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變革」與「宋元變局」

2021-02-23 我們都愛宋朝

在日本與歐美漢學界,「宋代近世」說(亦即「唐宋變革」論)是最為流行的中國史研究的經典假說,最早為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提出來:「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 

內藤湖南的弟子宮崎市定進一步發展了「宋代近世」說,認為「宋代社會已經表現出顯著的資本主義傾向,與中世社會有著明顯的差異」,宋代中國出現的新現象,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並行的、等價的」歷史運動。宮崎市定的《東洋的近世》一書,副題即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在宮崎市定這裡,「文藝復興」、「資本主義傾向」、「近世」顯然是同義的。

歐美也有多位漢學家服膺「宋代近世」的假說,歐洲宋代史研究的先驅、法國漢學家白樂日曾發起一個龐大的宋史研究計劃,立志要研究宋代如何比西方更早地成為「現代的拂曉時辰」 ;另一位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說:「十三世紀的中國其現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驚的:它獨特的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對外貿易的重要(絲綢、瓷器),各地出產的專業化等等。國家掌握了許多貨物的買賣,經由專賣制度和間接稅,獲得了國庫的主要收入。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 

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孫隆基寫過一篇題為《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千年》的長文,文中論及宋朝部分,直接使用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的標題,文章說,「在我們探討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標準,例如: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達、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與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國家的成形,以及國際化,等等。這一組因素,宋代的中國似乎全部齊備,並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宋代近世」說的一大貢獻,是揭示了發生在唐宋之際的歷史性變遷,發現了內在於華夏傳統的近代化動力。

唐朝是中世紀的鼎盛形態。唐制來自南朝體制與北朝體制的混合,南朝體制從東漢—魏晉演化而來,包括世族政治、門閥壁壘、士族莊園經濟、朝貢貿易、良賤身份制度,等等;北朝體製成型於北魏,包括世襲罔替的貴族制與奴隸制、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人身束縛於土地的均田制、整齊劃一的坊市制,等等,都具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強調身份設定與人身依附,社會凝固而井然有序。

自晚唐開始,直至宋代,這些典型的中世紀制度特質都走向解體:世族消失,門閥壁壘消彌,府兵制、均田制、坊市制瓦解,中古良賤制度消亡,部曲與奴婢解放為自由民。國家放棄了對臣民的身份與人身控制,轉而重視市場、工商業、金融與貨幣所創造的利益。這樣的歷史性變遷,構成了「唐宋變革」的重要內涵。

「唐宋變革」不是華夏文明的裂變,而是基於文明積累的演進結果,比如從唐代的「飛錢」孕育出宋代發達的商業信用,宋時瓦解的府兵制、均田制、坊市制早在中晚唐已經出現鬆動,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也是繼承自唐朝設置。文明的積累與演進如同衝積平原,歷史是長河,時光的河水流淌而過,不舍晝夜,不斷留下前人的經驗與成果,慢慢地便堆積出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

但「唐宋變革」論者往往忽略了歷史的另一面:在9~13世紀的中國大地上,還有一段與「唐宋變革」並行的歷史發展,那就是遼/西夏—金—元的制度傳承,就如在宋朝文明的「衝積平原」隔壁,還有另一條不同流向的河流經過。

遼制來自唐制與遊牧部族制度的混合,遼設南面官、北面官分治南北領地:「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稅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治民的法律也分為兩個部分:「詔大臣定治契丹及諸夷之法,漢人則斷以律令。」 在胡漢分治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制度融合,比如遼國的「斡魯朵」,為契丹皇帝之私有組織,轄有「宮戶」(皇室之奴隸),這一草原組織便吸收了唐朝皇莊的制度成分;契丹貴族私有的「投下戶」,則與唐朝的部曲、官戶有著共同的制度淵源。

