等,幾乎囊括了當時天文學中的數學基礎知識。對於當下流行的諸輪法和橢圓法,焦循在書中進行詳細論述,最終認為橢圓法相對更先進。
著書之外,焦循還注重地圖的繪製。他曾應阮元之請,與法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蔣友仁,好友李銳等完成《地球圖說》一書,焦循精心補成地圖一卷。此書出版後,國人清楚了解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運轉情況。
焦循與蔣友仁等完成《地球圖說》後,並沒有停止學問研究的步伐,在經、史、算、訓詁等方面均有所成。此後十多年,病魔一直纏著他。一次又一次吐血、足疾,苦不堪言。他乾脆蟄居在老家的雕菰樓,躺在病床上研究易學、數學、天文學等,整理個人作品,力撰《孟子正義》。
1820年6月27日上午,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裡,焦循因足疾的急性惡化而去世,時年57歲。兒子焦廷琥擦乾眼淚,繼續在雕菰樓裡整理父親生前的數學和天文學作品,輯成《裡堂學算記》系列叢書。此叢書所含除了前文介紹的《加減乘除釋》、《天元一釋》、《釋弧》、《釋輪》等外,還包括《乘方釋例》(五卷)、《大衍求一術》(一卷)、《孫子算經注》(二卷)等,均系焦循平前心血所得。半年後,焦廷琥終因整理《裡堂學算記》、《孟子正義》等書稿操勞過度而去世,年僅39歲。
《孟子正義》專著(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阮元收到《孟子正義》及《裡堂學算記》手稿後才得知焦循去世的消息。他對這位同行兼故交深感惋惜。「(焦循)弱冠與元齊名,自元服官後,君學乃精深博大,遠邁於元矣。今君雖殂,而學不朽。」阮元悲痛地寫下此語。時人曾將他們合稱為「阮焦」,但阮元一直認為焦循在專業上勝自己很遠。帶著懷念的心情,他將這種想法寫進《疇人傳》中,終讓一代通儒焦循永垂青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1. 論文《焦循的數學研究》,作者朱家生,揚州大學。
2. 論文《焦循的數理天文工作研究》,作者王君,內蒙古師範大學。
3. 論文《焦循易學思想的分析》,作者師徵,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