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
▼
不曾別離的鄉愁
____
我常常在想,像我這樣土生土長,除了大學時代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為何常懷鄉愁?鄉愁對於離家在外的人來說,有著較為具象的場景。行囊、車站、擁擠的月臺,家人迎接的笑臉,上馬餃子下馬面。我並不曾真正地離開過家鄉,即使上大學,也在半天就能到家的距離。
於是我想起小時候夏天的夜裡,在抬頭還能看見銀河和滿天繁星的時候,一家人坐在院裡的葡萄藤下的竹椅上,泡茶吃餅聊天。那時候坐在竹搖椅上的阿公會把我摟在懷裡,一點一滴地跟我說著有關家鄉的一切。「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的龍山寺、安平橋;「理學淵源開石井」的石井書院;「朱文鄭武」的朱氏三代和鄭氏父子都是他口中的故事。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
在閩南,流傳著許多俗諺和歌謠。如春分的「趁早備耕忙,豐收有希望。驚蟄豆,齊出透。驚蟄前後,種瓜點豆。春分晝夜對半分」,如立夏的「立夏小滿,雨水相趕。早四月底,晚五月節」,說的都是和節氣相關的農時。而每一個節氣,都是鄰裡巧婦之間「明爭暗鬥」的演兵場。元宵節包「上元圓」,清明節煮潤餅菜,端午節包粽子,七夕搓「糖粿」,中秋節包月餅,冬至搓「冬至圓」,春節「炊龜做粿」……女眷們忙進忙出做好了之後,趕緊盛出來分送四鄰,做得好的,往往會得到老人家這樣的讚許:那家的媳婦兒真是能幹啊,活兒做得如此伶俐。
閩南多商人,商人一年到頭在外奔波,但無論身在何處,清明節、中秋節、春節這樣的大節日,是必須趕回來一家團聚的。那時的通訊還不如現在發達,村裡有電話的就一兩家,到了年節時分,因為報歸期的人多,這一兩家總是尤其熱鬧。
印象中華僑也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個「番客」親戚。年節之時,華僑攜家帶眷回了故裡,宗親就會送來面線、雞蛋等禮物為歸來的遊子「脫草鞋」,而華僑往往會回贈一些南洋特產如萬金油、青草油等常用藥。閩南多蚊蟲,那些華僑帶回來的防蚊驅蟲,治療燒燙傷的靈藥,非常受到家長的歡迎。
看,一切都有禮數,人們在禮數中迎來送往,程式化中盡顯溫情脈脈,敦親睦鄰。
然而在我成長的這二十年多時間裡,時代的洪流以雷霆之勢裹挾著一切前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那些老式的緩慢的溫情的時光,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也許,這就是我的鄉愁。
○◎
安海鎮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西南部,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安海建制於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古稱灣海、安平、石井、鴻江、泉安等,是泉州著名的文化古鎮、經濟強鎮,也是閩南的公路交通樞紐
和古建築一樣歷經歲月的傳奇故事
________
橫跨安平港兩端的古代最長石板橋安平橋長虹臥波,默默地見證了八百多年的興替。在古代,遠航歸來的遊子們遠遠看到安平橋頭的白塔,就知道自己回到了家鄉。
小時候,我上學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一座花園小樓,在所有人都住著石板厝的當年,那幢花園洋樓曾經顯得那麼鶴立雞群。於是洋樓主人的故事,不可避免地在老百姓口中成了典故。在亦真亦假的傳說中,我們聽說他走私起家,後來逐漸轉入實業,終成一方大賈。這樣的傳奇故事,在安海其實頗具有代表性。
後來我才知道,安平商人自古就與徽商、晉商齊名。查閱史籍之後,我驚訝於他們曾經創造過的成就是那麼地璀璨輝煌。泉州歷史上的八大商人——唐朝的林鑾、宋朝的黃護、明中期的李五、明末的鄭芝龍、鄭成功,清末的伍秉鑑、清末民初的黃秀烺、民國的陳清機,他們的名字串起一條綿延千年從未斷絕的海絲之路,這中間,還穿越了明清的五百年海禁。而這些人,大多出自泉州港南港——安平港。
這八個名字代表的,是一個古老的海上商幫曾經創造過的巨大財富。而今,當我們在海上遭遇各路堵截的時候,我不禁對當年在廣闊的大洋上揚帆萬裡,意氣風發的安平商幫悠然神往。
○◎
安平橋
