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少史籍和地方志如《清史稿》《福建通志》《泉州府志》《臺灣府志》《惠安縣誌》等,均有記載王忠孝與鄭成功的關係。其實,王忠孝與鄭成功不僅僅是共同的抗清復明的同志關係,也非僅僅是幕僚、高級參議和依附關係,而是與鄭成功家族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各種史志、各史志專家對比並未予以考究,故未為世人所知。近來筆者細加探究沙格王氏的族譜,結合鄭成功家族的族譜、宗譜、家譜的相關記載,力求理清王忠孝與鄭成功家族的姻親關係。
△王忠孝公集
明末清初宦海廉臣、抗清復明志士,著名學者、詩人王忠孝(1593~1666),字長孺,號愧兩,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北十都光德裡沙格鄉(今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人,明末崇禎三年(1628年)進士。在明末,王忠孝是一位耿介廉臣,與黃道周等人被譽為「六君子」。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經抗清名將史可法推薦,福王朱由崧授王忠孝為紹興知府,辭不受。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黃道周等擁戴下稱帝於福州,是為隆武帝,召見王忠孝,授光祿寺少卿,王忠孝陳述光復策略,隆武帝大喜,特命巡關,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隆武政權潰亡後,王忠孝在閩中、閩南地區的興化府、泉州府豎旗抗清復明,收復失地,與「國姓爺」鄭成功遙相呼應。桂王朱由榔即位廣東肇慶,改號永曆,詔拜王忠孝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鄭成功在廈門設立儲賢、育胄兩館,廣納遺臣賢士,培育抗清志士後代。王忠孝與沈佺期、辜朝薦、盧若騰等都趨赴廈門、金門,依附鄭成功。鄭、王意氣相投,成為知己,鄭成功多次要委以官職,並時常徵詢軍國大計,他雖未受官職,但對軍國大事則時常建言,《惠安王忠孝公集》中王忠孝給鄭成功的十幾封書札即為明證。王忠孝並推薦同安教諭陳鼎之子陳永華給鄭成功,說陳有「經濟之才」,即被用為參軍。後陳永華在開發和建設臺灣中果然立下不朽功勳。
在臺灣延平郡王祠東廳鄭氏部將的牌位中,其中列為第三的配祀牌位名稱:「明兵部侍郎、總督軍務王公忠孝」。「事跡介紹: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弘光元年(1645年)授紹興知府。隆武元年(1646年)忠孝清貞中毅,不避艱險,舉義兵、復興化。延平王禮而優贍之,轉為前輩,軍國重事詢諮問焉。永曆十八年(1664年),入東寧,鄭經厚待之,日與諸遺老肆意詩酒。後居萬年州,課讀子姪,謝絕政事。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卒也」。由此可見,王忠孝在鄭成功、鄭經和臺灣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鄭成功紀念館(溫寧 / 攝影)
一、鄭成功家族和沙格王氏的族譜、宗譜、家譜的相關記載
1.鄭克塽所撰的《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中載:
王父諱成功,字明儼,號大木,姓鄭氏。先世自光州固始且入閩,由莆居漳、居粵之潮,至始祖隱石公,乃居於泉之南安縣楊子山下石井鄉,遂世為南安人。……王父生於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辰時,卒於壬寅年五月初八日未時,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賜國姓,封延平王,率眾取海外臺灣,開闢疆土,設立府縣居之。父諱經,字式天,號賢之,嗣封延平王。生於壬午年十月初二日未時,卒於辛酉年正月二十八日寅時,享年四十,同王父俱葬臺灣。歲癸亥,不孝克塽等舉國內附,挈眷入京,蒙恩封漢軍公。念臺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具疏陳請乞遷葬內地,奉特旨恩準,爰令弟克壆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時,附葬於南安縣康店鄉樂齋公塋內,並曾大父靈主、曾祖母翁、祖母董、母唐柩附焉。……祖母董,系明進士禮部侍郎董諱颺先公胞侄女,生於癸亥年九月廿四日酉時,卒於辛酉年六月十六日巳時,享年五十有九。母唐為明進士兵部尚書唐諱顯悅公孫女……王父子十,長即吾父,娶母唐氏先卒。次聰,娶故明魯二郡主朱氏。次明,娶林氏。次睿,次智,娶洪氏。次寬,娶林氏。次裕,娶王氏。次溫,娶劉氏。次柔,娶洪氏。次發……明無出,以裕之子為嗣。……自裕出者子二。長克崇未聘。次克俊出繼與明為嗣。女一未配。……
襄事承重孫克塽
孤哀子裕、溫、柔仝稽首
期服孫克壆等同勒石
2.《鄭氏宗譜》(民國九年即1920 年鄭玉海等重修,張宗洽標點整理,原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資料室):
……
十三世熙之公,大木公第三子。於康熙二十二年歸誠,奉旨授為四品官。
諱明,字哲熙,號熙之。合葬於羊房店西十方院。(筆者註:北京西便門外)
娶林氏。
嗣子:克莊。益之公之次子,早卒。
嗣孫:琦。履平公之第四子。
……
十三世益之公,大木公第七子。於康熙二十二年歸誠,奉旨授為四品官。
諱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庚子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乾隆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忌。
娶王氏,繼潘氏。合葬於羊房店西十方院。子:克莊,出繼三房。
十四世□□公,熙之公嗣子。
諱克莊。早卒。
嗣子:琦。
△鄭成功像
3.《鄭氏家譜》(民國九年鄭玉海、鄭沂、鄭澤重修)
……
第十三世熙之公,大木公第三子。
諱明,字哲熙,號熙之。
於康熙二十二年歸誠,奉旨授為四品官。
妣林氏。合葬於羊房店西十方院。
嗣子:克莊。系益之公之子,早卒。
……
第十三世益之公,大木公七子
諱裕,字哲益,號益之。
於康熙二十二年歸誠,奉旨授為四品官。
妣王氏,繼潘氏。合葬於羊房店西十方院。
子一:克莊,出繼三房。
△王忠孝及其夫人像
4.《蟹谷王氏家譜》(光緒十年即1884 年,王楚書纂修、抄本)
王忠孝的曾孫王憲章所作《祖母林孺人壙志》:「禾英等兄弟四,自孺人出者三,自庶母莊氏出者一。禾英,娶晉江戊辰進士諸葛諱羲公胞弟、光祿卿諱倬公長女,次歷英,娶南安光祿大夫、慕恩伯鄭諱贊緒公長女,三龍英,娶同安光祿大夫、少師忠振伯洪諱旭公長男、兵部主事諱磊公長女,皆(林)孺人出。」
5.(王忠孝的兒子孔仁、媳林氏)女子三:長適癸未進士都察沈佺期長孫嶽。次適延平王賜姓諱成功公第七男,現任鎮守黑龍江等處牛錄諱裕。皆孺人出。三適延平王賜姓諱成功弟□□男邑庠生諱英略,庶母莊氏出。
6.《蟹谷王氏家譜》之王憲章《祖母林孺人壙志》載:王忠孝曾孫一人(王忠孝孫龍英所出,王憲章弟)「七出嗣南安石井鄭(家)」。
7.《蟹谷王氏家譜》載:《南安石井舉人則拔鄭超英題》一節:「鹹豐乙卯鄉試楓驛梗隔,路由沙堤寓鏡山樓。因風大作,待渡信宿,觸目王公祠。當前詢及,乃愧兩王司馬公之廟也。考其《譜系》並《回生記》,與家大木公同拓臺灣,行述若合符節。爰是拈香謁廟,虔禱以唐人詩句偶成二絕,題於壁上。翼早庇風平,晉省果登賢書錦,旋拜謝,所謂敬神如神在是也。前有詩云:(其一)鏡山樓前山翠迎,鏡山樓後海波生。臨江欲渡不得渡,大路欲行不可行。其二:楓亭驛畔苦經過,再宿沙堤水起波。來拜當時王愧老,明朝應送好風多。」
二、王忠孝與鄭成功姻親關係從上面的墓志銘和宗譜、族譜、家譜記載以及考究,可知王忠孝與鄭成功有著多重的姻親關係。
1.王忠孝是鄭成功第七子、鄭經的七弟鄭裕的嶽祖父。王忠孝的孫女婿鄭裕(1660~1737)是鄭成功的第七子,即鄭經的七弟;是王忠孝子孔仁、媳林氏的女婿。也就是說,王忠孝子孔仁、媳林氏是鄭成功的親家和親家母。