在「唐宋變革」漸次展開之時,遼/西夏—金—元的制度傳承幾乎沒有參與進來。蒙元相續滅金、滅宋,但其制度主要還是繼承自唐制與遼金體制,而不是宋——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元制之中沒有宋制的成分,元朝的海外貿易體制便沿襲自宋制,元鈔也借鑑了宋朝發行楮幣的經驗,不過,金國交鈔對元鈔的影響無疑要更大,比如都以「鈔」為名,都不分界,無限期發行。

相對來說,中世紀性質的唐制與遼金體制更是深深嵌入了元制,讓我舉幾個例子:元制中的投下制、驅口制、肉刑制度、全民配役制度,在宋制中是找不到的,但我們可以從草原部族舊制中找到淵源;元朝推行的軍戶制、匠籍制、宵禁制、路引制,宋時已經消亡或趨於消亡的過程中,其制度淵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變革」前的魏晉—隋唐。

換句話說,宋元易代之時,「唐宋變革」開啟的近代化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逆轉。套用「唐宋變革論」的說法,不妨稱其為「宋元變局」。我們看中國近世史的演進,既要注意「唐宋變革」,也應當留意「宋元變局」。

「宋元變局」對於中國歷史走勢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不但塑造了元朝社會,而且限制了後世歷史發展的方向與走勢: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幾乎全盤繼承了元朝的分封制、家臣制、廷杖制、宵禁制、路引制、匠籍制、諸色戶計、全民配役制度、賤口奴婢制度,以及粗糙的治理技術。而元制中尚保存的宋制,比如重商主義政策,卻被朱元璋堅決扔掉。

從西歐的近世史來看,重商主義恰恰構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一環,早期資本主義在西歐城市的興起,從來不是靠完全自發的「看不見的手」,而是靠重商主義的「看得見的手」:國家積極介入市場、拓展商貿、財政擴張、貨幣積累、特許經營……這樣的情景,同樣出現在宋朝,而在朱元璋時代則完全消失。

朱元璋對元制的因襲也許是不自覺的,他自覺想要恢復的,其實是唐制。他修《大明律》,即以《唐律疏議》為範本,而摒棄了宋人編敕的立法方式;他將市舶納入朝貢體系內,夢想的也是要恢復「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氣象,而不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宋朝式通商風景。大明之後是大清,清承明制,還從關外帶入了更具中世紀色彩的主奴關係、莊園制度、投充制度。

多年前,我讀到元代史研究學者周良霄先生的一段話,一直心有戚戚焉。周先生說:元制,「對宋代而言,實質上是一種逆轉。這種逆轉不單在元朝一代起作用,並且還作為一種歷史的因襲,為後來的明朝所繼承。它們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進程,影響更為持久和巨大。譬如說,世襲的軍戶和匠戶制度、驅奴制度、諸王分封制度、以軍戶為基礎的軍事制度等等。……從嚴格的角度講,以北宋為代表的中原漢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滅亡,即陷於中斷。」 ——也許,正是宋朝制度文明的中斷,導致了近代化的一波三折。

《劍橋中國史》遼西夏金元卷的著者忍不住發出一串天問:「這些徵服王朝真的代表了中國社會、中國經濟、中國政治制度和中國文化的『自然』發展中的大倒退嗎?沒有這些徵服王朝,代表11世紀宋代中國特徵的高速發育的形態和合理的組織結構就能延續下來嗎?它們使得某些學者所說的出現於宋代的一個『近代時期』夭折了嗎?……為什麼在明代,當他們最終把蒙古人從中原驅逐出去時,仍不能恢復由宋代提供的更為高級的政府模式?相反,卻繼續保留了金、元時期制度發展的那麼多方面,並恢復到了被所有征服者都推崇的唐代模式上來了呢?」 

