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記者 黃偉華 江德能 鞠先鶴)晉江安海鎮在明朝時稱「安平鎮」。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臺南,也有一個安平鎮。兩岸雙安平,無言地述說著兩岸的歷史連結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傳奇故事。
安平是鄭成功青少年時代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反清復明和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起事基地。從1630年到1655年,鄭成功都是以安平為家,在這裡讀書,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戰鬥。
據《安平志》記載:「安海瀕海,山水之區,土田稀少,民業儒商,又經二朱先生過化,是以科第之盛,宋元於今……惟其文物之盛,故稱海濱鄒魯。」「這是說,安海是一個儒、商並盛的地方。」晉江文史專家粘良圖說,「鄭成功在安海呆了二十幾年,安海的儒、商之道對他一生影響極大。」
鄭成功自童年起即接受儒學教育,他曾自敘:「初識字,輒佩服《春秋》之義。」十五歲時,鄭成功補縣學生員,二十一歲時進入當時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南京國子監,師事明末大儒錢謙益。
清順治三年(1646年)10月中旬,鄭芝龍降清,鄭成功不願從父投降,乃避走金門。11月,清兵突襲安平,鄭成功母親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鄭成功恨父降清,痛母慘死,乃以「招討大將軍」名義,誓師反清。「移孝作忠,忠君愛國,當鄭成功拉起抗清隊伍後,他的言行更證實他是篤誠的儒教信徒。」粘良圖說。
鄭成功成長於安海,其父鄭芝龍本為海商,被明朝廷招撫後仍以商業維持所擁有部隊的給養。在這種社會環境和家庭氛圍中生活,耳濡目染,使他吸收了安平商業文化、商業知識。粘良圖說,「安平商人有通商外洋的傳統,在商言商,不恥言利;勇於開拓,不怕風險;對外開放,平等交往是其顯著的特點。」。
安海型厝至今流傳有「國姓姑」的說法,相傳鄭成功少年時曾與型厝顏姓一富家子弟賭博,那富家子屢賭屢輸,家中的田宅都輸給了鄭成功,已無法翻本,然而心中不服,放話說:「有本事你就把田宅扛走。」鄭成功一想也是,田園屋宅雖贏到手,畢竟在別人的地盤上,如何經管?於是他乾脆讓一個堂姐妹嫁到型厝,將贏得的田園屋宅作為陪嫁送給她。鄭成功的這位姐妹便成為型厝的巨富,因鄭成功的關係,族人都稱她為「國姓姑」。因此,人們都佩服少年鄭成功的商業智慧。
1659年,鄭成功北伐失敗,困守金廈,恰有臺灣通事何彬前來獻圖,勸攻臺灣。鄭成功認為,臺灣沃野千裡,足以「暫寄軍旅,養晦待時」,毅然親率將士收復臺灣。粘良圖說,「這種經濟眼光,奮勇進取的精神,正是對安平商人勇於衝風突浪,開拓進取精神的發揚。」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以藩王的身份繼續奉明朝為正朔,把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將明朝的政治制度移植到臺灣,舉辦儒學、開化教育,興辦水利、獎勵耕織,同時採取對外開放的商貿政策,從而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因為收復和開發臺灣,鄭成功不僅被臺灣民間尊為「開臺聖王」,更成為中華兒女世代尊崇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因得安海文化的哺育而成就其偉業,安海鎮也因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而增添光彩。如今,鄭成功少年讀書處——星塔的旁邊,興建了成功小學,安海東西走向最長、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大街被命名為成功路。安海人民藉此表達了對鄭成功的無限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