安平港的標誌。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築,以睡木沉基法疊砌石墩,乘浪潮漲舟,鋪架碩大的石樑板,歷十四載而厥成。因橋長約五華裡,故俗稱「五裡橋」,為世界最長跨海梁式石橋,名列泉州十八景之「安平飛虹」。兩側水中建有五座石塔,橋上築有五座憩亭、雕有護橋石將軍等。水心亭石柱鐫刻「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的聯語,讚頌精神智慧和物質文明創造的「海絲」勝跡。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星塔
坐落在安海鎮安東村的坑岬宮前,是一座方形五層磚石結構實心塔,通高16.6米。仿樓閣式建築,向上層層縮小,形如鋼鞭插地,壯美挺拔。首建年代未見文獻記載,塔上第三層鐫有《重建星塔小引》碑記,系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鄭芝鵬撰書;第四層鑲嵌「星塔之塔」豎形石刻。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少時曾在此學文習武,民間流傳著《鄭成功鞭打臥牛穴》的故事,故作為「鄭成功少年讀書處」的史跡,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石井書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始設「石井鎮」。迪功郎朱松嘗為鎮監,閒遐時於鰲頭精舍講學,後其子朱熹「常至鎮與父友耆士論經義」,啟迪文風。乾道年間,鰲頭精舍闢為「二朱先生祠」,又稱「朱祠」。嘉定四年(1211年),擴建為「如州郡學之制」的石井書院,由朱熹季子朱在董其事,翌年落成,遂為泉南人才輩出的發祥地。朱氏祖孫三代緣結安海的文化現象,在全國絕無僅有,影響深遠。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文化的複雜與多元
________
在我心中,古鎮安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也許來自於它的複雜與多元。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士大夫將最當時最先進的中原文明帶到了八閩大地之上,中原漢民與古越閩人逐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千餘年來關山路遠、道阻且長,無論中原地區如何戰火紛飛、朝代更迭,武夷山脈將動蕩、離亂隔絕在了這片土地之外,留下了古老的禮俗和語言。閩南語至今還留存著來自晉朝洛水的音節;擲杯問卜、中元普度等習俗,保留著晉朝「尊神事鬼」的遺風;閩南的地方戲曲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端午節嗦囉嗹則的妝扮和唱念,則來自於古代「驅儺疫」及唐宋宮廷「採蓮舞隊」,中秋燒塔仔的習俗,則傳說來自於一次舉火為號殺滅元兵的起義。
○◎
南音
「晉弦唐簫歌宋曲,南琶奚琴唱楚音」說的就算南音。南音由「大譜」、「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構成完整的音樂體系,其曲牌名稱、格調韻味和所用樂器的製造特點、演奏姿勢,與唐宋大曲、法曲、宋詞、元散曲有著密切關係,「是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 它薈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匯一體,一唱三嘆,迤邐纏綿,尤長於抒發離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感
○◎
中秋燒塔仔
閩南一帶中秋夜盛行「燒塔仔」活動。「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型的塔還要動用磚塊,塔頂留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夜,人們投木、竹、穀殼入塔點燃,待火燒旺時潑入鹽巴,引焰助威,場面極為壯觀。燒塔仔活動相傳與元朝末年漢族人們反抗元朝統治者殘暴統治,於中秋時舉火為號有關。如今,民族融合親如一家,燒塔活動卻成為一項富有民間特色的民俗活動流傳了下來
○◎
嗦囉嗹
又稱「採蓮」,源於古時「驅疫儺」及唐、宋宮廷「採蓮舞隊」,是晉江地區獨有的端午民俗活動。採蓮舞隊一般由十至數十人組成,帶頭一人肩扛幡旗,花童(花婆)手挽花籃隨行在側。隊伍行至人家,帶頭人舞動幡旗口誦吉語,花童(花婆)踏歌而舞玉蘭相贈,戶主則答以紅包。一時間邪晦盡掃,戶室生香
活色生香的老手藝
