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變革概念的提出

2021-02-23 橫山書院

最後,我想講一講唐宋變革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唐宋變革」這個詞就像「絲綢之路」一樣,都不是我們自己的發明。很遺憾「絲綢之路」是德國人提出來的,它把古代歐亞貿易的這條線用「絲綢」這個概念加以概括,變得非常好記,所以我們現在都很熟悉。「唐宋變革」沒有「絲綢之路」那麼有名,它也不是中國學者或者古代就有的概念,而是由一個叫內藤虎次郎的日本學者提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一批偉大的學者,內藤虎次郎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繼承了日本的文化傳統,另外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思想非常開放,對各種知識非常的關注,並且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唐宋變革」就是他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看法。

內藤虎次郎第一個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社會從中古進入到近代的關鍵就在唐宋之間的概念。他提出幾個很重要的區分,我舉幾個例子。如從一個地域統一的帝國到一個文化制度統一的帝國:唐帝國下面實際上有很多種文化不同的區域,但在地域上很統一,佔據了極大的疆域;而宋朝在地域上遠遠不能跟唐朝比,但是在文化制度內部卻高度統一,即只要是宋朝的成員,對朝廷就有高度的認同感,這個認同感超過了唐朝人對唐朝的認同感。此外,唐朝是由一小撮精英統治的,門閥貴族佔據了政治的核心,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在宋代只要是個讀書人,憑藉這一身份就能比較容易地進入到政治社會的管理階層,這跟唐朝是不一樣的。唐朝是一個等級很森嚴的社會,宋朝相對比較平等。唐朝皇權是在貴族支持下獲得的,宋朝實際上是一個君主獨裁的社會。宋朝的君主越來越強調對所有的政治力量的控制,他不能再犯唐朝的錯誤,讓力量下移,讓下面的人控制軍事、財政,而是要把所有東西的最後決定權集中在皇帝手上,這是宋朝從一開始就建立的政治體系。

宋朝的人有一個說法,叫「祖宗家法」,就是建立的制度絕對不能改。這個制度包括什麼?比如說重文不重武,武將在政治體系裡面沒有很高的地位,他們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好處,但是在政治地位上跟文官沒法比。另外一個就是重視內部的穩定,而不在乎向外的擴張,這是一個國策。我們知道蔣介石抗戰時講「攘外必先安內」,這不是蔣介石發明的,而是宋朝的概念,就是首先要確保內部的穩定。它考慮的是皇家本身要生存下去,必須以存在為前提,因為它從唐朝的經驗看到,外來的威脅雖然有時候挺危險,但是畢竟動搖不了根基,真正動搖政權根基的是來自於內部的危險。所以宋朝強調內部的整合,比較重視「文」,因為文人有道德感,儒家思想的意識比較強,對朝代的認同感比較強,並且在此基礎上,強調君主獨裁。

最後一個我想講的不同,就是唐朝是一個多元的信仰體系,各種宗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但在宋朝把儒學凸顯出來,凌駕於其他宗教之上。當然宋朝佛教、道教也很興盛,在私人生活空間裡邊也有很多作用,比如我們講的飲茶之類的習慣,跟禪宗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從政治理念來講,儒家的思想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不同了,而這一些不同,最早就是由內藤虎次郎指出來的。自從他在二十世紀初提出這個看法以後,中西方學者對這一段的討論,不管同意還是不同意,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他的說法展開的。我這裡舉一個外國人為例,託克維爾提出我們大家都應該看一下他的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一本討論法國大革命的很有名的書。我把他跟內藤虎次郎放在一起,實際是想指出內藤虎次郎「唐宋變革」的思路啟發自何處。以前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總以為這是日本學者的發明,覺得日本學者很了不起,比中國學者更早地找到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但是最近我發現內藤虎次郎的講法,即唐到宋的中國社會的變化,就是從一個貴族社會變到一個以士大夫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社會的,實際上完全套用了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的觀點。

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那本書,寫得非常精彩。我用一分鐘的時間概括一下他基本的思路。以往我們都是把法國大革命看成是一場革命,甚至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造就了一個跟此前君主獨裁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託克維爾第一次提出,法國大革命實際上有很強的歷史延續性,它完成了以前法國社會已經出現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之前沒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於是通過大革命這麼一種激烈的手段實現了。實現的結果是什麼?就是法國社會越來越趨於中央集權。他這個觀點影響很大。