相關焦點

  •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基佐的《歐洲文明史》內藤湖南對於唐宋變革的把握,明顯受到基佐《歐洲文明史》的影響,內藤的唐宋變革論是從社會性質上來觀察唐宋之間的變化,從西方文明史觀的角度來解讀唐宋之間的變革。很顯然,從內藤湖南到宮崎市定,日本學者明顯主張唐宋之間的變革是一種社會變革,所以,他們把自己的觀點用英文」Tang Sung-Transition」來表達。其後學谷川道雄《試論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構造》雖然試圖修正或者減弱內藤湖南「格義」史學的痕跡,淡化社會性質變遷的內容,但是,從總體看來,至今的日本學者還是主張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線。近年來美國學者也關注唐宋變革問題。
  • 學術史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李華瑞)
    但是,何謂唐宋變革?唐宋變革論的首倡者是誰?唐宋變革期的起始如何界定?如何看待唐宋社會性質等等,迄今仍有很大爭議。縱觀20世紀以來發表的一系列相關論著,就會發現有很多問題是因缺乏學術史的梳理,才導致眾說紛紜現象的出現。所以搞清唐宋變革論的由來和發展對於打通唐宋斷代界限,提高唐宋史研究水平,乃至客觀評價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很有必要。
  • 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
    內藤湖南在世時,並未將其論說概括為「唐宋變革論」。內藤湖南的弟子們在與東京學派的反覆論戰時,逐漸將他們想像中的唐宋變革概括為「唐宋之際變革論」或「唐宋變革論」。二戰以後,以前田直典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贊成「唐宋變革」提法,但主張唐代仍是奴隸制的古代,宋代則是封建農奴制的中世,此學派被稱為東京學派。我以為,內藤湖南所論二點,前者屬政治體制範疇,後者屬社會經濟結構範疇。
  • 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
    當此時,不禁想起所謂的「唐宋變革說」。把整個歷史時期分成古代史、中世紀史和近世史,是西洋史研究所慣用的。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首次將這樣一個「三分法」運用於中國歷史的分期,並且提出了一個「唐宋變革說」。在《中國史通論》一書中,內藤湖南認為:「在唐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中古與近世的差別。
  • 唐宋變革概念的提出
    最後,我想講一講唐宋變革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唐宋變革」這個詞就像「絲綢之路」一樣,都不是我們自己的發明。「唐宋變革」沒有「絲綢之路」那麼有名,它也不是中國學者或者古代就有的概念,而是由一個叫內藤虎次郎的日本學者提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一批偉大的學者,內藤虎次郎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繼承了日本的文化傳統,另外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思想非常開放,對各種知識非常的關注,並且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唐宋變革」就是他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看法。
  • 訪談︱陸揚:唐宋變革論究竟是怎麼回事
    最近他的第一部論文集《清流文化與唐帝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付梓發行,在學界影響廣泛的唐宋變革論是該書「點到為止」的一個議題。藉此機會,記者在燕京學堂明淨的會客室採訪了陸先生。這個訪談在某種意義上就可以體現他那刺蝟式的淵博和敏銳,他對唐宋變革論的思考與認識,無疑會帶來不少啟發。
  • 斯波義信談「唐宋變革」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斯波義信談中國史研究中的「唐宋變革」 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唐末到宋的唐宋變革期在中國史中的意義,日本人對這個問題特別有興趣。因為日本模仿了隋唐的文物制度,所以對隋唐歷史特別有興趣。
  • 李華瑞: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是誤解!
    第一,20世紀初日本內藤湖南提出的「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假說在20世紀國際宋史學界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直到進入21世紀才在中國大陸引起廣泛關注。自2018年《古代文明》發表拙稿《唐宋史研究應當翻過這一頁——從多視角看「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以來,唐宋史學界許多朋友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確切地說我不是簡單的「否定者」而是「揚棄者」。
  • 【熱點聚焦】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判詞經典》之十一
    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判詞經典》之十一說完唐朝,就來到了宋朝。當此時,不禁想起所謂的「唐宋變革說」。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首次將這樣一個「三分法」運用於中國歷史的分期,並且提出了一個「唐宋變革說」。在《中國史通論》一書中,內藤湖南認為:「在唐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中古與近世的差別。從這一點而言,中國的近世時期可以說自宋代開始。」那麼,宋代中國在哪些方面體現了近世社會的特徵呢?