________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閩南特有的禮儀、風俗和習慣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五花八門的傳統手工藝門類。在安海,無論是小孩出生、滿月、周歲,還是婚喪喜慶、廟宇祭祀,其裝飾、用具、食品,都有一套規矩。
與簇新的三裡街南段相比,還未拆遷的三裡街北段已經十分破舊了,畢竟從百餘年前華僑在此建埠開始,這條街已經繁華了百年。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安海鎮的鎮區開始大規模東擴以前,這裡是安海商貿集市的中心。百貨商店、傳統市場、醫院郵局、商鋪小吃在這條街的兩旁鋪陳開來,琳琅滿目,市井百態在這條街上隨時上演,活色生香。
○◎
藤轎
閩南潮溼多雨,從前的家具多以藤、竹製成。古時候,藤轎可以說是民眾最熟悉的代步工具。按照使用功能不同,有官轎、民轎、喜轎、神轎之分。隨著社會發展,其他種類已經悄然退出人們的生活,唯有神轎因需而存。神轎的製作工藝複雜。它集合雕刻、繪畫、刺繡、藤編工藝於一身,儼然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
琵琶
不同於豎抱、手彈、六相二十四品的北琶,南琶(南音琵琶)在形制、音色、演奏方式、記譜法、樂律等方面截然不同,記錄了南音對古樂風韻的傳承與堅守。做一把上好的南音琵琶,需選用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梧桐木,經開模、蓋印板、裝鳳頭、安音位、磨光、油漆等多道工序,然後反覆試彈調音才能完成
尋常又精彩的百姓吃食
________
同樣以手藝人的名字作為招牌的還有各式各樣的美味小吃。閩南飲食文化連接著敬神、祭祖、民俗和最尋常的百姓生活。正月初一、初九的供天地桌,三牲五牲、五果六齋,擺了滿滿當當的一桌是為了慶祝「天公」的生辰;清明節時的「五色菜」,則用來祭奠本家的祖靈;七夕吃的「糖粿」中間有個凹槽,據說是用來裝「七娘媽」的眼淚;一首歌謠唱遍安海各境,每天一個社區、村落輪流「普度」,是為了在中元「鬼節」犒賞過路的「鬼魂」;中秋的「博狀元餅」,相傳是鄭成功為了慰藉士兵的思鄉之情發明的小遊戲;冬至「圓子」軟軟的,粉粉的,甜甜的,小小囡仔吃下去,一暝大一歲。
安海家常大菜的常見的做法是煎、炸、滷、燉、煨等。大家族裡人丁興旺,家常菜不可能做得那麼精緻。從前每當家裡祖先忌日的時候,奶奶就會熬上一鍋酸辣湯,煨上一盆芋圓,再炸上一大鍋醋肉,足夠全家人大快朵頤一餐了。酸辣湯的湯頭是用番茄炒成醬調出來的,加入煎帶魚、花菜、水圓等配料,薄薄地勾上一層芡,喝起來鮮香味濃,酸甜可口。芋圓本身是只有芋頭的香氣的,待加入蝦米、蠔幹、乾貝、炸過的五花肉、鮮蝦等配料一同煨制後,芋圓吸飽了海鮮的鹹和香,變得口感豐富,層次十足了起來。至於炸醋肉,可以說是閩南人最喜歡的小食之一,瘦肉醃製後裹上地瓜粉炸酥、炸香,金黃的色澤和誘人的香氣令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頤。安海的小孩子大約都有在廚房偷吃剛出鍋的醋肉被打手的經驗。
○◎
桔紅糕
閩南盛產的金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醫療功效,在閩式糕點中被廣泛添加,桔紅糕就是其中之一。桔紅糕的製作工藝十分精巧,先精選糯米洗淨濾幹炒酥,然後濾淨沙子將糯米磨成粉後過篩,加入熬製至可以拔絲的糖漿反覆揉勻,撒下少量金桔揉搓成圓條狀,最後撒下少量澱粉切塊即成,是佐茶佳品
○◎
菜粿
是閩南一帶盛行的的佐餐小食,也稱蘿蔔糕。菜粿以米漿和白蘿蔔為主要原料,蒸製成糕,再經油炸而成。在泉州地區,安海的菜粿為不少吃貨們所推崇,因此不少攤販都打出「正宗安海菜粿」的旗號來招徠顧客。安海的菜粿外表金黃酥脆,內餡細膩軟嫩,由於白蘿蔔的量足,吃起來味道清甜,令人回味無窮
○◎
土筍凍
這種小吃,敢吃的人愛到極致,而大部分非閩南地區的人卻對吃「蟲」這件事心有戚戚。其實,不管人們態度如何,土筍凍兀自冷麵冷心,唯有嘗到深處才能領悟它令人難捨之處。乍聞其名,不知情者往往誤以為「土筍」是一種植物,其實它是一種生活在灘涂,靠吸收泥土中的養分生存的星蟲,因其狀似竹筍而得名。蟲體所含膠質經過熬煮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脆,味美甘鮮
○◎
蓼花
是一種膨化食品,它以糯米、芋頭為胚,先裹麥芽糖,再沾「米香」,有麻蓼、花生蓼等多種口味,食之酥香脆潤,深受安海人民喜愛,是安海傳統嫁娶禮儀中最常見的回禮
HOMELAND ※ 許著華
H:最初是什麼原因開始想要記錄、挖掘安海?