託克維爾出身貴族,對法國大革命很反感。他認為法國大革命造成了很強大的獨裁體系,剝奪了個人自由。根據他的講法,以前君主獨裁的法蘭西王國時代,比如說路易十四這些很強大的君主時代,貴族還是享有自由的,那個時代實際上是貴族跟王權共存的時代,但是到了大革命之後,這個時代結束了,甚至在這之前就結束了,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越來越平等了。我覺得內藤虎次郎就是受他影響的。他把宋朝放在那個框架下看,宋朝社會一方面君主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皇帝說了算,但是下面的人越來越平等。這有一個好處就是中國社會內部的活力加強了,所以宋朝雖然不如唐朝疆域廣闊,軍事上也沒有唐朝成功,但它內部的統一加強了,內部越來越少人提出為什麼要效忠於這個朝代的疑問,因此宋朝如果沒有外來政權入侵的話,實際上還是可以存在更長時間的,因為它的文化、政治結構非常穩定,很少出現內亂。

陸揚,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堪薩斯大學。代表作《清流文化與唐帝國》。

相關焦點

  •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唐宋變革論「的提出者內藤湖南一關於「唐宋變革」(Tang Sung-Transition)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
  • 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
    內藤湖南在世時,並未將其論說概括為「唐宋變革論」。內藤湖南的弟子們在與東京學派的反覆論戰時,逐漸將他們想像中的唐宋變革概括為「唐宋之際變革論」或「唐宋變革論」。二戰以後,以前田直典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贊成「唐宋變革」提法,但主張唐代仍是奴隸制的古代,宋代則是封建農奴制的中世,此學派被稱為東京學派。我以為,內藤湖南所論二點,前者屬政治體制範疇,後者屬社會經濟結構範疇。
  • 李華瑞: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是誤解!
    第一,20世紀初日本內藤湖南提出的「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假說在20世紀國際宋史學界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直到進入21世紀才在中國大陸引起廣泛關注。自2018年《古代文明》發表拙稿《唐宋史研究應當翻過這一頁——從多視角看「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以來,唐宋史學界許多朋友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確切地說我不是簡單的「否定者」而是「揚棄者」。
  • 訪談︱陸揚:唐宋變革論究竟是怎麼回事
    陸揚澎湃新聞:唐宋分野在二十世紀備受中外史家關注,其中內藤湖南提倡的唐宋變革論影響極大。內藤湖南為何提出這一論說,其核心觀點是什麼? 陸揚:在史學界,唐宋變革論如今時常淪為一種分析古代社會變遷的「方便法門」,對唐宋這段時期很多複雜的現象,學者在提供解釋時往往貼上一個「唐宋變革」的標籤,而不是在反省分析框架是否有效的前提下做深入的分析,這就逐漸形成一種方法論層面的惰性,從而使唐宋變革論這一概念失去解釋的力度,甚至對未來的研究產生誤導。
  • 學術史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李華瑞)
    實際上對於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討論有兩條主線索,一是從南宋以來迄20世紀中國本土學者對唐宋之際或之間社會變動的認識;一是20世紀初葉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先生提出宋代是中國近世的開始而後演化成為"唐宋變革論"。這兩條線索在20世紀國內唐宋史研究領域基本是涇渭分明,只是進入20世紀後"唐宋變革"才與唐宋變動或變化相混淆,兩條線索才綰結在一起出現泛化的傾向。
  • 「唐宋變革」與「宋元變局」
    這樣的歷史性變遷,構成了「唐宋變革」的重要內涵。但「唐宋變革」論者往往忽略了歷史的另一面:在9~13世紀的中國大地上,還有一段與「唐宋變革」並行的歷史發展,那就是遼/西夏—金—元的制度傳承,就如在宋朝文明的「衝積平原」隔壁,還有另一條不同流向的河流經過。遼制來自唐制與遊牧部族制度的混合,遼設南面官、北面官分治南北領地:「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稅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 斯波義信談「唐宋變革」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斯波義信談中國史研究中的「唐宋變革」 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唐末到宋的唐宋變革期在中國史中的意義,日本人對這個問題特別有興趣。因為日本模仿了隋唐的文物制度,所以對隋唐歷史特別有興趣。
  • 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
    當此時,不禁想起所謂的「唐宋變革說」。把整個歷史時期分成古代史、中世紀史和近世史,是西洋史研究所慣用的。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首次將這樣一個「三分法」運用於中國歷史的分期,並且提出了一個「唐宋變革說」。在《中國史通論》一書中,內藤湖南認為:「在唐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中古與近世的差別。
