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南明魯王監國時期,麾下有這樣一位將領:與清軍交戰必定望風而逃,但擅長從背後襲擊抗清的友軍,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這個人就是鄭彩。
鄭彩,字羽公,福建高浦人,他的出身有多種說法,比如鄭芝龍的族侄、從子、族人、遠房堂弟等等,也有學者認為鄭彩和鄭芝龍家族無血緣關係。
大約在天啟年間,鄭彩渡海到臺灣投靠正經營這裡的大海商鄭芝龍,憑藉過人的才能,逐漸成為鄭氏海商集團的骨幹成員之一。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被授予海防遊擊一職,但朝廷並不為他發放俸祿,而是令「其守城自給餉,不取於官」,鄭彩和鄭芝龍一起歸附明朝。
鄭芝龍和異母兄弟鄭鴻逵表面上關係極好,但實際上兩人貌合神離,而鄭彩和鄭鴻逵的關係更為密切,經常互相贈詩誇獎對方。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江南建立起了弘光政權。
清軍南下時,鄭彩和鄭鴻逵帶領兵馬準備到南京勤王,但走到半路,南京已被清軍攻破,弘光帝也被俘虜。
鄭彩在杭州遇到了唐王朱聿鍵,認為奇貨可居,極力邀請唐王到福建。
朱聿鍵到福建後,在鄭彩、鄭鴻逵和鄭芝龍的擁立下稱帝,即隆武帝,鄭彩被封為永勝伯。
獨掌隆武朝大權的鄭芝龍,意識到鄭彩和鄭鴻逵的威脅,令他二人帶兵收復浙江,但不給予足夠的兵馬和糧餉,使他們慘敗而歸,被削去世襲,戴罪立功。
不久,鄭彩再次遭到鄭芝龍的打擊,被奪去爵位和官職,眼見在隆武朝待不下去了,就帶領一支部隊跑到舟山群島,投奔了魯王朱以海。
清軍進入福建時,鄭芝龍不戰而降,其長子鄭成功不願降清,帶領少量人馬退往金門,然後在沿海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誓師抗清。
魯王朱以海封鄭彩為建威侯,不久又進封為建國公。
擁戴魯王的勢力中,鄭彩是最強大的一支,他效仿鄭芝龍,獨掌乾坤,事無大小,皆出其手。
內閣首輔熊汝霖對飛揚跋扈的鄭彩不滿,當面指責了幾句,鄭彩惱羞成怒,派人公然將熊汝霖殺害。
一位名叫鄭遵謙的大臣義憤填膺,怒斥鄭彩,被他逼得跳海自盡。
魯王朱以海目睹兩位大臣枉死,目眥欲裂,但無力制衡擁兵自重的鄭彩,準備跳海一死了之,被近臣拼命攔下。
鄭彩迫於輿論壓力,裝模作樣認錯,然後殺了幾個替罪羊了事。
儘管在朝中橫行霸道,不可一世,但鄭彩畏敵如虎,從來不敢與清軍交戰,這也就罷了,但他專門挑抗清的隊伍,在他們背後下黑手,猛捅一刀。
原隆武朝的大學士劉中藻組織兵馬抗清,先後收復福建福安、寧德等地,連戰連捷,甚至還攻入浙江,收復慶元等地。
劉中藻集中主力在前線抗清時,鄭彩這傢伙卻出兵偷襲劉中藻的後方,使其腹背受敵,損失慘重。
鄭彩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行徑,引起所有抗清人士的不滿,其中一個人就是鄭成功,「國姓爺」與替他人不同,不僅敢恨,也敢幹,儘管實力弱小,遠不如鄭彩,但一直尋找機會下手。
鄭彩自恃勢力強大,兵多將廣,始終沒將老上司的兒子鄭成功放在眼裡。
機會很快來了,魯王命令各部反攻福建。
鄭彩一直無意與清軍開戰,每次戰鬥,他都是帶領部隊到前線溜達一圈,應付了事,這次也不例外,鄭彩親率主力離開老巢廈門,乘船前往沿海一帶進行「武裝巡邏」。
鄭成功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帶領部隊前往廈門,用計除掉廈門守將鄭聯(鄭彩的弟弟),隨後佔領全城。
消息傳開,天下人拍手稱快!
鄭彩部下的將領大多是鄭芝龍的手下,他們聞訊後,紛紛來投奔鄭成功。
失去兵馬和地盤的鄭彩成為孤家寡人,要說此公的臉皮也是真厚,他居然上書魯王請求主持公道。
魯王和朝中官員早就對鄭彩恨之入骨,他們認為這是報應,並沒有搭理他。
鄭彩無奈,又腆著臉託人到鄭成功的奶奶那裡拉關係,在奶奶的勸說下,鄭成功才同意鄭彩一家人住在廈門。
得到鄭彩的兵馬和地盤後,鄭成功實力大增,逐漸成為東南沿海最強大的抗清力量。
囂張一時的鄭彩,為鄭成功做嫁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為抗清做了一些貢獻。