也許我不能阻止時代變遷,但我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留住舊時光。兒時從阿公嘴裡聽見的那個安海,後來我用自己的雙腳一點一點地走過,用自己的雙手將安海境內所有有歷史價值的石碑全部拓下。在這個過程中,每多一點了解,我就多愛它一分。2008年,安海開始進行舊城改造,眼看著一些文物古蹟、街巷古厝開始面臨拆遷的問題,這是促使我開始拿起相機,以圖片、文字的形式記錄故鄉的人事物的主要觸發點。當時我就開始了一系列對安海傳統手藝和小吃的挖掘和採訪,並最終寫成了《守藝安平》這本書。寫這本書的周期很長,但也正因如此,給了困在浮華喧囂中的自己一個追尋心中那片故土的理由。
H:是怎樣通過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故鄉的發展中?
《守藝安平》之後,我不斷思考如何守護安海傳統文化,如何使傳統文化在新的語境之下綻放出新的光芒。這條路任重而道遠,為了將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幾個有相同想法的小夥伴一起組建了石將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我們既尋訪、記錄、拍攝老手藝,並通過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阿嬤的厝」進行傳播;也深入傳統小吃業尋求發展;同時整合旅遊資源,開發手繪地圖、私人美食地圖等文創產品,吸引年輕人關注的同時,向外界推薦安海之美……如今非常可喜的是,安海的文創事業正在發展壯大,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藝也在這個過程中被重新挖掘,重新保護。一個人的力量何其有限,而集眾人之力,璀璨的安海文化一定會被傳承下去,豐富的安海傳統手藝也一定能夠在下一代手中存續下去。
安海日月書屋體量雖小,擇書品味堪稱上乘,品類十分廣博,涵蓋了人文、社科、歷史、哲學等十數個門類。店內琳琅滿目的閩南文創產品及地方文獻圖書是日月書屋在產品同類化中的一種求新。十年來,日月書屋大音希聲,為古鎮安海構建了一個珍貴的閱讀空間
H:是否關注過其他參與故鄉或者創作跟故鄉相關作品的人?
可能是因為自己是念藝術專業出身的原因,一直都在嘗試著以不同的方式去詮釋我對家鄉文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圖文表達,書籍出版,我也在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傳統紀錄創作上如蔡崇達的《皮囊》、野夫《鄉關何處》、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等等文學作品,在地文化傳承與創新新生代如池志海、吳少鵬、蔡世力、肖小俊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家鄉文化的傳承中。
H:接下去自己和公司是否有在做新的與故鄉相關的事情?
從福建省第一份鄉鎮地圖《安海手繪地圖》開始,到今年初公司成立,以團隊運作模式以便於同時承接或自我開發更多在地文化產品,年底我們將推出《梧林古民居手繪地圖》、《安海深度遊手繪語音地圖》及泉州地區傳統手工藝再生計劃項目。我們一直致力於閩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希望通過不同方式的解讀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做年輕人喜歡的在地潮牌文化,這一目標從未停止過。
撰文✎許著華
圖片✎由石將軍文化提供
本文選編自HOMELAND第128期雜誌內容【故鄉】
《安海,不曾別離的鄉愁》
更多內容請見雜誌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