  • 大概念:教學變革與課程創新的著力點
    大概念在課程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大概念是指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有限的課時與不斷增多的知識之間存在著矛盾,應對的方法就是以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大概念作統帥,擯棄煩瑣而細碎的知識學習,抓住重點與重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
  • 【熱點聚焦】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判詞經典》之十一
    唐宋變革與有唐餘波——《判詞經典》之十一說完唐朝,就來到了宋朝。當此時,不禁想起所謂的「唐宋變革說」。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首次將這樣一個「三分法」運用於中國歷史的分期,並且提出了一個「唐宋變革說」。在《中國史通論》一書中,內藤湖南認為:「在唐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中古與近世的差別。從這一點而言,中國的近世時期可以說自宋代開始。」那麼,宋代中國在哪些方面體現了近世社會的特徵呢?
  • 哪一國數學家最早提出負數的概念?
    第七章「盈不足」,提出了盈不足、盈適足、不足適足、兩盈和兩不足三種類型的盈虧問題,以及若干可以通過兩次假設化為盈不足問題的一般問題的解法。這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果,傳到西方後,影響極大。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萊布尼茲提出完整的線性方程的解法法則。這一章還引進和使用了負數,並提出了正負術——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與現今代數中法則完全相同;解線性方程組時實際還施行了正負數的乘除法。這是世界數學史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系。外國則到7世紀印度人才認識負數的存在。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唐宋八大家」之間自始至終瀰漫著同僚情、父子心與師生誼。「唐宋八大家」有感於魏晉六朝以來駢體文內容空虛、形式浮靡的不良文風,提出恢復古文文風,也就是先秦兩漢的散文。他們改革和確立的文學語言和文體模式,一直影響到「五四」時期,文垂千載,至今仍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而這次古文運動之所以能在唐宋出現,與儒家思想復興、政治經濟變革要求以及文學自身的發展緊密關聯。
  • 論元明之間的變革
    一、歷史分期視野中的元明關係(一)歷史分期與王朝變更  自「唐宋變革論」提出以來,對宋代以後中國歷史的整體認識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話題,表達這一整體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歷史分期。[5]另外,李治安提出了「元及明前期」的概念,在其「南北制度分合」體系中,北制的優勢在元朝達到頂峰,直到明中期出現南制復甦與南北整合,[6]明中期遂成為前後分期的標誌。綜合可知,「明中期變革說」均以並未發生王朝更替的明代中期為歷史界線,又以此為基準分別強調兩宋、宋元、明清等王朝更替事件的歷史變革意義。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近日遼寧博物館開設了唐宋八大家相關文物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不少歷史文化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欣賞這些千年之前的文物,去感受當時的文化氣息。 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以及曾鞏八人。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排名 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
    我國古代唐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間段,這一時期唐詩宋詞都是非常有名的,同時也有很多唐詩宋詞作者也是非常有名的,為此唐宋時期出現了唐宋八大家一說。
  • 溫格提出四項「瘋狂」規定,為球壇帶來變革
    在登陸英超早期,他已為英超球壇帶來變革,包括引入運動營養學透過飲食改善球員狀態及體能,令各球隊紛紛效法。離開阿森納後,溫格在國際足協擔任全球足球發展總監(Chief of Global Football Development),負責提出改革方案。
  • 唐宋八大家人物詳講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 美術研究|淺析繪畫材料變革在中國畫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內容摘要]在藝術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繪畫材料的變革具有重要作用。繪畫材料是繪畫創作的物質基礎;繪畫材料的變革推動中國畫的不斷發展。[關鍵詞]材料變革促進中國畫創新在繪畫活動中,畫家必須使用某些材料來繪畫。
  • 為何「唐宋八大家」宋佔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