鄭成功原配董酉姑,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是鄭經生母。鄭成功有妾六人,姓名不詳,在羊山被清兵淹死。鄭成功共有十個兒子:長子鄭經,字符之,號式天,乳名錦。繼承父親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之官爵;次子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三子鄭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四子鄭睿,字哲聖,號聖之,被清兵淹死;五子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六子鄭寬,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七子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八子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一說,被清兵淹死;九子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十子鄭發,字哲奮,號奮之,被清兵淹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派水師提督施琅進攻澎湖並攻克,臺灣的鄭克塽向清朝請降,完成了對臺灣的統一大業。清朝遂於康熙二十三年設置臺灣府,轄臺灣、鳳山、諸羅3個縣,歸福建省管轄。「歲癸亥,不孝克塽等舉國內附,挈眷入京,蒙恩封漢軍公」,癸亥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裕攜王忠孝的孫女王氏等隨鄭克塽入京,後「現任鎮守黑龍江等處牛錄」,「奉旨授為四品官」。
牛錄的漢譯亦作佐領。戰時領兵官,平時為行政官,掌管所屬戶口、田宅、兵籍、訴訟諸事。其職多為世襲。也是社會與軍事組職名。明崇禎七年,即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牛錄章京,入關後,改為漢稱佐領,正四品。
△王忠孝鄭成功對弈圖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鄭克塽)念臺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具疏陳請乞(鄭成功父子靈柩)遷葬內地,奉特旨恩準,爰令弟克壆假回襄事」,鄭成功父子靈柩被「特旨恩準」運回大陸。靈柩於五月廿二日卯時入土,歸葬南安水頭鎮康店村橄欖山 (改名為覆船山)鄭氏祖塋樂齋公墓內。這篇附葬鄭成功父子的墓志銘是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撰寫、鄭克壆等同勒石,「(鄭成功)孤哀子裕、溫、柔仝稽首」。康熙帝當時除恩準鄭克塽的遷葬奏疏外,還下敕遣官護送靈柩,並御筆親題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褒獎鄭成功敢於反對外來侵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鄭氏宗譜》所載鄭裕生年有誤。《鄭氏宗譜》所載「諱裕,字哲益,號益之。康熙庚子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乾隆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忌」的鄭裕生年有誤。鄭成功的生卒時間分別為明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和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而康熙庚子年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以「(鄭裕)康熙庚子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是錯誤的,實際應為生於順治十七年庚子年(166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卒於乾隆丁巳年為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二十二日,鄭裕以七十七高齡辭世。