  • 變革期高管的打開方式(3)- 千年變局的縫補者
    透過歷史場景,藉助歷史人物,偷窺變革的點滴。
  • 宋元時期的思想文化·中外歷史綱要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文化達到了高度繁榮的程度。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使用,促進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4、史學界關於「唐宋變革說」的爭鳴 材料一 1910年,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日本發表了《概括的唐宋時代觀》。
  • 新冠疫情背景的大變局之下,新聞傳播如何變革?
    新冠疫情背景的大變局之下,新聞傳播如何變革?,而傳播正在成為這一變局中的重要動因。「無論是國際格局、全球治理,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都離不開媒介技術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影響。」在開幕式上,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發表致辭,他提出如今在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網際網路大國,將在傳播體系的變革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正如今年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交流活動,但也極大地改變了新的信息交流體系和交流方式的轉變。
  • 論元明之間的變革
    郝若貝把唐宋變革改造為兩宋轉型,根據南宋以來中國社會組織的相對固定模式,以兩宋之際為變革界線,而以1550年即明中期為終點,[2]即認為明中期是又一輪大規模變革的起點。魏斐德認為,中國社會從明代中期以來發生了深刻變革,儘管一度被世界性經濟危機、氣候變遷和滿洲入侵打斷,此後仍得到一定程度的重建與延續。
  • 天福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雅華:以變革應對變局 於變局中開新局
    本期,天福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雅華立足當下,勾勒未來,作「以變革應對變局於變局中開新局」的主題分享,為大家解讀新形勢下天福發展的新機遇與新舉措,與君共饗。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求變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世界大勢 百年變局天下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雲端論壇第四場:宋元明清軍事體制與帝國
    唐宋 | 雲端論壇:宋元明清:軍事體制與帝國運行 | 202004-37(總第1276期)宋史研究資訊 今天*轉自九色鹿
  • 中國古代唐宋的刺青文化甩日本幾條街,只因他的一句話就戛然而止
    中國的傳統唐宋風刺青,其實比歐美的School和日式浮世繪都發展得早多了。特別曬在《水滸傳》裡,可以看到很多梁山好漢人都是花臂和大滿背,那叫一個威武抱起,你瞅啥,我就瞅你咋地?兩個好漢一言不合,就露出了自己的霸氣刺青,欲與天公試比高,不服來戰呀!
  • 微視頻:百代標程——清六家之王翬《仿宋元山水巨冊》
    預展時間:6月1日至4日預展地點:全國農業展覽館拍賣時間:6月5日(星期日)18:00拍賣地點:北京四季酒店A廳百代標程——清六家之王翬《仿宋元山水巨冊吳湖帆舊藏此《仿宋元山水巨冊》作於1706年,王石谷75歲之時,是王石谷晚年仿古巨跡。其景觀豐富,丘壑多姿,草木豐茂,點景精細。墨色清而潤,筆法秀而蒼。總體來說,延續了他中期的體貌,但比中期用筆更加老辣,著眼於大的排布、效果以及自家面貌。其中第一開仿關仝、第二開仿趙伯駒、第五開仿董北苑、第六、十一開仿仿黃鶴山樵,此類取境旨在表現胸中丘壑,畫面層次豐富,筆法枯中帶潤,行筆緩慢兼有頓挫,下筆肯定準確。
  • 上古薦書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而在書面領域,宋元時期出現了表述方式的變革,一是書面編寫的表述體例出現了來自唱演伎藝的體制格式,比如說話伎藝的入話頭回程式、穿插敷演套語,以及元雜劇的角色分配、科介提示之類的格式;二是書面編寫的表述語言出現了書面白話著述的自覺意識,這一變革對於書面領域的編讀格局更具核心意義。
  • 【學案】七年級下冊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知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外傳2.了解宋元時期我國陸路和海路發達的概況3.理解宋元時期我國出現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原因及影響【學習重點】四大發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
  • 人民論壇網評|大變局下的青年責任與擔當
    青年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也是對變革最敏感、最容易陷入困惑的群體。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新時代中國青年有必要堅持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對當前「大變局」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和把握,並重新思索自身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