3.鄭克塽所撰的《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中載:「明無出,以裕之子為嗣。……自裕出者子二。長克崇未聘。次克俊出繼與明為嗣。女一未配」。然而筆者查閱了《鄭氏宗譜》(民國九年鄭玉海等重修)和《鄭氏家譜》(民國九年鄭玉海、鄭沂、鄭澤重修)卻均未查到鄭裕的長子克崇的任何記載。這是為什麼?令人匪夷所思!而且,「出繼與明為嗣」的「克俊」兩譜卻都記為「克莊」。
鄭克塽所撰的《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是第一手資料,當然比《鄭氏宗譜》和《鄭氏家譜》可信。墓志銘為當事者當時人所為,而我們所見《鄭氏宗譜》和《鄭氏家譜》卻是民國九年重修的。而且,按常規、常識來看,長子自家所有,次子方才過繼給兄弟為嗣子,才是正理。如王忠孝未曾生育,是他的二哥王國植生有二子:長子汝烈(字孔智)、次子汝傑(孔仁),也是次子汝傑(鄭成功的親家)出嗣王忠孝。因此墓志銘的記載更為可信。
4.王忠孝次孫明甫(歷英),娶南安光祿大夫、慕恩伯鄭纘緒長女。
鄭纘緒是鄭成功的堂侄孫。其父鄭泰( ?~1663) 是王忠孝的知己好友。長期擔任戶官,管理財務及對外貿易,隆武帝曾封鄭泰為建平侯。當鄭成功帶兵出徵時,鄭泰經常留守根據地。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舉兵北伐,欲圖江南,鄭泰為戶官,留守廈門。永曆十四年(1660年),鄭成功聽說達素將攻打廈門,下令各鎮官兵眷口搬住金門,命戶官鄭泰及其他將領保護。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興師攻臺灣,戶官鄭泰居守金門。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開臺灣府縣。世子鄭經居廈門,和乳母私通生子,鄭成功大怒,要鄭泰殺鄭經和鄭經的母親董氏,鄭泰並沒有執行這道命令。同一年,鄭成功去世,鄭經嗣位。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懷疑鄭泰和擁立鄭成功的弟弟鄭世襲繼位的黃昭有所勾結,想要捕殺鄭泰。他先封鄭泰為金廈總制,假意要把金門和廈門都交給鄭泰。鄭泰受封之後,接受邀宴到廈門覲見鄭經,鄭經趁機將鄭泰囚禁起來,鄭泰自縊身亡。鄭泰死後,兒子鄭纘緒隨鄭泰的弟弟鄭鳴駿帶著軍艦500艘和兵將萬餘人投降清朝。鄭纘緒降清後被封為慕恩伯,曾寫信給王忠孝傾訴苦悶,王忠孝《與慕恩伯鄭纘緒書》中稱鄭纘緒為老親翁,無可奈何地說:「親翁為親報仇者也,不肖(指王自己)為臣子不忍易面也(王自己是大明臣子,不忍改變衣冠),雖不同道,其本於君親(君親綱常大義),一也」。吩咐他「可行其德於桑梓。」說到自己,「若不肖老憊極矣!半年三徙(從金門到銅山到澎湖,從澎湖到臺灣),疲於津梁,譬如倦鳥寄樓,逢林息影,不遑問其為芳樹為積棘也。」鄭纘緒後來遊仙遊九鯉湖,有詩刻石。
△鄭成功碑林(溫寧 / 攝影)
5.王忠孝子孔仁與妾莊氏所生的女兒嫁與鄭成功弟□□男、邑庠生鄭英略。
筆者也未在《鄭氏宗譜》和《鄭氏家譜》中查到《祖母林孺人壙志》中所說「三適延平王賜姓諱成功弟□□男邑庠生諱英略,庶母莊氏出」的相關記載。
鄭芝龍的妻子為田川氏,另有側室莊、林、史、蔡、曾、蔡諸氏。長子鄭成功,原名鄭森;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次子;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三子,字恩慶;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四子;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鄭世默( 見於《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被清廷戮與北京。另外,與鄭成功同在日本出生的田川七左衛門,是鄭芝龍實際上的次子,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七左衛門一生未離開日本,兩個兒子分別姓「鄭」及「福住」。
6.至於《祖母林孺人壙志》中所說「三適延平王賜姓諱成功弟□□男邑庠生諱英略,庶母莊氏出」的「成功弟□□」是六個弟弟中的哪一個,由於筆者缺少相關資料,有待今後進一步挖掘和考究。
7.據《蟹谷王氏家譜》所載:王忠孝曾孫一人「七出嗣南安石井鄭(家)」,應該是出嗣到鄭成功家族。出嗣給鄭裕家為繼承人或「三適延平王賜姓諱成功弟□□男邑庠生諱英略」即鄭英略家為繼承人?出嗣者是《祖母林孺人壙志》作者王憲章的弟弟,為何該壙志未予載入有待考證。
8.據《南安石井舉人則拔鄭超英題》一節記載可知,鄭超英並未知曉王忠孝與鄭成功家族的姻親關係,難怪一般人不知道王忠孝與鄭成功家族這一重要關係。
鄭超英是鄭克塽後裔。清廷早年賜予「軍功六品銜」。光緒年間,鄭超英奉旨接替劉仁柏,擔任臺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臺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清廷臺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作為鄭克塽的後裔,他見到「愧兩王司馬公之廟」王公祠,「考其《譜系》並《回生記》,與家大木公同拓臺灣,行述若合符節。爰是拈香謁廟,虔禱以唐人詩句偶成二絕,題於壁上。翼早庇風平,晉省果登賢書錦,旋拜謝,所謂敬神如神在是也。」他也只是言及王忠孝「與家大木公同拓臺灣,行述若合符節」而已。
△鄭成功紀念館(溫寧 / 攝影)
三、王忠孝在臺灣及王家與鄭成功家族結為姻親的時間
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將士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實現他「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的宿願。王忠孝等為之「郊餞東徵」。王忠孝受命留在廈、金兩島協助世子鄭經據守。「延平王既定臺灣,書邀公。公遣人具牛種,為五畝計」(洪旭《王忠孝傳》)。然而,次年五月初八,年僅三十八歲的鄭成功因一連串國難家難的打擊,於臺灣溘然去世,葬於臺南州仔尾。王忠孝感其知遇之恩而痛哭流涕。《惠安王忠孝公全集》記載,鄭成功卒於臺灣後,王忠孝對鄭成功的歷史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舉其「勳追武肅,忠貫汾陽」;撰文稱「肇基東鄙,拓地南荒;乾坤獨闢,夷夏鹹康。佇班師旅,終仗尊攘;夫何月掩,忽焉星亡」;認為鄭成功死後「秉鉞無人」是抗清復明事業的巨大損失。康熙三年(1664 年),王忠孝等隨鄭經抗清大軍入臺,得到鄭經厚待,但他始終「不圖宦達,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客」,默默無聞地度過晚年,於康熙五年在臺灣逝世。洪旭《王忠孝傳》:「丙午四月二十八日卒於臺灣,享年七十有四。宗藩勳舊,皆來視殮,莫不墜淚。」
1.王忠孝與鄭纘緒家結親應是王忠孝寄寓廈門金門時期。
王忠孝《與慕恩伯鄭纘緒書》中稱鄭纘緒為老親翁。清康熙二年(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泰被捕殺,鄭纘緒帶著軍艦500艘和兵將萬餘人投降清朝。那麼可以推定王忠孝與鄭纘緒家結親應是在鄭纘緒投降清朝之前(1663年),較為合情合理。
3.王忠孝家族與鄭成功家聯姻的應是王忠孝病逝後臺灣回歸前。
王忠孝的《遺囑(二)》:「萬一不測,爾當與親朋商一水居舡,三四載者,來扶我歸,即力不能,亦須向知己相援也。此邊人泛泛耳,言之似贅。又須於當道處,明投一呈,內雲「父某自己丑年雲遊四方,多在舟山之間,去年舟山之變,附舟南下,聞在澎湖結茅而居,年已七十四矣,近雲襄理扶歸,謹呈」,明大意如此。託大力者送之,必當於願兄發一令票,僱他一押舡,跟官系我所見識者,同舡來此邊,亦遣一舟護送至界而返,庶水次無虞,我老骨可遂首丘之懷也,當費此,勉為之!」《另囑》亦載「辜伯日相見,亦一快事,洪親在澎,其父在東,澹澹而已,我亦淡淡應之。」如此方可解釋王忠孝晚年兩年在臺灣境遇。
洪旭《王忠孝傳》:「癸丑年,東人送公柩歸裡,葬於惠北松亭之原。公性復節儉,而好施與。延平王父子既雅重公,饋遺無虛日。公悉推惠其親黨,傾貲不吝,其輟己之食以濟人云。是為傳。」《少司馬愧兩王公傳》:「癸丑年,東人送公柩歸裡,葬於惠北松亭之原。」
以上兩傳關於王忠孝遷葬大陸惠安老家的時間是錯誤的。癸丑年為清康熙十二年(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
△鄭成功雕像(溫寧 / 攝影)
據王憲章《祖母林孺人壙志》載:「……孺人系出溫陵望族,為外祖丁酉鄉進士、刑部郎中林諱而廷公第七女。賢內則家言婉孌淑慎。……笄年歸先府君,逮事先王父少司馬都憲愧兩公、王母陳淑人,鹹得其歡心,稱為佳婦雲。至王父起家計部視漕督儲厥織懋哉。而性忠鯁,忤權璫,鄧希詔誣逮系遣戍歸,名震當世。孺人偕先府君承歡膝下。雖菽水亦堪娛也。無何,滄桑變亂,風鶴日驚,而先王父孤忠自矢,鳩一旅從事。其間,孺人悉脫簪珥以資敵愾,無間言。迨時不可為,乃挈家於鷺門、浯島間,靡有室宇。孺人偕府君體其百折不回之心,佐理經畫,隨處帖然,流離顛沛,亦足以少慰二人也。闕後,先王父抗節寄寓臺灣,無祿即世。府君謀迎櫬歸,未遂,晨夕哀號;王母陳淑人復見背,形枯骨立,未及大祥,遂爾終天報痛。孺人水漿不入口,幾不欲生。禾英等以祖櫬未回,兒輩幼孤,泣諫勉庀喪事。至壬子六月,迎祖櫬回裡,卜葬於惠北松亭之原,而府君附焉,孺人始輾然喜也。甲寅之變,井邑丘墟。不得已歷波濤之險,處託臺灣。承先志也。維持內外諸親。渡海相依者數十百家,孺人悉為因時措置。貧者周之,死者埋之,孤者撫之,䈂者嫁之。鹹免仳離之嘆。事二庶母以禮,待庶母以恩。其明大義有如此者。甲子歲,王師入臺底定,買棹歸裡。」
其中「先王父抗節寄寓臺灣,無祿即世。府君謀迎櫬歸,未遂,晨夕哀號;王母陳淑人復見背,形枯骨立,未及大祥,遂爾終天報痛。孺人水漿不入口,幾不欲生。禾英等以祖櫬未回,兒輩幼孤,泣諫勉庀喪事。至壬子六月,迎祖櫬回裡,卜葬於惠北松亭之原」的記載,明確說明了王忠孝往臺及逝世後的一些情況。其靈柩遷葬大陸惠安老家的時間是壬子年,即清康熙十年(永曆二十六年,1672年)。
據「甲寅之變,井邑丘墟。不得已歷波濤之險,處託臺灣。承先志也。維持內外諸親。渡海相依者數十百家,孺人悉為因時措置。貧者周之,死者埋之,孤者撫之,笄者嫁之。鹹免仳離之嘆。事二庶母以禮,待庶母以恩。其明大義有如此者。」的記載看,「甲寅之變,井邑丘墟。」指的是甲寅年(1674年)臺灣鄭氏反攻清廷,與清福建部隊在閩南、閩中地區的戰爭。特別是在王忠孝的老家惠安縣北(今泉港區)的大戰,地方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生民塗炭。王忠孝的兒媳婦「林孺人」等王忠孝的家人東渡臺灣。其家族內外諸親「渡海相依者數十百家」,「孺人悉為因時措置。」且「事二庶母以禮,待庶母以恩」,說明王忠孝的兩老妾湯、蔡氏均在世,而且仍然寄居臺灣。那麼,王忠孝逝世後仍有其家人在臺灣。而據以上鄭裕實際應為生於順治十七年庚子年(1660年),以及按當時男女婚嫁年齡來看,大約應在這個時間前後王忠孝家族與鄭成功家族聯姻的。直至「甲子歲,王師入臺底定」,方「買棹歸裡」——返回惠安沙格老家(今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
△王忠孝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